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定义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关于我国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报告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从而带动了工业的发展,然而,工业的大量发展,伴随着的是大量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SO2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天上形成了酸雨。

酸雨对人类造成了很大危害。

酸雨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减少酸雨、要减少烧煤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

关健词:酸雨危害防治措施一、酸雨的定义:1、酸雨的定义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2、评判酸雨的标准酸雨是含有相对较高酸性的降水。

一般的降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25℃时,它的酸碱度PH值大约为5.65,为弱酸性。

而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

因大气中含有天然和人为的污染物,降水过程中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其它杂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类,使雨水酸化,降落到地面。

3、我国酸雨形势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

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二、酸雨的形成1、酸雨的形成原因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酸雨是现代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其对人体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介绍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酸雨的定义和成因酸雨指的是大气中酸性物质与雨水混合形成的降水过程。

其主要成因包括工业废气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车辆尾气等。

这些排放物中的硫化物和氮化物与水蒸气结合生成硫酸和硝酸,使降水酸性增加。

2. 酸雨对人体的直接影响酸雨对人体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呼吸道疾病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导致咳嗽、气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长期暴露在酸雨环境中,人体的呼吸系统易受损。

2.2 皮肤问题酸雨的酸性成分可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导致皮肤干燥、过敏等问题。

酸性物质还会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

2.3 水源污染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通过雨水渗入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饮用水源。

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肠胃道疾病的发生,如腹泻、呕吐等。

3. 酸雨对人体的间接影响除了直接影响,酸雨还会对人体产生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食物质量下降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对农作物和水生生物造成损害,导致食物中重金属含量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可能增加人们患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风险。

3.2 自然环境破坏酸雨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变得贫瘠,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土地利用。

同时,酸雨还对水生生物和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伤害,破坏生态平衡。

4. 解决方案为了减轻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4.1 减少排放工业和交通业是酸雨的主要排放源,应加强污染治理措施,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净化设备,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4.2 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排放的酸性物质。

4.3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及时监测大气中酸性物质的浓度,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人体健康。

4.4 促进环境教育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酸雨问题的认识和环保意识,引导人们减少污染源,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酸雨

酸雨
酸雨
酸雨 (acid rain)是指PH值小于5[1].65的酸 性降水。雨水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 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酸雨主要是人为的 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我国的酸雨 主要是因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为 硫酸雨,少硝酸雨,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 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一些 地区已经成为酸雨多发区,酸雨污染的范围和程 度已经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3.酸雨可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南方土壤本来多呈酸性, 再经酸雨冲刷,加速了酸化过程;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 对酸雨有较强缓冲能力,一时半时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 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 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 形态铝化合物。植物长期和过量的吸收铝,会中毒,甚至 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流失;改变土 壤结构,导致土壤贫脊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 诱发植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4.酸雨能使非金属建 筑材料(混凝土、砂浆和灰砂砖)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 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建筑物损坏。建筑材 料变脏, 变黑, 影响城市市容质量和城市景观, 被人们称之 为 “黑壳"”效应。
酸雨的形成
酸雨区
• 某地收集到酸雨样品, 还不能算是酸雨区, 因为一 年可有数十场雨, 某场雨可能是酸雨,某场雨可能不是 酸雨, 所以要看年均值。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 准尚在讨论之中, 但一般认为: 年均降水pH高于5.65, 酸雨率是0-20%,为非酸雨区;pH在5.30--5.60之间, 酸 雨率是10--40% , 为轻酸雨区; pH在5.00--5.30之间, 酸雨率是30-60%,为中度酸雨区;pH在4.70--5.00之间, 酸雨率是50-80%,为较重酸雨区;pH小于4.70, 酸雨率 是70-100%,为重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其实, 北京、西宁、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市也收集到几场酸雨,但 年均pH和酸雨率都在非酸雨区标准内,故为非酸雨区。

