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卷:周测卷3(含解析)
高三二轮复习语文综合测试卷三 Word版含答案

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三一.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龇.牙(zī)绮.丽(yǐ)诡.奇(guǐ)叱咤.风云(chà)B.脖颈.(jǐng)木讷.(nè)渲.染(xuān)撵.出(niǎn)C.数轴.(zóu)骨骼.(luò)栖.居(qī)剔.除(tī)D.油腻.(nì)搭讪.(shàn)誊.写(téng)手镯.(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罔然震撼腊月威慑B.妩媚煅烧瓢泼帷幕C.逃遁幅射瞭望宛惜D.奥悔惦记铸造间牒3.下列各句横线处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由于广泛使用杀虫剂,某些昆虫已出对人们使用的某一杀虫剂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
②人类急躁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事物很快发生变化,新情况急剧不断地产生。
③发出这样的大声,它必须猛力扭动身体,于让反冲力把它弹到两三厘米高的空中。
A.衍化轻率以致B.衍化轻浮以至C.演化轻浮以致D.演化轻率以至4.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
B.一泓湖水是如许的清澈,以至于水底的东西历历可数....。
C.登上这峰顶放眼远眺,起伏的群山座座相连,鳞次栉比....,延伸到远方。
D.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与我们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
B.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
C.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D.201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
【二轮复习】高考语文检测卷(含答案)

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文学经典,一般读者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
修养不足会造成误读,不仅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
近日,对于杜牧的《山行》,就有专家解曰:中国诗人对时令的转换很是敏感,秋气萧森,遂引发诗人“悲秋”之感。
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明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鲜艳,哪里有什么悲凉之感?这不是悲秋,而是颂秋。
为什么专家对明摆在眼前的颂秋视而不见?因为人的心理不是一张白纸,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对外界一切信息刺激皆有反应。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只有与主体心理图式相应者才能同化而有所反应。
我国悲秋诗歌母题源远流长,学养不足者,容易以为这就是一切。
其实,古典诗歌中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可惜,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说是“逢秋即愁”,实际上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
并不全面甚或粗浅的积累,会形成某种强制同化模式,导致自我蒙蔽。
还可举一例,即对《木兰诗》的解读。
有专家出于英雄的现成观念,乃论断木兰英勇善战。
有专家还考证,北方兄弟民族,耕战合一,英勇强悍,置生死于度外。
然而细读文本,几无诗句正面描写木兰征战,与战事有关者,只有“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然而严格说来,这是行军宿营。
正面写到战事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乃是写他人战死,木兰凯旋。
所以“英勇善战”并不出于文本,而是出于读者(包括专家)内心固有的男性英雄文化观念。
其实,木兰形象之价值,在其以女儿之身取代男性履行保家卫国之天职。
故写沉吟代父从军时叹息八句,买马四句,宿营思念双亲八句,归来受到父母姐弟欢迎六句,恢复女儿妆六句。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解析版)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三)-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解析版)(九省联考新题型卷三)(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了防控疫情,我国已开始大规模的接种新冠疫苗。
接种了疫苗,疫情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疫苗和疫苗接种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的,并在治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对抗天花病毒的“时苗”,是北宋时期发明的,时称“痘苗”。
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
人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明代发明了更为安全的“熟苗”。
时苗”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毒性也很大,“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
”在隆庆年之前,明朝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
正是这场天花的大流行,促成了熟苗种痘法的推广。
明代医生在大规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通过正反方面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明了“熟苗”接种法。
《种痘新书》记载:“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就是说用“熟苗”接种,八九千人中不能救治的仅有二三十人。
显示出这种接种技术对预防天花的安全高效。
18世纪初,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被引入欧洲。
英国医师爱德华·金纳创造了第一个生物制品——牛痘疫苗。
19世纪巴斯德制作出更加有效的现代疫苗,给人接种达到预防目的。
虽然大规模的现代疫苗制剂是由西方发明普及的,但疫苗和接种疫苗最初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祖先发明的。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有些患过传染病而康复的人,一般不再患同样的疾病,于是他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
高三语文周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语文周测一、现代文的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九省联考新题型一)-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测试卷(解析版)(九省联考新题型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分)材料一:调查研究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
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深度调研,有利于全面挖掘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信息和数据说话........。
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纷纷涌现,特别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进展,拓展了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场景。
在此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调查研究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确保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准确性、代表性,还能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有关部门和地方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调研质量,需要有效筛选数据、善于运用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规模正快速增长,不仅包括各类平台数据、传感器数据,还包括了大规模文本、图像、影视资料等数字化档案,形成了庞大的“数字足迹”。
对数据进行科学、精准、专业的分析处理,才能更好为调研服务。
海量数据是宝贵的财富。
用好这笔财富,下一番绣花功夫.......,有助于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聚合力量。
数据分析不能代替实地调研,两者结合,才能让调研更扎实、更全面。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工作可以脱离传统的实地调研方式。
调研不仅是为了得到数据,还必须对被调研对象和内容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二轮复习】语文高考检测卷(附答案解析)

