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 古诗,《泊船瓜洲》王安石诗歌全文翻译赏析
王安石《泊船瓜洲》译文全文译文及鉴赏

王安石《泊船瓜洲》译文全文译文及鉴赏《泊船瓜洲》是由王安石所创作的,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泊船瓜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泊船瓜洲》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泊船瓜洲》赏析一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钟山只隔万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入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思乡诗: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翻译及赏析

思乡诗: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翻译及赏析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不过,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绝大部分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创作背景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赏析“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有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
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能够认真对待的。
《泊船瓜洲》古诗意思

《泊船瓜洲》古诗意思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为: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的意思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两岸是连绵不绝的山峦。
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在我回家时照在我的身上呢?
此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
首句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次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表现了钟山和京口只隔着几座山的距离,钟山隐含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结句疑问的语气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全诗不仅借景抒情,还在叙事上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

《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泊船瓜洲》原文及赏析,参考一下原文:泊船瓜洲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中心思想: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解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2.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3.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4.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5.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àn四声。
6.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7.绿:吹绿,拂绿。
8.还:回。
背景: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
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
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泊船瓜洲赏析

泊船瓜洲赏析泊船瓜洲赏析(精选5篇)《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泊船瓜洲赏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泊船瓜洲赏析篇1泊船瓜洲原文赏析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注释1.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泊船瓜洲赏析一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瓜洲渡口,也望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非黑白颠倒的官场,离开那丑恶,腐朽的地方体现作者希望重返那没有利益纷争的家乡,很有余韵。
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在修辞上的锤炼。
其中“绿”字可以体会到诗人用词的修饰,把吹改为绿,为的是生动,在这之前王安石也有多次斟酌推敲这个字,曾试过满,过等字,但最后还是把这个字改成了“绿”。
泊船瓜洲赏析二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诗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
小学古诗: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译文赏析《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赏析】“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顾,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如此强化政治色彩来解析《泊船瓜洲》诗的诗意,是很有代表性的。
但这样的解析,却存有着无法自圆其说的自相矛盾处:诗人既想早日辞官,就不可能有奉召回京之欣喜,既想急于赴京上任,也就不可能有想早日辞官的想法,这二者犹如水火,是难以相容的。
也有论者断言,诗人此次复出还政,可谓春风得意,大喜过望,那所谓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恋乡情绪,不过是虚晃一枪的矫情之词而已,是不可以认真对待的。
“春风又绿江南岸”,骨子里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前景的乐观描绘,是诗人内心的还朝施政喜悦的移情于景,诗的感情基调是欢快的,乐观的。
《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

《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歌开篇写景,既兼具比兴,更通过夸张将空间的近与时间的久构成了有力的反差,直逼出末尾“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情感迸发,大有银瓶乍破之势。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泊船瓜洲》全文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泊船瓜洲》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品赏析【注释】:[1]京口:今江苏镇江。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2]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
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
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
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泊船瓜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泊船瓜洲》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泊船瓜洲王安石〔宋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
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景色,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注释:泊船:停船。
泊,停泊。
指停泊靠岸。
绿:吹绿。
京口:古城名。
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
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
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钟山: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
赏析六: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京口瓜洲一水间”,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
“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钟山只隔数重山”,以依恋的心情写他对钟山的回望,王安石于景祐四年(1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
“只隔”两字极言钟山之近在咫尺。
把“万重山刀的间隔说得如此平常,反映了诗人对于钟山依恋之深;而事实上,钟山毕竟被“万重山”挡住了,因此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江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江岸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
其中“绿”字是经过精心筛选的,极其富于表现力。
这是因为:一、这句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喜悦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
“春风”实指皇恩。
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
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船瓜洲古诗,《泊船瓜洲》王安石诗歌全文翻译
赏析
《泊船瓜洲》年代:宋作者: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作品赏析【注释】:[1]京口:今江苏镇江。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面。
[2]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简析】:诗人乘船路过瓜洲,怀念金陵(南京)故居,因作此诗。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边。
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哟,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赏析】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身体力行致力于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也是宋代着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据史料记载,王安石1069年开始推行新法,数年后,因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迫辞官。
晚年在钟山过着隐居生活。
据说王安石辞官的第二
年,皇帝又起用他,召他进京。
一日,诗人乘船路过瓜洲,因怀念金陵故居,在船停泊瓜州小憩时,王安石立在船头远眺,看到京口和瓜州就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是相隔着几座大山,春风已经吹到了江南,大地又是一片春光,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想起自己推行的变法运动,他深信自己一定会使变法成功,怎奈朝廷内部斗争尖锐,自觉前途迷惘,不由又触动了对家乡的情思。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吟出了一首七言绝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这四句诗中诗人特别喜欢“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因为春风暗示了他推行的变法运动,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用得还不够生动,他想改成“入”和“过”,后来又想到了“满”,又都觉得不满意。
整整想了一夜,却没有结果。
第二天一早,他又来到船头,忽然看到江岸一片葱绿,于是心中一亮,这个“绿”字就此诞生了,春风又绿江南岸“因此成了千古名句,这首诗也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泊船瓜洲》是一首着名的抒情小诗,它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从诗题中我们又知道,诗人的立足点
是在长江北岸的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写的是远眺所见,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江南,看到”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只隔一条江水,由此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不过隔了几座大山,也不远了,于是水到渠成地就有了”钟山只隔数重山“.前者写的是所见,而后者写的是所想,这一想,就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再塑空间。
同时,”钟山只隔数重山“不仅写了瓜洲与钟山之间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流露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浓浓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不仅点出了时令已是春天,也不仅仅是描绘”江南岸“的春色,其中一个”又“字,又深深地蕴含了诗人多年的企盼。
春风吹过江南已不知多少次,江南的田野山川也不知绿了多少回,如今春风依旧,明月依然,思乡之情也在,可是诗人自己又身在何处?再看句中的”绿“字,它也不单单是今年吹绿了”江南岸“,而是年复一年,不止一次地”绿“遍千山万水,就连整个江南都被染出了灵气,却终究难以染绿游子此时的思乡情结。
”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由”春风又绿江南岸“触动诗人的思乡情怀自然引发而来,诗人满目新绿,想起春
风已经不止一次吹绿大江南岸,可自己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不觉寄情于明月:皎洁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归故里呢?再一次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深情。
诗人在诗作中十分注重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与形象化,”绿“字原本是一个形容词,可在诗中却是”吹绿“的意思,这在古汉语中叫做使动用法,是形容词的动词妙用,足见诗人遣词造句的非凡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