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工作方案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工作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推动我区文化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区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努力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措施〉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措施。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区域文化资源为依托,紧紧围绕“两山理论”的兴安实践,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创造性转化、可持续性发展,弘扬其当代价值。
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逐步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涵,秉承文化传承的理念,弘扬其当代价值;坚持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体现我区特色鲜明的历史、民族、民俗记忆,讲好兴安故事,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擦亮文化品牌。
(三)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5年,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非遗保护、传承名录体系和非遗名录档案数据库建设更加完善,代表性项目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不断提升,工作制度不断完善,传承体系不断健全,非遗文创产品不断创新,地域文化符号不断凸显。
通过在探究中保护,在展示中服务,在传承中发展,让青少年在非遗探究中寻找历史,让中老年人在非遗品鉴中寻找记忆,让游客在非遗展示中寻找文化艺术的熏陶感染,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务当代、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彰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上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每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代表
人们的认同和文化意义,承载着的传统知识和技能也是不可多得的。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当前采取了各种行动和措施。
首先,及时地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详细记录,
真实地反映它们的特点,一旦确定它们的价值,就可以采取保护措施,为后代保存这些遗产。
其次,实行封建禁令,以禁止或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利用。
例如,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形成
国家或地方保护法规,禁止任何具体行为来破坏这一遗产。
第三,创造宣传和弘扬环境,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当今社会,可
以通过报社、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来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让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受威胁。
最后,实行动员教育,激发和培养人们的意识,引起公众的关注,让
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中来,有效的提高和强化
保护思想。
总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各方都应该采取
行动,通过上述方法来保障这些宝贵的遗产的未来。
非遗保护传承实施方案

非遗保护传承实施方案一、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无形形式传承、表现和实践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典、知识和实践技艺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保护和传承非遗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保护传承实施方案。
1.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确保非遗项目的合法权益和传承环境。
2. 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加强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价值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增强全社会的非遗保护传承意识。
3. 加强非遗资源调查和保护。
建立非遗资源调查和保护数据库,对各地非遗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调查,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和措施,确保非遗资源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4. 加强非遗传承人培训。
开展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传习工作,传承非遗技艺和知识,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确保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5. 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包括加强非遗项目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强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动组织等。
6. 推动非遗产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通过非遗项目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实现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总结。
非遗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强化宣传教育、加强资源调查和保护、加强传承人培训、加强项目保护和传承以及推动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才能够实现非遗项目的全面保护和传承,让非遗项目在当今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国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具有传统、信息量大、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人们能够共同认知的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知识技能、文化场所及相关文化制品等形态和具有代表性的传播载体。
这些具有典型性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人类智慧和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也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指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口头和实践行动形式,将一种文化传统代代相传的过程。
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口传心授这是最古老、最基本,传承方式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
口传心授,就是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祖先们所创造、积累和传承的智慧和文化内涵一代代人口相传,可以避免文字形式带来的误解和失误,从而更好地继承和保存这些文化。
2.师徒传承师徒传承既可促进一种文化的传承,也可有效防止知识和技艺流失。
在传统文化中,通过师徒相传,能够使后代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使学习者更好地品味和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3.家族传承家族传承是一种特定的传承方式,是指某一家族代代相传某一种文化,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传授、实践等方式,将这种文化内涵代代相传,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对于保护,我们不仅只是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风险评估,更要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对于保护需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记录收集与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和记录具体包括:记录相关人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收集相关的物品、图书档案资料、录制音像资料等等。
通过记录、收藏和口头传承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广泛而复杂的,需要各方面的合作。
非遗保护实施方案

非遗保护实施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的、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代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事关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的非遗保护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首先,非遗保护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
这包括建立非遗保护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非遗保护的责任主体和保护范围,建立非遗保护的专门机构,加强非遗保护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
