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生界

合集下载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

中亚五国煤炭资源综述包莹莹【摘要】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褶皱带以北,主体为哈萨克地块,局部为土兰地块,南部边缘属板块缝合带山系,又以三条缝合带划分5个板块,分别是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东欧板块、塔里木—卡拉库姆板块和青藏—中伊朗板块。

其中,石炭系煤层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吉克地块(阿姆河地块)等古生界地质单元上,侏罗系煤层分布在中生代盆地中。

目前,中亚五国均发现煤炭资源,预测资源量836.704亿t。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have Kazakhstan, Uzbekistan, Kirghizstan, Turkmenistan and Tadzhikistan situated to the north of Alps-Himalayan orogenic folded belt. The principal part is Kazakh massif, locally Turan massif, south margin belongs to plate suture zones mountain system. Taking the three suture zones has divided the area into five plates:Siberian plate, Kazakhstan-Junggar plate, east European plate, Tarim-Karakum plate and Qinghai-Tibet-middle Iran plate. In which, Carboniferous coal measures distrib⁃uted in Paleozoic geological units such as Kazakhstan-Junggar plate and Tadzhiki massif (Amu River massif);Jurassic coal measures in Mesozoic basins. At present, all the five countries have found coal resources, predicted resources 83.67 billion tons.【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6(028)008【总页数】6页(P42-47)【关键词】中亚;沉积盆地;煤炭资源;分布;资源量【作者】包莹莹【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16.21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它们形成了一个政治文化大体相同的中亚五国地区。

周德庆微生物学笔记

周德庆微生物学笔记

周德庆微生物学笔记第一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微生物"的含义(什么是微生物)非分类学上名词,来自法语"Microbe"一词。

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插入)二、生物分界(微生物在生物界的位置)1、两界系统(亚里斯多德)动物界 Animalia:不具细胞壁,可运动,不行光合作用。

植物界 Plantae:具有细胞壁,不运动,可行光合作用。

三界:原生生物界 Protista:(E. H. Haeckel, 1866年提出)2、五界系统R. H. Whitakker, Science, 163: 150-160, 1969原核生物界 Monera:细菌、放线菌等原生生物界 Protista:藻类、原生动物、粘菌等真菌界 Fungi:酵母、霉菌动物界 Animalia:植物界 Plantae:五界系统是以细胞结构分化的等级以及和光合、吸收、摄食这三种主要营养方式有关的组织类型为基础的。

六界:加上病毒界。

3、三界(域)系统Woese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60多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惊奇地发现:产甲烷细菌完全没有作为细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生命的第三种形式--古细菌(archaebacteria)。

随后他又对包括某些真核生物在内的大量菌株进行了16SrRNA(18SrRNA)序列的分析比较,又发现极端嗜盐菌和极端嗜酸嗜热菌也和产甲烷细菌一样,具有既不同其他细菌也不同于其核生物的序列特征,而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序列特征。

于是提出将生物分成为三界(Kingdom)(后来改称三个域):古细菌、真细菌( Eubacteria)和真核生物(Eukaryotes)。

1990年,他为了避免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他又把三界(域)改称为:Bacteria(细菌)、Archaea(古生菌)和Eukarya(真核生物)。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吐哈盆地由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沉积盆地叠加复合而成,具有双层基底。

沉积盖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体。

按照“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单元、四个构造区。

盆地构造特征具有初期伸展,主要成盆期压缩的特点。

构造演化分为晚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三个演化阶段。

标签:吐哈盆地;构造特征;构造演化1 概述吐哈盆地富含煤炭资源,埋深浅于2000m的资源量达5300×108t,并且是一个煤成油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并称新疆三大含油气盆地[1,7]。

自晚石炭世形成以来,经历多次构造运动。

为了全面、系统对吐哈盆地煤炭资源进行综合评价,这里对吐哈盆地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史进行了详细分析。

2 构造单元划分吐哈盆地内,中、新生界地层倾角多在20°~60°之间,逆冲断层、纵弯褶皱等挤压性构造发育,构造线展布以北西-南东向和北东-南西向为主[2]。

以“南北分带,东西分块”为划分原则,可将吐哈盆地划分为五个一级构造单元和四个构造区。

分布为吐鲁番坳陷构造单元、艾丁湖斜坡构造单元、了墩隆起构造单元、哈密坳陷构造单元和南湖戈壁隆起构造单元;喀拉乌成构造区、博格达构造区、哈尔里克构造区和觉罗塔格构造区(图1)[2-4]。

