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最新中考总复习教案
中考综合性学习复习教案

中考综合性学习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掌握中考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练习修改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考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合理组织材料,突出主题,表达清晰。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的中考综合性学习案例,准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回顾已学的综合性学习知识,准备相关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综合性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展示中考综合性学习的优秀作品,分析其优点和不足。
3. 方法指导:讲解如何合理组织材料,突出主题,表达清晰。
4. 练习修改:学生分组合作,进行综合性学习的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5. 总结提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总结学习经验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份中考综合性学习的练习作品。
2. 收集相关的中考综合性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方法指导和练习修改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中考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提高了写作能力。
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了自信心。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反馈,确保他们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中考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2. 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2. 讲解调查研究的方法:如何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并强调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资料。
4. 总结提升:学生展示调查研究结果,互相评价,总结学习经验和技巧。
物理中考总复习教案优秀教案

物理中考总复习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巩固和深化初中阶段物理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为高中阶段物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力学部分:牛顿运动定律、简单机械、能量守恒与转化2.热学部分:热现象、热力学定律、热量计算3.电磁学部分:电磁现象、电磁定律、电磁感应4.光学部分:光现象、光的传播、光的成像5.原子物理部分:原子结构、原子核物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电磁感应、光的成像2.教学难点:电磁感应、光的成像、热量计算四、教学策略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物理素养。
3.结合实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4.注重练习,巩固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力学部分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力有关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2.复习牛顿运动定律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概念和公式。
3.简单机械讲解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4.能量守恒与转化讲解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过程。
5.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组讨论答案。
第二课时:热学部分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热有关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2.热现象讲解热膨胀、热传导等热现象。
3.热力学定律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4.热量计算讲解热量计算的方法和公式。
5.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组讨论答案。
第三课时:电磁学部分1.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与电磁有关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2.电磁现象讲解电磁感应、电磁波等电磁现象。
3.电磁定律讲解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波传播规律等。
4.电磁感应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和电磁感应定律。
5.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分组讨论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第一章:古诗文阅读理解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能够分析古诗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能够正确翻译古诗文中的难点词语。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部分中考常见的古诗文进行复习。
2. 分析古诗文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练习翻译古诗文中的难点词语。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自主阅读,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点评,进行反馈。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预习古诗文,自主查找资料。
2. 教师讲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情感。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教师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5. 学生翻译古诗文中的难点词语,教师进行反馈。
五、作业布置:1. 完成古诗文的阅读理解练习。
第二章:现代文阅读理解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现代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能够分析现代文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3. 能够正确解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二、教学内容:1. 选取部分中考常见的现代文进行复习。
2. 分析现代文的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3. 练习解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自主阅读,进行小组讨论。
3. 教师点评,进行反馈。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预习现代文,自主查找资料。
2. 教师讲解现代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观点。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写作手法和结构特点。
4. 教师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疑问。
5. 学生解答现代文阅读理解题,教师进行反馈。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现代文的阅读理解练习。
第三章:作文写作技巧一、教学目标:1. 能够掌握作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作文创作。
3. 能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和润色。
二、教学内容:1. 作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2. 作文创作的实践练习。
3. 作文修改和润色的技巧。
中考复习教案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与运用下学期新人教

