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在哪里和水的组成

合集下载

生活中的水

生活中的水
3.刻度值的特点: (1)上面读数小,下面读数大; (2)刻度不均匀,上疏下密。
有关密度 压强 浮力公式复习提纲
一、密度公式:
密度
质量 体积
m V
(ρ 与 m、V 无关),可变形为m
V
和V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

▲ 对公式的理解①同种物质ρ 一定,m 与 V 成正比。当ρ 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②同质量不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密度越小(或密度越小,体积越大。) ③同体积不同物质,质量越大,密度越大(密度越大,质量也越大。)
三、密度知识的应用 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 ρ=m/V 可以:已知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4.判断物体是否空心,具体方法有三种:先假定物体是实心的,通过计算。
其中通过比较体积的方法最好,既直观,又便于计算空
心部分的体积,
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和匹配。
V 空=V 物-V 实 。在用计算方法解决上述实际问题中,都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 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 重新经历 蒸发 、 输送 、凝结、 降水 和径流等变化。 2.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 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浮力 。
2.实验:将一个钩码挂在弹簧秤下,记下弹簧秤读数,再将钩码浸入水中,记下弹簧秤的
读数,会发现 钩码浸入水中后,弹簧秤读数变小了 。 [结论] 在水中会下沉的
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不仅是水,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
力。
3.实验证明:气体也会产生浮力。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第一章复习提纲班级姓名【公式】1、密度:ρ=m/V2、压强:P=F/S3、浮力:a、F浮=G-F(物体浸没时弹簧秤示数) b、F浮=G排液=ρ液gV排 c、根据物体浮沉条件4、溶解度=(m溶质×100)/m溶剂5、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 溶解度/(100+溶解度)一、水在哪里1、地球上的水96.53%是海水,只有2.53%是淡水。

目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只占全部淡水资源的0.3%2、生物水: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水母含水量最高98%2、水循环是指由于蒸发和降水,使地球上水体进行水分交换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中水的总量保持不变。

水循环(见右图)①降水②蒸发③蒸腾④水气输送⑤降水⑥蒸发⑦地表径流⑧地下径流。

连接海洋和陆地,并补充陆地淡水资源:海陆间水循环。

水循环动力(太阳辐射及地球引力)、内因(水三态变化)二、水的组成:1、在水中通直流电后,在阴极产生体积较大的气体,用点燃的火柴接近这种气体,发现它会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这种气体是氢气。

阳极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小,这种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这种气体是氧气。

电解水实验a、判断气体方法①管内空的体积大则为氢气(如图管B)②“负氢”:电源负极相连的管产生的是氢气 b、产生的气体的体积比:V(氢气):V(氧气)=2:1 c、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 d、检验气体方法①氧气:使带火星木条复燃②氢气:将气体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2、水的电解表达式: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

三、水的密度: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计算公式:ρ= m/v 推导公式:m=ρv v=m/ρ3、国际单位:kg/m3 常用单位:g/cm3,它们之间的换算:1g/cm3=1000kg/m34、常见物质的密度:ρ水=1.0*10kg/m3;表示的意义:1m3水的质量为1000kgρ酒精= 意义:;ρ铁= 意义:;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水的组成知识点(全)

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水的组成知识点(全)

第一节水在哪里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1、世界水体的构成从宏观上讲,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存在形式。

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2、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二、水的重要性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许多生命体的组成中,水占其质量的一半以上。

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 2.5L ,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 以上是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含量占 4/5 。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例:以绿色植物为例,水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①通过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和其他元素一起合成有机物;②溶解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使之能被植物根系吸收;③通过叶面的蒸腾,调节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面被太阳光灼伤。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如:活动在沙漠地区的骆驼,通过关闭汗腺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体内的水分,并且通过其嗅觉系统可以在数千米以外“闻到”水源。

三、水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1、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持续运动的过程。

2、成因: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3、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看图)4、途径: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3种。

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小循环:海上循环(海洋——大气——海洋);内陆循环(陆地——大气——陆地);大循环:海陆间循环(海洋——大气——陆地);5、水循环的意义:(a)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b)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6、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7、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的水

一、水的分布(水约占地球表面的70%)地球上的水存在形式有、液态和,以不同形式分布在、、和中。

1、海洋水: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占地球总水量的。

2、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几乎是生活和生产的全部用水。

(1)陆地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其中数量最多,占68.69%。

(2)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和,占地球上全部淡水的。

3、大气水:所占比例极少,但在水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4、生物体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质量的以上是水,儿童体内的水分高达,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要水升。