2021年高考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知识与运用: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悲.伤(bēi) 瞬.息(shùn) 延绵.(mián)B. 涉.足(shè) 怀恋.(liàn) 伫.立(chù)C. 萋萋.(qī) 清晨.(chén) 忧郁.(yù)D. 叹.息(tàn) 选.择(xuǎn) 欺骗.(pià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瀑布宁静遗撼花苞B. 沉浸条幅繁密辉惶C. 盛开最嫩藤萝遮住D. 酒酿沉淀稀落峰围蝶阵3.下列所给词语的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益.处精益.求精B. 席.卷一席.倾诉C. 分.配分.秒必争D. 品行.言行.一致4.下列句中只有一组反义词是A. 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B. 柱距采用我国柱廊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
C.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D. 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5.下面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 丑小鸭可歌可泣格物致知勤劳智慧B. 燕子来毛骨悚然伤痕累累人迹罕至C. 好极了流落在外极端虚弱完全忘记D. 说出来敬畏生命万里雪飘恪尽职守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没发生变化的一项是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C. 敌人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
D.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7.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_____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_____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强化练习题3(含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强化练习题3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五丈原武侯庙[宋]郝居中筹笔无功事可哀,长星飞堕蜀山摧。
三分①岂是平生志,十倍②宁论盖世才。
坏壁丹青仍白羽,断碑文字只苍苔。
夜深老木风声恶,尚想褒斜万马来。
【注】①三分: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相见时,即定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略计划。
②十倍: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诸葛丞相庙[唐]武少仪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①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注】①宣王,指司马懿。
诸葛亮出兵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郝诗中颈联写残毁的碑石上已生满青苔,可以看出武侯庙破败荒凉。
B.郝诗中尾联写深夜风吹林木之声犹使人想到当年蜀军北伐时万马奔腾的气势。
C.武诗中颈联既有对诸葛亮竭忠尽智的赞誉,也饱含对其晚年昏庸的惋惜。
D.武诗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的光辉形象。
2.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两首诗分别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李白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③。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①朱明,夏天。
②回薄,循环变化。
③葵藿,野菜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测三考试时间:150分钟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生命。
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
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
“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以敢勇隶兵籍。
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
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
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
会金左将军昌围楚州急,通守贾敦诗欲以城降,宣抚使杜充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既入城休士,而后拔镞。
诏以立守楚州。
明年正月,金人攻城,立命撤废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
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金人选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
五月,兀术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重假道于楚,立斩其使。
兀术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欲遣张俊救之,俊不肯行。
乃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救楚。
高宗览立奏,叹曰:“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金知外救绝,围益急。
九月,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
”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
众巷哭。
金人疑立诈死,不敢动。
越旬余,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
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
每战擐②甲胄先登,有退却者,捽而斩之。
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
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
讣闻,辍朝,谥忠烈。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注] ①张敌万:盗贼首领。
②擐(huàn):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六失,战益厉.厉:激烈。
B.立事残兵邀.击邀:阻截。
C.立介居其间,威名流.闻流:传布。
D.忠义之声远近皆倾.下之倾:钦佩。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立“敢勇”的一组是(3分)①城始破,立巷战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指麾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④立斩其使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人楚⑥每战捂甲胄先登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立军事才能突出。
在徐州保卫战中,他临危受命,抗击金军;绝地血战后及时整合乡民和残部的力量,击溃撤退中的敌军,收复徐州。
B.赵立为人正直,治军严明。
在孤守楚州期间,虽然被金军重重围困,粮草、野菜全部吃光,但他和部下宁愿吃磨碎的榆树皮,也不扰民。
C.赵立屡建战功,威名显赫。
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为他坚守孤城而感叹,认为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无法超越他。
金人甚至不敢直呼其名。
D.赵立一生都怀有忠义报国之心。
他痛恨金人,临终前还为自己不能继续为国杀敌而悲愤叹息。
对于他的忠义,朝廷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2)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三、诗歌鉴赏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 )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四、名句名篇(本大题共1小题,共0分)9.按序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部分,任选5句。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
它是王勃眼里“________①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甫笔下“玉露凋伤枫树林,②_________________”的沉雄富丽,是苏轼文中“纵一苇之所如,③_________________”的浩渺烟波。
它有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有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④_________________”的绵绵愁绪,有辛弃疾“_⑤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的慷慨悲情,更有毛泽东中“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⑥_________________”的勃勃生机。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1)天空飘着小雨。
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2)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3)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