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案 浙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案 浙科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案浙科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说出渗透过程。

2、说明红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因。

3、解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现象、4、说明渗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5、描述细胞“胞吞”、“胞吐”的过程。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渗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的比较;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七、板书: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第二节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一、扩散: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二、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1、红细胞涨破、皱缩实验2、成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现象的实验三、被动转运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否否易化扩散高浓度—低浓度是否主动转运低浓度—高浓度是是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八、作业设计2019-2020年高中生物 3.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1)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教学难点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三、教学策略1.图形引导,问题入手。

阅读生物学方面的资料时,要能读懂模式图、示意图和图解,这是对高中学生的基本要求。

因此,本节可以从对问题探讨的曲线图的分析入手。

2.利用多种资料,交流生长素类似物应用的实例,理清应用原理。

3.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

本节中“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以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知识背景的。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此项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并体会科学理论在应用到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也有许多要探索的问题。

这个探究活动可以采取协同合作的方式展开。

在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前,可以师生合作策划好探究方案,还可以演示预实验的情况,并引导学生理解预实验的作用。

山东省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高考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专题

山东省202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高考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专题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复习案【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梳理】:(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填空,在教材相应位置进行标注后,识记相关内容)1.归纳总结各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提醒:(1)胞吞胞吐过程需要某些蛋白质的参与,但是不需要转运蛋白的作用。

(2)胞吐不是只能运输大分子物质,也可以运输小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

(3)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胞吞胞吐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4)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2.转运蛋白的类型图示【提升科学思维】: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分析与判断1.小试牛刀据图分析a,b,c,d,e几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拓展应用阅读资料一,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资料一:小肠上皮细胞面向肠腔的一侧形成很多微绒毛,对吸收来自肠腔的营养物质有重要意义。

如图1为氨基酸从肠腔内进入组织细胞的简要过程。

人体进食后,小肠微绒毛外侧葡萄糖由于二糖的水解而局部浓度高于细胞内,这部分葡萄糖能通过GLUT2转运;大部分葡萄糖通过SGLT1转运,过程如图2所示。

请根据资料一和图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①据图分析氨基酸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什么运输方式?氨基酸从小肠上皮细胞运输到组织液是什么运输方式?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②Na+从小肠上皮细胞运输到肠腔时,所需转运蛋白空间结构是否发生改变?说明你的理由。

③小肠上皮细胞通过SGLT1、GLUT2转运葡萄糖分别属于什么运输方式?说明你的理由④所有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吗?资料二:LDL (胆固醇、磷脂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有一层磷脂外被,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106,直径为22nm 的多分子复合物。

其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LDL 受体特异性结合而附着在膜上,经过如图1所示的过程进入细胞内,此过程可除去血液中过量的胆固醇,以防止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

资料三: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本质为一种球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然后排出到细胞外液中发挥作用,下图2为抗体分泌过程。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2)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2)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2)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

进行自由扩散的主要有三类:水,气体分子,脂溶性小分子(如:水、CO2、O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尿素等)2、易化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能量(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3、主动转运: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

常考的主要有两类:无机盐离子和有机小分子(氨基酸、葡萄糖)4、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5、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渗透、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知识点一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比较思考讨论:每种运输方式各有何特点?提示:【例1】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C .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D .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解析】从题目所给出的图中可以看出:甲物质颗粒胞外多于胞内,即甲物质的浓度膜外大于膜内;乙物质颗粒胞内多于胞外,即乙物质的浓度膜内大于膜外。

因此,结合自由扩散与主动运输的特点,甲物质运出细胞、乙物质进入细胞,均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即主动运输,必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并需要能量。

因此,只有A 选项符合分析。

答案:A知识点二 物质跨膜运输速度的影响因素及曲线分析 思考讨论:1.上述方式中,物质运输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因素【例1】科学家在研究物质跨膜运输时发现有下列四种关系,分别用图中四条曲线表示,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 时,发现与曲线②和④相符。