酸雨及防治

酸雨及防治

倡导低碳生活
通过媒体、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
加强监督和管理
加强执法力度
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
优化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降低人口密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工业布局
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工业布局,将污染企业布局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或工业园区内,减少对城市的污染。
加强绿化建设
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通过植物吸收污染物,减轻酸雨对环境的影响。
合理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
结论
06
研究成果总结
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需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
酸雨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如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技术的开发。
不同地区酸雨的来源和性质存在差异,需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推广清洁能源
加快推广天然气、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发展绿色能源
安装脱硫装置
在燃煤设备中安装烟气脱硫装置,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加强设备维护
定期对脱硫装置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采用烟气脱硫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率
采用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xx年xx月xx日
酸雨及防治
contents
目录
酸雨的概述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影响酸雨的防治技术酸雨的防治措施结论
酸雨的概述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
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由人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转化而成。

2024年度酸雨PPT精品课件

2024年度酸雨PPT精品课件
20
皮肤损伤风险分析
酸雨对皮肤的刺激
酸雨直接接触皮肤时,会引起皮肤刺痛、瘙痒等不适感。
皮肤炎症风险
长期受到酸雨的侵袭,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反 应。
皮肤癌潜在风险
部分研究指出,长期暴露在酸雨环境下可能增加患皮肤癌 的风险。
2024/2/3
21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能性
酸雨中有害物质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
2024/2/3
氮氧化物转化
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一 系列化学反应,最终转化 为硝酸和硝酸盐,对酸雨 贡献较大。
酸碱中和反应
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和碱性 物质发生中和反应,影响 酸雨的酸碱度和成分。
9
影响因子及条件分析
气象条件
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气 象条件对酸雨的形成和分布有
重要影响。
2024/2/3
5
酸雨危害程度评估
对环境的危害
酸雨会破坏植被、腐蚀建筑物、污染 水源,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对人类的危害
对经济的危害
酸雨还会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生 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同时 ,治理酸雨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 技术成本。
酸雨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如引 起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
2024/2/3
01
02
03
04
物种减少
酸雨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部 分敏感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生态系统失衡
酸雨影响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和能量流,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农业产量下降
酸雨对农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 响,导致农业产量下降。
森林衰退
酸雨侵蚀森林,导致森林衰退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4/2/3

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硫酸型酸雨的形成过程和防治二氧化硫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酸雨成因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酸雨的了解,关注社会问题,领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酸雨的形成和防治
二、预习导引
1.定义:未污染的雨水的pH一般小于大于,这是溶解了的缘故。

当雨水的pH小于时,就称该雨水为酸雨。

2.酸雨的形成原因
酸雨中含有、和其他的一些有机酸,但以为主。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在氧化剂的作用下,溶于雨水中形成酸雨。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和的燃烧。

3.酸雨的危害
在酸雨区,酸雨造成的破坏触目惊心。

酸雨会使植物受到侵蚀;土壤酸化;建筑物等受到腐蚀;对人体健康也有危害。

三、问题探究-----共同练
1.酸雨中硫酸的形成
思考:空气中可以与二氧化硫反应的物质有哪些?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分析雨水中的硫酸是怎样生成的?用方程式表示。

途径一:
途径二:
2.酸雨的防治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主要有:
(1)优先使用燃料,如使用天然气或低硫煤。

(2)对煤和石油进行,可以除去燃料中40%-60%的硫。

(3)烟气脱硫
①石灰石——石膏法烟气脱硫工艺:
②氨水洗涤法脱硫工艺:
1。

酸雨(acidrain)按常规定义,指的是pH值小于5.6的各种形

酸雨(acidrain)按常规定义,指的是pH值小于5.6的各种形

酸雨(acid rain)按常规定义,指的是pH值小于5.6的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或称为酸沉降,包括干沉降和湿沉降。

酸雨的产生与工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工业的急速发展,用煤量大幅增加,大气污染导致了建筑物四壁出现脱落现象。

