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景观配置
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原则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们可以增添景观的美感、增加场地的生机以及改善气候环境。
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考虑到植物的形态、颜色、高度、季节变化等因素,以达到美观、和谐、功能合理的效果。
以下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原则。
1.生态原则:植物配置应考虑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耐寒或耐热的植物。
同时,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生态功能,如花木的萌芽时间、花期时间和挺拔度等。
选择生态环境适合的植物,可以形成有机的植物群落,保护生态平衡。
2.色彩原则:植物的颜色可以给园林景观带来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的叶色、花色、果实颜色等,尽量形成明度对比鲜明、色彩搭配和谐的效果。
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植物进行搭配,营造和谐的色彩组合。
3.尺度原则:植物的高度和体积大小对于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非常重要。
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成熟高度,选择符合园林场地尺度的植物种类。
植物的高度可以用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竖向延伸感,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
4.风格原则:植物的形态和特点可以与整体景观风格相协调。
不同的园林风格对植物的需求也不同,如中式园林风格偏重于樱花、松树等,西式园林风格偏重于玫瑰、康乃馨等。
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选择与园林风格相符的植物,以增强景观的整体感。
5.功能原则: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绿化、美化、遮挡、防风、净化空气等。
在植物配置时,要根据园林场地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以实现功能与美观的双重效果。
例如,在高温季节,可以选择具有遮阴功能的乔木或灌木,以提供舒适的休憩环境。
6.季节原则:植物的季节变化可以为园林景观带来不同的氛围。
在植物配置时,要考虑到植物的季节特点和花期,选择春季开花的植物、夏季绿意盎然的植物、秋季变色的植物以及冬季有特色的落叶植物等等。
合理选择植物,可以保持园林景观的绿色度过四季。
7.综合原则:在进行植物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原则,并根据具体的场地特点、空间功能和设计要求来选择适合的植物。
校园植物群落配置方案

校园植物群落配置方案
在校园中进行植物群落配置,可以采用以下方案:
1. 规划草坪区域:在开阔的区域规划草坪,选择耐草踏踩、耐旱或耐阴的草种进行种植,同时设立适当的路径,方便学生和教职工通行。
2. 构建花坛和景观区:在校园的主要道路或校门入口处规划花坛和景观区,选择各类花卉和观赏灌木进行种植,使校园更加美观。
3. 建造绿化墙和垂直花园:在建筑物的外墙或阳台上建造绿化墙和垂直花园,利用垂直空间增加植物数量,增加校园的绿化覆盖率。
4. 设立校园林荫带:在校园的主要道路两旁或庭院内规划树木,选择乔木种植在林荫带,为校园增添自然气息,起到遮阳、降温的作用。
5. 建设花海和湿地区:在较大的空地上规划花海和湿地区,种植适应湿润环境的花卉和湿地植物,提供校园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
6. 建立草木综合运动区:在校园内规划草坪和运动设施,为学生提供户外运动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增加校园的绿化景观。
7. 培育中药材园和蔬菜园:在校园内规划中药材园和蔬菜园,培育各类中草药和蔬菜植物,为学生提供健康食品,同时增加校园的绿色环境。
以上是校园植物群落配置的方案,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细节设计,以达到美化环境、丰富生态、提供休闲娱乐等多重目的。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园林景观植物配置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是打造美丽环境的重要一环。
无论是公园、花园还是私人住宅的庭院,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为人们带来视觉享受,提供自然的氛围。
