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素对大鼠血管张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雄性生殖系统中瘦素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金明昊,黄文一,张梦旖,张一苇,刘悦,丁之德△【摘要】男性生育力呈下降趋势,阐明其发生机制有助于男性不育症的精准医疗。
瘦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产生的激素,在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参与炎性反应、促进生殖系统发育及维持其正常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瘦素及其受体在哺乳动物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的内分泌器官、睾丸、生殖道、附属生殖腺以及精子中均有广泛表达,其表达异常与雄性生殖系统发育迟缓或功能障碍相关。
阐明瘦素在雄性生殖系统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可为临床上治疗男性不育等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瘦素;受体,瘦素;泌尿生殖系统;生育力;精子发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Leptin and Male Reproduction JIN Ming-hao,HUANG Wen-yi,ZHANG Meng-yi,ZHANG Yi-wei,LIUYue,DING Zhi-de.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Grade2018,8Years Program(JIN Ming-hao,HUANGWen-yi,ZHANG Meng-yi,ZHANG Yi-wei),Department of Histology,Embryology,Genetics and DevelopmentalBiology(LIU Yue,DING Zhi-de),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025,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LIU Yue,E-mail:****************.cn;DING Zhi-de,E-mail:***************.cn 【Abstract】The downward trend in male fertil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in the world.To clarify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is trend is very helpful for the precision treatment of male infertility.Leptin,ahormone produced mainly by adipose tissue,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energy metabolism,responding to inflammation,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maintaining reproductive function.Leptin andits receptor can widely express in mammals′HPG axis,testicular tissue,genital tract,accessory glands and sperm.The abnormal expression of leptin is related to the delayed development or dysfunction of the male reproductivesystem.To verify the leptin expression in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to elucidate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mayprovide critical theoretical evidence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reproductive diseases such as male infertility.【Keywords】Leptin;Receptors,leptin;Urogenital system;Fertility;Spermatogenesis;Hypothalamus-pituitary-gonad axis(JIntReprodHealth蛐FamPlan,2021,40:38-43)·综述·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十四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420Y014),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第十四期RBL项目(2020001)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8级临床八年制(金明昊,黄文一,张梦旖,张一苇),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刘悦,丁之德)通信作者:刘悦,E-mail:****************.cn;丁之德,E-mail:***************.cn△审校者瘦素(leptin)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也可由脑垂体前叶、精子等非脂肪组织或细胞分泌。
瘦素

作者:郭传运张清洲张清华【关键词】瘦素1994年,美国洛克菲大学的Friendman领导的实验室成员Zhang等[1]利用位点克隆技术成功克隆鼠的肥胖基因及人类的同源序列,并阐明了肥胖基因(ob基因)的蛋白产物――瘦素(Leptin,LEP)。
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其结构、生理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现综述如下。
1 瘦素1.1 瘦素的结构人类ob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的q31.1,长20kb,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4.5kb mRNA。
瘦素主要由白色脂肪产生,棕色脂肪、骨骼肌、胃黏膜、胎盘及胎儿的心脏、骨、软骨组织也可分泌,其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