3 吐哈盆地构造演化史吐哈盆地于海西期褶皱基底上开始了盆地的发展,经历了晚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四纪三个演化阶段(表1),形成了中、新生代地层叠合的内陆盆地[5-8]。

3.1 晚二叠世-三叠纪挤压型前陆盆地阶段晚二叠世-三叠纪时期,我国西北地区处于强烈的区域挤压构造环境(晚海西期构造运动、印支期构造运动)。

在此作用下,晚二叠世时期,新疆的古天山隆起,盆地内出现了中高山地形,导致盆地周缘博格达、哈尔里克、觉罗塔格三个造山带隆升,成为物源区。

同时,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的强烈持续区域挤压应力作用过程,致使造山带山体沿盆缘深断裂向盆地方向发生了强烈的冲断推覆作用,结果盆地基底受到了冲断构造负荷作用发生沉降成为沉积区,最后形成挤压型前陆盆地。

初一生物五界系统分类

初一生物五界系统分类

初一生物五界系统分类生物五界系统分类是生物学中对生物世界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将所有的生物按照特定的特征和组织方式划分为五个层次: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细菌界。

这种分类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和演化。

1. 动物界动物界包括所有的动物,是最广泛的生物界。

动物通常是多细胞的,有机体体内具有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系统。

动物可以根据是否有脊柱和体温来进一步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则包括昆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 植物界植物界包括所有的植物。

植物是多细胞的,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食物。

植物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植物界根据是否有导管分为维管植物和非维管植物。

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种子植物,非维管植物包括苔藓和藻类等。

3. 真菌界真菌界包括真菌和霉菌等。

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体,它们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真菌通过分解有机物和吸收营养来获取能量。

真菌在自然界中起着分解和循环有机物的重要角色。

霉菌是一类多细胞的真菌,生活在有机物上并能产生菌丝和孢子。

4. 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生物,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单细胞生物。

原生生物没有真核细胞的核,其细胞结构相对简单。

原生生物可以通过分裂或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原生生物包括原藻、滑菌和变形虫等。

5. 细菌界细菌界包括细菌,是一类原核生物。

细菌无核膜和细胞器,形态多样,可以根据形状划分为球形细菌、杆状细菌和弯曲细菌等。

细菌通常是单细胞的,可以通过分裂或共生方式进行繁殖。

细菌在地球上广泛存在,有些细菌对人类和环境有益,也有些细菌会引起疾病。

总结:生物五界系统分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方式来理解和组织生物多样性。

通过将生物按照特定的特征和组织方式划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生物群体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历程。

生物五界系统分类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

六界(生物学名词)

六界(生物学名词)
动物是生物的一个主要类群,称为动物界(Animalia)。它们能够对环境作出反应并移动,捕食其他生物。 以遗传学的研究结果来看,动物的祖先应是来源于多种原生生物的集合,然后发生细胞分化。而不是来自一个多 核原核生物。
以有性生殖进行繁殖的后生动物,一生可被人为的划分为:胚前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三个阶段。动物 的身体的基本结构在发育过程中固定下来,特别是发育早期的胚胎时期,也有一些后来要经历变态过程。若两不 同种的动物具有相同的祖先,它们在胚胎发育阶段会显示出一些共同点。当进入胚后发育阶段之后,为了适应环 境,它们会各自发展出一些特别的器官或功能。若两种不具亲缘关系的动物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它们 因需要而发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这被称之为趋同演化(convergency)。
真细菌界
(Bacteria/Eubacteria)除古细菌以外的所有细菌均称为真细菌。最初用于表示“真”细菌的名词主要是 为了与其他细菌相区别。真细菌包括紫细菌、黄细菌、革兰氏阳性菌、绿色非硫细菌。
真细菌域的细菌等是属于原核生物,具有拟核(nucleoid).拟核是原核生物细胞内DNA分子所在区域,由一个环 状DNA分子卷曲折叠而成,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染色体或染色质,没有核膜包围.原核细胞直径在1~10μm之间。 多数原核生物细胞膜外有一层细胞壁(cell wall)保护着,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细胞质中仅有核糖体以及各种 内含物,如糖原颗粒,脂肪颗粒。某些原核生物中有中膜体,它是质膜内陷褶皱折叠而成的,其中有小泡和细管 样结构,含有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类物质,与能量代谢有关。分裂方式多为二分裂。
许多海床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软泥,它是由无数放射虫的微小硅酸外壳组成。放射虫是一种原生生物,它 的骨骼在电子显微镜下的模样。其中壳的外层已被打开了一个口,以便能清楚的看见内部。活的放射虫具有线状 伪足,能从壳内伸到外面寻找食物。

