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

合集下载

什么是光的色散?

什么是光的色散?

什么是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是指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复色光通过棱镜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光纤中由光源光谱成分中不同频率的不同群速度所引起的光脉冲展宽的现象,也都可以叫光的色散。

色散也是对光纤的一个传播参数与频率关系的描述。

牛顿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为彩色光带(光谱)。

此外,色散还可以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任何物理量只要随频率(或波长)变化而变化,都称色散,例如旋光色散等。

如需更多关于“光的色散”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物理学家。

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

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

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是光学中重要的现象和原理,对于理解光的传播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别介绍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的定义、原理以及应用。

一、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自然光经过某些介质或经过光谱仪等装置后,不同波长的光被分散成不同方向的现象。

色散主要由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折射率有所差异而引起。

具体而言,光的色散可以分为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

正常色散是指随着波长的增加,光的折射率也逐渐增大。

这种情况常见于介质的折射率对波长变化的响应比较弱的情况,如空气中的光在经过玻璃等材料时会发生正常色散现象。

反常色散则是指随着波长的增加,光的折射率逐渐减小。

这种情况常见于介质的折射率对波长变化的响应比较强的情况,如光经过某些特殊材料时会发生反常色散现象。

色散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光学仪器中,利用材料对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不同的特性,可以制作出分光器、光栅等设备。

此外,色散还用于物质的光谱分析和结构研究等领域。

二、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叠加在一起时相互作用的现象。

干涉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构造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处于相干状态下叠加产生干涉条纹的现象。

相干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的频率、相位和波面等特性保持恒定且相对稳定。

干涉条纹的出现与光波的相位差有关,当相位差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出现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如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破坏干涉则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通过干涉现象而相互抵消或发生干扰的现象。

破坏干涉可以用于光的消除、光的反射等方面的应用。

光的干涉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干涉技术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形状和表面特性,如激光测距仪、干涉显微镜等。

此外,干涉还可以应用于光纤通信、光学显微镜等领域。

三、光的色散与干涉的联系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现象,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光的色散可以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从而在干涉现象中造成相位差,进而影响干涉条纹的形成和分布。

光的色散定义

光的色散定义

光的色散定义
光的色散,也称为颜色分散,是物体形成色彩时由弯曲光线组成的光谱的量度。

具体
指的是一种物体所发出的或反射的、用特定的颜色构成的光谱的程度。

它可以是白色光,
也可以是分红蓝绿三色,或多色光,比如彩色灯。

白色光是一种完全色散的光,它是指当物体以等势发出颜色各不相同的平行光线时,
光各种波长(色)成相同强度地散射或反射出来的现象。

白色光中的各种波长的光频率的
强度是相同的,可以形成类似日光的颜色。

红蓝绿三色光是一种不完全色散的光,它是指在给定范围内(如亮度、感觉等)只有红、蓝、绿三种元素才能构成某种光,它们是直接以不同频率发出光,而其它颜色都是由
这三种颜色组合起来形成的。

多色光是指由多色光元件组成的光,这种光中,有多种颜色,可以是数种灯泡发出的、多种灯丝组成的或由激光等组成的光。

它们的特点是集中的单一波长的光线,各波长的强
度也大多相同。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一、定义
阳光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白光:复色光,经过三棱镜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煤种色光叫单色光。

二、色光三原色:红、绿、蓝
色光三原色混合后是白色
三、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颜料三原色混合后是黑色
四、红外线:不可见光
应用:红外线夜视仪,电视剧遥控器,红外线烤箱,红外热成像仪,红外线温度计,
手机的红外口,宾馆的房门卡,汽车、洗手池的红外感应,饭店门前的感应门
五、紫外线:不可见光
应用:消毒杀菌;促进骨骼发育;紫外线照射直接影响人体维生素D 的合成,不照紫
外线就没有足量的维生素D;验钞机
六、看到物体的颜色
1 、对于不发光的物体而言,我们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

对于不透光的物体而言,该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颜色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全部被吸收。

