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第一章:认识统计1.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能够运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统计的概念及其作用。

(2)常用的统计方法:表格法、画图法等。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统计的概念、统计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统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讲解统计的方法:讲解表格法、画图法等统计方法,并示例。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统计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统计的方法及作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收集数据2.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整理数据。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1)收集数据的方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2)整理数据的方法:排序法、分类法等。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4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收集数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

(2)讲解收集数据的方法:讲解调查法、观察法等收集方法,并示例。

(3)讲解整理数据的方法:讲解排序法、分类法等整理方法,并示例。

(4)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所学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整理数据3.1 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法整理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培养学生合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1)整理数据的方法:排序法、分类法、绘图法等。

(2)数据分析的方法:比较、排序、求和等。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
案(十)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十)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复式统计表,内容包括2个课时:复式统计表的基本认识以及练习课。

教材结合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复式统计表的重要性,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用表来反映生活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掌握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从表中获得信息,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材中注重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统计表的知识,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认识了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 使学生初步认识和学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 让学生通过经历将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知道它的优点。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探索表中的信息,学会将两个表合成一个表。

2. 学会通过表中的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复式统计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表--填写表--合并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既能发展数学思维,又能掌握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

5 6。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目标解析】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收集数据、记录数据的方法已经有初步的体验,会将数据整理后填入单式统计表,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也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借助复式统计表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丰富信息及其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统计的方法和意义。

复式统计表呈现、处理数据的方法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正确填写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生交流:(1)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地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你打算怎样表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引导说出:观察和思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2.(课件出示情境图中的六项活动)提出问题: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答:你认为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男生回答后老师问:你们女同学生意见不一,引发用统计解决问题。

师自然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统计表【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设了一个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为复式统计表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1)收集数据统计一下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选一种)。

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呢?预设1:全班集体举手表决;预设2:男生和女生的特点不一样,喜欢的活动也有很大差别,应该分开统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十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十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
案(十九)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十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
2.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3.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教师:同学们,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级时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下面有道题需要你们来解答一下。

2.课件出示:某城市6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表。

(1)晴天和雨天一共多少天?
(2)多云比阴天多几天?
(3)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
3.教师:同学们完成的可真棒!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有关统计的知识。

出示课题:复式统计表
5。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统计_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统计_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统计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全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全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3单元复式统计表第1课时复式统计表【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男生最喜欢的活动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

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二、探究新知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

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

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

最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最最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关系,了解复式统计表的结构,在填表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统计表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了解复式统计表,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

教学指导:1.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填简单的统计表。

2.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复式统计表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掌握其特点和制作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描述数据,并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以更好地发展统计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复式统计表一、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复式统计表,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经历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统计表,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正确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体会复式统计表便于观察、比较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情境:(出示36页主题图图片1 )师:现在同学们的课外生活都非常丰富,老师在课下了解了一下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每人限报1项),并进行了记录,大家看看,有什么感受?我们可以怎样进行整理?(出示图片2)小结:我们可以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将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

(2)统计并填写单式统计表。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统计表,对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统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案第一章:《统计的基本概念》1.1 统计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统计,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1.2 统计数据的类型:分类数据和数值数据,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1.3 统计图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认识它们的作用和制作方法。

第二章:《收集和整理数据》2.1 数据的收集: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如调查、实验等。

2.2 数据的整理:让学生学会如何整理数据,如排序、筛选等。

2.3 数据清洗:让学生了解数据清洗的重要性,学会基本的数据清洗方法。

第三章:《描述数据》3.1 数据的描述方法:让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3.2 统计表:让学生学会制作统计表,了解统计表的作用。

3.3 数据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信息。

第四章:《概率初步》4.1 概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概率的定义,了解随机事件和确定事件。

4.2 概率的计算: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如抛硬币、抽签等。

4.3 概率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彩票等。

第五章:《统计案例分析》5.1 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统计知识进行分析。

5.2 解决方案:让学生学会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5.3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案例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反思和改进。

第六章:《条形图和折线图的绘制》6.1 条形图的绘制:学习如何用直条的长度表示数据,理解条形图能直观表示数量的多少。

6.2 折线图的绘制:学习如何用线条的上升和下降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理解折线图能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变化趋势。

6.3 实践练习:让学生独立或合作绘制条形图和折线图,描述数据的变化。

第七章:《扇形图的绘制与应用》7.1 扇形图的绘制:学习如何用扇形的大小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理解扇形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数量关系。

7.2 扇形图的应用:学习如何通过扇形图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比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1、简单的数据分析——横向条形统计图 例1 (教材第38页)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6分 24分

教学 理念 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和掌握图形性质,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 目标

1、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练习。 教学 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流 程

