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课时 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神经元

合集下载

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注: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有一层鞘,组成 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 神经。

(2)神经元的 功能:接受刺激 产生兴奋,并 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 调控效应。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 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低等动物 偉履虫,变描虫八 植呦反射:高等动物〔昆虫.鱼类.哺寻⑻輒爬行动物)及人J 非条件反射*先夭的,俺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编手反射,排尿反肘) i 祭件反弗 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觥〔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淡虎芭变)(2)反射的种类(3)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1)反射弧组成:①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③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④ 传出神经;⑤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轴究}神经纤维早中绘未梢WE -3啓中蟆应激性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2)反射的过程:感受器接受了一定的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 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 答反应。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1) 传导方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2) 传导过程:声息状赣未受刺澈町 丁兴奋狀恋〔受至恻激后) 丁静息狀态:外正內贡K 外渝 U 1外頁內正1V 内療 U 1外正內貞Nf 外涼 管息电傥 謝作电住 欝息电傥 ■腿外|未先苗部位=> 兴奋部住局小电流[膜內:买奋部位 0 未兴奋咅附〔与传导方向相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传递方式: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 突触实现的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 就会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作用到达突触间隙,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 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三节—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含答案解析)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知识点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1)含义: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调节因子: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其中主要是激素。

(3)传送方式:体液,主要指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4)作用对象: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2.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形式。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机体通过反射,可使躯体、内脏等各部分的生命活动更加协调,并大大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3知识点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人体的体温调节(1)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的恒定取决于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多少,若产热量与散热量保持平衡,则体温恒定。

人体产热可归结为体内有机物氧化放能的结果。

安静时产热量最多的是肝脏,运动时产热量最多的是骨骼肌。

人体散热主要通过皮肤,分为直接散热(辐射、对流、传导)和蒸发散热。

蒸发散热是高温环境下主要的散热途径。

(2)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机制(如图所示)(3)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保证酶的活性,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新陈代谢等,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平衡的含义:人体水和无机盐的排出和摄入基本相等,维持相对平衡。

(2)水和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水的摄入途径:饮水、食物和自身物质代谢;排出途径:肾脏、皮肤、肺和大肠。

无机盐的摄入途径:食物和饮料;排出途径:肾脏和皮肤。

(3)水盐调节的调节类型:神经—体液调节。

(4)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下丘脑——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水盐主要排泄器官;皮肤——水盐排泄器官。

(5)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醛固酮——保钠排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调节机制【例1】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比具有的特点是()A.反应迅速B.作用准确C.持续时间长D.只在高等动物体内存在答案 C解析和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在作用速度方面比较缓慢,在作用范围方面广泛而不准确,在作用时间上比较长,所以A、B错,C正确。

_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_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D.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生命活动答案 A解析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因此部分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生命活动的进行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但以神经调节为主,同时某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又影响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答案 C解析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各种激素外,还有CO2等物质。

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C.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D.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答案 C解析图示表示的是体液调节方式,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但作用范围较广泛;人体体温相对恒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其靶细胞可能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甲状腺细胞、性腺细胞等。

4.正常人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饮食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下丘脑感受这种刺激后( )。

A.下丘脑产生渴感,并调节对水的摄入B.调节垂体合成并释放抗利尿激素C.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加D.下丘脑合成和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加答案 C解析下丘脑感受刺激后,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来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使其正常。

_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_高中生物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4、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合作探究、解惑答疑:1、体温调节过程是什么?2、水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小组讨论,教师指导总结教师结合教材图片讲解(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神经调节和体液的关系五、当堂测试:1.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BA.温度感受器兴奋B.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D.皮肤血流量增加2.下列激素中,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是(B)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雄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D.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A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B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C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学生自主完成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C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4.多细胞动物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可分为直接传递和间接传递两种。