试问:物质X 跨膜运输的方式 ( )A .自由扩散B .主动运输C .协助扩散D .胞吐【解析】曲线①说明运输速度与物质的量浓度呈正相关,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应为自由扩散。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1)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1)

浙科版高一必修1 3.2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1(课时1)一、目标导航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1、扩散是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2、水分子(其他溶剂)分子通过膜的扩散叫渗透。

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3、动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吸水?又在什么情况下渗透失水呢?4、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细胞液。

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裸露出的整体构造。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质壁分离(其中质是原生质体,壁是细胞壁)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 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5、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所需要的离子、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知识点一渗透现象与细胞吸水和失水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提示:2.渗透作用与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比较提示:【例1】喝高浓度的果汁根本不能解渴,其原因是 ( )A.高浓度的果汁中含水少B.细胞失水C.细胞吸水不足D.不能吸收果汁【解析】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时,会使细胞出现失水现象。

答案:B知识点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实验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提示:1.提出问题: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2.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3.实验原理(1)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伸缩性大。

(2)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原生质层收缩进而质壁分离。

(3)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使质壁分离复原。

4.实验步骤及现象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5.预期结果6.实验现象(1)质壁分离首先从细胞的每个角开始。

(2)对于液泡:颜色——由浅变深;大小——由大变小。

当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相等时,细胞不再发生质壁分离。

浙科版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生物 3.3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

浙科版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生物 3.3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导学案

浙科版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生物必修一3.3 物质通过多种方式出入细胞第一课时一、扩散与渗透:1、扩散: 定义:或从浓度处向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方向:浓度→浓度(顺浓度梯度)条件:作动力曲线:影响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载体蛋白,能量实例:水、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VitD、性激素等注意区别:分子运动无方向,平衡后,继续。

2、渗透:定义:或通过___膜,从溶液浓度_ _的一侧向溶液浓度_ _的一侧扩散的现象。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1)具有_________;(有方向)?(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_______。

实例:植物萎蔫、烧苗、吸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动物细胞吸水、失水现象注: 1.半透膜----- 2.平衡时,水分子运动还有,但不再发生渗透扩散。

例1: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失水,吸水(溶血,血影,0.9%的生理盐水的解释)红细胞的_____________相当于一层半透膜①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内浓度时,红细胞将会发生_____________②当外界溶液的浓度_____细胞内浓度时,红细胞将会发生_____________③当外界溶液的浓度_____细胞内浓度时,红细胞将会发生_____________注意:等渗溶液?例2: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失水,吸水。

(?)1、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1)原生质层:植物细胞的________和_________以及两层膜之间的_____ ___,(2)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___。

2、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①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将会发生_____ ___________②当外界溶液的浓度_____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将会发生______ __________③当外界溶液的浓度_____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将会发生______ __________注意:细胞失水时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充满的是。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2.1.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学案

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一2.1.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学案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理解渗透作用,掌握水进出动植物细胞的方式。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资料归纳能力,学会类比推理。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渗透作用,水进出动物细胞的方式,水进出植物细胞的方式。

学习难点:渗透作用,水进出植物细胞的方式。

【学习过程】一、渗透作用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洋葱内表皮,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图1图2图3图41.图1中动物细胞膜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2.图2中表示动物细胞在__________(低渗溶液、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中的状态3.图3中表示动物细胞在__________(低渗溶液、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中的状态4.图4中表示动物细胞在__________(低渗溶液、等渗溶液、高渗溶液)中的状态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概念:1.原生质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质壁分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质壁分离复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渗透系统装置动物细胞成熟的植物细胞洋葱内表皮细胞长颈漏斗中有蔗糖溶液烧杯中有清水【针对性练习】1.a、b、c是三个相邻的细胞,已知a细胞液浓度>b细胞液浓度>c细胞液浓度,2.田间一次施肥过多,作物变得枯萎发黄,俗称“烧苗”,其原因是()A.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过多B.根细胞不能从土壤里吸水C.根系不能将水分向上运输D.根系被肥料分解释放的热能烧毁3.假如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溶质的浓度均比细胞液溶质的浓度高,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甲乙两细胞都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很快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只有乙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随后都很快发生质壁分离复原4.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颜色会()A.变深B.先变深再变浅C.变浅D.先变浅再变深5.将人类的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的结果如下图。

