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艾滋梅毒淋病发病情况

合集下载

辽宁省本溪市2014年度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情况分析

辽宁省本溪市2014年度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情况分析

辽宁省本溪市2014年度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情况分析目的:分析辽宁省本溪市2014年度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情况。

方法:对本溪市60份艾滋病确证样品进行检验。

结果:2014年度,本溪市60份艾滋病确证样品中女性待复查样品11份,在这11份中,共检测出阳性样品5份、阴性样品4份、不确定样品2份。

结论:检测部门可为艾滋病的防制工作提供可靠、及时的检测数据,这对艾滋病的早发现、早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标签:艾滋病;慢性传染病;HIV;潜伏期艾滋病,作为一种人人畏惧的慢性传染病,经研究发现起源于非洲,由移民带入美国。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当时对该疾病的病原学还不清楚,直到一年后这种疾病才被命名为“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后天免疫缺陷病。

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输入病例,一名在中国旅游的外国籍人士。

HIV感染者的病程较长,常常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最后病人常常因为各种机会性感染或各种恶性肿瘤导致全身衰竭而死亡。

本溪市自2004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这10年间艾滋病感染者的数量都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也符合国际国内的流行趋势,本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各类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机构,也掌握了艾滋病的流行和感染率第一手资料。

现将我中心检验科的工作流程说明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全市各医院、献血机构、自愿咨询机构初筛待复核样品。

1.2 实验试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印迹法)(MP生物医学亚太私人有限公司)。

1.3 仪器设备:全自动蛋白印迹仪(AUTOBLOT SYSTEM20)(MP生物医学亚太私人有限公司)1.4 检测方法:《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

2 检验程序艾滋病确认实验(过夜法):2.1 首先是试剂配置准备,将试剂盒从冰箱中取出,使试剂盒各组分的温度恢复到室温。

2014年河源市性病流行情况分析

2014年河源市性病流行情况分析

2014年河源市性病疫情分析2014年,按住址为河源市来统计,各县区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共报告各类性病1905例,其中梅毒1267例,较去年增加12.82%;淋病202例,较去年减少41.62%;尖锐湿疣239例,较去年增加7.17%;生殖器疱疹94例,较去年增加28.77%;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103例,较去年减少7.21%。

男性病例1064例,女性病例为841例,男女之比为1.27:1。

一、 报告病例的诊断分类2014年报告的5种性病1905例病例中, 临床诊断281例、实验室诊断1605例、疑似病例19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无报告。

5种性病病例总的符合诊断标准比例为100%。

见表1。

表1:2014年5种性病病例的诊断分类例数%例数%例数%例数%例数%病种合计例数符合诊断标准比例二、 梅毒病例报告情况1.分期病例报告构成及增长变化情况2014年报告梅毒分期报告例数最多的是隐性梅毒,共865例,占梅毒总例数的68.27%;其次是一期梅毒,报告243例,占梅毒总数的19.18%;再次为二期梅毒,报告100例,占梅毒总数的7.89%;三期梅毒报告22例,占梅毒总数1.74%;胎传梅毒报告37例,占梅毒总数2.92%。

同上年相比,隐性梅毒增加37.96%、胎传梅毒增加5.71%,二期梅毒增加25.00%;一期梅毒减少29.57%,三期梅毒减少38.89%。

具体情况见表2。

表2:2014年梅毒分期报告病例数及与上年同期比较2.性别分布2014年梅毒病例男性为690例,女性为577例,男女病例数之比为 1.20:1;男性梅毒较去年增加14.43%,女性梅毒较去年增加10.96%。

男性病例中增长的是二期梅毒、胎传梅毒、隐性梅毒,增长幅度分别为18.37%、25.00%和30.88%;一期梅毒减少17.53%,三期梅毒减少33.33%。

女性病例中增长的是二期梅毒和隐性梅毒,增长幅度分别为35.48%和47.08%;一期梅毒减少39.27%,三期梅毒减少55.56%,胎传梅毒减少20.00%。

中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中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中国艾滋病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分析一、定义及临床表现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2014-2019年中国艾滋病死亡数逐年增加,2018年中国艾滋病死亡人数为18780人,较2017年增加了3529人;2019年中国艾滋病死亡人数为20999人,较2018年增加了2219人。