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所以没有反射光线进入眼睛。

注:当没有反射光线进入眼睛,我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黑色。

2 、对于可以透光的物体而言,只允许与本身颜色相同的光通过,其余的光全部被吸收。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小结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 红、橙、黄、绿、蓝、靛、紫 光带,颜色依次是_________ . 光的色散 .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 这种现象叫_________ 光的色散 现象. 太阳光的_________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 各种色光 混合而成的
•3__ 红、绿、蓝 、__ 、__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人们把这 色光的三原色 .小华的调色板上如果有 三种色光叫做_______ 品红、黄、青 ___、___、____三种颜色的颜料,他也能通过颜料混 合画出各种色彩的图画,这说明色光的混合规律跟颜 不同 料的混合规律是__________.
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 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3.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
4.颜料的混合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三原色不同 •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 为红、绿、蓝. •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 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 了. •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 到了另一种颜色.
• • • • • •
1在太阳光下我们能看到红色的花是因为 (B ) A.花发出的光是红色的 B.花能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C.花发出的光是白色的 D.花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 2. 白纸上印有黑字,我们看得很清楚,这 是因为( B ) • A. 自然光照到书上,白纸黑字分别反射白 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 B. 自然光照到书上,白纸反射白光进入眼 睛,黑字不反射光 • C.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光线进入眼睛 • D.黑字比白、黄、绿、蓝、靛、 紫七种颜色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ppt课件

《光的色散》ppt课件
4.紫外线也是一种看不见的光,能使荧光物质_发__光_,适当的紫外 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_有__害___。
5.人民币以及某些商标的防伪标记可以用 紫__外__线_____灯识别。
补:穿衣镜,看到人的全身像,条件??
看不见的光
(2)紫外线防护
适当的紫外线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死微生物,用来灭菌; 但是过量的紫外线可使皮肤灼伤,甚至致癌影响动植物、人类的生存。
科学家戴着防护眼镜在 紫外线下进行实验。
电焊时发出的弧光含有大量紫外 线,工人戴上特制的防护面罩。
看不见的光
登山运动员都要戴特制的黑色眼镜,炎炎夏日人们撑起遮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 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 解成七色光带
光的色散:



不同的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的偏 折不同,红色光的偏折最小,紫色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
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条定律,由艾萨克·牛顿在1687年于《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总结提出。 其中,第一定律说明了力的含义:
]。在光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第二定律指出了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获得加速度;第三定律揭示出力的本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 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绿 光的偏折最大.偏折由小到大依次

光的色散和偏振

光的色散和偏振

光的色散和偏振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色散和偏振现象。

色散指的是在介质中经过光的传播后,不同颜色的光会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导致光线的偏折。

偏振则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振动方向只沿特定方向进行,这种振动方式与光的偏振状态有关。

一、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同,导致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

这是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与原子、分子发生相互作用时,与其电子的能级跃迁有关。

具体来说,在透明介质中,光的波长较短的紫色光相对于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来说,与介质中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更加强烈。

因此,紫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较慢,折射角度较大;而红光的传播速度较快,折射角度较小。

这种不同波长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现象称为色散现象。

色散可以被利用于分光仪器中,例如光谱仪。

通过光的色散,在光谱仪中可以将光按照波长进行分离,进而研究光的成分和性质。

二、光的偏振光的偏振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振动方向只沿特定方向进行的现象。

这是由于光是一种横波,它的电场和磁场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

当光的振动方向只在一个平面上进行时,我们称之为线偏振光。

光的偏振可以通过偏振片实现。

偏振片是将具有各种振动方向的光中,只允许振动方向与其自身方向相互垂直的光通过的光学元件。

通过透过偏振片的光会变成具有特定振动方向的线偏振光。

偏振片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3D电影中,我们戴上的3D眼镜就是利用了偏振片来实现左右眼观看不同角度的图像。

在显微镜和太阳眼镜中也会使用偏振片来降低光线的强度和抑制反射,使观察者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目标。