下列哪类物质在细胞之间起间接传递信息的作用BA.维生素 B.激素 C.单糖 D.脂肪5.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C)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C.垂体、垂体、垂体D.垂体、垂体、肾上腺六、推荐作业:状元之路相应习题。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1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三册[人教版]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知识结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二、教学目标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4、认同毒品危害健康,远离毒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解决方法]通过体温调节的实例分析,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分析。

[解决方法]⑴设置相关问题讲解。

⑵运用课件呈现图解归纳调节机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课件。

七、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是什么?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激素调节则是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的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有什么区别呢?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归纳: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除了激素以外,还有CO2和H等,它们对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调节作用。

CO2是调节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

当吸入CO2含量较高的混合气时,会使肺泡气的CO2含量升高,动脉血中的CO2含量也随之升高,这样就形成了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呼吸中枢的活动加强,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也增大,从而加快对CO2的清除,使肺泡气和动脉血中的CO2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有什么关系呢?这两种调节是怎样进行协调的呢?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资料分析]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多媒体呈现教材P32体温调节图解,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⑴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⑵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⑶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⑷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⑸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⑹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⑺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教师归纳:多媒体呈现教材P32水盐平衡调节图解,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1、人体内水的摄入和排出途径有哪些?其主要途径是什么?2、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机体是如何调节的?当人饮水过多或丢失盐过多时,机体又是如何调节的呢?3、肾脏排尿主要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吗?4、无机盐的平衡又是怎样维持的呢?5、为什么夏天尿量少,而冬天尿量多?大量出汗后为什么要喝点盐水?6、为什么输液时要用0.9%的生理盐水?7、水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在哪里?感受器是什么?效应器是什么?教师归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3、人体的温度感受器
皮肤
分布 黏膜
内脏器官
种类 温觉感受器:对温觉敏感
冷觉感受器:对冷觉敏感
4、人体调节体温的神经中枢是 下丘脑
5、人体体温高低取决于什么?
产热量和散热量之间的比例
➢拓展:
某发烧病人体温保持在38摄氏度,他体内 产热与散热的情况是?
答:保持体温不变,则是产热等于散热 除非体温继续升高,则不是
神经调节 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 5、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__甲__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_,
两者在体温调节方面表现为__协_同__作__用__
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尿液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原尿(不含蛋白质的滤液)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99%的水、全部葡萄糖、 │无机盐等大部分被重吸收) ↓
2、在这个例子中,人体作出的反应,哪些与神经调节有 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握拳、尖叫与神经调节有关; 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 肾上腺、垂体等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然后立刻分 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
神经调节
结构和功能单位:神__经_元___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__射__ 反射的结构基础:_反__射__弧_,由感__受__器__、_传__入__神_经__、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发出信息
散热减少:汗腺分泌减散热增加:汗腺分泌增
少,下毛丘细脑血管收缩; 加,毛细血散管热舒张减;少 产感热受增到加变:化肌肉、肝脏产热减少:产肌热肉、增肝加脏
等的产热增加。 等的产热减少。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散热增加 产热减少
体温高于 正常体温 体温低于
正常体温
体温降低 体温升高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入神经:既无感觉又无效应4.反射弧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5.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吸钾排钠: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方向:与神经元的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传导: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

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7.突触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突触小泡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8.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1)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等)扩散作用(2)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突出间隙→突出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3)单向传递: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方向: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9.大脑: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脑小脑:调解躯体运动中枢神经系统脑干:存在许多反射中枢脊髓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10.人脑的高级功能: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通过激素的调节1.有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2.生长激素:产生:垂体作用:促进生长幼年过多:巨人症;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幼年过少:侏儒症甲状腺激素:产生:甲状腺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偏高:食量大增,消瘦;喜怒无常烦躁不安(如甲亢)偏低:臃肿;精神萎靡,呆笨,迟缓(如黏液性水肿),幼年动物停止发育(呆小症)促激素:产生:垂体作用:维持正常发育,促进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产生:胰岛B细胞作用: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浓度偏高:血糖降低,严重者低血糖;偏低:血糖升高,严重者糖尿病胰高血糖素:产生:胰岛A细胞作用:促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一些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3.血糖的来源和去向:4. 血糖的调节机制:5.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节 神经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3节 神经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体液调节1.概念: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主要内容:激素调节。