2015-2019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逐年上升,2018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为4.6195/10万,较2017年增加了0.4745/10万;2019年中国艾滋病发病率为5.0986/10万,较2018年增加了0.4791/10万。

2015-2019年中国艾滋病死亡率逐年上升,2018年中国艾滋病死亡率为1.352/10万,较2017年增加了0.2467/10万;2019年中国艾滋病死亡率为1.5036/10万,较2018年增加了0.1516/10万。

三、传播途径及预防控制措施1、传播途径艾滋病也有自己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以及母婴传播,被感染后艾滋病病情发病较缓慢,但传播速度较快,患者病死率高;一旦被感染后,患者将终身携带并对周围人的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人免疫缺陷病毒侵入机体后,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从而引起人体内免疫细胞功能受损或缺陷,致各种严重并发症、机会性感染、肿瘤等。

2、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主要有控制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有效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提升医疗机构艾滋病发现率、加强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等。

我国历年艾滋病性病疫情分析——陈祥生.

我国历年艾滋病性病疫情分析——陈祥生.
截至2013年底,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7万人(其中,艾 滋病病毒感染者26.3万人,艾滋病病人17.4万人),报告死亡13.6万人。
2013年,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约1.1亿人次,新 发现病例90119例。
年份
中、美两国HIV检测咨询情况对比
HIV检测后接受结果的比例
我国历年艾滋病 性病疫情分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陈祥生
1985-2010年全国历年报告HIV/AIDS变 化趋势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85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00-2013年全国不同省市梅毒病例报告 发病率时间趋势
2003-2013年上海市梅毒和淋病病例报告 发病数时间趋势
报告数
20,000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淋病
梅毒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我国根据历年的不同人群调 查的感染率及人口资料,初 步估计:
• 2060万沙眼衣原体感染 者(其中,男性930万, 女性1130万)
• 150万淋病感染者(其 中,男性50万,女性 100万)
性病疾病负担构成比与性病病例报告构成 比的情况

2014年原阳县艾滋病疫情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4年原阳县艾滋病疫情分析及预防措施

2014年原阳县艾滋病疫情分析及预防措施目的了解原阳县2014年艾滋痛流行特征,为本地艾滋病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尽最大限度降低本地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方法对2014年原阳县防疫站网络直报的HIV/AIDS的资料进行直接分析并和往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2014年原阳县新发HIV感染共29例,占目前本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活人数80人的36.250i/,占1999年以来本地区总感染人数109人的26.61%。

结论2014年原阳县新发HIV感染呈较高上升趋势。

标签:艾滋病流行干预1.现状据原阳县卫牛防疫站网络直报资料显示,1999年3月-2014年12月,原阳县共确证HV感染者109例,目前存活的80例,其中2014年新发HV感染者29例,占总数的26.61%,占存活数的36.25%。

1.1 性别结构:29例中男性23例,女性6例,男:女=3.83:1。

1.2 年龄结构: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2岁,平均年龄40.55岁。

其中男性中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2岁、平均年龄38.74岁,女性中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48.83岁。

1.3 职业分部:外出农民工20人,占68.97%,农民2人,占6.90%,工人2人,占6.9 0%,商业服务1人,占3.45%,家政服务2人,占6.90%,学牛1人,占3.45%,其他1人,占3 .45%。

1.4 学历结构:文盲1人,占3.45%,小学学历9人,占31.03%,初中学历12人,占41.380,高中学历2人,占6.90%,大专及以上学历5人,占17.24%。

