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设计17: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分析,找到其中的变量,明确其中的注意事项,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放在窗台上的花弯向窗外生长,引出生长素的相关内容。
题目
植物的激素调节
年级学科
高二生物
课型
信息技术与
学科整合课
教学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了解生长素的成分、作用
3.明确生长素的产生和运输
教学重难点
关键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关键是帮助学生学会设计和分析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运用的
信息技术工具
硬件:电子白板
软件: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动画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体验科学家的实验方法,学会设计分析实验
识记相关概念,找到概念中的重点
5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板书设计
植物的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发现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二、植物激素的定义
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动画展示、分析实验:
1.达尔文的实验2.詹森的实验
3.拜尔的实验4.温特的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
2.感光部位在哪里
3.胚芽鞘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
总结定义、强调要点:
体内产生、微量、高效、有机物、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
联系实际、总结规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领会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的参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通过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特点的理解,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运用生长素作用原理分析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执著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研作风、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向光性的原因。

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首先,先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前些天我们社区发生了一起跳楼事件。

生:是什么?师:据家属说是有一盆盆栽自己掉下了楼,没有任何人触碰。

大家想,植物好好的为什么会直接掉下楼去呢?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还比较难回答,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点提示——植物生长素。

至于什么是生长素,怎么发现的生长素,便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推进新课师:观察下列现象,说明问题。

课件展示:①放在窗台上的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地方生长;②向日葵幼嫩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③玉米胚芽鞘会弯向单侧光方向生长;④向日葵、玉米胚芽鞘受到均匀光照时的生长状况。

师:看了这些资料,大家对“跳楼事件”肯定会有一定的看法了,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从这几个资料中,大家可以找到什么共同点?生:植物体会弯向光源方向生长。

师:那么,为什么植物会向光生长呢?谁给的刺激呢?生:光照。

师:方向怎样?生:单侧光照下,才表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

高中生物《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必修三 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二)能力目标:1.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2.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三)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

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教学难点:①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

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解决这个教学难。

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②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学生对芽、顶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态学上端等缺乏感性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印象,感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

三、教学方法1、设计理念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引导生生交流、师生评价,获取知识。

“创设情境现象→ 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发现→释疑→归纳→反馈→应用”为施教方法,完成目标。

2、主要教法:a.达尔文实验回顾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以此为思路展开教学,生生合作制定探究方案、预测结果、得出结论,突出知识线索对向光性的可能原因的推测,同时教师引导归纳实验设计方法和要点。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模板五篇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模板五篇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模板五篇植物生长素是由具分裂和增大活性的细胞区产生的调控植物生长方向的激素。

植物生长素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个难点,下面就是整理的《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概述植物生长素的产生部位、运输和分布。

3.说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和植物激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尝试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和推理的严谨性分析。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老师让学生回答“春色满园关不住,_______?”2.老师设问:(1)这是植物生活中的什么现象?(2)环境中哪种刺激引发了红杏出墙?(3)红杏出墙对它的生活有什么益处?“红杏”为什么会向光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过渡语)让我们一起探索“生长素的发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1)观察图片,认识胚芽鞘结构材料:金丝雀虉草展示胚芽鞘图片:尖端和尖端下部教师做背景介绍: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装物叫胚芽鞘,它能保护生长中的胚芽。

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2)分析达尔文实验首先,展示达尔文的实验示意图。

其次,教师解释锡箔纸,不透光。

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第四,教师描述各组的实验处理(对照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归纳实验现象。

第五,教师逐步设出问,引导学生分析和推测,教师归纳: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是尖端下部。

②植物弯向光源生长需要尖端和单侧光。

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新部编本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新部编本新人教版必修3

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理第 1 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概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能力方面:评论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想的严实性。

感情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课要点和难点1.教课要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课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散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谨慎性剖析。

三、教课方法:叙述与学生练习、议论相联合四、教课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 1 课时七、教课步骤内容板教师组织和指引学生活动教学意书图一、生长以“问题商讨”引入,生思虑回答师提示。

思虑引入素的发【提示】 1. 弯向窗外生长。

议论现过程 2. 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惹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回答长。

这样,能够使植株获取更多阳光,进而能够经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知足自己生长发育的需要。

3. 植株的曲折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问1】“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生长素的?”【指引阅读】达尔文向光性实验表示图。

【叙述】 1880 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遇到单侧光照耀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边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旧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虑题 1〗生思虑回答师提示【提示】 1. 分别掩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边一段,是采纳清除法,察看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进而确立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

胚芽鞘曲折生长的是顶端下边的一段,感觉光刺激的是顶端。

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耀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边,惹起下边一段曲折生长。

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③(必修)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后面几节的过渡章节。

本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2、能力目标:①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的发现实验并预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②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的分析评价与设计,体验感知科学探究的曲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②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实验探究法、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使其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观察、比较和总结、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还通过运用图解法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图解法的妙用。

【教学准备】1.课前培养发芽的小麦、玉米或大豆种子。

(可以选择培养其中之一,常用的是玉米)2.课件制作:制作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幻灯片。

