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第三单元复习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原理-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原理-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通过实践(间接)转变为物质力量,但本身不是物质力量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3、文明都是积极向上的;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促进……文化和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主体都是人,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4、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搭配超越、脱离、决定、文化走出去(文化渗透)、文化引进来(错误)5、文化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的内容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若搭配取决于人民的认识、传播手段、不同文化的交流(错误)6、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与政治经济同步,文化不起决定作用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8、区分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之前的文化)、革命文化(革命时期党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10、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1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的基本(本质)内涵不变,但爱国主义的具体内涵是随时代变化12、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13、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14、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15、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源泉、来源、动力、根本标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16、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基本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但不能走向融合、融为一体(错误)17、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18、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前提,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是实践19、立足社会实践,不是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华文化立场20、文化趋同、消除文化差异(错误)、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主导性、引领力”(错误)21、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22、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3、源自于(源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源于、源泉)社会实践,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4、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25、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是国际创作导向26、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27、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体是政府28、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之问,完成时代任务29、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两者都是消极文化30、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31、区分文化产业(经营性)和文化事业(公益性)(是否以营利为目的)32、发展文化事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3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课件--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欧洲北部 日耳曼人
西欧北部 凯尔特人 巴尔干
半岛 希腊人
印欧 人
小亚 细亚 赫梯

伊朗 高原 波斯

印度 恒河 雅利 安人
7.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迁徙区域 人群
概况 35页 划书上
影响
小亚细亚( 向南)
赫梯人
前17世纪,建立赫梯帝国。入侵两河流域 ,一度占领巴比伦城。 前1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 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战争。
1.下图为《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建立的赫 梯帝国位于图中 ▲ 所示区域。
A、①B、②C、③D、④
B
2、世界古代史上,曾先后出现多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其中第一个大帝国 A、崛起于小亚细亚地区 B、首次实现西亚和北非文明区的统一 C、因海上民族的冲击而瓦解 D、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D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 一、美洲族群变化 38页 • (一)原因: • 欧洲殖民扩张、屠杀;黑奴贸易;欧洲白人来美洲 • (二)变化: 38页 • 1. 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 2. 欧洲人、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 3.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 (三)影响: 38页 • 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
2.下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
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
日耳曼人建立国家,灭 亡西罗马帝国。 欧洲进入封建时代

• 2.影响 36页 •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
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件

语言建构·能力练
一、课文研读
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舍生而取义• 者也 义:___正__义__或__仁__义__。_______________ (2)万• 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__优__厚__的___俸__禄__。_____________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__讨__厌__,__憎___恨__。____________




_生__,__亦__我__所__欲__也__;__义__,__亦__我__所__欲__也__。__二__者__不__可_____
_得__兼__,__舍__生__而__取__义__者__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积累·基础练
8.名句默写。 (1)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
新知积累·基础练
6.翻译下列句子。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 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 么一切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用呢?
新知积累·基础练
语言建构·能力练
13.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示例: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 有利于国家、民族、人民的大义。任何时候, 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 原则。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要大公无私,坚持正义。
语言建构·能力练
•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同__“__向__”___,__先__前__、__从__前__。___

17【2023中考道法一轮复习 教材考点精练】八下第3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5课

17【2023中考道法一轮复习 教材考点精练】八下第3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5课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我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一、选择题1.2021年,34件法律草案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108 221人次提出的475 245条意见。

各地共有22万多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履职平台,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就近参加履职活动的有效途径。

从中可以看出()①我国不断推进民主立法②人大代表依法履职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④执法机关保证人民群众参与人大决策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 下图反映了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选项完成下图()A. ①选举②推选③监督B. ①推选②组成③负责C. ①推选②选举③负责D. ①选举②组成③监督3. 在全国政协召开的“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专题协商会上,近80位全国政协委员参会,30位委员、专家在会上发言,370 多位委员通过委员履职平台和读书智能平台发表意见。

这说明人民政协()A. 围绕和平与发展主题开展活动B. 是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C. 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安排D. 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职能4.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雪域高原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了上千年的跨越。

现在的西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这表明()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②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承担相同法定义务③西藏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④民族地区高度自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5. 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位列前三位。

据统计显示,2022年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5%。

上述材料表明()A.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B. 国家鼓励、支持、引导国有经济发展C. 多种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D.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6.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如下图所示:1978年:国家允许民营经济发展1980年: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发放1987年:全国个体工商从业者达569万人2021年:截至年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03亿户以下对上图的解读正确的是()①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②民营经济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活力③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④民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7. 下表为琪琪一家的收入状况,这反映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是()A. 公有制经济为主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 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二、非选择题8. 新课标·议题探究某校八年级(1)班举办以“增强制度自信”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制度、增强国家认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古诗文开门复习六下第一至第三单元古诗文练习题