瘦素的前体是一种含有167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蛋白,N端有一个21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信号肽,这种单链蛋白分泌入血后,N端的信号肽在循环血液中被切掉而成为瘦素,因此瘦素的分子结构包含有146个氨基酸残基,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103。
进入血液循环后以游离或与瘦素蛋白结合的形式存在,游离瘦素是它的活性形式,主要经由肾脏清除。
1.2 瘦素受体瘦素和其他激素一样,需要与特异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瘦素受体(OB-R)是一单跨膜的细胞表面受体[2],人类的OB-R基因位于1p31,由20个外显子和19个内含子组成。
OB-R属于Ⅰ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包括EPO-R、IL6-R 等),共有五种不同的亚型,即OB-Ra、OB-Rb、OB-Rc、OB―Rd、OB-Rf,其中OB -Rb为长型受体(OB-RL),主要在下丘脑的弓形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视旁核等区域表达,其余4种亚型为短型受体,在多个外周器官中选择性表达,因而OB-Rb被认为是主要的功能性受体[3]。
瘦素进入血液循环后,游离或与特异性运输蛋白结合,通过双向激活酶J酪氨酸蛋白激酶(JAK)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STAT)途径进行信号转导[4]。
1.3 瘦素抵抗瘦素抵抗(LR)是指机体组织对瘦素的调节作用不敏感或无反应。
《2024年利拉鲁肽对高脂喂养大鼠胰岛素抵抗和骨骼肌脂质沉积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探讨》范文

《利拉鲁肽对高脂喂养大鼠胰岛素抵抗和骨骼肌脂质沉积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探讨》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利拉鲁肽对高脂喂养大鼠胰岛素抵抗及骨骼肌脂质沉积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利拉鲁肽能够显著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并减少骨骼肌脂质沉积。
本文将详细阐述实验过程、数据、结果及讨论,为利拉鲁肽在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饮食已成为导致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胰岛素抵抗和骨骼肌脂质沉积是其中的关键病理过程。
利拉鲁肽作为一种新型降糖药物,除了具有降血糖作用外,是否对高脂喂养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和骨骼肌脂质沉积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何,是本研究的重点。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动物与分组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饮食对照组、高脂饮食模型组、利拉鲁肽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
2. 高脂饮食及药物干预高脂饮食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利拉鲁肽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在给予高脂饲料的同时分别进行利拉鲁肽的腹腔注射治疗。
3. 指标检测通过血糖、胰岛素检测评估胰岛素抵抗情况,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骨骼肌脂质沉积情况。
三、实验结果1. 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实验结果显示,高脂饮食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现象,而利拉鲁肽治疗组及联合用药组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显著改善,其中利拉鲁肽治疗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2. 骨骼肌脂质沉积的变化高脂饮食导致大鼠骨骼肌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现象。
经利拉鲁肽治疗后,骨骼肌脂质沉积程度明显减轻,其中治疗组的效果优于联合用药组。
四、讨论1. 利拉鲁肽的作用机制利拉鲁肽作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具有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及减缓胃排空等作用。
本研究表明,利拉鲁肽能够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胰岛素抵抗,这可能与其促进胰岛素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有关。
此外,利拉鲁肽可能还具有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从而减少骨骼肌脂质沉积。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201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目录001 ZY-01 中药唾液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建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秋红鞠爱霞冯宇飞李纯张丹丹刘杰丁国华崔明宇002 LC-01 栀早颗粒对真性性早熟女童瘦素及生长素促泌素水平的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杨丽珍郑南高丽娟郑杨王琳陈德欣刘莉王琰华侯冠楠003 LC-02 电针促进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重建的量效、时效关系及中枢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东岩孙忠人李岩董旭王斌邢继杰冯丽媛卫哲杜志江王岩004 LC-03 失眠中医辨证论治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黄俊山曾雪爱张娅张一帆李星王秀峰刘芳黄兆迁005 