潍坊市地质简介

潍坊市地质简介

第一类地质潍坊市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的衔接部位。

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南北,其西部为鲁西隆起区,东部为鲁东古隆起区。

潍坊市所辖各县(市、区)横跨鲁东古隆起区西部、鲁西隆起区东部及沂沭断裂带北段,3个次级构造单元。

第一辑地层境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太古界及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东西两地块的结晶基底;古生界及中生界分别不整合于两侧古老结晶基底之上;新生界形成断陷盆地、山间盆地河湖相沉积和沿海滨海相沉积。

辖区内地层属华北地层区。

以沂沭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断裂为界将山东分成鲁东、鲁西两个地层分区。

两分区地层发育有很大的差异,沂沭断裂带内与鲁西相近,但也有差别。

潍坊市位于鲁西地层分区的东北部,包括潍坊小区和泰安小区的东缘;鲁东地层分区西端,包括蓬莱、莱阳、胶南3个地层小区的西部。

属鲁西地层分区的有寿光、青州、临朐、昌乐、潍城、坊子、寒亭和昌邑、安丘的西半部。

出露的地层是太古界泰山群;上元古界(震旦亚界);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缺失下元古界;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中生界三迭系。

属鲁东地层分区的有高密、诸城、五莲和昌邑县东部,安丘县的东半部。

出露的地层是下元古界胶南群,五莲群和粉子山群;中生界侏罗系(上统莱阳组)、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缺失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侏罗系中、下统。

辖域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泰山群(Art) 分布于沂山凸起和汞丹山凸起。

上部和下部为泥砂质碎屑岩建造,中部为碎屑--火山岩建造,岩石普遍受中高级变质作用,属铁铝榴石角闪岩相,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强烈。

根据岩石组合和原岩建造,自下而上分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

万山庄组(Artw)分布于临朐县辛山、蒋峪一带。

主要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和各种混合岩。

生物的五界系统

生物的五界系统
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无核膜因而无 成形的细胞核 ,遗传物质不构成 染色体 ,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 没有线粒体、高尔基器、内质网、 溶酶体、液泡和质体(植物)、 中心粒(低等植物和动物)等细胞器
什么是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 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 总称。包括所有多细胞生物—— 原生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以及一些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细胞的结构和营养类型核质与细胞质之间无核膜因而无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不构成染色体细胞质内仅有核糖体而没有线粒体高尔基器内质网溶酶体液泡和质体植物中心粒低等植物和动物等细胞器什么是真核生物
生物的五界系统 原核生物界 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动物界 分类依据:细胞的结构和营养类型
什么叫原核生物?
其他原生动物:眼虫
眼虫属在植物学中称裸藻,是一 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 真核生物。生活在有机物质丰富 的水沟、池沼 。温暖季节可大量
繁殖常使水呈绿色。 在眼虫的 细胞质内有叶绿体 ,眼虫主要通
过叶绿素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 能进行光合作用。物
草履虫的结构
草履虫是用表膜这个器官呼吸 的。对还是错?
草履虫用什么运动?
纤毛
草履虫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 草履虫的运动方向?
旋转前进
草履虫的呼吸
表膜
草履虫能吞食细菌,使污水净 化
其他原生动物:变形虫
变形虫 单细胞生物, 细胞膜纤薄;由
于原生质的流动,使身体表面生 出无定形的指状、叶状或针状的 突起,称为“伪足”,身体即借 此而移动。身体的形状轮廓也会 随伪足的伸缩而有变化。伪足间 可自由包围融合,借此包裹事物 进行消化。生长有水草的池塘 。

第一讲菌物的分类

第一讲菌物的分类

本 菌物界(本书基本采用的还是Ainsworth
子囊菌门
的分类系统)