高中生物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辅导教案 浙科版

高中生物 第二节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辅导教案 浙科版

辅导教案导学诱思一、扩散和渗透1.扩散: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扩散的结果是该分子分布均匀,直到平衡。

2.渗透: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称为渗透。

(1)渗透作用的结果是水分子从其分子数相对较多处向相对较少处扩散。

(2)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低时,细胞吸水膨胀;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的浓度高时,细胞失水皱缩;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细胞质的浓度相同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3)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发生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复原。

提示你知道盐碱地不长庄稼的原因吗?趣味思考:盐碱地的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导致植物不能吸水反而失水,使植物脱水死亡。

二、被动转运1.概念:物质由浓度较高的一侧转运至浓度较低的一侧,称为被动转运。

2.易化扩散:物质由高浓度扩散进入低浓度;需要载体协助,但是不消耗能量。

提示我们从外界吸收的氧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细胞,被线粒体利用。

整个过程共穿过的生物膜的层数是多少?其穿膜方式是什么?趣味思考:共穿过的生物膜的层数是11层。

穿膜方式是扩散。

三、主动转运1.概念: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转运。

2.特点:物质由低浓度进入高浓度;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

3.主动转运是细胞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4.实例:离子、氨基酸等。

提示我们吃的海带细胞中含有大量的碘,而海水中碘的含量很低,那么海带细胞是以什么方式吸收碘?趣味思考:主动转运。

四、胞吞和胞吐特点:物质穿过细胞膜层数为零层;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生物学考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生物学考复习教案第三单元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完成学习目标
课前集体朗读
课堂测验
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特点
2、胞吞与胞吐的特点与原理
默写
展示交流
1.列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的异同
2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流程
学生分组展示,组组交流质疑
当堂测评
高考必练小题1-5
作业布置
整理笔记,记忆背诵,完成相关习题
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第三单元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授课时间: 主备人:胡昌云参与人:、蒋兰、赵晓阮昌应
教学
目标
1.举例说出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概述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4.举例说出胞吞与胞吐的特点与原理
5.熟悉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流程
环节
具体内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复习学案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3、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1)发生的条件:具有大液泡;具有细胞壁(2)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3)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可以证明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判断某细胞是否是活细胞(只适用于成熟植物细胞);证明膜具有流动性;检验细胞液及外界液体的浓度大小。

4、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1)吸涨作用(未形成液泡的细胞)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2)渗透作用(形成中央大液泡的细胞):如成熟的叶肉细胞等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逆浓度梯度——主动运输(2)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1)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2)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三、比较几组概念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选择透过性膜:不同生物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生物膜静态模型的提出:⑴19世纪末,欧尔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⑵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面上铺展层单分子层,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2层。

⑶ 20世纪,科学家通过对红细胞膜成分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他指出电镜下中间的亮层是磷脂分子,两边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静态的统一结构。

2.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⑴20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科学家对罗伯特森的模型提出质疑:如果这样,细胞膜的复杂功能将难以实现,就连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这样的现象都不好解释。

⑵1970年,科学家用绿色荧光燃料标记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红色荧光燃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在37℃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

此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⑶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整个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

它有重要的功能(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例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糖被与细胞表面的细胞识别有密切关系。

除糖蛋白外,细胞表面还有糖脂。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教材71页图4-7和72页图4-8要求掌握⑴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浓度差⑵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浓度差和载体蛋白⑶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载体蛋白和能量(主动运输不受浓度限制)2、影响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相关曲线:(自己找笔记)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