ZY-02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芩苦寒药性科学内涵及黄芩“逐水”功效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刘树民陈平平汪娜卢芳陈大忠于纯淼张娜柳长凤周琦于栋华006 LC-04 以“引阳入阴”理论指导头面部诸穴按摩辅助治疗失眠的实践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雅丽蔡俊萍汪小冬黄凤庄丽陆俊007 JC-01 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辽宁中医药大学范颖马骥乔铁张林李杨刘丽张秋华卢健马进008 LC-05 胰岛素抵抗主要相关疾病的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北京医院李怡王凌李晔闫小光王宝黄飞乔琳琳李秋贵李文瑞009 JC-02 基于肺络构效失衡理论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证、效体系构建辽宁中医药大学吕晓东庞立健吕静刘创王琳琳吕凌朱凌云焦蕊臧凝子杨丽010 LC-06 基于病证结合的代谢综合征基础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石岩杨宇峰刘小溪徐娜滕飞刘亮曹彬田晓君郜贺张世超杨晓阳田列吕悦王莉田辉011 LC-07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清华李建超彭俊朱志容刘娉姚小磊李伟力范艳华谭涵宇龙达曾红艳吴权龙徐剑陈向东012 LC-08 中医五行体感音乐对脑瘫肌张力与认知影响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刘振寰钱旭光赵勇李志林李玉秀张丽红林青梅王欣013 JC-03 清热利湿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王小娟郭璇徐寅郭建生胡淑娟谭华梁罗燕肖麟014 JC-04 李德新学术思想继承与创新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于睿李可大刘晓亭吴景东王彩霞张杰鞠庆波海英李思琦崔家鹏李建学张欢倪菲徐志宏张颖015 JC-05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水潴留机制的实验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刘淑荣张晓华邸琳孙颖钱锋于清华翟颖周淑平孙光伟016 JC-06 不同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代谢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志刚莫雨平姚海江宋洪涛唐银杉邓晓丰许安萍王鑫孙迎春017 LC-09 中医辨证规范的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哲关雪峰张会永贾连群刘悦陈智慧孔德昭齐文诚吕美君王洋杜莹裴宇鹏马原刘丽星李爽019 ZY-03 治疗小儿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的中药新药研究及产业化重庆思科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陈犁吕姗珊谯志文张毅张太君唐桂英周年华陈晓雪杨超陈云020 ZY-04 益智康脑丸的研制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强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李浪辉饶伟源兰保强黎海珍邱宏聪梁潇李茂覃良李伟芳周军陈小刚韦宝伟陈爱民农兴旭021 LC-11 血脉通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及机理研究常州市中医医院张琪钱高潮智瑜王紫逸丁志祥张斌霞张奕民曹震022 ZY-05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作用的冠心平新药开发与治疗冠心病的机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七一方祝元严士海刘志辉朱萱萱韩旭王令谆王道成朱波刘福明李莲静023 ZY-06 胃动颗粒治疗胃排空障碍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大连长川中医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白长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白长川李吉彦阎超马超曹魏李翌萌闫若庸李楠韩国柱侯文彬024 LC-12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南通市良春中医药研究所广东省中医院南通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朱婉华吕爱平朱剑萍何羿婷蒋熙蒋恬顾冬梅张弛潘峰吴坚张侠福何峰钱先韩才峰025 KP-01 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李智杰黄金元金海涛张义生徐惠芳赵荣周黎胡利周芳鲁焱026 ZY-07 益贞颗粒的研制及其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中的应用三峡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医医院) 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周继刚贺海波汪鋆植周创陈茂华田祚鲜穆怡罗涛颜军温涛易蓉谈发明027 ZY-08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体内过程动力学特征研究关键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何新刘昌孝肖学凤李自强冯果许妍妍李亚卓王丽峰028 JC-07 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及机制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华吴松李佳梁凤霞陈泽斌刘建民洪亚群尤行宏唐宏图黄伟郝青029 LC-13 隔物温和灸治疗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李建武冯彦斌马志毅熊源胤陈丽川李勇阮崇洁段波宁媛030 LC-14 柔筋健步丸配合埋线、刺络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田元生薛爱荣王新义王雷生田晨辉张向阳徐鹏031 LC-15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江西省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史锁芳万丽玲孙钢陈宝华张业清蔡敏王跃李磊032 JC-08 