只有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才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非遗保护实施方案需要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传承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传承和培训工作。
因此,需要建立非遗传承人的培训计划,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非遗保护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非遗保护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展览等活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扩大非遗保护的宣传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最后,非遗保护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非遗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各国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工作。
可以通过举办国际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际合作机制建设等方式,促进非遗保护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之,非遗保护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共同参与,共同推动。
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保护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传承工作,加强非遗保护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为非遗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某一个族群或某一地区特有的传统文化实践与知识体系,包括口头传统文学、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制作、传统医药和自然环境与宇宙知识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补充和丰富,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尊严的应有之责。
下面将分别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与传承方式。
一、法律保护法律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保障,对于有危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象,一般都有相关法律进行保护。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等,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都有明确规定。
同时,这些法律也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和具体保护措施。
二、记录保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记录保存。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方式、传承环境等信息都记录下来,能够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漏和失真。
同时,可以通过记录保存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特点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
三、传统方式传承传统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也是最能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是通过老一辈人传授给后代,由传承人亲自示范,让后代一步步学会。
这样的传承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最完整地保留下来。
其实,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承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如传统武术、传统节日等。
四、现代化传承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传到网络上,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承。
现代化传承方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可以通过视频、live直播等方式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爱上它们,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社会大众传播和宣传。
五、教育传承教育传承方式是针对青少年一代开展的。
在学校、社会团体等场合,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接触、理解、学习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任务分解清单

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
6.加强理论研究
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传承人及有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群在研究阐释等方面指导力度,每年至少开展1期相关领域讲座及传承人技艺培训,切实增强队伍研究能力。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
加强以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主、社会学术力量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队伍建设,争取资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项课题研究,按年度评选一批优秀调研报告、课题研究成果等出版,促进成果社会化共享。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委宣传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特区、区)人民政府
鼓励各地探索利用公共空间和商业空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展示活动。支持各地开展专业化、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在传统节日、民俗节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等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商务局
市民宗委各市(特区、区)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财政局各市(特区、区)
人民政府
3.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群)制度
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习义务情况评估机制,健全代表性传承人动态管理、保护激励和退出机制。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积极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强化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力度,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至4人左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至35人左右;2035年,力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达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达45人。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培育工作,到2025年,力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由现有4个增加至6个;2035年,力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培育申报达10个。
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支持高校毕业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符合条件的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逐步扩大中青年代表性传承人比例,建立更为合理的代表性传承人梯次结构。
非遗生态保护区工作方案

非遗生态保护区工作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地区设立了非遗生态保护区。
本文将介绍一份关于非遗生态保护区工作方案,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工作目标1.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2.保护自然环境3.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三、工作内容1.建立非遗生态保护区委员会,明确职责分工2.开展非遗文化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社会意识3.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4.加强非遗资源整治工作,修复受损文化遗产5.开展非遗文化展览活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6.促进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吸引游客参观体验四、工作计划1.制定非遗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2.开展非遗文化资源调查,明确保护范围和重点3.与相关单位合作,推动非遗生态保护区的建设4.加强对非遗生态保护区的监督和考核,确保工作顺利进行5.定期评估工作效果,及时调整工作方针五、工作机制建立非遗生态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明确各单位职责。