在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需要考虑植物的种类、大小、颜色等因素,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首先,植物的种类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最基本的考虑因素之一。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和生长环境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场地的条件和主题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
例如,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可以选择喜阳的植物,而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可以选择喜阴的植物。
此外,可以根据植物的花期、叶色等特点进行搭配,以达到丰富景观的目的。
其次,植物的大小也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大型植物可以起到绿色屏障的作用,给人带来遮荫和私密感。
小型植物可以用于填补空白区域,增加层次感和细节之美。
在配置时,需要注意植物的生长特点,避免过度生长而导致拥挤和遮挡景观的问题。
此外,植物的颜色也是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同颜色的植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和视觉效果。
例如,红色和黄色的植物可以给人带来热情和活力,而蓝色和紫色的植物则可以给人带来宁静和冷静的感觉。
植物的颜色也可以与周围环境进行搭配,增强整体的美感。
最后,园林景观植物配置还需要考虑植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植物应该与建筑物、地面铺装等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例如,在现代建筑中可以选择简洁大方的植物,而在传统园林中可以选择古朴典雅的植物。
此外,还可以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进行植物的调整,保持景观的变化和新鲜感。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是打造美丽环境的重要一环。
在植物的选择、大小、颜色等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考虑,以达到丰富景观、营造宜人环境的效果。
只有合理配置植物,才能让人们享受到自然之美,融入到和谐的园林环境中。
景观植物参数

景观植物参数景观植物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美化环境,也可以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提高生活品质。
在景观植物参数方面,包括种类选择、植物配置、生长需求、管理要点等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景观植物种类选择1. 外观特点:景观植物的外观特点是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植株形态、叶型、花色、果实等。
不同的外观特点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如挺拔的乔木可以增加垂直感,宽阔的灌木可营造丰富的植被层次。
2. 生长习性:在选择景观植物时要考虑其生长习性,包括耐寒性、耐旱性、耐湿性、耐盐碱性等,要根据具体的景观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
3. 生长速度:景观植物的生长速度也是影响选择的因素之一,有些植物生长迅速,可以快速形成景观效果,而有些植物生长缓慢,适合用于长期观赏。
4. 生态效益:景观植物的选择还应考虑其生态效益,包括对土壤的改良、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吸附和氧气释放等方面的功能。
二、植物配置1. 空间布局:在景观设计中,要考虑植物的空间布局,包括植物的密度、间距和高低错落的搭配,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2. 色彩搭配:在植物配置中,要考虑不同植物的叶色、花色和果实颜色的搭配,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效果。
3. 层次结构:合理的植物配置应当考虑到植物的层次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植物层,形成丰富的立体景观效果。
三、生长需求1. 光照条件: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要根据植物的光照需求选择合适的生长环境,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有些植物喜阴,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合理配置。
2. 土壤环境: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包括土壤质地、排水性、肥力等方面,要根据植物的土壤需求选择合适的生长土壤。