PPAR-γ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动态表达及疏肝健脾法的干预作用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朱向东王燕段永强贾育新安耀荣王庆胜舍雅莉成映霞033 JC-09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张喜奎朱为坤王旭丽李灵辉周媛陈颖034 JC-10 基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病理特点”的益气、活血方剂的治疗机制华北理工大学赵雅宁李淑杏窦娜李建民陈长香郭霞马素慧饶颖臻035 LC-16 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辛善栋李爱民许宁高萍周向东036 LC-17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法、方药治疗风湿病的相关研究甘肃省中医院田雪梅王海东王智明王爱华吴燕李伟青张延昌037 ZY-13 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的综合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山大学苏薇薇李沛波王永刚彭维杨翠平聂怡初刘孟华罗钰龙邹威柳颖王声陈妍苏畅方思琪刘宏038 LC-18 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综合康复技术规范建立及疗效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王雪峰胡晓丽张秀英吴振起魏巍张程贾广良王加亮李楠初丹040 LC-19 消癥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徐慧军张华冷梅薛辉孙迎春刘英刘啸风刘泳041 JC-11 心经心包经与心脏相对特异性联系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周美启周逸平胡玲吴生兵吴子建曹健蔡荣林汪克明何璐高纺042 LC-20 补肾生髓法治疗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实践与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徐振晔王立芳王中奇金长娟张铭王爽鞠艳芳吴秋霞周卫东俞雷043 LC-2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北京美宝烧伤创疡研究所有限公司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唐乾利李杰辉贺全勇王洪生黄许森王克净莫小强黄衍强吴标良狄钾骐王露瑶王丽044 ZY-10 新疆中药民族药资源信息管理分析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测国检(北京)测绘仪器检测中心李晓瑾孙成忠贾晓光齐维君樊丛照陈国岭王果平朱军闫素雅赵亚琴宋海龙石明辉045 LC-22 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技术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赵霞虞舜韩新民戴启刚徐珊陈争光王雷046 ZY-11 代表性经典方剂类方衍化关系与功效物质研究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段金廒曹龙祥范欣生郭立玮宿树兰孙锋王佩娟刘培尹莲唐于平董自波高松陈彦尚尔鑫钱大玮047 ZY-31 基于“干细胞循环”理论探讨活血化瘀法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及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王张金生赵海滨胡超群何庆勇王剑锋苏国良赵云张阳阳048 ZY-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药物腰痹通胶囊的研制及产业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孙树椿萧伟张军凌娅毕宇安吴云李娜常秀娟李艳静景娇周一飞赵宾江张新庄徐振秋罗雪磊049 LC-24 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扶正祛瘀”学术思想在内科慢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张念志韩辉韩明向陈炜吴丽敏王艳昕各廷秋丁小娟李中南胡蝶050 LC-25 肝郁患者中医生存质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玮王俐琼姚培芬朱丽萍王灵台王妍陈云飞孙学华刘一博李莹051 LC-26 袁长津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导报杂志社蔡铁如袁梦石易钊旭朱民徐琦颜学桔052 LC-27 香苏和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天长市中医院何镔施琴高明友潘军曹正龙张贵荣王鹤林053 LC-28 去势大鼠肌骨线粒体活性变化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宏兴黄红万雷李颖柴生颋魏国强刘庆浩王高峰王广伟054 LC-29 岩舒对头颈部鳞癌放化疗疗效及外周血中cyclinB2、wnt5a、Cdc6的影响唐山市人民医院王建功王晓红胡万宁李义慧黄晓智陈淑媛刘卫东杨俊泉055 LC-30 利胆合剂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武汉市儿童医院鄢素琪吴燕祥邓玉萍汤建桥熊小丽江治霞李红陈春红张丽萍周俪姗056 LC-31 心肺脾三脏同调理论指导下的湿疹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马绍尧李咏梅宋瑜李燕娜顾敏婕高尚璞冯国强李晓睿057 LC-32 基于“三早”模式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及血管保护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朝晖吴寅盛炎炎赵进东罗琦吴云川倪海祥汪四虎管玉香058 LC-33 基于辨证施治的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构建、评价与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立然王健李发枝郭会军王怡冰李秀慧蒋士卿邓鑫杨小平谭行华谢世平马建萍和丽生杨毅刘志斌059 JC-12 常见脉象脉图参数的标准化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陆小左王学民赵静张海芳傅琳洁郭世珍姜智浩于志峰叶志华陆程060 JC-13 “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神经肽联络机制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宇航钟相根郑丰杰孙燕王玥琦苏惠萍刘金民许红贾旭高誉珊张淑静王谦张前高思华061 