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教案:光的色散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教案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知道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知道透亮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打算的,不透亮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反射的色光打算的。
2.过程与方法观看光色色散现象,了解试验是讨论物理的主要方法。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实践是检验学问的最有效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试验现象,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科学家的生前故事的学习,感染科学巨人们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树立为真理、为人民而效劳的人生抱负。
教学重难点4.重点光的色散。
5.难点透亮物体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打算的,不透亮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光打算的。
教学过程光的色散教案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知道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知道透亮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打算的,不透亮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反射的色光打算的。
2. 过程与方法观看光色色散现象,了解试验是讨论物理的主要方法。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实践是检验学问的最有效途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试验现象,培育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科学家的生前故事的学习,感染科学巨人们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树立为真理、为人民而效劳的人生抱负。
教学重点、难点:4. 重点光的色散。
5. 难点透亮物体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打算的,不透亮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光打算的。
教学方法:讲授法、争论法、试验探究法。
教学器材:三棱镜、有色玻璃。
教学过程设计:6. 引入我们的世界五彩斑斓、多姿多彩,设想一下要是没有五颜六色的光,我们的世界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就有这样一种生理缺陷,使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不能体会五彩的世界,这就是色盲症。
色盲一般分为三种。
全色盲:只看得出明暗之分,却看不精彩彩区分;红、绿色盲:辨别不出红色或绿色;全反色盲:看到的颜色和常人相反。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上册,主要讲述光的色散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十二章第一节:光的色散原理,太阳光的组成,光谱的产生,以及色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的组成和光谱的产生过程。
2. 学会运用色散原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太阳光的组成,光谱的产生。
难点:理解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运用色散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光手电筒,光屏,彩色笔。
2. 学具:每组一个三棱镜,白纸,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彩虹、彩色肥皂泡等生活中的色散现象,引发学生对光与色彩的好奇心。
2. 实践情景引入: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彩光谱,让学生直观感受光的色散现象。
3. 知识讲解:a. 介绍光的色散原理,解释三棱镜分解白光的原因。
b. 讲解太阳光的组成,展示光谱图。
4. 例题讲解:a.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色散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分析彩虹的形成过程,解释为何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分组操作三棱镜,观察白光分解出的光谱,并记录下来。
b. 学生互相讨论,思考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三棱镜分解白光,形成七彩光谱。
2. 太阳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3. 色散现象应用:彩虹、彩色肥皂泡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为何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
b. 举例说明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雨后空气中含有大量小水滴,阳光照射时产生色散现象,形成彩虹。
b. 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光盘、彩色玻璃、光纤通信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色散》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解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掌握光色散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解彩虹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解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掌握光色散现象。
2. 能够解释彩虹等自然现象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色散现象产生原因。
教学重点:太阳光分解及七种颜色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屏、幻灯片、彩虹图片。
2. 学具:彩笔、白纸、剪刀、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形成原因。
2. 例题讲解:(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发生什现象?(2)如何解释彩虹形成?3. 知识讲解:(1)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组成。
(2)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光因折射角度不同而分离出来,形成光色散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彩虹,并解释彩虹形成原因。
5. 演示实验: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七种颜色光,并让学生亲自操作。
六、板书设计1. 光色散现象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光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2. 彩虹形成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色散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解释彩虹形成原因。
2. 答案:(1)光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
产生原因:不同颜色光折射角度不同。
(2)彩虹形成原因:太阳光经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形成弧形七彩光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光色散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但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用词严谨,避免误导学生。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彩虹现象,解彩虹成因及其与光色散关系。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颜色。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生疏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试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学问,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沟通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2.初步生疏科学技术对社会进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进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学问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学问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学问与颜料混合的学问相结合呈现出七彩的世界。
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试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看、体验,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试验事实资料,感悟试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演示试验、光的三原色的混合试验演示。
三、教学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试验、争论、沟通,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分,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缘由,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看不见的光。
看不见的光,其内容抽象,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本课承受先从生活入手,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探究其特征和缘由,进而再回到生活中查找实际应用。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光学的巨大魅力,感悟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自然规律之间和谐完善的统一,培育他们理性的规律思维力气和辩证的推断力气。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理解色光的三原色,知道颜料的三原色,能区分二者的不同。
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探究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和白光是复合光的理解。
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物体颜色的决定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光的色散的本质原因,即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折射程度不同。
区分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规律和结果的不同。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阳光充足的天气,将三棱镜放在阳光下,在教室的白色墙壁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
提问学生: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通常是无色的,为什么通过三棱镜后会变成彩色呢?这些彩色光带是怎么形成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色散。
(二)讲授新课1.光的色散现象实验演示:再次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白色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按顺序指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讲解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光的色散原理:结合光的折射知识,讲解不同色光在同一种介质中的折射程度不同,红光的折射程度最小,紫光的折射程度最大,所以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按不同色光的折射顺序分开,形成彩色光带。