的 分 类 系

半子囊菌纲 不整囊菌纲 核菌纲 虫囊菌纲 盘菌纲 腔菌纲
担子菌门
腹菌纲 层菌纲 冬孢菌纲
半知菌类(无性态菌物)
芽孢纲 丝孢纲 腔孢纲

采用的是2001年 <菌物辞典> 第九版的分界地位
2、种以下分类单位: 种是菌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某些遗传性状相似的 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种的建立一般是以形态为基础,形态一致的类型 划为一个种”。
如:最早1894年Erikksion和Henning认为禾谷类 秆锈菌系由六个变异所组成(Puccinia graminis) 分别侵染小麦、黑麦、燕麦等植物。而(Puccinia graminis var.(或f. sp) tritici主要侵染小麦。
2.“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Ainsworth分类系统)
该系统由—安斯沃司(G.C.Ainsworth)等人创立。他在1966年 和1971年提出将真菌门分为5个亚门。该系统废除了“三纲一 类”系统中的藻状菌纲,创建了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系统被世界各国菌物学家广泛接受和 采用,在我国教科书或专著上也广为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该 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惠特克(Whittaker)的生物五界系统, 将菌物独立为界(菌物界),包括黏菌门和真菌门两大类群的菌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篇区域地质第五章地层第二节各时代地层五、新生界五、新生界是指距今6500万年以来新生代时期所形成的地层,是地史中最新的一个阶段,分为第三系和第四系两个地层单位。

第三系又分为下、上两个亚系。

(一)第三系(形成时间距今65-3.5百万年)西北和西南两个地层区均有分布,以关中地区地层发育较全。

下第三系为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厚1200-2000米;上第三系为杂色砂质粘土、粘土夹砂砾石层,厚18-1200米。

全系含哺乳动物、介形虫、植物及孢粉化石,产石膏和建筑石料矿产。

1.西北区主要分布关中及其以北地区,洛南、商丹、山阳、安康等盆地亦有零星出露。

清水营组: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第一地质大队1955年命名于宁夏灵武县清水营。

本区为砂岩夹粘土及石膏透镜体,厚数米至25米,命名地产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渐新世。

保德组:旧称“保德红土层”,师丹斯基1923年命名于山西保德县,本区代表剖面在吴旗县金佛坪,为粘土岩夹石膏层,总厚19-70米,不整合于下白垩统或石千峰群之上,含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群,时代为上新世。

红河组:贾兰坡等1964年命名于蓝田县红河,标准剖面在蓝田县支家沟常家村,为泥岩与细砂岩互层,厚166-820米,不整合于太华群或二叠系之上,含熊雷兽、短齿兽、金星介、真星介及植物孢粉等化石,时代为始新世。

白鹿塬组:刘东生1959年命名于蓝田县白鹿塬,标准剖面在蓝田支家沟,为砂岩夹泥岩或二者互层,厚43-785米,平行不整合于红河组之上,含西安两栖犀、中国两栖犀、蓝田猴、羽叶旱梅、小叶旱梅等化石,时代为渐新世。

甘河组:国家地质总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1977年命名于户县甘河钻井,为砂砾岩与含砾泥岩互层,厚401米,与白鹿塬组接触关系不清,含盖轮藻、孢粉等化石,时代为渐新世。

冷水沟组:贾兰坡等1965年建于临潼冷水沟,为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厚10-81米,不整合于白鹿塬组之上,含利齿猪、狐羊、小跳兔、河星介、土星介、小玻璃介及孢粉等化石,时代为中新世。

寇家村组:刘东生1960年命名于蓝田县灞河左岸寇家村,标准剖面在灞河十里河高坡村,为泥岩和砂岩,厚29-142米,平行不整合于冷水沟之上,含复角柄杯鹿、三棱齿象、利齿猪及孢粉等化石,时代为中新世。

灞河组:刘东生1960年命名于蓝田县灞河,标准剖面在蓝田泄湖镇灞河南岸武家坡至水家嘴,为泥岩与砂砾岩互层,厚21—123米,平行不整合于寇家村组之上,含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群,时代为上新世。

蓝田组:刘东生1960年命名于蓝田地区,标准剖面在蓝田泄湖镇灞河南岸水家嘴至九老坡,为钙质结核粘土岩,厚15-63米,不整合于灞河组之上,含三趾马哺乳动物化石群,时代为上新世。

樊沟组:系薛祥煦1978年在洛南县石门乡樊沟所建,为砂质泥岩和砂砾岩,厚大于170米,不整合于高山河组之上,含阶齿兽、湖口兽、猰兽等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古新世。

疙瘩庙组:系薛祥煦1978年在洛南石门乡疙瘩庙所建,为砾岩和粘土岩,厚70米,不整合于樊沟组之上,含三趾马、奇鲁兽等化石,时代为上新世。

红土岭组:系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在洛南县红土岭所建,为砂质泥岩夹砾岩,厚1044米,不整合于高山河组之上,时代处理为始新世。

