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生动有趣的“郑伯克段于鄢”

生动有趣的“郑伯克段于鄢”

生动有趣的“郑伯克段于鄢”假期无事,细细读了《郑伯克段于鄢》这篇古文,特别的生动有趣,尤其是庄公和三个臣子的对话,只是通过对话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人物形象,并带动整个事件的发展。

先说标题,“郑伯克段于鄢”短短六个字,读完全文再解释起来就有意思了。

第一:按兄弟关系来讲,可以说“郑伯克弟于鄢”,但是没有,因为叔没有兄弟情义,不象个做弟弟的。

第二:按权力争夺来讲,可以说“庄公克段于鄢。

”但是没有,因为庄公是兄长,是老大,是他纵容了整个事情的发展演变,有失兄长的管教职责,故意称郑伯以作讥讽。

第三:权力争夺的结果落在一个“克”字,尘埃落定,极简洁极好。

现在来看看推动事件发展的几次对话。

一、摆事实讲道理的祭仲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是第一个出场的祭仲和庄公对话,臣说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先王订下的制度,野草长太多了除起来很难,何况是您亲爱的弟弟呢?再纵容下去,君王您就可难办了。

君说哎呀这是母亲想这样做,我也没办法啊,你就等着瞧吧,坏事做多了就会自取灭亡,君臣对话,臣说法度,说先王,打比喻,晓利害,君不动声色,意味深长:“姜氏欲之,焉辟害?“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二、当机立断的公子吕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这是第二个出场的公子吕和庄公对话,又是一个君臣对话,又是臣话多,君不动声色。

同样是臣,祭仲摆事实,讲道理,是娓娓道来,公子吕说得干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君王,您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如果您想把君王的位置让给太叔,那我就去侍奉他;如果没这个意思,请求您尽早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其他的想法。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范文一:大家好,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位历史上的有趣人物——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贵族,他是郑国的第八代国君,从公元前767年一直统治到公元前716年。

在他的统治下,郑国逐渐强大,并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对于他与鄢的关系,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传说当时,鄢国的国君武公听说郑伯克段的美女若愚极为美丽,就派人前来请求将她娶为妻子。

郑伯克段拒绝了这个要求,并嘲讽鄢国国君的贪婪和破坏心态。

之后,鄢国发动了一场战争,但郑伯克段最终获胜。

这个故事虽然富有传奇色彩,但它很好地反映了当时两国之间的斗争和竞争。

在这个时期,周朝的管仲和鲁共公都已经落幕,各诸侯国之间的势力开始发生变化,国内外的竞争格局更加激烈。

总的来说,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是由许多小故事叠加而成的,而这些故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传递的信息和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

写作重点:本篇文章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郑伯克段于鄢的传说,富有情趣和表现力。

同时,文章还将传说与历史事件进行联系,以此谈及郑国和鄢国之间的关系,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价值。

用词分析:文章中运用了不少诗歌和文学语言,如“富有传奇色彩”、“格局更加激烈”等,这些词汇灵活、生动地表现了文章主题,增添了阅读趣味。

范文二:大家好,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今天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个春秋时期的名人——郑伯克段于鄢。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国君,被认为是一位开明、能干的君主。

在他的统治下,郑国逐渐强大,领土扩张,外交关系也比较稳定。

然而,郑伯克段与鄢国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731年,鄢国发动了一次对郑国的进攻,但是在郑伯克段的率领下,郑军最终在鄢国取得了胜利,战争结束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关系非常复杂,而郑伯克段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时常与其它诸侯结盟或联合作战,因此加深了郑国与鄢国的对立关系。

郑伯克段于鄢重点难点重点叙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寓褒贬

郑伯克段于鄢重点难点重点叙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寓褒贬

郑伯克段于鄢一、重点难点1.重点:叙事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寓褒贬于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

2.难点:郑庄公的性格特征的分析概括。

二、背景材料《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左传》也叫《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期鲁国史官依据孔子《春秋》并参考各诸侯国史料编纂而成的。