四、 创设情境。 出示课本第38页例1的统计表。 品牌 A B C D 数量/箱 30 45 25 10 问题从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 生:有A、B、C、D四个品牌的矿泉水。 生:A卖出30箱,B卖出45箱,C卖出25箱,D卖出10箱。 生:B卖得最多,D卖得最少。 二、引导探究。 1、问题如果让你来设计统计图,你会怎么设计?(请生讨论) 2、出示课题——条形统计图。 3、请学生把还有的B、C、D三个品牌的矿泉水和A一起设计在课堂练习本上。 4、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5、通过观察矿泉水销售量的统计图,你认为应该多进哪种水?少进哪种水?为什么? 三、拓展应用。 1、出示:下面是调查到的三(2)班同学喜欢水果的人数情况统计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请把下图补完整:(出示统计图) 先请学生观察图,说一说。 (1)这是什么统计表?横轴表示什么?纵轴呢? (2)一格代表多少? (3)尝试完成统计图。 2、完成课本练习十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40页第1题。

喜欢的水果 苹果 葡萄 香蕉 西瓜 梨 人数/人 20 12 15 18 5

板 书 设 计

横向条形统计图 信息: 有A、B、C、D四个品牌的矿泉水。 A卖出30箱,B卖出45箱,C卖出25箱,D卖出10箱。 B卖得最多,D卖得最少。 课总 后结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1、简单的数据分析——纵向条形统计图 例2 (教材第39页)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8分 22分

教学 理念 了解图形的变换以及对图形的感受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

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培养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 准备 教学光盘 教 学 流 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课本第39页的例2。

问题:从统计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二、授新课。 1、自己动手尝试,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发现问题。 问题:观察每组同学完成的统计图,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很长,不美观。如果每格表示10个或20个单位,虽然话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不能明显看出同学的身高差别。 那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3、组织看书:交流。 出示统计图,请生观察身高统计图,说说发现了什么? 起始格怎么表示?其他格代表多少厘米? 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优点? 什么情况下使用这种统计图?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4、独立完成体重统计图。 说说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5、联系生活,分析数据。 从上面的两个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上,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下? 对于体重在正常值以上或以下的同学,你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拓展应用。 1、完成课本练习十第2题。 先让学生分析是哪种统计图,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又该如何购买一批新书等。 2、完成课本练习十第3题。 根据统计图完成表格的绘制,并说说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判断出谁最有可能入选校游泳队。 3、完成课本练习十第4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41页第3题。

板 书 设 计

纵向条形统计图 问题:从统计表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姓名 李明 王芳 赵兰 刘玉 李琴 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 体重/千克 35 33 32 40 36 课总 后结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

表进行初步数据分析,并能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平均数 例1(教材第42页)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8分 22分

教学 理念 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

教学 目标 1、在具体的统计、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 准备 教学光盘 教 学 流 程

一、导入。 问题:老师课前请大家回去调查,生活中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生:考试时计算的平均分。 …… 2、揭示课题。 二、授新课。 1、理解“平均”。 (1)问题:大家平时喜欢什么体育运动? 出示课件:看这几位同学喜欢干什么? 你们知道他们每个人投进多少球吗?

从表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平均每人投进了多少个球? 什么是平均?(引导说出每个人一样多) (2)求平均数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一样多呢? (3)反馈: 生:把林凯拿两个给李军,就一样多了。

姓名 李军 方明 林凯 投球个数 2 4 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 学 流 程 师:像这种把多的给少的,使他们每个人都一样多,这样的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通过移多补少法求出平均每人投进4个球,这个就是一个平均数。 生:先求总数:2+4+6=12(个),12÷3=4(个),所以平均每人4个。 师问:为什么要除以3?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这样的先求总数,再把总数除以份数,也是一个好方法。 2、出示课本第42页的例1。 (1)问题: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你想怎么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这个问题?请大家用喜欢的方法做。 (2)交流。 问题: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移多补少法。(请生展示移法) 生:计算的方法。(引导生算什么,求算什么) (14+12+11+15)÷4=13(个) (3)观察。 师:每个同学都是收集13个吗?13是什么数? (4)小结:平均数是在最大数与最小数的中间。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四、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平均数 (14+12+11+15)÷4 =52÷4 =13(个) 平均数是在最大数与最小数的中间。 课总 后结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分析数据、发现问

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 内容 平均数的应用 例2(教材第43页) 时间 分配 讲授 练习

18分 22分

教学 理念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解决问

题策略意识的培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灵活也能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准备 教学光盘 教 学 流 程 一、复习。 1、大家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或听到类似的“平均数”? 2、平均数是怎么求的? 3、出示一组同学的身高数据: 129厘米 131厘米 138厘米 142厘米 145厘米 请同学们算出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授新课。 1、出示课本43页例2情境图,让学生大致描述图意。 2、根据图意出示问题,下面是两支篮球队的身高记录,哪个队的身高高一些? 欢乐队 开心队 单位:厘米

3、观察统计表,做初步分析:欢乐队中除王强身高最高外,其他队员与开心队相比都偏矮,从总体上看,估计开心队的身高比欢乐队高一些。 4、实际计算,得出结论。 (1)通过计算出每队的总身高得出结论: 欢乐队总身高:148+142+139+141+140=710(厘米) 开心队总身高:144+146+142+145+143=720(厘米) 因为720>710,所以开心队身高要高些。

杨洋 周小杰 陶晓 卢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王强 谢明 李雷 王小飞 刘思 148 142 139 141 14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