ZY-14 对川贝母新基原太白贝母列入《中国药典》的研究与应用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魏大华胡燕李萍卢其福刘菊妍宋经元李会军应军季晖陈世斌杨威朱爱梅刘晶062 JC-14 中医肝阳化风证本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梁清华熊新贵陈疆曾年菊区建刚程田力萧梅芳063 LC-33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四川省骨科医院张世明马建刘波虞亚明罗小兵涂禾064 LC-34 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甘肃省中医院孙其斌张参军王天宝尤从新唐致霞李彦龙065 LC-35 “从肾论治”在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陈云飞朱俊何东仪薛鸾周殷何天峰李连波陈潇毅张春雁王丹066 ZY-15 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隋在云刘瑾王爱洁张希林宋卫国李晓晶067 LC-36 基于枢经学说的亚健康干预技术研究与开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庞军唐宏亮黄贵华王力宁伦轼芳雷龙鸣黄锦军郭珉周宾宾周海丰何育风刘振威甘炜王开龙林静068 ZY-16 针对炎症免疫网络的中药新药发现方法及技术平台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李玉洁杨岚陈颖杨庆翁小刚王娅杰张东李琦蔡维艳郭琰069 LC-37 化瘀克塞胶囊对脑梗死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李长生杨晓妮李凤玲程振倩陈超程广清070 JC-15 督脉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横断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影响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丽周霞马丽虹杨军邱振刚071 ZY-17 中药饮片质量分级及注册管理模式的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武汉市中医医院广东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肖永庆李丽许腊英吴纯洁刘颖孙立立丁安伟龚千锋梁生旺张义生陈红刘艳菊王英姿黄勤挽顾振荣072 LC-38 石斛合剂序贯法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惠安县医院福鼎市医院施红余文珍张捷平王晓宁黄浩林心君李长征林雅郑燕芳高尤亮073 LC-39 基于慢性肾衰竭中医优化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构建及推广应用研究广东省中医院刘旭生杨霓芝张蕾卢富华赵代鑫彭钰邹川林启展毛炜王立新包崑吴一帆黎创高燕翔074 LC-40 基于中风预防的清热泻火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丁元庆郝媌吴建林路玉良宋婷唐赛雪马向梅李史清075 LC-41 基于多源证据的参麦注射液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连心马融冼绍祥姜俊杰杨薇沈培强易丹辉廖星王志飞庄严黎元元张寅刘峘076 ZY-18 治疗帕金森病的复方天麻钩藤口腔速崩片研究山西中医学院郭蕾李钦青柴金苗王玉璧张俊龙王玉秀闫川慧李东明赵琼077 ZY-19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心血管活性评价技术与应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药科大学刘可春韩利文何秋霞彭维兵李晓莉陈锡强臧恒昌曾英姿杨永平宋少江周万辉张云韩建王荣春孙晨078 LC-42 益气养阴活血消癥通络法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干预及机制探讨河北省中医院陈志强张芬芳张江华王月华李黎莉郭倩白璐徐晶方敬079 ZY-20 “靶-效”关联多向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整合效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大学卢传坚林娜赵瑞芝朱伟韩凌徐筱杰黄闰月卢传礼陈少丹袁小红吴钉红刘春芳孔祥英危建安余靖宏080 JC-16 声波经络共振现象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体系的探索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延庆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许继宗张波张喆李洁王雪茜李月明张涛静杨建宇李杨郭雁冰郑晓鹏彭鑫081 LC-43 刮痧技术分类标准与操作规范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河北省垂成职业培训学校杨金生王莹莹王敬赵美丽杨莉闫平慧陈枫张颖王兴泽孔垂成刘朝田宇瑛徐东升张豪斌082 ZY-21 黄芪皂苷甲改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复旦大学彭文张雪梅王云满王浩王利殷佩浩刘育军汤庆丰池杨峰083 ZY-22 《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深圳市中医药企业标准联盟深圳市中医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中药公司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澳门科技大学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廖利平吴培凯黎志文孙勇张敖黄曼雪翁思妹徐美渠杨莹曦吕亦华兰青山赵霁飞许冬瑾任继伟邓雪枝084 JC-17 紫朱软膏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前及临床应用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柳国斌李西林韩强奚九一王丽翔张磊杨晓闫少庆陆姿赢李文惠杨婷085 LC-44 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李卫红李莉李卫民刘丹卓张亚萍覃洁梅陈夏叶勇玲黄婵娟086 LC-45 陈全新学术思想、针法体系及其临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陈秀华陈全新李颖艾宙奎瑜王聪张圣浩谭毅甄宏鹏方芳黄彬城李艳周俊亮冼耀东李健敏087 JC-18 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及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河北省中医院刘建平刘彦岭杨倩陈建权郎晓猛荣英蕊。