英国化学家R.A.Smith在研究降雨的化学性质后于1872年在《空气和降雨:化学气候学的开端》中首次使用了“酸雨”(acid rain)这一术语。

继英国后,西欧许多发达国家,北美的美国,都相继出现了大面积的酸雨,酸雨问题也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重视,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我国开展酸雨酸雨研究的时间较国外要落后一段时间。

1974年,在北京开始了对酸雨的监测,其后陆续在其它城市也展开了监测研究,并在1989年开始建立全国的酸雨监测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酸雨现象,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第3大酸雨区。

国内对酸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我国酸雨特征的认识也比较全面:(1)我国酸雨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季节性分布。

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2)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降水pH偏高,多呈中性或碱性,长江以南多酸性;(3)北方酸雨多发生在冬季,南方则为冬季和春季;(4)受地形,气象条件,以及工业化程度影响较大,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多核心中心分布;(5)我国降水中的阳离子主要是Ca2+、NH4+、Mg2+、K+和Na+,阴离子为SO42-、Cl-和NO3-,致酸离子主要为SO42-和NO3-,我国降水中SO42-和NO3-比值是欧美国家的10倍左右,是典型的煤烟型和硫酸型酸雨,原因是含硫量高的煤的大量燃烧排放的SO2。

酸雨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酸雨影响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盐的循环作用,降低有机物质的分解率,影响能量的循环,降低鱼类对饵料的利用率,在生理上发生不适而死亡,从而丧失鱼群的恢复能力。