《左传》按鲁国国君的年号编年纪事,记叙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0多年,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矛盾斗争。

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的丑恶行径和他们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歌颂了许多卓越的政治家和杰出人物。

《左传》不仅是我国古代经典性的史学著作,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价值很高的散文名著。

它善于对纷繁的材料进行剪裁,繁简得当,章法有条不紊,善于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揭示敌对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争胜负的原因;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内心活动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传记文创作,特别是对《史记》等书的写作有较大影响。

三、作品串讲郑伯克段于鄢第一部分:姜氏讨厌庄公偏爱共叔段并想立共叔段,埋下母子不和、兄弟相残的祸根。

初,郑武公娶于申[2],曰武姜[3]。

生庄公及共叔段[4]。

庄公寤生,惊姜氏[5],故名曰寤生,遂恶之[6]。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7],公弗许[8]。

[1]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郑庄公,郑国,当时是伯爵之国,所以称它的国君为郑伯。

段,即其弟共叔段。

鄢(yān),郑邑名,在今河南鄢陵。

“郑伯克段于鄢”本来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共叔段。

此事发生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2]初:当初。

郑武公:庄公之父,姓姬,名掘突,“武”是死后的谥号。

郑伯克段于烟的具体内容分析正装公的人物形象

郑伯克段于烟的具体内容分析正装公的人物形象

郑伯克段于烟的具体内容分析正装公的人物形象《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中的名篇。

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

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颍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

《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观_创乏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及伦理道德的沦丧。

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

然而我却认为郑庄公是一个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的政治家。

在面对共叔段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他的权力的挑衅时,庄公选择了以守为攻,坐待时机的谋略,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除掉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昵,厚将崩”和考虑周全后“可矣”都表现了郑庄公极深的城府和高人一等谋略。

人们不禁要问,这不正是庄公的阴险,狡诈吗?但我试问大家,庄公即使及时劝阻野心勃勃,有姜氏撑腰的共叔段能成功吗?所以庄公所做的一切只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做的本能反应。

同时,我还要讲的是庄公的讲孝心。

大家可能又说,那明显是虚伪的,庄公那样做完全是为了做给全国人民看的,但仔细看看,其实不然。

当郑庄公一举粉碎了姜氏及其共叔段的夺权阴谋之后,郑庄公并没有将其母一杀了之,而是“寘姜氏于城颖”之后又“遂而相见”;还有就是刚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马上就悔之。

再到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无不是真情表露,看不到做作,因为后悔这种情绪是群众看不到的,既然是装样子,也不用在隧中装吧,或许应该搞个过街热吻什么的。

所以我认为,郑庄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冷静自信和聪明的国君。

简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简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简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郑庄公是一位有德有才的诚信之士,他的思想、行为、品行都充分体现出卓越的气质和高尚的人格,他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首先,郑庄公是一位彬彬有礼、有担当、忠诚勇敢的人,他敢于担当重任,坚决履行职责,毫不犹豫地保护自己的国家,坚持正义,做到“行行出状元”,彰显了他的诚实和勇气。

其次,郑庄公也是一位思想独立、神智犀利的人,他能够推理思考,不受他人干扰,因此可以聪明地处理各种问题。

他不断学习,并能敏锐地察觉外界的变化,从而及早采取正确的行动;而且,他有着长远的远见,勇于面对挑战,决定性地影响了他自己乃至这一时代的发展变化,也自授英雄才名,获人尊敬。

此外,郑庄公还是一位感恩戴德、能虚怀若谷的人,审慎行事,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善于调解好多口,勤俭节约,讲一石二鸟,实现共赢与和谐,给人们实实在在的帮助,引导同胞们走上正轨,做出了慈爱的贡献,受到世人的爱戴和尊敬。

总之,郑庄公以其崇高的操守和贤能,成为《郑伯克段于鄢》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以其谦逊、勤勉、正义、平等、宽容、公正等品质,引领着古人探索真理、实现美好生活的生活方式。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写作特点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写作特点