葡萄岭组:系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在洛南县葡萄岭所建,为砂砾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厚220-580米,不整合于红土岭组之上,时代处理为渐新世。

囫囵山组:系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在洛南县囫囵山所建,为砂砾岩,厚48-386米,平行不整合于葡萄岭组之上,时代处理为中新世。

李家庙组:系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在洛南县李家庙所建,为砂质泥岩夹砾岩,厚881米,平行不整合于囫囵山组之上,时代处理为上新世。

山顷村组: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命名于商县山顷村,为砂质泥岩与砂砾岩互层,厚784米,不整合于秦岭群之上,时代处理为渐新世。

老庄组: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1974年命名于商县老庄,为砾岩夹砂岩等,厚885米,平行不整合于山顷村组之上,时代处理为中新世。

陈家营组:陕西区调队1984年命名,标准剖面在安康县八里庙乡陈家营,为粉砂岩和砂砾岩,厚11-180米,不整合于下第三系之上,含额鼻角犀、双角犀、鼬鬣狗等化石,时代为上新世。

2.西南区分布勉县、汉中、洋县及西乡七星坝等地。

下第三系:砾岩和砂砾岩,厚150-200米,不整合于西乡群或元古代侵入岩之上,时代暂归早第三纪。

上第三系:赋存于第四系之下,为杂色粘土和粉砂层,含乳齿象、剑齿象、三趾马等化石,时代为上新世。

本省第三系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将榆林至府谷的红色土系划为A、B、C3层,据所采化石将A层划为上新统。

1934年,杨钟健和裴文中将华县瓜坡和渭南二郎庙新生界下部红土层划归下上新统(?)。

1956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将泾河、洛河流域第三系划为上新统保德组。

1958年,张传淦将陇东六盘山地区第三系称甘肃统,时代归始新世—上新世。

1958-1966年,秦岭区测大队在陕南从区域上划出下、上第三系。

1959年,该队曾河清研究蓝田泄湖镇新生界剖面,采得三趾马等化石,首次肯定该区有上新世地层。

60年代刘东生、贾兰坡系统研究蓝田地区第三系,70年代省地质局石油普查队研究洛南和商县盆地第三系,分别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地层系统,西北大学薛祥煦等首次在洛南石门发现省内唯一出露的古新统。

1985年,《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对全省第三系作了全面划分与对比,所采用的地层单位反映在本章中。

同年,陕西地质博物馆等首次在汉中盆地发现中国汉江乳齿象等化石,从原划第四系下—中更新统底部分出上新世地层。

(二)第四系(形成时间距今3.5百万年至现代)分布西北和西南地层区,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活动领域。

地层发育完整,以河湖和风成相沉积为主,为黄土、砂砾石层、砂层和泥质层等,厚达干余米。

本省秦岭以北广布的更新世黄土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是研究中国黄土的重要区域。

本系生物化石丰富,有脊椎动物、介形虫、腹足类、植物、孢粉等。

蕴藏有地下(热)水、建筑原料、砂金和陶土等矿产。

1.西北区分布关中及其以北地区,洛南、商州、商南、山阳、安康等山间盆地和河谷中亦有分布。

三门组:旧称“三门系”,丁文江1918年创立于河南省三门峡。

本区分下、上两部,代表剖面在渭南沈河张家坡及宋家村水文八号井,下部为湖相粉砂与砂质粘土互层,局部为冰碛层,厚40 221米,不整合于第三系之上,含贺风三趾马、沈河縸鼠、沋河象、中国貉等化石,时代暂置早更新世早期;上部为河流及湖泊相粘土和砂土互层,夹砂砾石层,厚4-88米,平行不整合于下部之上,含三门马、剑齿象、古中华野牛、轴鹿、中国长鼻三趾马、鬣徇等化石,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午城组和阳郭组:二者为同期异相沉积,时代为早更新世,前者又名午城黄土,系刘东生和张宗祜1961年在山西隰县午城镇所建,本区代表剖面在洛川县黑木沟,为石质黄土夹多层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厚2-84米,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三门组之上,含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李氏野猪等化石。

阳郭组系贾兰坡等1965年在渭南县阳郭镇所建。

标准剖面在该镇西岔湾,为石质黄土或黄土状砂质土夹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层,局部为冰碛层。