可以用简单的光路图展示不同色光的折射路径。
2.色光的混合实验探究:准备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光源(如激光笔或彩色灯泡),将红色光和绿色光投射到白色光屏上,让学生观察混合后的颜色(黄色);再将红色光和蓝色光混合,观察得到的颜色(品红);最后将绿色光和蓝色光混合,观察到的颜色(青色)。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精品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光的色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理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掌握光的七种颜色。
2. 能够运用光的色散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光的七种颜色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屏、激光笔、色卡。
学具:三棱镜、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照射在白屏上,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七种颜色,激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2. 例题讲解讲解光的色散现象的原理,解释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介绍光的七种颜色。
过程细节:讲解、举例、解释。
3. 随堂练习学生用三棱镜和白纸,自己动手做光的色散实验,加深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
过程细节: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指导。
4. 知识拓展讲解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光盘、光纤等。
过程细节:讲解、举例、讨论。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光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2. 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的色散现象。
(2)解释为什么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
(3)举例说明光的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光的色散是指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等透明介质时,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现象。
(2)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因为它包含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3)例如:彩虹、光盘、光纤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色散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和练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光的色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光谱的组成,了解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色散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三棱镜、白色光光源、色散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色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讲解:(1)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等透明物体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2)光的折射与色散:光的折射现象使不同波长的光发生色散,波长越短,偏折角度越大。
(3)光谱的组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3. 例题讲解:(1)题目:解释为什么雨后天晴会出现彩虹。
(2)答案:雨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经过这些水滴时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4. 随堂练习:(1)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彩色光带的组成。
(2)用色卡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
5. 小组讨论:探讨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桥、光盘、光纤通信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光谱的组成3. 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4. 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
2. 答案: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光的折射与色散关系的理解还需加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的现象,第三节《光的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光源、光屏、彩色笔。
学具:三棱镜、白纸、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彩虹、彩色电视等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色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展示三棱镜分解白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分解出的颜色。
3.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以红、橙、黄、绿、蓝、靛、紫为例,解释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三棱镜分解白光,观察并记录分解出的颜色,然后根据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将颜色按照波长从短到长排列。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白光,观察七种颜色的光,并讨论光的色散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三棱镜分解白光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2. 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3. 光的色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光的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答案:例如,彩虹是自然界中的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雨滴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美丽的彩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光的色散。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看不见的光。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过程。
(3)探讨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白纸、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类似彩虹的彩色光带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
最后探讨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
方法是: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现象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
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
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二个重点是三原色光。
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三原色光。
然后通过感受三原色相互混合出现的不同颜色,体会三原色的组合应用。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对色散原因的理解。
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以解决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学生难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
本节课考虑到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和明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故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要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1视屏
提问“同学们见过彩虹吗,你看到的彩虹什么颜色的?”,引出课题。
说明:也可通过播放与彩虹有关的传说视频来引入课题。
活动1学生实验
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情景2演示实验
利用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墙壁上显示一条彩色条纹。
活动2学生实验
利用放大镜,观察电脑显示屏的颜色是由哪几种单色光组合成。
活动3讨论红外线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看谁知道的多.
说明:具体开展情况,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
七、教案示例
(一)引入
1.提问同学们见过彩虹吗,什么颜色的?现在想看到吗?引入
(二)新课
2.白光的色散
(1)问题能不能利用身边的实验仪器,找出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2)学生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给定的器材设计找出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用手电筒照射三棱镜、或厚玻璃砖等,在白纸上或在仪器的某些部位可以看到彩色条纹;也可以用太阳光、日光灯等身边的光源发出的光来观察,如透过三棱镜看日光灯光,也可观察到彩色条纹。
(3)小组交流
(4)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法。
交流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活动卡上记录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
(5)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白光的色散实验:利用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墙壁上显示一条彩色条纹。
结论:白光折射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一现象称为的色散。
(6)问题
白光是怎样发生色散的?
播放幻灯片,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到白光色散的原因。
(7)问题
白光能够发生色散现象,七种色光能否再发生色散现象呢?
播放视频剪辑,了解色光的复合现象。
结论:把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白光就是复色光。
3.三原色光
(1)问题
自然界色彩缤纷,电脑显示屏的画面同样很艳丽,这些艳丽的色彩画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用放大镜,紧贴电脑显示屏,观察白色区域发出的光是由哪几种单色光组合成的。
也可播放幻灯片
结论:白色区域发出的光由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组合成的。
我们把这三种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简单介绍几种三原色光组合出的各种不同色光。
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组合,能混合出各种颜色。
电脑显示屏和彩电的荧光屏上有成千上万个密集的红、绿、蓝小色点,它们亮度比例不同时,荧光屏上该部位发出的颜色也不同。
我们改变三原色光的强度,也就是改变三原色每次参与混合的(比例)从而得到各种色彩。
4.看不见的光
(1)问题
什么是光谱,世界上的光我们都能看到吗?
提出光谱概念,指出红外线紫外线是我们看不到的光。
(2)学生讨论红外线紫外线的特点及其有哪些应用?
师生共同观看幻灯片,并对不同的应用做简单介绍,紫外线看不到为什么消毒柜看起来是紫色的,给出明确解释,对于臭氧层在遭受氟利昂的破坏提出应该用无氟冰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