古诗文开门复习六下第一至第三单元古诗文练习题

六下第一至第三单元古诗文复习1. 《寒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翃所作。

题目可能会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节日的景象?涉及的知识点就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解题思路呢,可以从诗中的“寒食”这个词入手,想到寒食节的特点,再结合诗句中“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能看出描写了寒食节时京城的飞花和柳树在东风中的景象。

有一次我在春天出门游玩,正好看到路边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画面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寒食》里的这句诗。

这时候我就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描写的那种美景。

2. 《迢迢牵牛星》,题目也许会问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知识点就是对古诗情感的把握。

解题的时候可以从诗中对牛郎织女的描写入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能看出两人之间的思念和无奈。

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天上的星星特别亮,就想起了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更能理解这首诗里表达的那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3. 《十五夜望月》,可能的题目是分析诗中的意境。

知识点有对意境的理解和分析。

解题时可以从“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去感受那种安静、清冷的氛围。

有一回中秋节,我在院子里赏月,周围特别安静,那一刻我就仿佛进入了《十五夜望月》的意境中。

4. 《马诗》,题目可能会问这首诗中马的形象是怎样的?涉及对古诗中意象的理解。

解题思路可以从“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中去分析马的威武、渴望驰骋疆场的形象。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匹骏马在草原上奔跑,那威风凛凛的样子让我马上想到了《马诗》里的马。

5. 《石灰吟》,题目也许会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知识点是对诗人情感和志向的理解。

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能看出诗人坚守清白、不怕艰难的志向。

有一次我看到建筑工人在辛苦地搅拌石灰,就想到了《石灰吟》里石灰经历的种种磨难,也更能体会诗人的那种坚定志向。

6. 《竹石》,可能的题目是分析竹子的形象。

知识点是对古诗中事物形象的把握。

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复习试题

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复习试题

七年级生物第三单元第一章复习试题您的姓名: [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单选题] *○七年级1班○七年级2班○七年级3班○七年级4班○七年级5班○七年级6班○七年级7班○七年级8班○七年级9班○七年级10班一、单选题(每题2分)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描写的景色主要是因为水中大量繁殖了 ( ) [单选题] *A.藻类植物(正确答案)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绿色水生小昆虫2.下列植物中属于藻类植物的是 ( ) [单选题] *A.小麦B.大豆C.海带(正确答案)D.玉米3.水绵和衣藻同属藻类的主要原因是 ( ) [单选题] *A.都有细胞壁和细胞核B.是生活在水中的植物C.无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正确答案)D.都有细胞膜和细胞核4.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是 ( ) [单选题] *A.细胞含有叶绿体B.有假根C.有茎叶分化,能够产生孢子(正确答案)D.有花和果实的绿色植物5.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原因是 ( ) [单选题] *A.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正确答案)B.有根、茎、叶的变化C.有营养组织和保护组织D.生活在潮湿肥沃的土壤中6.下列各项中,容易有苔藓植物生适的地方是 ( ) [单选题] *A.释放浓烟工业区B.干旱沙漠地带C.江南水多(正确答案)D.针叶林地7.下列植物中有真正根的是() [单选题] *A.海带B.苔藓C.紫菜D.蕨(正确答案)8.藻类植物用途广泛,下列不是藻类植物用途的是() [单选题] *A.能为鱼类提供饵料B.海带、紫菜可食用C.琼脂可药用D.藻类呼吸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含量(正确答案)9.一九四五年夏,一架横渡太平洋的客机不幸中途失事,乘客纷纷跳伞降落在一荒芜人迹的孤岛上,从浅海中捞取藻类植物充饥而得以生还,想想他们在岛上时吃的应该是() [单选题] *A.小球藻和发菜B.小球藻和金鱼藻C.海带和发菜D.海带和紫菜(正确答案)10.下列不属于苔藓植物的特征是() [单选题] *A.受精离不开水B.一般具有茎、叶C.生活在阴湿环境中D.可开花产生种子(正确答案)11.在公园或花卉市场,常见的蕨类植物是() [单选题] *A.水仙B.苏铁C.卷柏(正确答案)D.君子兰12.下列植物中能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一类指示植物是() [单选题] *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正确答案)C.蕨类植物D.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13.“海带炖排骨”和“紫菜蛋汤”是人们喜爱的佳肴,你知道海带和紫菜与下列哪种植物同属一类吗?( ) [单选题] *A.衣藻(正确答案)B.蕨C.白菜D.葫芦藓14.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 [单选题] *A.植株矮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B.体内无输导组织C.植株都特别矮小D.不能开花、结果(正确答案)15.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但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的阴湿地带也不容易找到苔藓植物,这是因为( ) [单选题] *A.苔藓植物不适应工厂的噪声B.苔藓植物容易受到有毒物质的侵害而死亡(正确答案)C.城市的环境比森林干旱D.工业区内温度太高16.关于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单选题] *A.都有茎、叶B.都只有假根C.都不开花,没有果实和种子(正确答案)D.都适于生活在水中17.有的同学将水稻、西瓜、松树归为一类,把海带、地钱和蕨归为另一类。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课内知识复习题1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课内知识复习题1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内知识复习题(一)一、选择题。

