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物体对光的反射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八年级(初二)上册-专题复习讲义-光的色散

初中物理-八年级(初二)上册-专题复习讲义-光的色散

第四章光现象第5节光的色散一、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2.色光的三原色是;其他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色混合是黑色。

3.单色光:一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

4.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称为复色光。

二、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如红外线夜视仪。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

遥控探测。

(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

加热,红外烤箱。

2.紫外线:。

(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荧光作用;(验钞)。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红、橙、黄、绿、蓝、靛、紫红、绿、蓝品红、青、黄,三原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温度越高热作用强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一、光的色散(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2)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例题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了各种颜色的光,这说明A.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B.三棱镜中有各种颜色的小块C.三棱镜具有变色功能D.三棱镜可以使单色光变成多色光二、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透过光的颜色决定的,且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只透过与它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则被吸收,如果物体把所有的色光都透过,我们将会看到无色的透明体。

(2)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色光决定的,物体是什么颜色,它只反射跟它相同的色光,其他色光全部被物体吸收,当物体把所有色光都反射,我们看到的物体是白色的;如果物体把所有的色光都吸收,物体是黑色的。

光的色散-完整版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完整版教学设计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4.颜料的混合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⑴演示:让白光分别照射红色玻璃、蓝色玻璃,可以在白屏上分别看到一条红色光带和蓝色光带。
引导学生观察,并告诉学生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⑵演示:重做光的色散实验,在白屏上贴上一张红纸,在红纸上被红光照亮的地方很亮,其他地方较暗,如果用绿纸贴在白屏上做上述实验,则绿纸上被绿光照射的地方很亮,其他地方较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衣服、花朵、图画、彩色电视节目里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但是物体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这节的学习将为我们同学解开这个迷。
活动2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色散
1. 光的色散
演示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接着演示:用同样的三棱镜倒放在第一个三棱镜后面,白屏上会出现白光。
结论: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成的。
2. 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
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按相同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应用:彩色电视机色彩的形成。
3.想想做做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要求学生自己做颜料混合的实验
板 书 设 计
1. 光的色散
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05 光的传播、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原卷版)

05 光的传播、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原卷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 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 05 光的传播、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一、光的传播与光速①光源:正在发光且能自身发光的物体。

太阳和所有的恒星都是光源。

②光的传播:光源发出的光能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里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的典型应用有:瞄准时的三点一线,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产生等。

③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的形成:小孔成像(太阳的像),与小孔的大小、形状无关,只与小孔与地面的距离有关。

④光的速度:3x108m/s二、光的散射与光的颜色①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定、紫七种色光过程。

说明:在红光之外还有红外线,能使温度计温度上升。

在紫光之外还有紫外线,能使胶卷感光,它也能杀死微生物,常用来消毒灭菌。

透明物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来决定,即物体的颜色与透过它的②物体的颜色 色光的颜色相同。

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物体颜色决定,即物体颜色与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

③三原色:红、绿、蓝一、光的传播及其应用1.(2021八上·西湖月考)阳光下树影里有一个个圆形的亮斑,这一现象能说明()①光的传播速度很大:②太阳是球状体:③树叶间的透光孔都是圆形的;④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A.④②B.②③C.②④D.②③④2.(2021八上·拱墅开学考)在硬纸板上穿一个小洞,通过小洞向外看,当眼睛向小洞逐渐靠近时,看到外面的景物范围将()A.变小B.变大C.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3.(2021七下·上城期末)如图所示,在一个空铁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

将小孔对着烛焰,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

关于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适当增大小孔能使像大一些B.呈现的像是倒立的虚像C.将烛焰远离小孔,像会变小D.将空铁罐进行旋转,像也会旋转4.(2021七下·台州期中)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则()A.前者是由于小孔成像,后者是影子B.前者是影子,后者是由于小孔成像C.都是由于小孔成像D.都是影子5.(2021七下·台州期中)在探究树荫下光斑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研究孔的大小对光斑形状的影响,小华设计了四种有不同形状孔的卡片甲,并用另一张卡片乙覆盖在甲上,如图所示,接着,从图示位置沿箭头方向水平移动乙,观家光斑形状的变化情况,下列合乎要求的是()A.B.C.D.6.(2021七下·滨江期中)杭州地区天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日偏食景象(如下图)。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一、本节学习指导本节内容较简单,同学们多看几遍记住重点知识即可。

二、知识要点1、光的色散: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白屏上出现从上到下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排列的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三棱镜的色散实验使白光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

该实验证明了:白光不是单一色光,而是由许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2)没有黑光的存在,白颜料也不能由其他颜料调配出来。