厚4—25米,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三门组之上,含中华长鼻三趾马、桑氏鬣狗、鼢鼠、仓鼠、丽牛、四不象鹿、占中国豹等化石。

离石组和泄湖组:二者为同期异相沉积。

前者又名离石黄土,系刘东生和张宗祜1961年在山西离石县所建,本区代表剖面在彬县大佛寺沟,为黄卜夹占土壤及钙质结核层,厚14-220米,平行不整合于午城组之上,含肿骨大角鹿、丁氏鼢鼠、中国鬣狗等化石,时代为中更新世。

泄湖组系贾兰坡等1964年在蓝田县泄湖镇所建,标准剖面在蓝田县公王岭和泄湖镇陈家窝子。

划分为两个亚组,主要为黄土,次为粘土、砂砾石层及冰碛层,厚12 86米,平行不整合于阳郭组或不整合于第三系之上。

公王岭哑组含有著名的蓝田人及小黑熊、大熊猫、中国鬣狗、中国爪蹄兽等化石;陈家窝子亚组含有蓝田人及亚洲象、北豺、方氏鼢鼠、李氏野猪、翁氏野兔等化石。

前者时代属中更新世早期,后者为晚期。

萨拉乌苏组和乾县组:二者为同期异相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前者命名于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本区为砂质粘土和砂砾层,厚5-90米,平行不整合于中更新统之上,含河套大角鹿、原始牛、纳玛象、野驴等化石。

乾县组系刘东生1960年在乾县大北沟所建,代表剖面在蓝田县涝池河,为砂土、砂粘土、砂及砂砾层,厚5-60米,不整合于泄湖组之上,含双峰骆驼、纳玛象、方氏鼢鼠、狼、鄂尔多斯大角鹿等化石。

马兰组:义名马兰黄土,安特生1923年命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马兰(栏)村,为黄土夹占土壤层,厚10—20米,整合或平行不整合于萨拉乌苏组或乾县组之上,局部含有孢粉和蜗牛化石,时代为晚更新世。

半坡组:张玉萍等1978年命名于西安半坡遗址,为灰褐色砂土、砂质粘土,或为砂质土和砂砾层,厚1—14米,含有仰韶至西周时期的文化遗物(石器、陶器、骨器等)和遗址(墓葬、灰坑等),时代为全新世早期。

现代沉积:以现代冲洪积亚砂土、砂和砂砾石为主,厚2—40米。

龙骨岭组:陕西区调队1984年命名,标准剖面在安康县恒口龙骨岭,为粉眇和砂砾层,厚35米,含野兔、轴鹿、猞猁等化石,时代为早更新世。

太白组:系秦岭区测大队1960年在太白山所建,为冰川漂砾、块砾和泥砾,上部为黄土或砂粘土,时代为晚更新世。

五里铺组:陕西区调队1984年命名,标准剖面在安康县五里铺车站,为粉砂、灰土、砂砾层及冰碛块砾等,厚2—21米,含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物,时代为全新早期。

2.西南区分布汉中、西乡盆地及河谷。

下更新统:为粘土、亚粘土夹沙砾层,厚97米。

中更新统:为亚粘土、粉砂和砂砾层等,厚4-104米,含大熊猫等化石。

上更新统:为亚粘土和砂卵石层,厚20-45米,含象、鹿、牛等化石。

全新统:为砂砾石和亚粘土等,厚1-40米,含小鹿、牛等化石。

本省第四系研究以关中及其以北较详。

1911年,奥勃鲁契夫对陕北第四系作了概略划分。

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将榆林至府谷第四系划为红色土系B层和C层、马兰黄土、次生黄土,时代分别为三门期和周口店期、晚更新世、全新世。

1934年,杨钟健等将华县和渭南第四系划为三门期、周口店期及马兰期。

1 959年曾河清在蓝田泄湖镇划出三门系等。

1960年,刘东生建立乾县组,次年与张宗祜一道对关中以北第四系作r 划分。

1961年,王永焱划为下更新统粗粒沉积和午城黄士、中更新统大佛寺组粗粒沉积和离石黄土、上更新统乾县组粗粒沉积和马兰黄土及全新统。

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与有关单位合作,对蓝田地区新生界作多学科专题研究,于1964年11月在西安召开现场会议,其中贾兰坡等将第四系划为下更新统三门组河湖相和似午城黄土、中更新统泄湖组下部和上部、上更新统乾县组下部和上部、全新统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