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2年草原鼠害防治任务的通知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29•【字号】黑政办发[2012]38号•【施行日期】2012.05.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全省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12]38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2012年全省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2012年全省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持粮食生产的好形势,按照《2012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方案》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不动摇,以粮食主产市县为重点,以粮食高产创建为总抓手,立足抗灾夺丰收,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指导服务、责任落实、措施到位、考核奖励,千方百计促进全省粮食稳定增产。

(二)工作目标。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增加高产粮食作物面积。

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要稳定在2亿亩以上,其中水稻、玉米两大高产作物面积分别达到9000万亩和530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5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调整到4000万亩以上,小麦面积稳定在600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到480万亩以上,确保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2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

二、重点工作及推进措施(一)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稳定粮食作物面积。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积极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扩大玉米、水稻等耐旱和旱涝保收粮食作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2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2.12.28•【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2号•【施行日期】2003.03.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草原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02年12月28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公布,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2002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1985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02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草原权属第三章规划第四章建设第五章利用第六章保护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草原规划、保护、建设、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草原,是指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第三条国家对草原实行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的方针,促进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管理,将草原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宣传教育。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草原法律法规、保护草原的义务,同时享有对违反草原法律法规、破坏草原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六条国家鼓励与支持开展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和监测方面的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成果,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第七条国家对在草原管理、保护、建设、合理利用和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草场的退化与草原鼠害有关吗

草场的退化与草原鼠害有关吗

草场的退化与草原鼠害有关吗
根据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严重鼠害草地治理技术规程》规定“严重鼠害草地”
是指主要因鼠类活动和超载过牧等原因引起草地严重退化的次生裸地。

其植被覆盖度低于20%,地上植物生物量低于原生草原的20%。

如鼠荒地、黑土型、沙化草地等严重退化草地。

“草原鼠害”是指啮齿类动物在一定区域内过度繁殖,对草原、人、畜造成损失及危害的统称。

那么草场的退化与草原鼠害有关吗?
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草原的退化是跟草原鼠害有关的,因为成灾鼠类的增加,加剧了草地退化。

据统计,1978~1999年,我国北方11个省、自治区平均每年鼠害成灾面积近2 000万hm2。

一是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畜矛盾。

鼠类的日食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3~1/2。

布氏田鼠日食鲜草平均为14. 5g/只,高原鼠兔日食鲜草66. 7g/只。

据测算,我国青藏高原至少有高原鼠兔6×108只,每年消耗鲜草1 500万t,相当于1 500万只羊1年的食量,造成青藏高原牲畜严重缺草。

二是破坏草场。

挖洞、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和食草根,破坏牧草根系,导致牧草成片死亡。

害鼠挖的土被推出洞外,形成许多洞穴和土丘,
土压草地植被,也引起牧草死亡,成为次生裸地,在青藏高原出现的黑土滩就是鼠害造成的。

提醒您:鼠害影响是极大的,所以鼠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相关的鼠害知识一定要多加了解,另外如果还想了解其他自然灾害知识和生物灾害知识可以在本网站搜索查看。

草原鼠害对草原的影响与防治

草原鼠害对草原的影响与防治

饲料与牧草开发 | The development of feed and forage1172020.20·0 引言近年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草原畜牧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草原鼠害严重,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草原鼠害防控工作已经成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在如今草原退化、沙漠化严重、生产能力下降的大背景下,草原鼠害防治工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农牧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只注重扩大养殖规模,在天然草场上过量放牧超载牧放牧,使草原抵抗能力普遍较差。

今后的草地畜牧养殖产业发展中,需要将草原鼠害防治纳入产业规划中,做到科学规划科学防控,严格控制草场放牧面积,加速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增强草场自身的抵抗能力,更好地预防草原鼠害发生流行。

1 影响1.1 草原鼠害种类通过多年的流行调查发现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常见的草原鼠害主要包括6科12种,其中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是最主要的草原鼠害。

布氏田鼠是一种群居性的草原鼠害,主要发生在草原区的针茅草原,植被覆盖度在15%~20%的草场发生率相对较高。

该种鼠害繁殖能力较强,繁殖密度较高时,会相互连接成一片,造成大量牧草死亡,此鼠每年生产3~4窝,每窝7~8只。

被老鼠危害的草场通常寸草不生,严重降低冬季草场的利用效率。

长爪沙鼠为群居性鼠害,主要分布在退化的草原和半农半牧地区,在草原撂荒地呈高密度发生。

草原沙鼠不具备冬眠行为,每年能繁殖2~5窝,每窝5~7只,冬季出生的老鼠当年就能参加繁殖。

该种老鼠,主要侵害目标大量减产,草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1.2 对草场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老鼠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态系统当中起到了能量流动和转化的作用。

老鼠在操场当中能维持动态平衡,有利于草场的生态环境保护。

但由于老鼠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适应能力广泛,养殖户的不科学草场利用行为,再加上害虫天敌较少,在不利的条件下十分适合老鼠的繁殖生长,最终造成老鼠的群体密度显著增加。