二、水循环1、概念: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2、水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3、水循环的类型:(1)海上内循环(2)陆上内循环(3)海陆间循环4、水循环的重要性:是地球上水体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练习:1、下列各水体更新周期最长的是()A冰川B海洋水C大气水D地下水2、淡水资源最丰富的是()A冰川水B河流水C湖泊水D地下水3、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是()A太阳辐射能B地心引力C大气环流D水的三态变化4、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A氧气B水C脂肪D蛋白质5、目前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是()A全球大气水汽输送B全球大气的降水C全球陆地地表径流输送D局部地区地表径流输送6、在下列四种情况中,水循环不够活跃的是()A赤道附近B森林覆盖良好的水库区C东海海域D沙漠地区7、根据水循环的示意图填空1-6;三种循环;三种循环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一、水的电解1、接电2、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上出现,两玻璃管内液面。

(2)与电源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体速度慢,体积小;与电源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速度快,体积大;气体体积比为。

(3)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多的玻璃管尖嘴,发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少的玻璃管尖嘴,发现总结:可燃烧,并产生火焰的气体是,具有性。

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知识要点

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第一章知识要点第一节:水在哪里一、水的分布:1.海洋水:96.53%(最多)2.陆地淡水:约2.53%3.生物水:生命重要组成部分(水母中含水量最高)人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 2/3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 70%~80%,其中水母占 98%,草本植物中约占 70%~85%。

二、水的形态:固态、液态、气态三、水的循环: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径流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 2.海上内循环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第二节:水的组成1.各极产生的气体名称、体积、检验方法电解水的实验。

(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2)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两玻璃管内液面下降;(3)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氢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4)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负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正极;(5)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

2.水的电解方程: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3.结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4.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2、密度只跟物质本身有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相同。

3、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4、密度单位:克/厘米3或者千克/米3换算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5、水的密度:ρ水=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含义:表示每厘米3水的质量为1克或每米3水的质量为1千克。

6、会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①原理:ρ=m/v ②器材:7个③会使用天平和量筒(使用、读数)④测固体的密度的步骤(如果密度小于水怎么办?)⑤测液体的密度的步骤(先总后剩)第四节:水的压强一、压力:(1)压力的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总复习知识讲解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总复习知识讲解

能否说氧气和氢气是水的组成成分?
二、水的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无色 沸点
1标准大气压下 100℃
无味 凝固点
常温下液体
水的异 常现象
1标准大气压下 0℃
水结成冰时体积膨胀。4℃ 时水的密度最大,4℃以下 时,水热缩冷胀; 4℃以上 时,水热胀冷缩。
拓展:水还有哪些性质?
纯净的水是不良导体、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 水电解能生成氢气和氧气等。
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第一节 水在哪里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
1.水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2.水的分布:海洋、大气、河流、湖泊、 沼泽、
冰川、生物体、地下等 3.水体名称: 分类1: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分类2:淡水、咸水; 分类3: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
二、水与生命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
二、水的密度
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 意义是:1 米3水的质量为 1000千克 水的密度是 1克/厘米3,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 1 厘米3 水的质量为 1克
水的密度是1000千克/米3,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1 米3 水的质量为 1000千克
水的密度是 1克/厘米3, 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2、水循环的意义:
(1)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 的纽带,使水圈形成一个动态的系统;
(2)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 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 命。 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平均更新周期:
更新最快———— 大气水
更新最慢———— 冰川
第2节 水的组成
什么是物理变化? 什么是化学变化?
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都在下降,但阴(负)极的液面下降的
较体的方法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

八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

第一节水在哪里一、水的分布(水约占地球表面的70%)地球上的水存在形式有、液态和,以不同形式分布在、、和中。

1、海洋水:地球水的最主要部分,占地球总水量的。

2、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几乎是生活和生产的全部用水。

(1)陆地淡水占地球总水量的,其中数量最多,占68.69%。

(2)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和,占地球上全部淡水的。

3、大气水:所占比例极少,但在水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4、生物体水: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质量的以上是水,儿童体内的水分高达,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需要水升。

二、水循环1、概念: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和径流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2、水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3、水循环的类型:(1)海上内循环(2)陆上内循环(3)海陆间循环4、水循环的重要性:是地球上水体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系统。