本节1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以科学探索的过程为脉络安排教材内容,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

【教学体会】本节内容教学适宜采用发现法,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观察实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整理分析--获得初步结论),提高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在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是在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和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基于对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和调节,并与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本节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为进一步学习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

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四、学情分析通过前两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稳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又是怎样的呢?它与动物的调节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是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

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并且在学习孟德尔豌豆实验时,又学习了“假说演绎法”,已经有了基本的生物学科素养,小组合作意识较强,所以对于本节课“生长素的发现历程”的四个实验的设计,以及层层递进的推理过程都能很好地理解。

高中生物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 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3单元第1课时生长素的发现讲课年级高二课题第3单元第1课时生长素的辨认出课程类型崭新讲课1.详述植物生长素的辨认出过程2.体验辨认出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表述植物向光性的原因4.详述植物激素的概念5.讲出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原产重点:详述植物生长素的辨认出过程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原产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1.教师准备工作一盆植物,放到窗台上足够多时间,并使其整体表现出来显著的向光性,以供听课用。

2.准备工作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实验的图片,通过图片介绍更直观。

3.准备工作学生复习以及课堂上要回答的问题,问题预先考量更存有针对性。

4.如果条件许可,从实验室准备工作琼脂块、锡箔、云母片等,使学生体会。

5.在内容教学之外,准备工作一些素材,对学生展开方法上的教育。

1.引题使用教师预先准备工作的盆栽植物,学生耳目一新,自学积极性大大提高。

2.相同科学家所搞实验的本质就是相同的,这种相同学生不难辨识,教师特别注意指点。

3.通过实验,自学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其他实验设计中回去。

4.明晰几种胚芽鞘实验中常用材料的特性,例如琼脂块、锡箔、云母片等。

5.正确理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含义最出色融合图展开,摆事实两层意思:一就是生长素能够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二就是生长素无法从形态学下端向形态学上端运输。

6.方法上,必须鼓励学生边看看、边想要、边比较的方法展开自学。

“看看”就是看看实验现象,从中辨认出问题;“想要”就是思索并提问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比较”就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展开比较。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自学内容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教师犯罪行为1.展现有钝窗外生长的盆栽植物。

2.明确提出问题:植物为什么有钝光源生长?教师准备工作问题,精心安排学生复习。

1.“满园春色斑斑,一枝红杏出墙去”中所描写的一枝红杏生长方向有何特点?可能将就是哪种因素的提振引发的?2.达尔文的实验中为什么必须分别遮挡胚芽鞘尖端和它下面一段呢?胚芽鞘伸展生长的就是哪一部分?体会单侧光提振的就是哪一部分?3.你能够参考教材上温特实验的示意图,给其设计一个对照实验吗?恳请叙述你的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教材分析:1.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理论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教材从生活现象人手,引导学生总结向光运动的概念。

生长素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历时十几年科学探究方法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1.2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标标准》、福建省制定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和《2009年的考试说明》,确定三维目标。

1.2.1知识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概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2.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的能力,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表达、识图的能力。

1.2.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科学家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修正、补充、创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学会一整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1.3 教学重点难点1.3.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3.2教学难点:(1)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1.4 课程资源开发及有机整合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和本土资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按科学家探索生长素的历程,引导学生以科学发现中折射出的科学研究的严谨与科学的魅力为主线,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会其中的科学方法。

2 学法指导2.1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有关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基础上学习的。

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机理有所理解。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发现、运输及分布。

2.2 学法指导及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点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和学生的学情,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观察法、资料分析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

根据主体性教学目标,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归宿,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融合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流程: 设疑导入→引导探索→归纳总结→拓展升华。

3 教学方法及手段3.1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教是为了“不教”,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课程为本、追求实效、实践创新”的思想,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指导下,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资料分析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3.2 教学手段的选择及有效运用。

采用指导看书、多媒体课件演示、板书板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3.3 教学策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效性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从中总结出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程序:4.1 课时安排:一课时。

4.2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4.3 教学过程【幻灯片切换1】各位评委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幻灯片切换2】[引入]大屏幕上的这棵樟树大家一定不陌生,对了,就是清水岩古道上的枝枝朝北树,它树干粗壮挺拔,而小枝杈却全部朝北生长,故称“枝枝朝北”。

传说中,这是清水祖师亲手栽种,“枝枝朝北”表达了清水祖师对家乡(永春)的思念之情。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过这样的画面:【幻灯片切换3】朵朵葵花向太阳有人受此启发,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实验,大家请看:【幻灯片切换4】请问:1、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向光生长。

2、哪种因素引发它改变生长方向呢?光照?不准确。

对了,是单一方向的光照。

这种生长方向的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吗?可以让更多叶片更好地接受光照,从而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我们把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植物的向光性。

许多人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然而,正是对向光性的研究,人们才一步一步揭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

生长素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发现的。

在下面的实验中,我们将与科学家一起探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幻灯片切换5】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物种起源》的作者达尔文,是研究生长素的先驱。