胞吞和胞吐的进行消耗能量,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例如:变形虫的取食和排泄;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本章检测1.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渗透装置中长颈漏斗内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等于烧杯内溶液浓度B.观察线粒体,可用新鲜的藓类叶片代替口腔上皮细胞C.向稀释的苹果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后溶液呈现砖红色D.可用低倍镜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2.图1表示物质扩散的图解,图2是设计证明图1物质扩散成立的实验装置。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装置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B.装置甲中水柱a将先上升后下降C.装置乙中水柱b将持续上升D.装置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3.如图所示,溶液X中含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蓝色染料。

实验开始时,两支漏斗中溶液液面的高度一样。

10 min后观察的结果是:溶液X液面上升,溶液Y液面下降;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和蓝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绿色和蓝色染料。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溶液Y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B.溶液X中的溶质分子不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Z中C.溶液Z的浓度最高D.溶液Y的浓度最低4. 如图表示一中间隔以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的水槽,两侧分别加入等质量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

然后在半透膜两侧加入等质量的麦芽糖酶,在加入麦芽糖酶前后A、B两侧液面的变化理论上是()A.加酶前A侧上升,加酶后B侧上升并等于A侧高度B.加酶前A侧上升,加酶后B侧上升并高于A侧高度C.加酶前后A、B两侧液面不变D.加酶前A、B两侧液面不变,加酶后B侧上升并高于A侧高度5. 假定将甲乙两个植物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均比细胞液的浓度高,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两细胞的变化是( )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随后甲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6. 将新鲜马铃薯切成5cm的长条(粗细相同),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以下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马铃薯细胞液的浓度约为30g·L-1B.当溶液浓度为40g·L-1时,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C.在溶液浓度为30g·L-1~90g·L-1的范围内,细胞壁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缩D.在溶液浓度为20g·L-1,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7. 一植物其根部由内到外相邻的三个细胞A、B、C,在正常生活状态时,各细胞液的浓度及在缺水萎蔫状态时各细胞液的浓度关系分别是()A. A>B<C和A>B<CB. A<B<C和A<B<CC. A>B>C和A<B<CD. A<B<C和A>B>C8.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下列过程不能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是()A.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B.动物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过程C.萎蔫的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D.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9. 葡萄糖经小肠粘膜上皮进入毛细血管,需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是()A. 4层B. 6层C. 8层D. 10层10.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A. 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层B. 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C. 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D. 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11. 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膜上载体蛋白的合成不需要A TPB.葡萄糖进入人的红细胞不需要载体蛋白C.线粒体内膜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明显高于线粒体外膜D.蓝藻和草履虫的细胞膜组成成分及结构有明显差异12. 能够反映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特点的实例有( )①白细胞吞噬病菌②细胞膜外K+的浓度远低于膜内③变形虫的变形运动④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⑤海带细胞内的I-浓度远远高于海水中的I-浓度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 D.②⑤13. 将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成单个的细胞,再进行混合培养,发现只有同种的细胞才能结合,其原因是()。

A. 两种海绵细胞表面糖蛋白的成分不同B. 两种海绵细胞的脂质成分不同C. 两种海绵细胞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种类不同D. 两种海绵细胞的细胞膜上上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不同14. 一般地说,物质进出细胞有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等5种方式。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主动运输消耗能量 B.只有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物质都要穿越至少两层磷脂分子层D.人体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15. 无机盐离子在细胞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植物细胞吸收离子的因素很多。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营养液中O2含量变化对某植物吸收K+速率的影响(其他条件都是适宜的),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可分析得出该植物吸收K+是要消耗能量的B.从图中可以看出,没有氧气该植物就不能吸收K+C.ab段限制吸收K+速率的主要因素是O2浓度D.bc段表示除了营养液中O2含量还有其他因素影响K+的吸收速率16. 下图表示物质跨膜转运的一种方式。

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这种转运方式会出现饱和现象B.葡萄糖可以以这种方式进入细胞C.细胞产生的能量增加会提高物质的转运速率D.载体蛋白在物质转运过程中形状会发生改变17.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B.线粒体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C.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D.将酶解法制备的原生质体置于蒸馏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涨破18. 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中通过主动运输进入该细胞的是()A.CO2B.O2C.K+D.Na+19. 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