3、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3)白色的不透明体反射各种色光。

黑色的不透明体吸收各种色光。

4、早晨和傍晚的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颜色的单色组成。

如果射入人眼的光少了几种,我们感觉到的光的颜色就是由剩下的那几种光混合而成的颜色。

地球的大气层厚达几十千米,大气中漂浮着无数的尘埃、小水滴以及各种气体分子,阳光穿过大气层时,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在碰到大气层中的尘埃和小水滴时容易被散射开,而红色、橙色光则不容易散射掉。

太阳升起或落下时,太阳光斜射入大气层后再斜射到地面,太阳光中的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几乎都被散射掉了,所以看上去太阳光是红色的了。

5、光谱太阳光通过棱镜时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6、红外线(1)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到。

(2)红外线的功能①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②红外线的主要特性--热作用强;③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④红外线具有可见光一样的特征,沿着直线传播,被物体反射。

应用于加热物品、取暖、摇控、探测、夜视。

7、紫外线(1)紫外线在光谱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点归纳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点归纳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自然光源:太阳、恒星、萤火虫;人造光源:电灯,蜡烛等(月亮,钻石不是光源)2、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4、物体的颜色:我们看到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我们看到的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的5、太阳能电池板:光能转化为电能植物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太阳能热水器:光能转化为内能6、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红外微波炉)。

7、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灭菌(医用紫外线灯)9、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应用:小孔成像影子日食月食日食:月亮运行到了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月食:地球运行到了太阳和月亮中间小孔成像:①形成原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②成像的性质:倒立的实像;③小孔成像的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光屏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光屏位置不变,物到孔的距离越近(远)像越小(大),物位置不变,光屏到孔的距离越远(近)像越大(小)】(简记:像定物远像变大;物定像远像变大)。

④小孔成像中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的形状,而与孔的形状无关。

(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10、用带有箭头的直线来分别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和路径。

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它只是一种模型,光是真实存在的。

这种方法叫建立模型法。

11、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①选择茶色玻璃板,在较暗的地方做实验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②选用两个一样的棋子: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③用薄点的玻璃板原因:防止成两个像④无论怎么移动物体,都不能与像重合原因: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⑤成像特点:成正立的虚像物和像大小相等物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⑥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路比如潜望镜、反光镜、后视镜、水中倒影等⑦平面镜成像画图:辅助线用虚线,垂直符号,像用虚线12、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

4.5光的色散(讲义)学生版

4.5光的色散(讲义)学生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光现象》第5节光的色散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色散现象★ 3 3二物体的颜色★ 2 216三看不见的光★ 3 3一、色散现象:1.色散: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1)太阳光(即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这是英国牛顿发现的);(2)红光偏折程度最小(最上面),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最下面)。

2.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和海市蜃楼一样也都是光的折射现象);3.色光的三原色是指:、、;4.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例题1】下列各种色光中能产生光的色散的是()A.红光B.绿光C.蓝光D.太阳光【变式1】图所示光现象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是()A.日食现象 B.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C.雨后彩虹 D.“凿壁偷光”【例题2】4月30日,桂林出现日晕天象奇观如图所示,其彩色光环与彩虹的成因相同,都属于()A.光的色散B.平面镜成像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变式2】如果没有三棱镜,也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进行光的色散实验。

在深盘中盛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平面镜下部浸入水中,让阳光照射到水下的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墙或白纸上,就可以看到彩色的光带,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或本实验不包含的内容是()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折射时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D.反射出来后的光不再有红外线【例题3】以下各种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A.绿光 B.黄光 C.紫光 D.橙光【变式3】各种颜色的光是由色光的三原色混合组成,这三种色光是红、、蓝。

我们看到飘扬的红旗,是因为红旗(“吸收”或“反射”)了红色光。

二、物体的颜色:1.原因:由于自然界的白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而不同的物体反射或透过的光不同,所以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颜色;(1)对于不透明物体,它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比如红色不透明物体,它只反射红色光,而吸收其它色光;(2)对于透明物体,它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3)白色不透明物反射全部色光;(4)黑色物体吸收全部色光;(5)无色透明物体透过全部色光;2.举例:绿光照到一个穿白上衣红裙子的人身上,看见的是绿色上衣,黑色的裙子;(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就被吸收而成黑色)3.如果一个物体透过或反射多种色光,那么它的颜色就是这几种色光叠加后的颜色。

光的色散与反射:光的色散现象和反射规律的解释

光的色散与反射:光的色散现象和反射规律的解释

光的色散与反射:光的色散现象和反射规律的解释光的色散是指当光经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频率的光波速度不同,会导致光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从而使光的不同颜色分离并呈现出彩虹一般的现象。