3. 水分条件:景观植物的生长对水分条件也有要求,一些植物耐干旱,一些植物喜湿润,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水分管理。
四、管理要点1. 植物保养:景观植物需要定期修剪、疏除杂草、施肥、喷洒杀虫剂等保养工作,要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管理。
景观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景观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景观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群植方式:将同一种或相似的植物种植在一起,形成植物群体,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
2. 点缀方式:将少量位置分散种植的植物点缀在景观中,用于突出或强调某个地方的重点。
3. 蔓延方式:利用攀爬植物或蔓生植物沿着支架或植物网格等进行蔓延,创造出绿色的垂直墙面或绿化隔离带,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遮阳、提高空气质量等作用。
4. 线性种植方式:将植物按照线性的布局方式进行种植,例如沿着道路、人行道或建筑物等设置植物带,形成绿色廊道,增加景观的连贯性和整体感。
5. 随机分布方式:将植物种植在不同的位置或区域,使其呈现随机的分布格局,增添一定的自然感和随机性。
6. 形状修剪方式:通过修剪、剪形等手法,将植物形成特定的形状,比如球形、锥形、柱形等,强调植物的整体造型,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以上方式可以单独应用或结合使用,根据具体的景观设计需求和植物种类的特点进行选择和搭配,以达到美观、协调和丰富的景观效果。
《植物景观配置》课件

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
总结词
舒适宜居的环境营造
详细描述
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应以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为目标,选择无毒、无刺、无异味的植物 ,合理搭配绿植和花卉,提高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
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
总结词
生态环保的理念体现
VS
详细描述
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应体现生态环保的理 念,选择具有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等功能 的植物,打造健康、绿色的居住环境。
通过植物的高低、疏密、 形态等变化,营造出层次 丰富的空间感,使景观更 加立体。
空间渗透
利用植物的开放和封闭空 间,形成虚实相间的空间 渗透效果,增强景观的深 度感。
空间导向
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等 元素,引导人们的视线和 行走路线,使景观更具导 向性。
色彩搭配
色彩协调
通过选择色彩相近或互补 的植物,使景观的色彩更 加和谐统一。
跨界合作与创新
未来的植物景观配置将鼓励跨界合作和创新,借鉴不同领域的设计理 念和技术,为植物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THANK YOU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可持续性与生态优先
未来的植物景观配置将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低 碳、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
科技与智能化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植物景观配置将更加智能化,利用物联网、 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精准管理和个性化体验。
人性化与互动性
未来的植物景观配置将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同时增加互动性,使植物景观成为人们参与和体验的空间。
地域特色
植物景观配置应体现地域特色,利用当地植物资源,传 承地方文化和历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
技术创新与艺术融合
技术创新
景观植物组团配置及树形规格

景观植物组团配置及树形规格景观植物组团配置和树形规格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要素,可以根据设计目的、空间尺度和植物特性等来选择和配置。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植物组团配置:
- 形成对比:选择不同高度、颜色或纹理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增加景观层次感。