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写作特点
《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其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塑造:文章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

主要人物郑庄公
和共叔段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郑庄公老谋深算,阴险狠毒,通过他的行为和语言,展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共叔段则贪得无厌,狂妄愚昧,同样通过他的行为和语言,展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其他人物如姜氏、祭仲、公子吕、颖考叔等,也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形象。

2.叙事线索:文章叙事线索清晰,故事情节紧凑有力。

故事从郑庄
公与共叔段的权力争夺开始,随后牵扯到姜氏的偏心和祭仲的忠心,再到公子吕的率直和颖考叔的智慧,每个情节都紧密相连,层层递进。

3.详略得当:文章在叙述故事时,对于某些情节进行了详写,而对
于某些情节则进行了略写。

例如,对于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斗争,文章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而对于姜氏和祭仲等人的情节,则进行了较为简略的叙述。

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

4.语言生动: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动词来描绘人物和情节,
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故事的发展。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结构完整:文章的结构完整,各个情节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
个完整的故事。

每个情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多彩。

综上所述,《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特点包括人物塑造、叙事线索、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和结构完整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文章成为一篇经典的历史散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_《左传》首篇《郑伯克段于鄢》的人物性格刻画

_《左传》首篇《郑伯克段于鄢》的人物性格刻画

黄泉 无相见也



大 隧 之 中 其乐 也 融 事 件 的 同 时 鲜 活 地 展现人 物 的 性 格及 其 内 心 世 界 H






欺欺 人




3

侧 陪供 衬


以 次 托主

以 宾 衬 主 共叔 段 的 作 者 王 献 锋 石 家 庄 经 济 学 院 艺 术 设 计 学 院 广 告 学 教


二 、 人物 性 格 的 表 现 及 其 刻 画 手 法的 选 用
应该 说 本 篇 留 给我 们最 突 出 的 艺 术表 现特 色 就在 于 此


1
人物 性 格的 表 现

本篇给 我 们 提供 的人 物 形 象 有如 下 几 位


( 1
郑 庄公 即 郑 伯

主要 人 物


其个性表现 阴 险 伪善 奸诈 狠毒



文 中 通过


系 列 言语 和 行为 表 现 得极

为透 彻


比 如 庄公 继 位 之初 姜 氏 为共 叔段 请 制 公 曰




制 岩邑 也 虢 叔死 焉 佗 邑 唯 命




从 中 表 现 出 庄公貌似仁


义 实 则 奸诈 当 太叔违 齒 建城 大 夫 祭仲 特 告

直至 太叔 发 动 叛 乱 庄 公始 曰

郑庄公人物评价

郑庄公人物评价

郑庄公人物评价《郑伯克段于鄢》深刻揭露了郑庄公及其母、弟极端自私、残忍、为权力而骨肉相残的阶级本质,客观_创乏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及伦理道德的沦丧。

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

首先,在《左传》的有关描写中,郑庄公是尊王崇礼的。

他的一些作为在当时王权日趋衰落的形势下是很受时人称许的。

其次,郑庄公具备了当时作为一个出色政治家所必须有的良好素质,但却一直也没有称霸诸侯的野心,更加说明了王权意识、道德观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郑主公善于纳谏。

第三,郑庄公虽然尊王崇礼,但并不因循守旧。

他的某些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于主道和礼仪制度的新认识。

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

人们之所以批评郑庄公,理由有二:一、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

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瑟将他铲除。

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

二、郑庄公对母亲姜氏假仁假义。

他把姜氏赶出宫外,还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冷酷无情,等到颖考叔来谏,他又假惺惺地“阔地及泉”迎回姜氏,说明了他的虚伪。

这些意见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

但是,在全面了解了郑庄公的性格特点后,仔细分析全文,它们似乎又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文中开头即说:“压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巫请于武公,公弗许。

”‘可见庄公和段虽是一母同胞,但出生后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庄公是在完全没有母爱的环境中长大的。