而光的反射是指光波遇到光滑表面时,沿着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方向反射回来。

这两个现象都可以通过光的波动理论以及光的粒子性质来解释。

首先,从波动理论来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光波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是由于介质中原子或分子的振动所引起的。

不同频率的光波在传播过程中与介质中原子或分子的相互作用不同,所以导致光波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根据光波的速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即光速等于频率乘以波长,我们可以得到不同频率的光波的波长也是不同的。

而不同波长的光波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从而导致光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偏折,最终使不同颜色的光波分离出来,呈现出色散现象。

其次,光的反射现象可以用光的粒子性质来解释。

在光的粒子性质看来,光是由许多粒子(光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以一定的速度沿直线传播。

当光波遇到光滑表面时,光子与表面分子之间发生碰撞,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光子将传递给表面分子的动量,而表面分子将反向传递给光子相同大小的动量。

由于光波传播速度很快,所以这个过程是瞬时的,因此我们观察到光波在表面上的反射现象。

根据光的反射规律,我们可以得出入射光波、反射光波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垂直于表面的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上,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这个规律可以用光的粒子性质解释,即入射光子和反射光子的动量在垂直于表面的方向上相等。

光的色散和反射现象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在科学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常见的光谱仪就是利用光的色散现象将光波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线,从而实现物质成分的分析。

而反射现象在镜子、凹面镜等光学器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总之,光的色散与反射现象可以通过光的波动理论和光的粒子性质来解释。

光的色散是由于不同频率的光波在透明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而导致的,而光的反射则是由于光子与表面分子之间的碰撞导致的。

4.5 光的色散(考点解读)(学生版)

4.5 光的色散(考点解读)(学生版)

4.5 光的色散(考点解读)(原卷版)1、光的色散(3)生活中的色散现象:如雨后的彩虹、泼向空中的水变得五颜六色、在阳光下肥皂泡变成彩色等等都是光的色散实例,其原因是太阳光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形成的。

2、三原色和物体的颜色(1)光的三原色: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产生各种颜色的光,这个现象(2)颜料三原色:红,黄,蓝,三原色按照不同比例和强弱混合,可以产生自然界的各种色彩变化。

(3)物体得颜色:①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它能透过什么颜色的光就呈什么颜色;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比如红光照在黑色的物体上应该呈现黑色。

3、红外线和紫外线(2)太阳光谱中,红光的外侧存在看不见的光线,这就是红外线。

(3)红外线作用:①有热效应;②穿透云雾的能力强;③治疗作用。

(4)紫外线:来自太阳辐射的一部分,由紫光外光谱区的三个不同波段组成,从短波的紫外线C到长波的紫外线A。

(5)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线光源是太阳,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波长短于290nm米的紫外线为大气层中的臭氧吸收掉,紫外线是由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后产生的。

(6)方面紫外线应用方面如下:化学:涂料固化,颜料固化,光刻生物学:紫外线灭菌法,促进植物生长,诱杀蚊虫仪器分析:矿石,药物,食品分析应用:人体保健照射,诱杀害虫,油烟氧化,光触酶(二氧化钛)【考点1 光的色散现象】【典例1-1】(2023•泾阳县二模)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A.如图1所示,手影是光的反射现象B.如图2所示,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C.如图3所示,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D.如图4所示,花茎“错位”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典例1-2】(2023•光山县模拟)雨后彩虹,是阳光经高空中的水珠折射时,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而形成光的现象,英国物理学家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该现象,从而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变式1-1】(2023•汶上县二模)下列光现象与物理知识对应正确的是()A.烛焰通过小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的折射B.雨后的彩虹——光的反射C.日出时,看到在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光的折射D.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光的反射【变式1-2】(2023•良庆区二模)(多选)中华古诗词源远流长,意境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色散
1.色散:白光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

2.光的色散现象: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这七种色光从上至下依次排列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如图甲所示)。

同理,被分解后的色光也可以混合在一起成为白光(如图乙所示)。

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是光的三原色。

2.色光的混合:红、绿、蓝三种色光中,任何一种色光都不能由另外两种色光合成。

但红、绿、蓝三种色光却能够合成出自然界绝大多数色光来,只要适当调配它们之间的比例即可。

色光的合成在科学技术中普遍应用,彩色电视机就是一例。

它的荧光屏上出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蓝三原色色点组成的。

显像管内电子枪射出的三个电子束,它们分别射到屏上显不出红、绿、蓝色的荧光点上,通过分别控制三个电子束的强度,可以改变三色荧光点的亮度。

由于这些色点很小又靠得很近,人眼无法分辨开来,看到的是三个色点的复合.即合成的颜色。

如图所示,适当的红光和绿光能合成黄光;适当的绿光和蓝光能合成青光;适当的蓝光和红光能合成品红色的光;而适当的红、绿、蓝三色光能合成白光。

因此红、绿、蓝三种色光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在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