- 考虑季节性:选择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植物组合,使整个园区在不同季节都能展现不同的景致。
- 考虑功能:根据景观需求,选择具有美化、遮盖、隐私保护等功能的植物组合。
2. 树形规格:
- 树高和冠幅:根据空间尺度和设计需求确定树木的合适高度和冠幅。
较高的树木在大空间中可以提供垂直层次和视觉引导。
- 树形特点:选择树木时注意其树冠形状、树干形态和分枝结构等特点,以与周围环境和景观风格相协调。
- 树种选择: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生长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好、疾病抵抗力强的树种。
同时考虑其美观性和季节性变化。
在实际设计中,建议参考当地的植物适应性和生长条件,以确保选用的植物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
此外,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树形规格应结合设计需求和美学要求,并在实施前与专业景观设计师或园艺师进行深入讨论和确认。
《景观植物配置》课件

不同类型的园林可以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方案,例如:
草坪与花坛结合
将草坪与花坛相结合,既可以提供空旷的绿 色草地,又可以增加鲜花的色彩和美感。
乔木与灌木搭配
将高大的乔木与丰茂的灌木相结合,形成参 差有致的景观,增加层次感和动感。
观赏花木组合
选择观赏价值高的花木,搭配多样的花卉, 创造丰富多彩的花园景观。
总结
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景观植物配置的定义、重要性、原则和常见方案。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 助您在园林设计中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创造出美丽、实用的园景。
《景观植物配置》PPT课 件
欢迎来到《景观植物配置》PPT课件!本课程将介绍景观植物配置的重要性、 原则、常见的配置方案,并通过案例分析帮助您更好地理解。
什么是景观植物配置
景观植物配置是在园林设计中选择和安排植物的过程。通过合理选择和搭配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营造 出独特、美观的园景。
1 美观性
植物配置可以增加园林 的美感和视觉吸引力, 为人们创造舒适宜人的 环境。
空间和视觉层次
通过不同高度、颜色和形状的植物来创造多 样的空间层次和景观效果。
季节变化和景观延续性
选择能够在不同季节展现不同美景的植物, 实现景观的持久性和延续性。
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选择无毒、不易引发过敏的植物,并考虑植 物的生长速度、修剪难度等因素,以确保园 林的安全和易维护性。
常见的景观植物配置方案
水景与悬崖植被
在水景附近种植石生植物、攀援植物等,增 加自然美感和流动感:
屋顶花园
通过在建筑物屋顶种植花卉和 绿植,为城市增添绿色,改善 环境质量。
垂直花园
利用垂直墙面种植植物,创造 独特的立体景观,提供生态系 统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景观配置摘要: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景观配置理论是园林景观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景观配置理论包含两个基本方面:植物景观配置美学设计知识和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知识。
关键字:植物配置;浅谈;协调1、植物景观配置概念植物景观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景观配置则是园林景观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是一种艺术。
园林景观创作是一种艺术创作过程。
任何领域的艺术创作需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1、用什么来创作?2、以什么方式来创作?3、创作结果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植物景观配置就是从植物要素特征(颜色、大小、质地、形态等)出发,利用一定的组织编排手法(重复、对比、对称、变化等),将其组合成与自然或人造硬质环境相融,具有一定美感,满足一定功能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
这幅画面是随时间与空间动态变换的。
需要强调的是:植物景观画面远不是各个要素或部分简单的集合,而是将它们通过一定技巧手法组织起来的有机有序并能表达一定情感或情节的整体。
情感或情节是把创作与胡乱堆砌区分开来的最重要的标志。
植物景观配置的概念清楚地表达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植物景观配置以植物元素的颜色、大小、形态、质地等为基本创作要素;2)植物景观配置通过对基本要素进行重复、对比、对称/非对称,节律,渐变、空间划分,几何形状等等来进行创作;3)结果要达到一定要求,满足一定的原则:如简单原则、统一与协调原则,平衡原则,重点变化原则,比例与尺度原则,更重要的是满足功能性原则。