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

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

2020年第01期新时期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草原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加。

为了实现对草原鼠害的科学防治,提高防治工作的技术含量,需要切实有效地研究防治措施。

集合当前的形势变化及草原的应用状况,应重视对草原鼠害防治的研究,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完成好相应的防治工作计划,确保草原鼠害防治有效性。

1鼠类对草原的危害这类鼠会啃食嫩叶、幼苗等,对草原产生一定的危害,会使其质量水平有所下降,影响草原生产活动的开展。

像田鼠、大沙鼠、子午沙鼠等都是草原地上鼠,这些草原地上鼠的增多,加大了对草原的危害,制约了牧草的生长和草原经济的发展。

草原地下鼠会打洞、铺坑、啃食饲草,对草原植被的破坏非常严重,不仅破坏了草原地表土层的完整性,对牧草根系的啃咬也加大牧草植株的死亡率,降低了优质牧草产出率,也影响了草原的可利用性。

加强对地下鼠危害防治措施的研究,也能为草原鼠害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2对草原鼠害的防治措施要做好草原鼠害的防治工作,必须对危害草原的鼠类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掌握这些草原鼠的习性、分布区域和出没规律以及对草原缠身危害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提高对草原鼠害放置的有效性。

(1)结合草原高效生产及科学应用要求,防治地上鼠危害可采用人工投饵的方式。

具体操作是:防治人员可根据草原地上鼠的种类、大小、出没规律和食性特点,选择合适的饵料,控制好投饵宽度,结合草原防治区域实际情况,对投放饵料实现科学控制,以获得高效防治效果。

防治地上鼠危害还可采用空中抛撒方式,对洞口密度高的草原地上鼠防治区域进行有效预防及治理,采用这种方式应注意毒饵籽粒落地均匀度,以保证灭鼠效果最大化。

(2)通过对地上鼠危害区域具体情况的分析,科学制定对草原鼠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了提高队草原鼠害的防治效率,应重视利用机械投饵方式。

在机械投饵的过程中,应控制好行驶速度及喷幅宽度,且需要强化对作业范围的核对意识,避免出现草原鼠害漏防问题。

(3)防治草原地上鼠危害还可应用飞行投饵方式,在飞行投饵之前应对防治区域进行勘察分析,制定好作业计划,科学设定航向、航距等要素,确保飞行投饵的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地上鼠危害发生的概率。

荒漠化草原大沙鼠鼠害防治技术及措施

荒漠化草原大沙鼠鼠害防治技术及措施
其三,当前,治理鼠害药物防治以投饵为主。人力、物力投 入较大,长时间用药,会增加害鼠体内药物残留,产生耐药性。 3 大沙鼠的生物学特性及活动规律 3.1 生物学特性
大沙鼠栖息于荒漠及半荒漠中,尤其多生长在梭梭等灌木、 半灌木丛的低缓沙丘和土丘上。多在梭梭、红柳根部周围挖穴穿 孔,以数十个不等的洞口组成庞大复杂的洞群。1 其在地下挖掘洞 道又采食地面植物,而且在洞道有“仓”、“窝”和“厕所”。 每个洞系一般只居住一对成年鼠和其当年的幼仔。大沙鼠不冬眠, 活动随气温变化而变化。大沙鼠雄鼠多于雌鼠,一年繁殖 1~2 胎, 每胎产仔 5~8 只。5~6 月进入繁殖高峰期。 3.2 活动规律
(3)合理使用药剂防治,当前,可用大沙鼠防治的药剂很多, 像是:溴敌隆、磷化锌、雷公藤甲素、C 型肉毒素等等,均有不 错的灭鼠效果。其中,磷化锌属剧毒类药物,易造成人畜中毒, 不建议大面积使用。当有鼠患爆发性流行时,短时间内降低鼠患 密度,可使用磷化锌、溴敌隆。雷公藤甲素对环境产生的破坏较 小,它具有适口性更强,起效更快,投放更方便等特点,为昌吉市、 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常用鼠害防治用药。除此之外,C 型肉毒素 属生物制剂,实验室内条件下,用于大沙鼠防治的有效率在 70% 以上。但是,在大漠环境下,光照强、温度高,很容易造成药物 降解。为此,使用期间应注意方法,可通过饵料遮光或将毒饵直 接投进洞内,以增强防治鼠患的效果。 4.3 鼠害防治注意问题
(1)筛选适用药物,做好毒饵及拌饵药物。使用前,做好试 验评价。而后,大面积推广。用药期间,评价药物的安全性、适用性。 同时,应由灭鼠主管部门统一采购。
(2)投药期间,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准备好急救解毒 药品。同时,做好宣传,写好书面材料,下达禁牧通知,做到家 喻户晓。投药防治区,在醒目地方设置双语警示牌,禁止牲畜进 入投药区,避免出现误食中毒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投饵后,要 禁牧 1 周。投饵期间,监督员严格把关,禁止漏投或多投,确保 用药效果。