3.范围(1)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2)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1)区别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调节(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热量平衡: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

①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3)调节过程2.水盐平衡调节(1)调节中枢:下丘脑。

(2)调节过程若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人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使其重吸收水,引起尿量减少。

[基础自测]1.判断对错(1)体液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 )(2)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均在下丘脑的某一区域。

( )(3)胰岛素的分泌不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 )(4)冬泳爱好者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肌肉收缩加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 )(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增加。

( )(6)体温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 )提示:(1)×除激素外,其他化学物质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也属于体液调节。

(2)√(3)×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4)√(5)×当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6)√2.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不具备的特点是 ( )A.调节较缓慢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C[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调节物并不全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时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神经元的结构和动作电位考试要求知识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知识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a a4.动作电位的概念a a2.神经系统的作用a a5.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b3.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a a核心素养要求1.简述神经系统的作用。

2.简述人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基本单位。

3.明确神经冲动如何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4.简述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

一、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1.人和动物调节机制的种类有两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后者又称为内分泌调节或激素调节。

2.神经调节的特点(1)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迅速、更准确,原因是神经调节的信息是神经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其沿着神经系统内的路径快速传递到特定的效应器,并使效应器作出准确的反应。

(2)体液调节往往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进行的。

(3)神经系统一方面通过感觉器官接受体内、外的刺激,作出反应,直接调节或控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调节或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来影响、调节机体各部分的活动。

3.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1)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应。

(2)维持内环境的稳定①人和动物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及时感知内、外环境的变化。

②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归纳总结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例1 人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在于神经调节( ) A .作用慢、持续时间长 B .作用快、持续时间短 C .作用快、持续时间长 D .作用慢、持续时间短答案 B解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比较,具有反应迅速、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的特点。

例2 人和高等动物对环境的各种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

这主要依靠( ) A .内环境 B .神经系统 C .内分泌系统 D .循环系统答案 B解析 神经调节的特点之一是快速、准确。

二、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胞体(内含细胞核)突起⎩⎪⎨⎪⎧树突(多个,短而呈树状分支)轴突(多数神经元有一个,长而分支少)2.运动神经元各部分功能(1)胞体位于脊髓,它发出轴突支配骨骼肌纤维。

(2)轴突的外周有髓鞘。

(3)神经元的树突和胞体的表面膜受到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又称神经末梢)的支配。

3.神经元的基本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4.神经元的特点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能迅速发生反应。

5.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中传导的方向:树突→胞体→轴突。

6.神经元的种类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等。

7.动作电位的概念阅读材料,试分析下面的实验,归纳神经元的功能。

材料下图是一个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给坐骨神经上的a点一个适宜刺激,肌肉发生收缩。

若在a点和肌肉之间放置一如图1所示的电流表,则能检测到电位变化(如图2)(①为未受刺激状态,②~⑥为受刺激后指针连续偏转的过程,细胞膜外表面为正电位)。

(1)静息状态时,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坐骨神经表面各处电位相等。

(2)描述图2中③~⑤b、c两处膜外电位变化及流经电流表的电流变化。

答案③b处为负电位,c处为正电位,电流方向为c向b。

④b、c两处皆为正电位,无电流。

⑤b处为正电位,c处为负电位,电流方向为b向c。

(3)由上述分析说明,刺激坐骨神经时,产生一个负电波,它沿着神经传导,这个负电波叫做动作电位,由此说明,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例3(2016·浙江4月学考)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神经元B.反射弧C.神经纤维D.反射中枢答案 A解析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而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4 (2018·湖州一中期末)下列关于神经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 B .神经元的大小、形态有很大差异 C .神经元一般包括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D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树突传送出去 答案 D解析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A 项正确;神经元的大小、形态有很大差异,B 项正确;神经元的结构一般包括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C 项正确;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D 项错误。