瘦素综述

1. 瘦素(leptin)1.1 瘦素的结构1994年,Zhang等首次克隆出ob基因及其产物瘦素(leptin)[55]。
瘦素是由位于7号染色体3区l带3亚带(7q3l.3)的ob基因编码的表达产物,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分泌型蛋白质类激素,分子量16kD,在脊椎动物中其结构高度保守。
瘦素分子结构中由4个非平行α螺旋组成,并由两个长交叉环和一个短环状结构连接,以左手螺旋形式排列,C末端含有两个半胱氨酸(Cys)即Cys96和Cys146,两者形成二硫键,二硫键及瘦素的螺旋结构对于分子的折叠及其结合受体的功能至关重要,这两个中的任何一个变异均可导致瘦素失活。
在分泌入血的过程中,去除了其中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N末端肽,形成成熟的瘦素,具有强亲水性,以游离和结合两种形式存在于人体,游离型为它的活性形式[56]。
瘦素主要由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脑、胎盘、胃肠黏膜和骨骼肌也有少量分泌,呈脉冲式分泌并有昼夜节律。
1.2 瘦素受体结构及信号转导瘦素同其他激素一样,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生物效应。
人的瘦素受体(Ob-R)是一种跨膜受体,属于I类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由细胞外的配体结合区(含800+个氨基酸)、跨膜区(含34个氨基酸)及胞内区3部分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器官广泛分布,主要存在于脉络丛下丘脑弓状核、包括脂肪组织胰岛β细胞在内的许多外周组织器官中。
可分为长型(Ob-RL)和短型(Ob-RS)两种,至少存在a、b、c、d、e等多种不同的拼接方式。
其中只有Ob-Rb属于长受体,具有信号转导功能,为功能受体[57]。
不同类型的受体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细胞内区,长的受体即Ob-Rb,细胞内区由304个氨基酸组成,主要控制Janus酪蛋白激酶(Janus protein-tyrosine kinase,JAK)与STAT的结合;其他受体为短受体,有30~40个氨基酸细胞内位点。
Ob-Rb在下丘脑弓状核、腹内侧核、室旁核、背内侧核、下丘脑外侧区都有表达,参与体重调节;而含有短细胞内区的Ob-R 在脉络丛、肺脏、肾脏等有较高表达,可能参与瘦素向中枢的转运及清除。
瘦素及其研究进展

瘦素(Leptin)及其研究进展【摘要】瘦素在机体脂肪含量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脂肪细胞合成、分泌瘦素,反过来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体脂的稳定。
同时,瘦素对于机体的生殖发育、血液循环及骨的代谢等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瘦素的结构与功能;瘦素的作用机制;瘦素的分泌与调节。
【关键词】瘦素作用机制分泌调节结构功能1瘦素的结构1994年Zhang等从遗传性肥胖小鼠( ob小鼠)的脂肪组织中采用位置克隆技术首次克隆出小鼠的肥胖基因(ob基因),后Isse等又克隆成功了人的肥胖基因。
现ob基因在染色体上已定位:小鼠位于第6号染色体上,而人则位于7q31. 3,二者为单考贝基因人肥胖基因长约20kb,由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产物即为瘦素。
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质类激素,由166或167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阅读框架组成(前者较后者少肤链第49位的谷氨酞胺),其氨基端有一21肽的信号肽,故分泌到胞外的瘦素为145或146肽,分子量为16KD。
瘦素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小鼠瘦素与大鼠瘦素相比只有6个氨基酸残基不同,其同源性达96%,与人瘦素的同源性达84%,而人与大鼠瘦素的同源性也高达83%这种结构上的同源性是瘦素作用具有种属交叉性的生物学基础。
瘦素在翻译后没有糖基化、巯基化等修饰过程,但切去信号肤后可形成分子内二硫键,使整个分子呈球形。
瘦素和其他激素一样,需要与特异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小鼠的瘦素受体(ob -R)定位在含有db基因的第4号染色体的5. lcmol间隙。
它存在于脉络神经丛及包括下丘脑在内的其他组织中,如大脑、肝脏、‘肾脏、心脏、肺、脂肪组织及胰岛细胞的表而等。
ob一R属于细胞激肽类I型受体,由三个位点组成,即:(1)细胞外位点,由840个氨基酸组成;(2)跨膜位点,含有34个氨基酸;(3)多变的细胞内位点。
根据细胞内位点的不同又把ob-R分为两类:长受体(ob-Rb)和短受体。
瘦素

•
关于Leptin用于人类肥胖治疗的可能 性,目前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越来越多 的学者认为,肥胖者如能减掉全部体重的 5%,则肥胖给其健康带来的危害就可基本 消除。但是应用这些与减体重有关的新方 法及新技术的安全与伦理问题也必须重视, 尤其像瘦素及其类似物,如果它们真有较 强的减脂降体重作用,则很可能被运动员 如健美运动等滥用。此外,Leptin的注射 治疗及相关药物治疗如与运动结合起来, 对人类可能会更有益。因此,研究如何将 Leptin应用于人类肥胖的治疗,仍是很有 研究价值的领域,但这一工作任重而道远, 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展望
• 人们对于瘦素与肥胖的关系以及运动 对它们影响的研究刚刚开始,研究也大多 集中在对一些结果的描述上,对瘦素的生 物学功能尚不能完全了解,对运动影响瘦 素的机制还知之甚少。从现有的研究结果 分析,运动可能通过能量代谢的改变来影 响瘦素水平,瘦素对能量负平衡非常敏感 且可能存在着一个阈值,达到这个值才能 使瘦素日节律动力学发生改变。此外,运 动所引起的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脂代谢 的改变以及一些未知因素也可能影响运动 性的瘦素代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今后研究应关注的几个方面:不 同强度及持续时间和不同类型的运动 对血Leptin水平有何影响,运动中能 量收支平衡即运动负荷量与食物的补 充和血Leptin水平有什么系统性的联 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现有研究结果 的不一致性;运动对Leptin抵抗有什 么影响,运动对Leptin的合成与分泌 的具体调节机制是什么,运动对肥胖 者Leptin的效应如何?瘦素延迟反应 的机理?