酸雨ppt课件

酸雨ppt课件
影响
酸雨不仅对当地环境造成危害,还可 通过大气和水循环影响全球环境。例 如,酸雨可导致森林退化、生物多样 性减少等全球性问题。
02
酸雨的化学原理
大气化学过程
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和工业生产,产生大量的硫氧化物(SOx)和氮氧化物(NOx)。
大气中的化学反应
SOx和NOx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硫酸和硝酸等酸性物质。
酸雨的防治与治理
源头控制策略
调整能源结构
减少煤炭等高硫燃料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的比 重。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采用低硫燃料、高效脱硫技术等,降低工业排放 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含量。
加强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减少交通拥堵和汽车尾气排 放。
排放减少措施
工业污染治理
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排放,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
全球合作与应对策略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
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制定减少酸性物质排放的政策和措施 ,推动全球环境治理。
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
鼓励技术创新,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从根本上减少酸性物质的排放。
公众意识与教育普及
提高公众对酸雨和气候变化的认知,加强环保教育普及,形成全社 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酸雨的危害
1 2
3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酸雨可导致湖泊和河流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对土壤的影响
酸雨可改变土壤pH值,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生长。
对建筑物和文物的影响
酸雨可腐蚀建筑物和文物表面,造成经济损失和文化遗产的 破坏。
酸雨的分布与影响
分布
酸雨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人口密集 的地区,如中国南方、欧洲中部和北 美东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雨区
pH值小于4.70, 酸雨率是70-100%, 为重 酸雨区。这就是所谓的五级标准。其实, 北 京, 西宁, 兰州, 乌鲁木齐等市也收集到几 场酸雨, 但年均pH值为pH5.6 ? 在清洁的大气中,可溶于水且含量比较大的 酸性气体是 CO2。如果只把 CO2 作为影响天然 降水 pH 的因素,根据 CO2 的全球大气浓度为 330ppm,与纯水的平衡如下:
三、酸雨频率和PH值
某地区的酸雨频率为该地区酸雨次数占总降雨 次数的比例。其最低值为0%; 最高值为100%。如果 有降雪, 当以降雨视之。有时, 一个降雨过程可能 持续几天, 所以酸雨率应以一个降水全过程为单位, 即酸雨频率为一年出现酸雨的降水过程次数除以全 年 降 水 过 程 的 总 次 数 。 降水pH值,衡量降水酸咸性的一个指标。氢离 子浓度对数的负值,叫 pH 值。纯水的 pH 值为 7 ; 酸性越大,pH值越低;碱性越大,pH值越高。
二、酸雨的定义
现在通常把 pH 值小于 5.6 的雨雪或者其 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是一 种大气污染现象。 “酸雨”不单单是“雨”,而且包括雪、 雾、露、雹、霰等各种形式的降水,因而从 大气污染物沉降形式的角度又把“酸雨”称 为“酸性降水”。
酸雨的黑色幽默
泡菜:酸雨酸化了土壤以后,进一步也酸化了 地下水。德国、波兰和前捷克交界的黑三角地 区(当地先以森林,后以森林被酸雨破坏而著 名)的一位家庭主妇,在接待日本客人奉茶时 说:“我们这个地区只有几口井的井水可供饮 用。我们自己也常开玩笑说,只要用井水泡蔬 菜,就能够做出很好的泡菜(酯腋菜)来。” 染发:酸化的地下水还腐蚀自来水管。有一户 人家三个孩子的头发都从金黄色变成了绿色。 慢车:波兰的托卡维兹因酸雨腐蚀铁轨,火车 每小时开不到40公里,而且还显得相当危险。
相关知识
式中:PCO2——CO2在大气中的分压(3.0410-4大气压) Kw——水的离子积(110-14) 将 Kw、KH、K1、K2、PCO2 这些已知数值代入上式,计算 结果得pH=5.6。若大气受到酸性物质的污染,降水的 pH值就会进一步降低,因此一般将pH5.6的降水称为 酸雨。
干沉降与湿沉降
不下雨时,大气中酸性物质可被植被吸 附或重力沉降到地面叫“干沉降”; 下雨时,高空雨滴吸收包含酸性物质继 而降下时再冲刷酸性物质降到地面叫“湿沉 降”。
比柠檬汁还酸 伦敦和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 事件,发生在1952年12月4-9日。这次烟 雾事件共死亡了4000多人,因而被称为 “杀人烟雾”。9日烟雾散开后,酸雨酸 雾开始横行,雨水的pH值低到1.4一 1.9,比柠檬汁还酸。事后,民众对伦 敦烟气主要来源的发电厂等发起抗议运 动。于是1956年开始英国实施了“大气 净化法”。
酸雨区
某地收集到酸雨样品, 还不能算是酸雨 区, 因为一年可有数十场雨, 某场雨可能是 酸雨, 某场雨可能不是酸雨, 所以要看年均 值。 目前我国定义酸雨区的科学标准尚在讨 论之中, 但一般认为: 年均降水pH值高于 5.65, 酸雨率是0-20% , 为非酸雨区; pH值 在5.30--5.60之间, 酸雨率是10--40% , 为 轻酸雨区; pH值在5.00--5.30之间, 酸雨率 是30-60%, 为中度酸雨区; pH值在4.70-5.00之间, 酸雨率是50-80%, 为较重酸雨区;
式中:KH——CO2水合平衡常数,即亨利系数 (3.2810-2摩升-1大气压-1)
相关知识
K1、K2—— 分别为碳酸的一级、二级电离常 数(4.3010-7、5.6110-11) 它们的表达式为:
各组分在溶液中的浓度为:
相关知识
按电中性原理有: [H+]=[OH-]+[HCO3-]+2[CO32-] 将[H+]、[HCO3-]、和[CO32-]代入上式,得:
一、酸雨的发现
“酸雨”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化学家史 密斯于1872年提出。1872年英国科学家 史密斯分析了伦顿市雨水成份,发现它 呈酸性,且农村雨水中含碳酸铵,酸性 不大;郊区雨水含硫酸铵,略呈酸性; 市区雨水含硫酸或酸性的硫酸盐,呈酸性。 于是史密斯首先在他的著作《空气和降 雨:化 学气候学的开端》中提出“酸雨” 这一专有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