总结:光的色散和偏振是光在传播过程中的两种重要现象。

色散是指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线偏折的现象,可以用于分光仪器中。

偏振是指光在传播过程中,振动方向只沿特定方向进行的现象,可以通过偏振片实现。

这两种现象在光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光的性质和开发相应的光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太阳光 ,地球 5.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是___________ 臭氧层 可吸收紫外线,使得 周围大气层上部的___________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不能到达地面,但目前 臭氧层 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逸出的 ___________ 氟利昂 等物质的破坏,出现了“空洞”。 ___________
三棱镜
白纸屏
太阳光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一、光的色散
•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 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 是复色光,不是单色光.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水滴具有重力,呈椭球形。光入射时, 发生折射和反射.
彩虹的形成
使皮肤粗糙 引起皮肤癌
鉴别假钞
紫外线能 使荧光物质 发光。
紫外线灯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 除了紫外线,它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紫外 线本身是看不见的。
紫外线灭菌灯
医院、饭店中常用紫外线灯来灭菌
紫外线对我们也 有危害,怎么办?
不要怕 可以防
防紫外线伞
炎炎夏日, 各种防紫外 线伞保护人 体皮肤免受 紫外线直接 照射。
红外线自动跟踪装置
响尾蛇导弹它的红外线自动跟踪系统,不仅 可以根据发动机发出少量热量来追踪飞机 或舰艇,而且还能按目标留下热痕,顺藤摸瓜 跟踪,直到击中目标为止.
猜一猜: 在红光的外侧存在红外线,在 紫光的外侧是否存在紫外线?
紫外线的发现
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在1801年有一 次把含有氯化银的照相底片放到可见 光光谱的紫外光外侧,发现底片被感 光,他反复探究,终于发现里面有一 种不可见的光----紫外线
1.红外线
温度计放在红光以外
说明这里也有能 量辐射,不过人眼 看不见,这样的辐 射叫做红外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光的色散。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因不同单色光折射本领不同引发的光的色散现象、三原色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实验、讨论,交流,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别,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物体的颜色之谜。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乐趣及学习活动中的实际操作,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力层次,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装有水的圆形烧瓶、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三色陀螺、计算机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白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入白光的色散现象。

通过“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等学生实验,建立“三原色光”的概念。

最后通过“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和“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得到物体颜色的成因。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一个重点是白光的色散。

方法是: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验现象两方面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

实施教学时,创设情景引入,利用传说导入彩虹现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并鼓励他们利用现有的器材设法找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活动中让学生在没有框定的情况下以多种方法去探索寻找,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活动中的愉悦及成功的满足感。

紧接着在同学间交流中加强协作,扩大视野。

通过播放录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让学生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七彩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对环境和实验器材都要求很高,为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这一现象,在课前可将这一实验过程拍成录像,教学时播放这段录像信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后运用多媒体动画解释彩虹形成原因,作好知识的首尾呼应。

本设计要突出的第二个重点是三原色光。

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电脑显示屏,引入三原色光。

然后通过感受三色陀螺(颜色比例不同)旋转时的不同颜色,体会三原色的组合应用。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对色散原因的理解。

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为直观的图像信息,以解决初中物理知识中没有提及折射率概念、学生难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

本节课考虑到多媒体能为学生展现不能直接和明显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思维材料,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故选其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要1课时。

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流程图说明情景Ⅰ视屏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提出“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

说明:也可通过播放与光的色散有关自然现象的图片来引入课题。

活动Ⅰ学生实验1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寻找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情景Ⅱ演示实验1利用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天花板上显示一条彩色条纹。

活动Ⅱ学生实验2利用放大镜,观察电脑显示屏的颜色是由哪几种单色光组合成。

活动Ⅲ学生实验3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探究三原色光的混合。

活动Ⅳ学生实验4利用给定的实验仪器,研究透明体颜色的成因。

情景Ⅲ演示实验2在暗室中将白色光源照射在三个物体上,物体呈现出红、绿、兰三种颜色,分析讨论不透明体颜色的成因。

活动Ⅴ应用小游戏:(1)你能分辨出每一色球原来的颜色吗?(2)你能判断出每一色球所呈现的颜色吗?说明:具体开展情况,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选择。

七、教案示例(一)引入1.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flash动画,提出问题“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光的色散”。

(二)新课2.白光的色散(1)问题能不能利用身边的实验仪器,找出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2)学生实验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给定的器材设计找出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用手电筒照射三棱镜、装有水的圆形烧瓶、或厚玻璃砖等,在白纸上或在仪器的某些部位可以看到彩色条纹;也可以用太阳光、日光灯等身边的光源发出的光来观察,如透过三棱镜看日光灯光,也可观察到彩色条纹。

(3)大组交流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方法。

交流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活动卡上记录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

(4)演示实验1教师演示白光的色散实验:利用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天花板上显示一条彩色条纹。

结论:白光折射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一现象称为的色散。

(5)问题白光是怎样发生色散的?(6)视频播放播放视频剪辑,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到白光色散的原因。