设立专职工作人员,负责非遗保护区的具体实施工作。
建立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六、工作效果1.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文化传统得到持续发展2.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平衡得到维护3.当地经济得到促进,文化旅游业得到提升非遗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
希望各相关部门能够共同合作,共同推动非遗生态保护区工作的开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非遗生态保护区工作方案】将会成为未来非遗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参考。
第二篇示例:非遗生态保护区工作方案非遗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要任务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严重威胁,生态环境也受到了破坏。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非遗文化和生态环境,我们制定了以下非遗生态保护区工作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为仔细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爱护工程”,切实爱护、传承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仔细贯彻降实国家、省、州对于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爱护工程的通知精神,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普查先行、重点爱护、立法保障、合理利用”的基本要求,立脚现实,把握机遇,趋利避害,循序渐进,努力营造文化遗产爱护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体系,切实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引入全面规范的轨道,使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有效爱护、良好传承和合理开辟,努力为实施“民族文化强县”战略,打造文化咸丰、魅力咸丰积存文化资源,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健康进展。
二、爱护范围
(一)民间文学
1、民间故事
2、民间传说
3、民间谚语
4、民间诗歌
5、民间谜语
6、民间对联
7、民间歇后语
(二)民间音乐
8、民歌(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
9、民间器乐曲(唢呐、花锣鼓、吹锣鼓、宗教锣鼓)
(三)民间舞蹈
10、摆手舞11、板凳龙12、地盘子
13、穿花14、年节灯舞15、草把龙
(四)民间戏剧
16、南剧17、傩愿戏18、木偶戏
19、阳戏20、灯戏
(五)民间曲艺
21、扬琴22、干龙船23、三棒鼓
24、坐丧鼓25、渔鼓26、莲花闹
(六)杂技与竞技
27、跳红灯28、打陀螺29、抛刀
30、踩竹马31、拨四马腰32、赶山
33、扭扁担34、抵牙齿劲
(七)民间美术
35、民间木刻36、民间石刻
37、民间山水画38、漆画
(八)手工技艺
39、吊足楼建筑工艺40、饮食加工技艺
41、咂酒酿造工艺42、盆景工艺
43、根雕技艺44、竹编彩扎技艺
45、民间织锦技艺46、民间刺绣技艺
47、银器打造技艺
(九)传统医药
(十)民俗
48、饮食文化习俗49、节庆文化习俗
50、婚嫁文化习俗51、丧葬文化习俗
52、建筑文化习俗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爱护名录
由县文体局牵头,县民宗局协助,各乡镇(区)配合,组建工作专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
普查内容涉为上述爱护范围所列的九大类52小项,重点摸清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艺术传人、进展现状等。
普查方式以个别采访、群众座谈、观察表演、咨询卷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并对所有民间艺术、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立名录,撰写单项介绍材料,、关于优秀的、特别是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
在仔细整理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撰写各个艺术门类单项材料,并附图片,如《咸丰地盘子简介》、《咸丰花锣鼓简介》等;建立《咸丰县民间艺人资料库》,每个艺术门类各挑选1-2人,撰写艺术传人单项材料,
(二)开展咸丰《民间艺术集成》和《文化遗产丛书》编修工作
县文体局、县民宗局负责组织专班,广泛收集各方面资料,并在原有基础上筛选和增补,仔细修改,精心编排,提早完成各项预备工作。
尽快印制成书。
从XX起,分期分批印刷出版《咸丰民间歌谣集》、《咸丰民间音乐集》等各大集成,XX年底力争出版1-2种。
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撰写和出版工作。
一是对如今已成形或正式出版的书籍进行摸底登记,如《吊足楼》、《女儿寨》、《油茶汤》等。
二是文化、民族部门组织力量挑选重点撰写并出版2-5本。
三是动员文联各协会及社会有识之士参与撰写。
将来凡属此类书刊,县新闻出版局在进行出版登记时,均冠以“咸丰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字样。
(三)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1、将南剧、扬琴、地盘子、板凳龙四大民间艺术申请注册。
2、将南剧申报全国第二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县文体局、县民宗局负责全面普查,广泛征求意见,罗列出亟待爱护的其它重点对象,并组织力量修改加工,使之成为我县新的文艺品牌。
条件成熟后,搞好注册申报和全国第三批或其它批次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四)开展民间文化爱护区和特色村的命名活动
各乡镇(区)、村结合实际提炼1—2种本土特色文化,加紧打造、精心提高,并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使本土特色文化更鲜亮,更具妨碍力。
1、命名民间文化爱护区:
清坪:“板凳龙之乡” 朝阳:“地盘子之乡”
甲马池:“唢呐之乡” 活龙坪:“花锣鼓之乡”
大路坝:“干龙船之乡”
2、命名特色文化村:
高乐山镇官坝村:民族文化村
活龙坪乡长岭村:花锣鼓村
甲马池镇甲马池村:民族文化村
朝阳寺镇水井槽村:民族文化村
其它特色文化村待普查结束后确定。
(五)加强对民间艺人的爱护,壮大民间艺术爱护队伍
1、普查结束后,县文体局按照艺术门类,每类初步评出1-2个县级民间艺人,然后每一具门类评定一人,报县人民政府行文命名。
XX年首期命名8—10名,每名每年补贴800元。
将来发觉或进展一批,命名一批。
2、鼓舞和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创办民间艺术团体,对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和文化组织进行登记、适当时命名授牌。
3、以县文化馆、乡镇文体中心为主体,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3-5期民间艺术培训班。
招聘县内知名民间老艺人跟班辅导,别断壮大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
(六)搞好传承,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1、积极支持和协助民间艺人制定爱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工作打算,加紧授徒传艺,培养新的传人,逐渐普及推广。
2、高度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研究工作。
在保持基本特色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办法,加强修改、提高,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既显现原汁原味,又能充分汲取优秀养分,从而焕发新的活力。
3、积极开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为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搭建平台。
举办“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咸丰县“农村‘三民’汇演”、,咸丰县“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别断提高举办水平,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文体、民宗、财政、发改、民政、教育、林业、建设、国土、旅游、广电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
成立咸丰县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爱护中心,组建普查专班,查寻史料,整理资源,集中整理研究申报项目。
(二)全面加强协作。
县文体、民宗部门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文艺集成出版、民间文艺汇演。
县文体、旅游部门联合开展生态文化爱护区、特色文化村命名和文化资源开辟工作,并在旅游景区推出具有咸丰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印制介绍咸丰风俗世情的画册、简介,推广摆手舞、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山民歌。
县文体、广电部门联办“周末文艺”或其它节目,持续滚动播出咸丰本土文化。
县文体、教育部门合编一本比较全面系统的乡土文化教材,在义务教育时期的班级每周开放一节乡土文化课。
(三)完善工作体系。
切实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争取用3—5年的时刻培训一批民间文艺人才,出版一批民间文艺丛书,打造一批具有妨碍力的文艺品牌,开展一批具有鲜亮特色的文艺活动。
初步建立起以文化、民宗部门为龙头,乡镇为支撑,农村为基础,文艺协会为纽带的文化遗产爱护体系和党政重视、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竭力保障投入。
切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经费投入。
一是引导和鼓舞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进行资助。
二是文化、民宗部门积极向申报项目,争取经费。
三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专项工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