2、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包括但不局限于颜色,大小,形态,线条,质地和比例尺度等。
因为这些基本要素的特征,植物被各自区分为个体或归并为类组。
这些要素从来就不会彼此独立,而是交互作用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要素特征的表述本身就与创作手法、创作原则要求密不可分。
1)植物颜色在植物的四大要素特征中,颜色是植物十分重要的标识之一。
有许多专门的理论和工具来描述和解释颜色的功能应用。
’调色盘’就是其中比较直观的说明工具(图01)。
’调色盘’上红、绿、蓝为三基色,橘红色、黄色与紫色为次等色;次等色是两种基色的混合色,三等色是基色与次色的混合色。
’调色盘’上相邻的颜色为补充色,’调色盘’上交叉相对的颜色为对比色。
颜色可以改变真实物体的三维视觉大小,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园林景观深度。
亮色调如红、黄、橘红,使物体显得更显眼突出,使物体视觉上趋近。
冷色调如绿色、兰色和紫色,让物体视觉上趋远。
灰色、黑色与白色属中性色彩,最适宜做亮色调的背景底色。
白色则是最富功能性的色调,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不同:在全光条件时,灿烂而清新;在光度很低时,则具有神秘感。
深色调低沉富有情感,而灰色比较轻松柔和。
颜色可以用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到一个特定区域,冷色调中的亮色调很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
如果要增加景观深度,可以用质地细致亮色调的物体作黑色和质地粗糙物体的背景。
对于暖色调,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使用,色调必须依次平和渐变,例如从红到橘红再到黄色。
在植物景观配置中,颜色配置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除须谨慎考虑色调的特性加以利用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从一个作品整体来说,要获得和谐的颜色配置,首先必须有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主色调,我们一般称之为底色或背景色。
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主色调一般是绿色,特殊情况下,淡黄色、白色、灰色乃至黑色也可。
背景色即可是立面上的也可是平面上的,平面与立面色彩背景在植物景观的不同发展阶段,重要性略有差异,在新建成的植物景观中,平面背景会相对重要一些,而等植物长大后立面背景会逐渐重要一些。
在植物配置的硬质背景中,黄色、白色、灰色乃至黑色比较常见。
背景颜色十分重要,我们即可以利用背景色来保持作品在颜色上的统一性也可以利用背景颜色来影响我们植物的配置效果,比如说,地面用草坪作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地面上植物的效果。
而用松皮,松针,或沙石做地面背景会突出地面植物的效果,植物的数量还可以适当减少。
②要使作品富有趣味,引人瞩目,色彩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这种色彩变化是根据视线景观角度变换需求有序配置的:在前门与过道地方,宜用暖色调,以示欢迎并获得舒适感。
而在狭小空间里,为使空间显得大而开阔,宜用冷色调;如果要增加园林景观深度,可以用质地细致亮色调的植物作黑色和质地粗糙的植物的背景;如果要获得宁静安详的空间,不妨多用冷色调;如果需要获得活泼的空间,宜多用暖色调;如果要增加景观幽远中的奇趣,可以冷色调作背景,而点缀少量暖色调花卉。
③颜色的变化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特性。
相对来说,时间上的颜色变化比空间上的颜色变化来得有趣。
某些空间上的固定颜色模式,比如说色块,其实就跟硬质景观的上漆一样,是僵硬的空间变化,它会丢失掉植物配置本身的意趣。
比如说,植物本身叶、花与干四季的色调变化,与预先设置的空间上的固定颜色变化模式相比,要有趣得多!关于颜色变化,除非是想获得野花组合,否则色调的变化宜点到为止,不宜过多过乱。
不过,关于这个问题,时间上的颜色变化模式会弱化很多。
④植物景观配置的颜色一定要与环境背景颜色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由于植物的变化特性,一定要在变化中,搞清楚需要突出的主要色彩。
比如说,在黄颜色墙体前面栽植一排腊梅,设计者显然是为了腊梅冬花为主要景点,但墙体背景的黄颜色使得淡黄色的腊梅花趋于隐形。
另外,要注意不要让背景的颜色喧宾夺主,从而使得被衬托的颜色不显眼。
⑤与其它特性不一样,颜色最好使用补充色或对比色以获得最佳效果。
⑥更重要的是,不要希望用颜色来作为唯一表达方式,它必须跟其它要素特征一起来表达。
2)植物大小植物大小即植物三维所占据的大小,是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空间特征。
它直接关系着园林景观空间的占据与划分,也关系到园林景观建造的时效与经济性问题。
植物大小要素是一个具有变化特性的要素。
所以植物设计上必须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植物成熟时的大小,二是植物初植时的大小。
