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篇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作者:南昌市育英学校刘美根教材内容:《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需两个课时)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自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学生:“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见解新颖。
如果让学生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通过反复自读,学生可以品味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这两篇科普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可以借助已了解的有关说明文知识,通过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相信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教学理念: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的情境,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程文本互动,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进行多重对话,更好地理解文本。
与此同时,语文教学还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word教案 (4)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⑴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⑵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这是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课。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课作为单元中的引领课尤其重要。
3.中招考点“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阅读现代文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具体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还是掌握不太好。
二、学习目标1、通过筛选主要信息,把握文意。
2、通过比较阅读,找出两篇短文异同点。
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三、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品读语言的方法,并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此类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上节课我们阅读了短文《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与恐龙有关,但说明的中心是由恐龙引出的另一个问题——对大陆“板块理论”的论证。
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一篇短文《被压扁的沙子》。
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四)当堂训练一、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学习运用举例,类比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2.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写文章可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的片断,请学生思索: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灭绝了,为什么?流传至今的恐龙石又告诉我们什么?二、感知课文1.朗读文章题目,谈谈你读过题目会有什么样的结论?设计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写作特色,由于说明问题不同,说明的角度也会不同,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个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快速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内容: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地漂移假说。
《被压扁的沙子》的内容: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3.这两篇短文各是怎样介绍相关内容?明确:《恐龙无处不在》,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
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
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先提出问题,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然后具体分析论证,用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为后文比较两篇文章作了铺垫。
)三、深入探究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在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年级:八年级编写人:聂中华审核人:聂中华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扎实记忆“劫难、追溯”等的字音字形等基础知识,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说明的思路,掌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3.激情展示,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预习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文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 通过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理解课文说明的思路,掌握“恐龙无处不在”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3.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整体感知题也要书面完成。
5.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一、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籍犹太人,为当代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基地》《机器人》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二)整体感知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请比较说明一下。
二、预习自测完成《课易通》1、2、3题。
我的疑惑:三、信息链接“大陆漂移假说”的产生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的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凸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经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为这个奇妙的想法兴奋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2020秋八年级语文上册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了解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重点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 •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第一课时学习《恐龙无处不在》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 oi _ h 总______ 携带班级_______ 学习小组_________________ 小主人姓名__________ 上课时追s 0 ____ 劫难___________ 陨石'<自主学习2 •解释词义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劫难:灾难、灾祸。
3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南极和其他大陆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引发疑问)得出答案) (②《恐龙无处不在》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事实,证明了假说。
此句涉及两个学科,即和,从而证明了作者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本文采用的是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__________ 说明顺序。
明确: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南极和其他大陆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大陆漂移生物学地质学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逻辑.■ ■合作探究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明确:①作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在对比中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学习运用举例,类比等方法说明深奥的科学事理。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重难点】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2.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白写文章可根据情况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的片断,请学生思索:恐龙是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曾是地球上的霸主,但在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灭绝了,为什么?流传至今的恐龙石又告诉我们什么?二、感知课文1.朗读文章题目,谈谈你读过题目会有什么样的结论?设计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写作特色,由于说明问题不同,说明的角度也会不同,提醒学生在朗读时关注这个问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快速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恐龙无处不在》的内容: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地漂移假说。
《被压扁的沙子》的内容: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3.这两篇短文各是怎样介绍相关内容?明确:《恐龙无处不在》,提出说明主旨、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总领全文。
然后用恐龙化石在各地发现的事实,阐释对大地漂移假说的证明,用具体事例证明主旨。
最后总结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大陆漂移假说提供了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先提出问题,提出了"撞击说"和"火山说"两种观点;然后具体分析论证,用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撞击造成恐龙灭绝。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并加以概括的阅读能力,为后文比较两篇文章作了铺垫。
)三、深入探究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在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一、导入: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蟾蜍( ):褶皱 ( ):追溯( ):。
天衣无缝:
2.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师个性批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标陈述: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 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 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 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 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 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
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 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则《恐龙无处不在》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及语言。
难点: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课程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讨论导入播放恐龙化石进行讨论: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恐龙化石的分布又能向我们说明那些问题?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二)文题质疑《恐龙无处不在》是介绍“恐龙无处不在”,即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吗?(三)初读释义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明确:本文是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文章。
只是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而已。
(四)整体感知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问题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总起)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分说)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有——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总结)大陆漂移学说成立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问题2:说明方法的判断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列数字)3、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个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举例子)问题3:下列词语可以互换吗?为什么?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明确:“分裂”相对“形成”而言;“破裂”相对“完整”而言;“分散”相对“集中”而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
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学习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学习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鸟臀.(2)褶.皱(3)潮汐.(4)劫.难(5)追溯.(6)遗骸.2、解释词语。
(1)遗骸:(2)追溯:(3)劫难:(4)致密:(5)天衣无缝: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合作探究】默读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并思考:4、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5、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6、你能描绘一下“板块构造理论”吗?7、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到底是什么?8、为了说明清楚对象,他的说明角度是什么?9、默读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参考第一篇的问题,比较阅读。
【精读精练】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
②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
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
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
③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
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④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
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
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
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
⑤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
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地幔.():地核.():蜕.变():11、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12、“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13、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14、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15、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
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
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
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
1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主题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
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
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较先进。
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
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
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
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经开始使用彩陶。
从河南渑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
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答:18、读②段,回答,黄河流域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答 19、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20、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答: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22、“中华”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答:(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①地震是自然,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仅地震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就超过45亿美元。
因此,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
时间和震级,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便成为地震科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②要准确预报地震,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
为此,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
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地震发上前,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
例如, 1984年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
如 1989年 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
到震前2-3天,位格达到最大值,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匣来。
此外, 1989年 10月 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④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23、根据第①段文字的意思,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同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地震是自然_____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24、第②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请改成意思与原句__相同的两个短句。
(1)_提供了有利条件;(2)_提供了有利条件;25、第③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和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
26、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1)_______(2)_______27、从全文内容看,第④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____。
28、本文主要说明了()A.地震造成的巨大危害 B.预测地震的方法C.预报地震的方法 D.预测地震所采用的仪器设备【能力提升】利用“板块构造理论”来解释我国喜马拉雅山地区多地震;利用“大陆漂移学说”来解释澳大利亚为什么多古老动物?【教学后记】第十八课明确:1、(1)tún(2)zhě(3)xī(4)jié(5)sù(6)hài2、(1)遗体、遗骨(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4)细致精密(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
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
3、(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
4、恐龙化石无处不有5、不能。
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