1.5 婚姻状况:未婚6人,占20.69%,已婚14人,占48.28%,离异或丧偶9人,占31.03%。

1.6 感染途径:母婴传播1人,占3.45%,同性传播9人,占31.03%,异性传播19人,占65.52%。

1.7 病例来源:本地确证5人,占17.24%,外地转入24人,占82.76%。

云南省2010-2014年梅毒流行形势分析

云南省2010-2014年梅毒流行形势分析

云南省2010-2014年梅毒流行形势分析张琬悦;郭艳;方清艳;杨志芳;张秀劼;崔文庆;苏兴芳;胡轶;罗红兵【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梅毒流行趋势,探讨和完善防控措施.方法对云南省(2010-2014)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4)年云南省共报告梅毒病例41 98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09/10万,2014年达27.69/10万.2014年报告12 976例,较2011年报告的4 792例增加了170.78%.报告的病例中青壮年占66.27%、农民占62.91%.结论云南省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今后应进一步规范梅毒的诊疗,并有针对的加强青壮年、农民及无业人员梅毒知识的普及,提倡安全性行为,采取相关防制措施,控制梅毒的扩散和蔓延.【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梅毒;流行状况;分析【作者】张琬悦;郭艳;方清艳;杨志芳;张秀劼;崔文庆;苏兴芳;胡轶;罗红兵【作者单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8+1;R759.1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

为了解云南省近5年来梅毒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0-2014)年云南省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1 资料来源所有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

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一、艾滋病、梅毒、淋病疫情分析截止2012年12月31日,按照居住区统计报告,发现HIV/AIDS80例,其中存活66例,死亡14例,AIDS病22例,HIV58例。

男性68例,女性12例,性别比5.67:1。

青壮年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经性传播途径传播76例,占总人数95%,其中同性传播42例,占性传播途径的55.24%,其他途径4例。

梅毒353例,淋病28例,其中梅毒居全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首位,占甲乙类发病总数的43%(353/821)。

20-35岁是梅毒,淋病的主要发病年龄。

二、我国《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9号,《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6月2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自2013年1月1日起实行。

第二条性病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疾病。

本办法所称性病包括以下几类:(一)《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的梅毒和淋病;(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三)卫生部根据疾病危害程度、流行情况等因素,确定需要管理的其他性病。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积极提供性病诊疗服务,方便患者就医。

医疗机构开展性病诊疗业务应当取得与性传播疾病诊疗相关的诊疗科目,确定相应科室,并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相应的诊疗场所,包括诊室、治疗室和检验科等;(二)具备性病诊断治疗、消毒灭菌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及药品等;(三)具有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并经性病诊疗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

第十三条开展性病诊疗业务的医疗机构职责是:(一)根据性病诊断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性病患者或者疑似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并按照规定报告疫情;(二)开展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健康教育、咨询和必要的干预;(三)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开展性病诊疗业务培训;(四)开展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五)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性病疫情漏报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人员开展性病诊疗业务,应当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并应当定期接受性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术岗位培训。

中国梅毒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分析报告

中国梅毒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分析报告

中国梅毒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分析一、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梅毒在全世界流行,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次撒哈拉非洲。

近年来梅毒在我国增长迅速,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

所报告的梅毒中,潜伏梅毒占多数,一、二期梅毒也较为常见,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也在增加。

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含梅毒螺旋体,未患病者在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中,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

极少数可通过输血或途径传染。

获得性梅毒(后天)早期梅毒病人是传染源,95%以上是通过危险的或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染,少数通过接亲吻、输血、污染的衣物等传染。

胎传梅毒由患梅毒的孕妇传染,如果一、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几率相当高。

梅毒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梅毒的临床表现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传染病医院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数持续增加,2018年中国梅毒发病数为494867例,较2017年增加了19007例;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数为535819例,较2018年增加了40952例。

2014-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数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 2014-2019年中国梅毒死亡人数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梅毒死亡人数为39人,较2017年减少了6人,2019年较2018年有所增长,2019年中国梅毒死亡人数为42人,较2017年增加了3人。

2014-2019年中国梅毒死亡人数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 2015-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逐年增加,2018年中国梅毒发病率为35.6251/10万,较2017年增加了1.1384/10万;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为38.3677/10万,较2018年增加了2.7426/10万。

2015-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 2015-2018年中国梅毒死亡率逐年下降,2018中国梅毒死亡率为0.0028/10万,较2017年减少了0.0005/10万,2019年较2018年有所增加,2019中国梅毒死亡率为0.003/10万,较2018年增长了0.0002/10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