1880年,达尔文用一种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金丝雀虉草的胚芽鞘研究向光性实验,那什么是胚芽鞘?胚芽鞘是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保护生长中的胚芽,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达尔文怎么做“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

【幻灯片切换6】1、达尔文的实验达尔文做了三组实验,第一组实验,他为了探究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与单侧光照的关系。

我们来看看他的实验:实验处理:左:把金丝雀虉草幼苗种植在单侧见光的盒子里;右:是将另一些金丝雀虉草幼苗种植在完全黑暗的盒子里。

达尔文发现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黑暗环境中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有光无光,胚芽鞘都能生长,单侧光改变了胚芽鞘的生长方向。

通过这个对照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单侧光能引起胚芽鞘两侧生长不均衡。

胚芽鞘有生长的特性,且有向光性生长的特性(即向光性)。

那么,植物的向光性生长与植物体的哪个部位有关,是幼嫩部位还是成熟部位呢?”从实验中,我们发现,是胚芽鞘的上端也就是幼嫩部位发生弯曲,那么我们猜想这种弯曲就可能与它的尖端有关。

我们的猜测跟达尔文的猜测不谋而合。

达尔文做了第二组实验。

【幻灯片切换7】探究植物的生长与尖端有无的关系。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实验。

实验处理:左边的这组切掉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尖端,然后单侧光照射;右边的这组不切尖端,直接单侧光照射。

实验现象:左边这组不生长,也不向光弯曲。

右边这组向光弯曲生长。

由此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证明胚芽鞘尖端与生长有关。

接下来达尔文还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感受单侧光照的部位是尖端,还是尖端下面的一段呢?达尔文做了第三组实验。

我们再来看看。

【幻灯片切换8】实验处理:左边这组将胚芽鞘尖端用锡箔纸帽套上,单侧光照射,不让尖端感受光照;右边的一组:将胚芽鞘尖端下部用锡箔纸围上,单侧光照射,不让尖端下部感受光照。

锡箔纸是其上涂有一层薄锡的纸,不透光。

实验现象:左边的一组胚芽鞘直立生长,右边的一组则向光弯曲生长。

由此可得出结论: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

弯曲的部位也在尖端吗?不是,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

好,对达尔文的三组实验,我们来总结一下:【幻灯片切换9】根据上述实验,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这种“刺激”究竟是什么?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这种“刺激”是从尖端传递到下部呢?1910年丹麦生物学家詹森做了一组实验。

【幻灯片切换10】2、詹森的实验探究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能否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我们一起来看看。

实验处理:左边的一组:切除胚芽鞘尖端后直接单侧光照射;右边的一组切下尖端,放一琼脂片,再放上尖端,单侧光照射。

琼脂:是由海藻中提取的多糖体,具有凝固性和稳定性,可让化学物质透过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常作固体培养基,用于制作果冻。

实验现象:左边的一组:不弯曲也不生长;右边的一组:向光弯曲生长。

这个时候我们能得出结论了吗?好像不严密,为什么?不能排除琼脂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呢?怎么办?再增设一组:切下尖端,放一琼脂片,单侧光照射的实验,结果发现,不弯曲也不生长。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引起下部生长。

又过了4年,也就是1914年,匈牙利科学家拜尔从另一个思路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幻灯片切换11】3、拜尔的实验他为了探究胚芽鞘顶端产生的刺激使其下部的伸长区两侧生长不均匀的原因。

也设计了实验。

左边的一组,黑暗中,切下胚芽鞘的尖端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口的左侧。

另一组:黑暗中,切下胚芽鞘尖端,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口的右侧。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胚芽鞘的下部,一边感受来自尖端的刺激,一边不感受来自尖端的刺激。

实验现象:向放胚芽鞘相对的一侧弯曲生长。

如果让两端都感受到来自尖端的刺激,也就是在黑暗中,将切下的尖端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口的正中,又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试啊。

实验现象:直立生长。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前面两位科学家的实验都用到了单侧光照,而拜尔的实验没有单侧光照,但胚芽鞘还是可以弯曲生长。

由此,我们猜想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可能是它造成了尖端所产生的刺激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地分布。

【幻灯片切换12】好,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通过达尔文、詹森、拜尔等一系列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这些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仅仅是可能吗?有没有哪个实验能证实它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又过了14年,也就是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想到了更聪明的方法。

【幻灯片切换13】4、温特的实验他提出了新的假设“如果尖端确实通过产生某种物质来影响下部生长,那么这种物质应该可以转移到一种载体里面,从而使该载体具有与尖端同样的效力”,他所用的载体就是18年前,詹森也用过的琼脂。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实验:实验处理:实验组:将放置过胚芽鞘用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对照组:将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

实验现象:实验组:胚芽鞘右侧弯曲生长;对照组: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根据上述事实,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根据上述事实,温特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送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你能有什么办法得出与温特同样的结论吗?或者你能设计实验直接证明这种物质的存在吗?请大家课后课后思考啊。

生长素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关注生长素化学本质的探索过程。

【幻灯片切换14】5、生长素化学本质的探索过程(1)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知道它叫吲哚乙酸(IA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