中考复习教案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与运用下学期新人教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下学期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与运用,为中考做好充分准备。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第七单元: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课文:《背影》、《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重点:文言文阅读理解、现代文阅读理解、诗歌鉴赏2. 第八单元:现代文的阅读与写作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重点:现代文阅读理解、写作技巧与实践3. 第九单元:作文训练主题: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重点:作文写作技巧、修改与评价4. 第十单元:综合测试与复习内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综合测试与复习重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语文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掌握情况。
2. 组织作文比赛,展示学生写作水平。
3. 课堂表现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学生自评、互评,提高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
五、教学课时1. 第七单元:4课时2. 第八单元:4课时3. 第九单元:6课时4. 第十单元:2课时六、教学资源1. 教材: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下学期教材2. 参考书目:相关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与写作教程3. 网络资源:相关古诗文、现代文阅读与写作的在线文章、视频等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投影仪等七、教学步骤1. 第七单元:a. 课文讲解与分析b. 阅读练习与解答c. 诗歌鉴赏与分析d. 单元测试与复习2. 第八单元:a. 课文讲解与分析b. 阅读练习与解答c. 写作技巧讲解与实践d. 单元测试与复习3. 第九单元:a. 作文主题讲解与分析b. 写作技巧讲解与实践c. 作文修改与评价d. 作文展示与评价4. 第十单元:a. 综合测试与复习讲解b. 测试试卷发放与解答c. 错题讲解与复习d. 单元总结与复习八、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技巧。
4.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中考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复习复习重点: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等。
2. 第二章:阅读理解能力训练训练重点:分析评价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技巧,提高答题准确率。
3. 第三章:写作能力培养培养重点: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4. 第四章: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复习重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阅读和鉴赏方法。
5. 第五章: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培养重点: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案例分析、真题演练、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四、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组织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语文竞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周2. 第二章:3周3. 第三章:3周4. 第四章:2周5. 第五章:2周六、第六章:现代文阅读与分析复习重点:现代文的基本知识,阅读和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 复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 学习如何提取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3. 培养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真题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学评价:1.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组织模拟考试,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第七章:作文训练与提升培养重点: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人教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第一章:词语理解与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常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运用词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内容:1. 复习常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实例讲解词语的正确运用。
3. 进行词语运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常用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词语的正确运用。
3. 学生进行词语运用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词语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二章:句子理解与运用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2. 能够正确运用句子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内容:1. 复习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2. 通过实例讲解句子的正确运用。
3. 进行句子运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句子的正确运用。
3. 学生进行句子运用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句子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三章:语法知识与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
2. 能够正确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内容:1. 复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如词性、句子成分、时态等。
2. 通过实例讲解语法知识的正确运用。
3. 进行语法知识运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2.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语法知识的正确运用。
3. 学生进行语法知识运用练习,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2.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四章: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能够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教学内容:1. 复习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2. 通过实例讲解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旨和细节。
3.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人教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中考总复习教案第一章:古诗文阅读理解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古诗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能够理解并分析古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3. 能够准确翻译古诗文中的句子。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文的阅读技巧介绍。
2. 常见古诗文意象的分析。
3. 古诗文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4. 古诗文句子翻译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古诗文的阅读技巧、意象分析、情感理解和句子翻译。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文案例,让学生实践并理解相关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诗文的阅读技巧。
2. 讲解:讲解常见古诗文意象、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3.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古诗文中的句子。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文案例,让学生实践并理解相关技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古诗文,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2. 翻译一首古诗文中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第二章:现代文阅读理解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现代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能够理解并分析现代文中的主旨、论点和论证方法。
3. 能够准确概括和表达现代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内容:1. 现代文阅读技巧介绍。
2. 常见主旨和论点的分析。
3. 论证方法的识别和分析。
4. 概括和表达主要内容的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现代文的阅读技巧、主旨和论点的分析、论证方法的识别和分析、概括和表达主要内容的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现代文案例,让学生实践并理解相关技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现代文的阅读技巧。
2. 讲解:讲解常见主旨和论点的分析、论证方法的识别和分析、概括和表达主要内容的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现代文案例,让学生实践并理解相关技巧。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章,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
2. 概括和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第三章:作文写作技巧一、教学目标:1. 掌握作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能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作文创作。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一)章节名称:现代文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3. 掌握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概括。
2. 论点的寻找和分析。
3. 论据的识别和评价。
4. 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教学重点:1. 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概括。
2. 论点的寻找和分析。
3. 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概括。
2. 论点的寻找和分析。
教学准备:1. 相关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文章。
2. 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文阅读理解知识,复习相关概念和技巧。
2. 提问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困难和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概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文章中找到主题句和关键词。
2. 讲解论点的寻找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识别论点和论据。
3. 讲解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查找信息、整合答案。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篇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尝试解答相关题目。
2.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讨论解题技巧和思路。
3. 讲解正确答案和解析,分析学生的答案,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提供一篇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文章,让学生独立解答相关题目。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技巧和思路,完成练习题。
3.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讲解。
2.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了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答题目。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考语文总复习教案全套(六)章节名称:古诗文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最新中考总复习教案第九、十课时修辞一、复习要点1、正确辨识和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十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能依据要求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语言表达能做到简明、连贯、得体;4、理解并掌握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中考总复习教案(二)。
二、从题型分析看,近年来,中考对修辞的考查要求是:①有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解答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各自特点,尤其注意区别清楚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的三种形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②有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
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珠思想、意图。
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
③还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
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句子等。
三、《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明喻甲象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犹)如、好比、出现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以上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无疑无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10、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按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修辞中,考查的最多的是比喻。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多数情况下,‘像“、“好象”、“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1)表示比较的。
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2)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3)表示例举。
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4)表示想象。
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四、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①表示比喻的: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教案《中考总复习教案(二)》。
④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设问)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
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
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反复)。
五、妙题解说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
②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③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④老爷子小心,别顾着说话——看掉下来把屁股摔成两半!A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比喻B①夸张②设问③排比④比喻C①比喻②反问③排比④夸张D①比喻②反问③夸张④夸张此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理解和辨识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题型是一道正选题。
从所给的选项看,设计意图非常明确,把几种判断上容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拿来让考生分辨,这就要求在解答是一定要用心捕捉文句中体现修辞手法特点的信息,结合有关的知识加以判断。
C“远远望去,宛如一群雪白肥壮的大狮子,有坐着的,有卧着的,有两两相对的,有簇聚成团的,原来这是一座宣石假山”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打比方;抓住了个园“冬景”的颜色、形状与白雪、狮子相似的地方,其作用在于突出个园的“冬景”的特征,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富有文采,激发阅读兴趣,(答到意思即可) 考查的着眼点是对考生运用修辞手法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对学生语文多方面的能力进行检验。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可以翻江倒海了吗?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好不热闹。
这是一道错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时没有给出可供判断的修辞手法,而是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
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对修辞手法运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
这就给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蚂蚁的力量进行夸张,但不知夸张的运用应注意:①必须注意真实,不能哗众取宠;②必须合乎逻辑,不能片面夸张;③必须防止误解。
B文中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品析下面句子。
金黄的麦子都张了口,几乎要叫出声来。
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子等待收割的情形。
这道题表面上看来是一道语言品析题,其实考查的就是修辞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文章,揣摩语句。
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紧实阶梯。
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B项修辞手法应为比喻,C项修辞手法也是比喻,D项意在表明即使你调多少种颜色,也无法把祖国的面貌画出来。
A六、中考模拟第十一、十二课时病句(文)修改一、复习要点1、能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常见的病句;2、能根据语意表达的需要,选用恰当的句式、句子;3、能根据句意关系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借助关联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4、能根据语境准确、得体、连贯地运用语言。
有关句子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历年来都是中考语文试题中“语基积累运用”部分的重要角色。
具体的考查要求有:①能分析单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