(7)问题白光能够发生色散现象,七种色光能否再发生色散现象呢?(8)视频播放播放视频剪辑,了解色光的复合现象。

结论:把不能再发生色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白光就是复色光。

(9)问题根据所学白光的色散知识,解释天空中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结论:太阳光照到像三棱镜一样的水滴上发生色散现象。

(10)视频播放播放flash动画,了解彩虹成因的科学解释。

3.三原色光(1)问题自然界色彩缤纷,电脑显示屏的画面同样很艳丽,这些艳丽的色彩画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2)学生实验2用圆形烧瓶充当放大镜,紧贴电脑显示屏,观察白色区域发出的光是由哪几种单色光组合成的。

结论:白色区域发出的光由红、绿、蓝三种单色光组合成的。

我们把这三种色光称为三原色光。

(3)问题三原色光是怎样组合出各种色光的呢?(4)学生实验3做法:用剪刀和彩色贴纸,改变陀螺表面的红、绿、蓝三色的面积大小。

观察:先观察陀螺不旋转时表面呈现的颜色,然后观察陀螺旋转时表面呈现的颜色。

结论:通过改变陀螺表面的红、绿、蓝三色的面积大小,使其旋转时得到不同颜色。

红、绿、蓝三原色按不同比例组合,能混合出各种颜色。

电脑显示屏和彩电的荧光屏上有成千上万个密集的红、绿、蓝小色点,它们亮度比例不同时,荧光屏上该部位发出的颜色也不同。

我们改变三原色光的强度,也就是改变三原色每次参与混合的(比例)从而得到各种色彩。

4.物体的颜色(1)问题生活总是色彩斑斓,窗外的绿树红花,色彩艳丽的服饰,彩色的透明纸,物体为什么能呈现出各种色彩呢?(2)学生实验4做法:将三种不同颜色的透明纸分别蒙在手电筒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透明纸,照到天花板上。

观察:观察天花板上光斑的颜色。

讨论:透明体颜色的成因。

结论:透明体颜色取决于能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

(3)演示实验2做法:在暗室中,将白色光源照射在三个物体上(物体在白光下呈现的分别是红、绿、兰三种颜色)。

观察:三个物体呈现的颜色。

讨论:不透明体颜色的成因。

结论:不透明体颜色取决于它所能反射色光的颜色。

(三)知识应用5.游戏:你能分辨出每一色球原来的颜色吗?(1)做法:播放flash动画,暗室里有五只不同颜色的小球(不透光物体),在各种颜色的灯光下,小球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要求学生通过推理得到每一色球原来的颜色。

(2)游戏进程设置:(3)讨论:你能分辨出每一色球原来的颜色吗?(按从左到右依次排列)(采用学生回答,教师追问的模式进行。

先请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回答,再请更多的学生依次回答。

)6.游戏:你能判断出每一色球所呈现的颜色吗?(1)做法:在上一个游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暗室内同时开启的两盏灯的颜色,先判断每一色球所呈现的颜色,然后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检验。

(2)游戏进程设置:(3)讨论:你能判断出每一色球所呈现的颜色吗?《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⑵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⑶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⑵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⑶让学生亲历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的实验,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有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⑵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折射现象。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及讲授法。

四、实验器材激光光源、水槽(装有少量牛奶或豆浆的水)、玻璃砖、水、碗、筷子、钢笔、硬币、玻璃杯、鱼叉、盛有鱼的水盆。

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学生实验]⑴请学生们透过玻璃砖看自己的手指,并注意调换观察的角度,看一下,发生了什么现象?也可以用铅笔,或其它物品代替手指进行观察。

观察结果:视线越斜,错位越显著,如果视线垂直于玻璃砖的侧面则没有发生错位。

⑵再将筷子斜放在碗中,同学们从侧面观察,并分别谈谈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结果: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

[引入课题]通过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定律,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那么,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中时,光是如何传播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光的折射。

(用小实验导入新课,既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又能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等。

)2.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探究1]提出问题:光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中时,光线是如何传播的?并把自己的猜想用图表示出来。

猜想:(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对象。

)验证猜想的方法:实验探究法实验设计:学生交流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激光光源、水、装有少量牛奶或豆浆的水槽)等。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学生动手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教师结合图,介绍以下名词: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入射角I、折射角r。

学生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总结结论。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把教材的演示实验变为教师引导的学生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2]提出问题:回顾光的反射规律及研究的方法,根据刚才的实验,大家猜测一下,光的折射可能遵守哪些规律?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使学生学会科学的猜想,同时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