“寤生”之责任不在庄公,而母亲的偏心却必然会给庄公造成很深的心理影响。

等到庄公即了位,姜氏就出面为段请求制这个地势险要的地方作封邑,庄公没有答应。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而京作封邑超出了先王规定的法度,“非制也”.庄公是知道的。

所以当有大臣来谏,庄公道:“姜氏欲之,焉辟害?”母亲要这样,我又能怎么办?所以就这点看,一做错事的首先是姜氏,而不是庄公。

因为姜氏是庄公的生母,段是母亲最宠爱的儿子。

母亲的请求可以一次不听,却不能次次回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品味语言美,欣赏结构美。

2、通过课文的研讨,理顺情节结构。

3、通过课文的研讨,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顺情节结构。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先简述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再由先秦文学概述转入本文所出自的《左传》)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着重记叙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善于叙事,其中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2、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

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3、《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

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二、诵读课文(播放朗诵录音,理解文意),分四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标题内涵。

2、故事情节结构。

3、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4、你对郑庄公这个人究竟怎么看待?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展示参考答
1、标题内涵: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

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情节内容
①姜氏请立共叔段(1)(矛盾的开端)
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

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着重描述了母子关系,那么姜氏对两个儿子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恶之(郑庄公)欲废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②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2、3、4)(矛盾的激化)
共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共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
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③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5)。

(矛盾的解决)
④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7、8)。

(矛盾的解决)
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姜氏、庄公“遂而相见”的经过。

作者托名君子的评论。

3、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①主要人物
姜氏(母亲)
郑庄公(儿、兄长、国君)
共叔段(儿、弟弟、大叔)
②研讨、分析人物性格
姜氏共叔段郑庄公
为之请制制,岩邑也,虢叔死
焉,佗邑唯命。

为之请京都城过百
雉。

命西鄙、北鄙
贰于己。

收贰以为己邑,至
于廩延。

姜氏欲之,焉辟害;多行不义,必自毙。

无庸,将自及。

不义不(n i),厚将崩。

将启之完聚,缮甲兵,
具车乘,将袭郑。

可矣,命伐京。

板书设计(人物关系):
共叔段(幼子)
姜氏作为两人母亲,却伙同自己喜欢的二儿子巧设奸计,阴谋内外夹
击,推翻大儿子的政权。

(由此可见姜氏的狡诈阴毒。

)共叔段以弟攻兄,以臣犯君。

(通过其犯上兵败的经历,可见其不自量力,妄自尊
大,有勇无谋。


庄公面对母亲与弟弟正在犯的错误,没有从母子之情与手足情谊出发,姜氏(母亲)
给予及时的劝阻,而是采取放纵的态度,并巧设缓兵之计,一步步将两
个人引入设计好的圈套,借用国君的身份打击二人。

(可见庄公的老谋深算,薄情寡义。


姜氏(母亲):偏执、自私、阴毒、狡诈。

共叔段(儿、弟弟、大叔):不自量力、妄自尊大、得寸进尺、有勇无谋。

庄公(儿、兄长、国君):老谋深算、薄情寡义、虚情假意。

③结合传统的道德规范来评人物关系:
这里面有母子、有兄弟、有君臣等诸多关系,照平时这几组关系将会演绎出一些什么故事呢?
母慈子孝、兄弟同心、君贤臣忠等,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

那在本文中这几组关系是否就是按照这种道德规范展开的呢?
文中三组关系并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展开,因而向我们展示的是在古代那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母亲算计自己的亲生儿子,兄弟之间手足相残,臣子犯上做难,诸侯随意讨伐,人们的心灵已经严重扭曲等一系列让人感到恐怖与寒心的画面,对此孔子也不免发出了周室衰微,道德沦丧的感慨虽说现在已经没有君贤臣忠的要求,但母慈子
孝,兄弟同心仍
然是我们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必须予以遵守,希望同
学们能在具体生活中去实践它,做一个孝敬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