第二节水的组成一、水的电解1、接电2、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上出现,两玻璃管内液面。

(2)与电源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体速度慢,体积小;与电源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速度快,体积大;气体体积比为。

(3)用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多的玻璃管尖嘴,发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少的玻璃管尖嘴,发现总结:可燃烧,并产生火焰的气体是,具有性。

可使带火星木条的气体是,具有性。

思考1、:将带火星的木条换作点燃的火柴,现象又会如何?思考2、:从实验中可说明这两种气体的什么物理性质?3、结论:水在通直流电情况下产生了和,阳极为,阴极为,两者体积比为 。

此过程为 变化,用文字表达式表示:所以说,水是由 和 (两种元素)组成的。

二、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 水的密度一、密度1、 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用字母 表示。

2、公式:体积质量密度3、单位:kg/m 3或g/cm 3换算:1g/cm 3= kg/m 3水的密度为 ,表示 。

初二浙教版科学_生活中的水

初二浙教版科学_生活中的水

第三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态和态形式存在。

2. 地球陆地上淡水的主体是( )A.河流水B.浅层地下水C.湖泊水D.冰川水参考答案:D3. 在水循环的不同类型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 )A.海上内循环B.海陆间循环C.内陆循环D.陆上内循环参考答案:B4.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中能够施加一定影响的是( )A.水汽输送B.地表径流C.地下径流D.蒸发参考答案:B5、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参考答案:如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罐,过一会儿外壁有水珠。

第2节水的组成1.向水中(已加入少量的_______)通入直流电后,在正极产生_______,负极产生_______,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体积比为_______。

参考答案:浓硫酸或氢氧化钠氧气氢气8∶1 1:22.通常情况下,纯净的水是_______颜色、_______气味、没有_______的透明的_______体。

在压强为101kPa时,它的沸点_______℃,凝固点_______℃。

参考答案:没有没有味道液100 03.水不属于()。

A.纯净物B.化合物C.氧化物D.单质参考答案:D4.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

A.水是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混合物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任何物质在通电时都能够分解参考答案:C5.电解水的实验中,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的浓硫酸,目的是()。

A.增强水的导电性B.浓硫酸能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C.使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更加纯净D.使生成的氢气和氧气之间不发生反应参考答案:A水的密度1. ___________某种物质的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答案:单位体积质量2.密度的单位是。

常用单位还有。

1千克/米3= 克/厘米2。

答案:千克/米3克/厘米30.0013.水的密度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______ 科目:教师:______ 第阶段第次课时间:20__年___月___日___ _段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4、了解水的物理性质5、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变化的实质。

二、授课内容: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教学过程: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液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___ 态和___ 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___96.53%___ 。

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

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_2.53%_,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二、水与生命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

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

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

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 ,其中水母占_____ ,草本植物中约占___________ 。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三、水的循环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

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

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

可以表示如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内陆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典型例题解析]【例1】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解析】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2】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框图中A、B、C、D、E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

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

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题中第一小题的答案便迎刃而解。

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输送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课堂练习]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A.海洋水B.陆地水C.冰川水D.湖泊水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A.青蛙B.水母C.人体D.植物种子4.地球上的水呈____态、____态和____态,分布于____ 、____ 和____中,形成____水、____ 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____ 、________、____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6.____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___________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____ 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

课题:1.2水的组成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物理性质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文字体现: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凝固点0℃沸点100℃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3二.化学性质1.水的电解①实验过程:见书P7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③V正:V负≈1:2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

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

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已知ρ氢气=0.09g/l, ρ氧气=1.43g/l)提示:V(H2):V(O2)=2:1ρ氢气=0.09g/l H2质量:O2质量=?:?ρ氧气=1.43g/l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水分子的化学式为: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启示: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

{微观分析}:微观状态下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1 个水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文字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二、小结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课堂练习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A.铁管热胀冷缩B.铁管热缩冷胀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D.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3.用符号或文字表示:(1)两个氧原子(2)两个氢分子(3)两个水分子(4)一个氧分子(5)H2(6)2H (7)2O2(8)nH2O4.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C.氢原子和氧原子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通电后能产生氢气和氧气B.水分子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C.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通电后,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三、本次课后作业:四、学生对于本次课的评价:○特别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五、教师评定:1、学生上次作业评价:○好○较好○一般○差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较好○一般○差教师签字:教研组签字:教务处签字:教务处盖章:20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