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是植物配置过程中进行空间效果布局设计的主要依据。
我们必须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处理植物与环境,植物与植物间的空间协调关系。
植物成熟时的大小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植物品种选择与配置问题。
也就是说,在进行植物景观品种设计时,主要依据植物成熟时的大小来确定某个植物是否在大小上满足其景观设计要求。
衡量植物大小的参数一般有三个:高度,幅度和干径(如果有的话)。
自然情况下,这三个参数之间按照品种不同,有自己的相关比例关系。
通常情况下,在植物景观配置设计中,幅度和高度的重要性要比干径大得多。
植物初植时的大小是关系到及时效果要求、经济性及植物本身的特性的设计问题。
如果可能的话,植物初植时的大小最好设计成植物成熟时的大小!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及时效果的要求。
但现实中可操作性不高,而且违背生态性和经济性原则。
从美学观点来说,及时效果并非完全由植物的绝对大小来决定,更多地由植物的群体构成,植物间协调性,个体完整性等诸多因素决定。
比如说,用特别大的植物与特别小的植物组合在一起通常没有绝对尺寸不大但大小分布比较集中的植物组合来得美观。
植物初植时的大小确定有一些最基本的技巧:①尽量自然完整形状的植株:当现实中由于运输原因植物冠幅尺寸限制在4米左右时,由这个尺寸所反推的植物在自然状态下的植株径阶大小就是初植时大小设计中的上限。
②植物群体大小的构成:在确定了初植时的大小的上限后,其他植物的大小尽量不要与这个植物上限差距太大,某种类型的植物(如乔木)处于主导地位时,大小分布尽量集中。
③植物间的大小协调对效果非常重要,无论是水平空间还是垂直空间都可用群植和渐变达到这个目的。
④增加人体高度左右大小灌木植物的数量能一定程度起到满足及时效果的作用。
⑤任何时候,不要企图用减小规格而增加数量的方法来达到及时效果的目的。
⑥应用背景和点景加强的方法可以一定程度从美学角度解决及时效果问题。
植物本身的特性对植物大小和应用有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植株生长快的,初植规格可适当小些;有些植株生长慢的,规格可以适当大些;甚至将某些生长特别慢的乔木当灌木来用;有时需要的话,可以通过修剪,平茬萌发的方式来控制植物的大小。
3)植物形状与形态园林景观中所有要素和物体,不管是房屋、结构还是植物都有形状或三维大小,该形状及其相对尺寸及与其他元素的相互关系是园林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人造物体形状视觉感非常强烈,线条棱角十分分明。
而植物形状带有更多柔化效果. 植物可以带给园林景观更多自然的形态。
事实上,人造物的僵硬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植物来柔化缓冲。
在园林设计实务中,形状十分重要。
当重复使用该形状时,一种要素秩序被导入该景观中,一种重点或结构即可创立。
然而,如果过度使用,重复会变得单调无趣,并显得人工化。
另一方面,形状通常被用来补充加强,一座房子的竖直侧面通常可以用一个圆形的灌木和乔木来柔化。
低矮形态的植物通过从植物面慢慢下降形成一种将建筑物锁扣在地的感觉。
这也是现代建筑墙基种植的最初目的。
特殊形状的植物,如枝条下垂的树或枝条扭曲的灌木,可以用来作为重点景致。
极端情况下,修剪的树木跟石雕一样醒目,并且经常这样使用的。
原则上,形状越极端或越特别的植物,越要作为一个孤植而不是群植来使用。
并且背景越是平淡,其特点衬托得越是明显。
形状也可以带动人的视线上下移动,圆柱状植物直觉上让你往上看,而低矮蹲伏的植物会让你视线望下。
这个技巧经常用来使你的视线要么离开或趋向某个特定物体。
园林设计中经常使用该类技巧。
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比如香樟与水杉,垂柳与龙柏,种植在一起很不协调,因为形态差别很大。
有些植物跟别的植物很难搭配,适宜单独配置,比如说垂柳,这其实跟垂柳比较特殊的形态有关。
通常所说的桃红柳绿,从形态协调角度考虑,其实是很难凑到一块儿的!另外一个相同的极端例子就是竹子;有的植物很容易跟别的植物搭配,如大多数松树,草类等等。
植物在形态要素上不仅要协调,还要有变化,不过变化最好是采用渐变方式。
剧烈的变化,除非有足够的空间间隔,否则会导致不协调。
4)线条关于几何线条与形状,与其作为一种植物要素特征来解释,还不如说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组织手法。
因为直线表现强烈的方向性、运动性,所以人们常用竖直或水平线状的植物群植来引导人们的视线到一个有趣点而避开难看的景致点。
曲线使景观带有更多自然、温和,飘逸的效果。
不规则直线会使作品显得精力十足。
需要说明的是,直线特性更多地用于建筑的特性之中,如路基、步道,通道。
但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会在草坪与重要植物群落的植物种植带间设计一条清晰的线条,种植带的地面背景跟草坪的颜色与质地材料都不一样,有时还特地用植物或其它醒目的材料镶边。
它能引起强烈的线条效果。
5)质地质地为植物外在所具有的粗糙或精细表象和整体气质的综合,它是植物大小、表面视觉、叶、枝形态等的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