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学习:且

合集下载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 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

译时," 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

初中生文言文学习方法文言文的学习是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怎样才能学习好文言文,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欢!初中生文言文学习初探如何才能变成文言文的“主人”呢?我认为,作为初中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变难为易,克服畏惧同学们之所以觉得难、枯燥,是因为其“脱离口语”,缺乏文言文运用的语言环境,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现象。

但是文言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历久不变,这就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方便。

所以,初中生在学好文言文之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战胜自己,克服畏惧,这样才能变难为易。

作为炎黄子孙,文言文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渗入我们的骨血,我们是拥有学好文言文的先天优势的。

二、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如果让我们一天背下来一本《论语》,我们会发出“难于上青天”的感慨;如果让我们一周研究透《资治通鉴》,那无异于让一个普通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当然,我们初中生是不会遇到如此艰巨的任务的。

如何学好每一篇文言文呢?我认为很奏效的一个方法就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这个方法适用于所有文言文的学习和研究。

一本大部头的书,我们可以分一年读完,每天都有具体的任务和目标。

语文课本上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分几周来学习。

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几节课学完。

背诵时,我们可以分段、分句突破。

当一个个小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就离战胜这个“大头疼”不远了。

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做好任何事的重要保障。

一个人无论天资聪颖,还是资质平平,都离不开这一宝贵品质。

学习最怕的就是“一日曝十日寒”,坚持的过程很痛苦,需要我们用恒心和毅力,来同自己的体力、心力与懒惰等不良习惯作斗争。

万事开头难,尽量将头开好。

如果我们做好了上一步,开了好头,已经获得初步的成功体验的基础上,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话,那么接下来文言文的学习将会容易得多,也愉快得多。

四、古为今用,融会贯通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而不是为了掌握几个词汇、会拽几句古诗词。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    其    且

初中部编本文言文虚词意思及用法(2)为其且虚词样板文——为①介词,对、向;②介词,给,替;③动词,以为,认为;④介词,表目的,为了;⑤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⑥介词,被;⑦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⑧心理活动。

题组一:(1) 为宫室之美介词,表目的,为了(2) 博士为之师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3) 自以为不如动词,以为,认为(4) 俱为一体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5)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6) 或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7) 全石以为底动词,翻译为“成为”(8)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题组二:(1) 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表目的,为了(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翻译为“成为”(3) 众服为确论动词,以为,认为(4) 可以为师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5) 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给,替(6) 吾无以为质矣(《郢人》) 动词,翻译为“作为”“做”(7)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干将莫邪》) 介词,给,替(8) 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介词,被题组三:(1)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2) 撰长书以为贽动词,翻译为“作为”(3)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4) 行拂乱其所为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成为”“作为”“做”等(5) 尝试为寡人为之(《郢人》) 介词,给,替动词,翻译为“做”(6)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四知》) 动词,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7)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8)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表目的,为了动词,翻译为“做”题组四:(1) 不为苟得也动词,翻译为“做”(2)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3)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动词,翻译为“做”(4)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翻译为“作为”(5) 愚以为宫中之事动词,以为,认为(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动词,翻译为“担任”“充当”(7)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翻译为“做”(8) 并自为其名动词,翻译为“取名”虚词样板文——其①连词,表选择;②表示加强反问语气;③第三人称代词,它/他(们的);④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⑤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⑥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⑦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⑧表示委婉的商量;⑨代词,其中的。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初三语文文言文翻译与学习技巧

初三语文文言文翻译与学习技巧

初三语文文言文翻译与学习技巧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第一册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的20个文言虚词音序排列:01而,02夫,03盖,04何,05乎,06乃,07其,08且,09然,10若,11所,12为,13焉,14也,15以,16于,17与,18则,19者,20之。

(有下划线的为课标称篇目)一、而(ér)连词一般用在词、短语中间。

有时用在两个分句的后一个分句之前来连接两个分句。

前后关系及形式为: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才”,或不译。

如:(1)温故而.知新。

(《论语》)温习已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

2.表并列,可译为“并且”“而且”,或不译。

如:(1)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同他辩论问题,言语温和,脸色平和。

3.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等。

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

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幼时记趣》)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搬开土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5.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一则》)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没有看到天的尽头呢?6.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各位如果..有这个想法,那只要按我的指挥行事就行了。

二、夫(fú)(一)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

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二)语气助词多用于句首,用来引出议论,不必译出。

如:(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失天时者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的一方。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不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件事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自己贫穷而担心贫富不均,不担心自己地位低下而担心社会不安定。

”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最后凋谢。

”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些文言文及翻译都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通过学习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同时,这些语句也富含哲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在初中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些文言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和答题技巧总结考试说明中的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学习:且
初中文言文学习: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

(司马光《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司马光《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苏洵《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ldquo;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ldquo;况且”,&ldquo;再说”。

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贾谊《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苏轼《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杜甫《兵车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