1.下列古诗词中与“牵牛星”“织女星”无关的是()。

A.林杰的《乞巧》B.杜牧的《秋タ》C.白居易的《暮江吟》D.秦观的《鹊桥仙》2.下列不属于中国民间故事的是()A.《田螺姑娘》 B.《八仙过海》 C.《神笔马良》 D.《将相和》3.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孟姜女哭长城》和《梁祝十八相送》都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精彩内容。

B.民间故事一般寄托着人们朴素、美好的愿望。

C.《一千零一夜》中有阿拉丁、辛巴达、阿里巴巴、徐文长等精彩的人物。

D.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头艺术。

4.如何把民间故事讲得生动、有吸引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丰富故事的细节,适当添加人物对话。

B.细致描绘人物形象。

C.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让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声音洪亮的把故事背诵出来。

5.历代文人骚客写了不少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作品,下列诗句或词句与传统节日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B.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C.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重阳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中秋6.下列句子中,属于反问句的是( )。

A.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B.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C.大家听了感到很奇怪,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呢?D.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7.填入下列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织女不喜欢。

B.(因为)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桥,(所以)每逢那天,人们很少看见喜鹊。

C.(只有)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D.(如果)我们失去希望,(就)会像鸟儿失去翅膀,没有了方向。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妈妈见证了这座城市交通的发展。

B.这次参加知识竞赛的同学大约有五十多人左右。

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归类复习(1-8单元) (1)

三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归类复习(1-8单元) (1)

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归类复习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1、词语默写早晨鲜艳服装打扮敬礼孔雀粗壮落下招引枝干荒野跳舞狂欢放假互相能够双臂绒球汉族飞扬所以风笛穿戴功课猜想停留戒尺安静2、易读错的字坪坝(bà)清楚(chǔ)戒尺(jiè)摇晃(huàng)背诵(sòng)糊涂(tú)照例(lì)挨打(ái)摔跤(shuāi)衣裳(shang)3、易错形近字组词球(足球)服(服装)扮(打扮)粗(粗细)孔(面孔)救(救命)报(报名)份(年份)祖(祖母)礼(礼节)够(足够)猜(猜想)扬(飞扬)臂(手臂)荒(荒野)移(移动)请(请坐)场(市场)壁(墙壁)慌(慌张)4、多音字假jiǎ(真假假装)背bēi(背带背包)假jià(寒假假期)背bèi(背影背诵)圈juàn(羊圈圈养)圈quān(圆圈光圈)5、近义词穿戴(打扮)飘扬(飘动)安静(寂静)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照例(照常)流利(流畅)知道(了解)急急忙忙(匆匆忙忙)6、反义词古老(年轻)粗壮(纤细)鲜艳(素净)匆匆忙忙(不慌不忙)热闹(冷清)湿润(干燥)清楚(模糊)鸦雀无声(人声鼎沸)7、词语搭配(鲜艳)的服装(古老)的铜钟(吹着)风笛(好奇)地听着(粗壮)的枝干(洁白)的墙(可爱)的小学(湿润)的东风(流利)的背诵(敬爱)的老师(做)功课8、词语积累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心灵手巧心知肚明眉开眼笑耳闻目睹头昏眼花手舞足蹈注意:每个词语中都含有一组近义词和身体部位名称。

9、日积月累《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欲:想要《所见》的作者是清朝的袁枚,诗中描写的事物有牧童、黄牛、蝉,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色,先写小牧童的动态,后写小牧童的静态,小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意欲捕鸣蝉”,刻画了一个天真烂漫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 六年级 科目 语文 备课人 张燕
课题: 第三单元复习 第 17 周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现代文字词
2. 古文字词及翻译
3 古文阅读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现代文字词
2、难点: 古文字词、翻译及其阅读理解
三、教学方法:练习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三单元。
(二)字词
狂lán( ) 屏.( ) 障哺.( )育 诗意盎.( )然gěng( )咽.( ) qí
( )岖 阻yì( ) 炽.( )痛 háo( )鸣qìn( )凉如水tā( )塌
(三)文学常识
(1)《黄河颂》选自组诗《 》,( )做的词,( )作曲。(2)《失
根的兰花》体裁( ),作者( )。
(3)《土地的誓言》作者( ),原名( ),辽宁( )家。
(四)木兰诗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机杼.( ) 鞍鞯.( ) 胡骑.( ) 金柝.( ) 策勋.( )赏赐.( )
2.填空。《木兰诗》选自 朝 (人名)编的《 》,这是
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它和《 》并称为“乐府双璧”。全诗通过叙
述花木兰 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 的女英
雄形象。
3、依据要求在原文中默写。①.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②.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③.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④.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⑤.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
⑥诗中的“ 、 ”一句,用 和
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⑦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
“ , ”一句诗文。意思是
( ) 。
布置作业:复习第三单元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复习
1 现代文:字词及文学常识
2 古文:背诵、字词解释、翻译及其阅读理解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