1.瘦素的发现
2.瘦素的功能 3.瘦素与肥胖 4.运动与瘦素
5.展望
• 脂肪细胞ob基因编码产物ob蛋白的基 本作用是使动物体重降低而变瘦,因此 被 命 名 为 Leptin, 该 词 来 自 希 腊 文 “Leptin”,意为“消瘦”,中文的译名 “瘦素”。
第二节瘦素与临床

(1)瘦素的细胞内作用机制:所谓瘦素的细胞内作用机制指瘦素 瘦素的细胞内作用机制: 瘦素的细胞内作用机制 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受体分子发生变构, 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受体分子发生变构,受体细胞内的基元 与JAK(一种酪氨酸激酶) 蛋白结合而激活, 激活后的 ( 一种酪氨酸激酶)蛋白结合而激活,激活后的JAK使 使 STAT(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因子,是一种能与 (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因子,是一种能与DNA结合的蛋白独特家 结合的蛋白独特家 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STAT转入核内影响细胞的代谢活 族)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 转入核内影响细胞的代谢活 动和能量消耗。此外,瘦素与受体结合可使靶细胞膜上的ATP动和能量消耗。此外,瘦素与受体结合可使靶细胞膜上的 依赖性K+通道开放 细胞内的K+外流 膜电位降低, 通道开放, 外流, 依赖性 通道开放 , 细胞内的 外流 , 膜电位降低 , 使神经 元冲动传递频率降低。 元冲动传递频率降低。 (2)瘦素的细胞外作用机制 : 该机制认为 , 当血中瘦素增加通 瘦素的细胞外作用机制:该机制认为, 瘦素的细胞外作用机制 过抑制饥饿中枢,直接或间接减少刺激食欲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过抑制饥饿中枢,直接或间接减少刺激食欲因子的合成与释放, 同时兴奋“饱食中枢” 同时兴奋“饱食中枢”,直接或间接增加抑制食欲因子的合成 与释放产生厌食,减少食物摄取,导致营养缺少,体重减轻; 与释放产生厌食,减少食物摄取,导致营养缺少,体重减轻; 相反,血中瘦衰减少则抑制“饱食中枢”兴奋“饥饿中枢” 相反,血中瘦衰减少则抑制“饱食中枢”兴奋“饥饿中枢”产 生相反的反应。 生相反的反应。
第二节 瘦素与临床
• 瘦素概述 • 瘦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 • 瘦素与临床
一、瘦 素 概 述
(一)瘦素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瘦素(leptin)由希腊文 由希腊文Leptos而来,是“瘦”(thin)的意思。 而来, 的意思。 瘦素 由希腊文 而来 的意思 人们发现在人类有两种异常人群,一种是异常肥胖,体重大, 人们发现在人类有两种异常人群,一种是异常肥胖,体重大, 这种人在发达国家多见(如美国约占人口总数 如美国约占人口总数20% % ; 这种人在发达国家多见 如美国约占人口总数 %-30%);另一 种是异常消瘦,脂肪极少,体重很轻, 种是异常消瘦,脂肪极少,体重很轻,这种人在不发达国家多 见。并发现肥胖人生殖能力低,特别消瘦的人发育不好,进入 并发现肥胖人生殖能力低,特别消瘦的人发育不好, 青春期的年龄较晚。这使人们联系到,营养、体重、 青春期的年龄较晚。这使人们联系到,营养、体重、生殖能力 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1980年Friseh在研究脂肪组织与发育 年 在研究脂肪组织与发育 之间的关系后提出: 之间的关系后提出:身体脂肪含量可能以某种方式影响生殖功 能。1985年Foster等在研究营养对齿类动物发育的影响研究发 年 等在研究营养对齿类动物发育的影响研究发 现,营养缺乏可延迟性成熟开始的时间,并可破坏成熟动物的 营养缺乏可延迟性成熟开始的时间, 动情周期。 等报道, 动情周期。1991年Camero等报道,营养不良可引起下丘脑促 年 等报道 性腺释放激素(GnRH)、垂体卵泡刺激素 性腺释放激素 、垂体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素合成 和黄体生素合成 释放减少。上述发现表明营养(尤其是脂肪 神经内分泌- 尤其是脂肪)- 释放减少。上述发现表明营养 尤其是脂肪 -神经内分泌-性 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腺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 】 瘦 素 ; 内皮 细胞 ; 环 氧化 酶 一 2 ; 前列 环 素 ; 血栓 素 ; 血 管 张力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5 3 0 1 . 2 0 1 5 . 0 8 . 0 2 1
1 . 1 ) %, P > O . 0 5 ] 。 但 H组 由一 氧化 氮 ( N O) 介 导 的 内皮 细 胞依 赖 性 血管 舒 张剂 乙 酰胆 碱 ( A c h ) 和 缓激 肽 ( B K)
引 起 的舒 张 加强 , A c h 半 大效 应 浓度 值 减少 ( E C ) [ H ( 一 6 . 3 3 + 0 . 1 1 ) 比C ( 一 5 . 6 9 + - 0 . 1 2 ) , P < 0 . 0 5 ] 。瘦 素 加 强 B K 的舒 张作 用 被 内 皮 型一 氧 化 氮合 成 酶 抑制 剂 L — N A M E明 显抑 制 。H组 体重 变 化 与 A e h最大 舒 张 值 百 分 比 ( E m a x ) 呈正 相 关 ( r = O . 7 3 7 , P < 0 . 0 5 ) 。另 外 , H组 血 清 T X B 2 水平显著升高 [ H( 6 0 . 1 5 + - 8 . 8 4 ) n g / m l 比c ( 5 0 . 4 4 + - 6 . 4 ) n g / m l , P < 0 . 0 5 ] 。 结论 较 长 时 间注 射瘦 素 虽上 调 血小 板 收缩 血 管 物质 T X B : 的表 达 , 但综 合 效 应是 增 强 动 脉 内皮 细 胞依 赖 的舒 张 功 能 , 这与 舒血 管 物质 6 - K e t o P G F 无 关 , 而 与增 加 内皮 细 胞 N O表 达及 注 射 瘦 素 后 摄 食量 减 少 、 体重 减 轻 、 内 皮细 胞舒 张 功 能改 善 有关 。此 研 究结 果 为减 肥 防治 高 血 压提 供 了客 观依 据 。
7 5 4.