1草原鼠害防治现状

1草原鼠害防治现状

目前,全球“鼠口”大爆炸,总数已超过300亿只,是人口总数的55倍。

每公顷发生鼠害的农田,一般要损失粮食1500公斤,全球每年被老鼠吃掉的粮食足可以养活两亿人口。

我国人口12亿,老鼠数量将近40亿只。

据世界粮农组织统汁,以一只老鼠一年吃掉9公斤粮食汁,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0亿公斤。

1.1黑唇鼠兔、高原鼢鼠对植被的破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2004)估算青藏高原草原因鼠害损失鲜草达300亿kg/年,相当于减少了2000万只藏系绵羊的载畜量。

鼠类不仅消耗大量牧草,而且密集的鼠洞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和草原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小气候条件恶化。

使得牧业生产和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植被大面积退化。

2000年对甘南州调查发现,这个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源牧业地区,约1/3草场无法放牧。

其中仅黄河首曲玛曲段干流两岸草地导致沙化的面积就达4万多km2。

这里高原鼢鼠的平均密度达到45~60只/hm2。

草地植被覆盖度由以往的90%~95%下降至70%,野生动物大量迁移、消失,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80多公里长的鼠害地段遍布鼠洞,使草场变成了“黑土滩”;其退化面积已达20万hm2,失去放牧价值。

2005年中国科学院考察时记录到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黑唇鼠兔鼠洞密度达到25个/hm2,草原变成了大面积“鼠荒地”,植被退化严重。

保护区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野牦牛(Bos grunniens)、藏野驴(Equuskiang)等野生动物在核心区域面临着几乎无草可食的困境[2]。

雅鲁藏布江中游包括其支流年楚河、拉萨谷地、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羌搪地区、阿里地区以及环青海湖等在短时期内实现生态修复仍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如平均海拔4200 m以上的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黑唇鼠兔造成的鼠害面积达到143.13 万hm2,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2/3以上。

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方法探究

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方法探究

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方法探究摘要: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我国草原地区鼠害防治是主要工作,鼠害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并且给农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针对鼠害类型合理选择防治方法,并且完善防治措施。

基于此,本文从草原鼠害的危害入手,讨论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技术,最后提出草原鼠害治理主要措施,希望对草原鼠害治理带来参考。

关键词:草原;鼠害;防治方法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信息,2021年全国草原有害生物危害7.77亿亩,其中草原鼠害危害面积达到5.64亿亩,呈现多点散发、整体危害加重的特点。

鼠害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危害,而草原丰富的牧草资源为老鼠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并且草原鼠类繁殖能力强,形成大规模鼠害后防控的难度加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需要切实做好草原鼠害的防治工作,以下进行相关分析。

一、草原鼠害的危害(一)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黄兔尾鼠、达乌尔黄鼠、黑唇鼠兔、布氏田鼠、草原鼢鼠在草原牧区十分活跃,并且将牧草和粮食作为食物,草原鼠害会导致牧草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牧草连片死亡,进一步造成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草原牧业的发展[1]。

(二)破坏生态环境通过分析草原鼠类生活习性可以发现,老鼠喜欢群居穴居,该情况下经常在草场建造洞穴,所翻出的土壤转移到地表会覆盖牧草,由此破坏草皮和地表土层,甚至导致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最终造成牧区生态失衡。

(三)威胁人类健康草原鼠害泛滥不仅会影响牧草质量,还会威胁人们健康,主要在于老鼠大范围活动期间会携带大量病菌,而一些疾病会将人类作为宿主,进而传播疾病。

现有研究发现鼠害可传播超过100种疾病,并且可导致人员患病、死伤。

二、草原鼠害主要防治技术(一)物理防治在草原鼠害防治过程中,物理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措施,需要科学选择捕鼠器具来捕杀老鼠,其中地箭和弓形箭主要用于地下鼠害防治,捕鼠笼和捕鼠夹主要防治地面上的老鼠,比如将带有诱饵的弓形夹放置在通道口30厘米外,控制好开口处的朝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2年草原鼠害防治任务的通知
【法规类别】牧业管理
【发文字号】农办牧[2012]34号
【发布部门】农业部
【发布日期】2012.08.27
【实施日期】2012.08.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2年草原鼠害防治任务的通知
(农办牧[2012]34号)

有关省(自治区)畜牧(农牧、农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兽医局:
2012年草原鼠害防治补助经费已由《财政部关于拨付草原灭鼠补助经费的通知》(财农
[2012]266号)下达。现将草原鼠害防治任务(见附件)下达给你们,请尽快制定实施方
案并组织实施。同时,继续做好无鼠害示范县创建、新农药筛选和新机械试验示范工
作。
请你厅(局)将审批后的草原鼠害防治实施方案报我部全国畜牧总站备案,以此作为验
收依据。
附件:2012年草原鼠害防治任务分配表
2 / 2

农业部办公厅
2012年8月27日

附件:
2012年草原鼠害防治任务分配表

省(区) 防治任务(万亩) 备注
合计 应急防治 无鼠害示范县建设

河 北 140 120 20
山 西 140 120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