∙光的色散现象得出的两个结论:
第一,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第二,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色光的混合:
不能简单地认为色光的混合是光的色散的逆过程。

例如:红光和绿光能混合成黄光,但黄光仍为单色光,它通过三棱镜时并不能分散成红光和绿光。

物体的颜色:
由它所反射或透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

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的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能留下红色,说明其他色光都被红玻璃吸收了,只能让红光通过,如图所示。

如果放置一块蓝玻璃,则白屏上呈现蓝色。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把一张红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红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红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果把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只有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如图所示。

规律总结:如果物体是不透明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光。

如红光照蓝裙子,蓝裙子只反射蓝光,红光被吸收,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感觉它呈黑色。

∙实验法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南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3.如果在屏上贴一张黑纸,不论由什么颜色的光照射,其均为黑,这表明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如果在屏上贴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能看到各种色光,表明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即红光照射到白纸上呈红色,黄光照射到白纸上呈黄色等。

∙颜料的三原色、颜料的混合:
1.颜料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能调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2.颜料的混合:颜料与色光不同,颜料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颜料的色彩是颜料所反射的色光,同时吸收了其他的光。

颜料不同,所反射的光不同。

两种颜料混合后会反射第三种色光,而不是原来两种颜料反射光的混合。

所以,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

在印刷行业,就是用红、黄、蓝三种颜料来调出各种色彩,在绘画技术上也是应用红、黄、蓝来调色的。

如图所示。

口注意各种颜料主要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同时也反射光谱中跟它相邻的色光。

3.颜料的三原色和色光的三原色不同
(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2)混合规律也不同。

色光的三原色混合后为白色,颜料的三原色混合后为黑色。

(3)它们的混合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

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

冷色与暖色:
不同的色彩搭配,不仅给人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

如黄、橙、红属于暖鱼,让人想到火与太阳;绿、蓝、紫属于!丝,使人想到草地、水等。

单色光与复色光:
1.单色光:一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

2.复色光:由单色光混合成的光称为复色光。

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当太阳光照射到大海上时,蓝光、紫光大部分被散射,且蓝光部分多,所以大海看上去是碧蓝的。

因为不透明物体对光的反射规律是:“反射相同颜色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对于透明物体而言,他们对光的“透光”规律是:“透过相同颜色的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所以,当菜农们使用塑料薄膜种植“大棚蔬菜”时,往往使用无色塑料薄膜而不使用“有色”,特别是“绿色”塑料薄膜.
故答案为:
“有色”薄膜有可能会吸收掉对光合作用有用的光,却透过了对光合作用没什么作用的光,“绿色”的薄膜,则除了绿光之外,其他的光都被吸收,光合作用效率会极大的降低.
原子中的电子是有能级的,而且不是连续的,只有各能级之间的能量差距正好等于光子能量的时候才会被吸收。

而不同颜色的光子能量是不一样的。

而没有没吸收的部分被发射出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啦。

至于粗糙度这个似乎跟原子光子没啥关系,就是不平整了更倾向于漫反射了,显得没那么亮。

追问
它们吸收能力是相同的?
回答
哦,这里要说清楚点,前面考虑漏了:对于粗糙的表面,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光照过去的反射有可能使其出现多次吸收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所谓的吸收能力相同,是指它每到达一次那个平面,吸收能力都一样,但多次在内部反射使其多次吸收,那总的效果就是粗糙的物体吸收能力更强了。

向左转|向右转
其实光的吸收跟材料的关系是非常大的。

有些材料可能会是在某个特定角度入射的时候吸收比较大。

参考资料:/view/a69036e95ef7ba0d4a733b0f.html
追问
也就是说同种材料表面越粗糙,吸收能力较强?
回答
这么说有点不严谨,但大多数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物体呈现什么颜色,决定于它对光的吸收或透射的选择性。

对于不透明体,在阳光或白光之下,它显示出来的颜色就是它反射的颜色。

例如植物的叶子,因为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主要吸收红、橙、黄、蓝、紫等色光,而不需要绿光,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绿叶。

再如火红的枫叶则是叶红素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色光的结果。

一个紫色的物体,可能反射紫光,也可能同时反射红光和蓝光,因为根据色光混合的规律,红光与蓝光同时刺激眼睛,也会使人产生紫色的视觉。

绿色反射绿光,其他的色光都要被吸收;红色反射红光,起他也要被吸收.起他都一样的.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