.
中 国心 血 管 病 研 究 2 0 1 5年 8月 第 1 3卷 第 8 期
C h i n e s e J o M m o fC a r d i o v a s c u R e s e n r c , Au g u s t 2 0 1 5 , 。 z ・ 1 3, Ⅳ0 ・ 8
酸 )的张力无显著改变 [ 1 O M 苯肾上腺素 收缩百分 比, H ( 1 3 3 . 6 4 ± 2 6 . 0 6 ) %比 L ( 1 4 6 . 9 8 + - 2 0 . 3 4 ) %比 c
( 1 4 0 . 9 1 + - 2 2 . 1 7 ) %, P > O . 0 5 ; 1 0 M 花生 四烯 酸 收 缩 百 分 比 , H( 2 2 . 5 2 ± 1 . 5 5 ) %比 L ( 2 3 . 7 8 + _ 2 . 4 3 ) %比 c ( 2 2 . 7 6 + -
瘦素对大 鼠血管张力 e pt i n on r at v a s c u l a r t o ne a nd me c ha ni s m s t udi e s
陈岳 林
沈粤春
基金项 目: 2 0 1 0年度广东省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项 目编号: 1 0 1 5 1 o 0 9 5 O 4 O 0 o 0 0 7 ) 作者单位 : 5 1 0 1 2 0 广东省广州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 内科
通 讯 作 者 :沈 粤春 , E - m a i h s h e n y c l O 2 8 0 6 @1 6 3 . c o n r
【 摘要 】 目的
探 讨瘦 素对 Wi s t a r 大 鼠胸 主动 脉 环 血 管 张 力 改 变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 方 法 1 5 只 雄 性
Wi s t a r 大鼠, 按 以下分 组 : ①P B S 对 照组 ( c) ; ②O . 1 m g / k g 低 浓 度 瘦素 注 射 组 ( L ) ; ③0 . 5 m g / k g 高 浓 度瘦 素 注
射组 ( H) 。 注射 7 d 。 记 录大 鼠 日进 食量 、 体重 , 测 量平 均 动 脉压 ( MA P ) ; 测 定胸 主 动脉 环 对各 种 血管 活 性药 物 的反 应 性 ; 酶联 免 疫 吸 附法 测定 血 清 中 6 一 酮 前 列腺 素 F . ( 6 - K e t o P G F ) 和 血栓 素 B ( T X B : ) 水 平 。结 果 注 射瘦 素 第 2天 即 明显 抑制 大 鼠进 食 量 [ H( 2 1 . 7 5 + _ 2 . 4 1 ) g比 L ( 2 3 . 8 4 + _ 0 . 7 4 ) g比 C ( 2 8 . 5 4 + _ 1 . 1 5 ) g ] 。H组 大 鼠体 重 在第 4天 开始 显 著 下 降 [ H( 2 5 9 . 2 5 + _ 9 . 3 1 ) g比 C ( 2 7 2 . 7 5 ± 1 2 . 9 2 ) g , P < O . 0 5 ] , 持 续 至 第 7天 [ H( 2 5 7 . 5  ̄ 7 . 9 6 ) g 比c ( 2 8 1 . 2 5 ± 1 1 . 2 8 ) g , P < 0 . O 1 ] 。与 C组 比较 , L组 和 H组 MA P无 显 著升 高 [ H( 8 O . 7 3 + - 5 . 5 6 ) m m H g比 L ( 8 3 . 4 5 + - 7 . 4 7 ) m m Hg 比c ( 8 4 . 5 3 + - 2 . 1 7 ) m m P i g , P > O . 0 5 ] 。胸 主动 脉环 对 血 管 收缩 剂 ( 苯 肾上 腺 素 、 花 生 四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