三、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选考) 1.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细胞的状态变化变化图示变化过程分析极化状态(静息时)膜外钠离子浓度高,膜内钾离子浓度高;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即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反极化状态(受刺激时)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离子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时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 极化状态动作电位产生后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2.动作电位的传导 (1)过程⎭⎪⎬⎪⎫未受刺激部位(外正内负)受刺激部位(内正外负)――→形成局部电流――→刺激使细胞膜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不断向前传导。

(2)特点①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②各神经纤维元间具有绝缘性。

归纳总结 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五个特点(1)生理完整性:神经冲动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2)双向传导:刺激离体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

(3)非递减性: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4)绝缘性:一条神经包含着许多根神经纤维,每根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基本上互不干扰。

(5)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是不容易产生疲劳的。

例5(2018·湖州高二检测)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丁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B.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C.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D.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答案 A解析由于丁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丁区域为静息状态,没有发生Na+内流,A 错误;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B正确;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

例6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的是( )A.①→④B.②→③C.③→②D.④→①答案 D解析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方法技巧 Na +、K +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1)K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所以在静息状态时K +外流维持静息电位。

(2)Na +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动作电位是由于Na +内流形成的。

(3)Na +内流和K +外流不消耗能量;而Na +外流和K +内流消耗能量。

四、突触的信号传递(选考) 1.突触的结构2.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引起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扩散至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

3.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

(2)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慢,因为神经冲动由突触前神经元传至突触后神经元,需要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所以需要较长时间。

归纳总结1.突触的三种类型 (1)轴突—树突型,图示为:。

(2)轴突—胞体型,图示为:。

(3)轴突—轴突型,图示为:。

2.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传递过程(2)突触小泡释放的化学递质①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

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③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④递质化学本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氨基酸类物质等。

例7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A.化学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C.兴奋可以从③传向①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答案 C解析由于化学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即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由①传向③。

例8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化学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

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化学递质的合成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C.与化学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D.抑制了突触前膜化学递质的释放答案 B方法技巧(1)通常情况下,化学递质发挥作用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或者被摄入细胞内,为下一次神经冲动的传递做好准备。

若不能及时分解,则突触后膜将持续兴奋或抑制。

(2)一个神经元只能特异性地释放一种化学递质(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

(3)化学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类似于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与化学递质的释放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例9如图表示某一传出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的突触。

(1)突触是由图中的________构成的,①中的物质名称为________,这是一种化学信号物质,肌细胞对该物质的识别功能与肌细胞膜上的________有关。

(2)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细胞膜形态具有明显特点,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有利于化学递质发挥作用。

(3)兴奋通过突触的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要慢得多,分析兴奋通过突触速度变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答案(1)②③④化学递质糖蛋白(或受体)(2)扩大了突触后膜的面积(3)化学递质释放、扩散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解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化学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化学信号传递要慢于电信号,导致经过突触时速度变慢。

核心素养解读通过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过程分析,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提升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1.判断正误:(1)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轴突有多个( )(2)动作电位产生时膜内电位为正,膜外电位为负( )(3)(选考)神经冲动可以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 )(4)(选考)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都是双向的( )(5)(选考)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同( )答案(1)×(2)√(3)√(4)×(5)×2.(2018·金华十校联考)下列关于运动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胞体位于大脑B.轴突是胞体发出的短突起,又称神经纤维C.受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动作电位D.可接受其他神经元树突的支配答案 C解析通常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A项错误;轴突是胞体发出的长突起,又称神经纤维,B项错误;神经元是可兴奋细胞,其基本功能是产生并传导兴奋,C项正确;通常神经元的树突是接受信号的,而轴突能传出信号,所以一个运动神经元可接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