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课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2第1课知识结构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发展:距今七八千年时已相当发达原始农业主要农作物: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南稻北粟)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西周农作物的种类更加丰富: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人们的生活从迁徙到定居影响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工具材料:石、木、骨器青铜器铁器商周以前:主要使用木耒和骨耜农具改进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两汉:耦犁、犁壁、耧车发隋唐:曲辕犁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垄作法达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耕作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的技术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为主宋以后,江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古农业水利工程:战国时都江堰,汉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灌溉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筒车,宋水力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代①随农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条件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农小农③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业条件特点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特点③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积极影响②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小农经济评价③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消极影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的牛耕的使用并普及发展原因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重农抑商,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阻碍原因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①经济格局上: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等地域特征②经济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③经营方式上: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农业经济④耕作方式上:主要是铁犁牛耕,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基本特点⑤土地制度上: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壮大,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⑥地位和影响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封建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是讲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一、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南北差异:南稻北粟二、农业的发展1、生产力——生产工具的改进:农耕工具(春秋战国:铁器牛耕;西汉牛耕推广;唐朝: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水利工程(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坎儿井)2、生产关系——耕作方式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千耦其耘、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个体农耕3、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时期(2)产生原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土地私有出现(3)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②男耕女织;(落后性)③精耕细作④自给自足。

(封闭性)(4)评价小农经济积极:自给自足,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①落后性,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②脆弱性,遇天灾人祸,易破产;③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知识点1.《诗经·大田》中说:“有渰萋萋,兴雨祁祁。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与这一诗句相关的历史背景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土地公有制瓦解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2. 《荀子•富国》记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A.要重视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B.要及吋播种、除草、灌溉C.要多种植五谷,才能获得丰收D.要年年种植五谷,改良土壤3.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4.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两个农业中心是哪,主要的种植作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课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课

活学活用
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 下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绝 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C ( )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体现了家庭式经济 的什么特点( C ) A.落后性 B.脆弱性 C.封闭性 D.分散性
3.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是( A ) A.精耕细作 B.粗放耕作 C.选择耕作 D.计划耕作
五谷:
麦豆麻来自稻稷黍

六畜:






十二生肖:












学思之窗 请思考: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的关系。
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 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 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 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 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 ——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也是与农业有 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这些图片让你想 到了什么?他们各代 表什么?
导 言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 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 75%,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建设不可 忽视的基本问题,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国 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的稳定对于 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今天,让 我们翻开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篇章,了解 中国古代农业走过的历程,关注农业发展 的现状,一起构想中国农业健康美好的未 来。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 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 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 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 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 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PPT课件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PPT课件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时期的生产工具
3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斧和石锄
4
石刀
石锄
石耜冠
石铲
石斧
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
5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骨耜是河姆渡人
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
生产工具。
6
距今七八千年,我们 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 工具——耒耜。耒耜的出 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 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 阶段。
提高 ④封建政府扶植: 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32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33
谢谢大家
双齿木耒复原及 使用方法示意7 图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 刀砍草木 • 纵火烧荒 • 犁土播种 • 经常迁徙
8
2·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9
五谷:







10
六畜:
猪 羊




11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起源: 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2、表现:神农是中国农业的始祖 (采集经济 种植经济)
20
(三)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 白渠 龙首渠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 优质课件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 优质课件

魏晋 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曲辕犁,犁评 (完善)
2、认识: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耕作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灌溉
春秋 战国
铁犁牛耕
(农用动力革命, 汉代逐渐普及)
垄作法
都江堰
两汉 耦犁、犁壁
代田法 耧车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 龙首渠
人力和水力
筒车
高转筒车是筒车的一种。所谓高转筒车是指其 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 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 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 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 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 部件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 轮,轮径约四尺(明代一尺约合0.32公尺)轮 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 不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
2、西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完善阶段
耧(lóu)也叫“耧 车、“耧犁”、 “耩子”。一种畜 力条播机。西汉赵 过作耧,已有两千 多年历史。由耧架、 耧斗、耧腿、耧铲 等构成。有一腿耧 至七腿耧多种,以 两腿耧播种较均匀。 可播大麦、小麦、 大豆、高粱等。
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含义: 2、形成: ⑴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⑵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
3、性质: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牛郎织女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高一历史2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2第一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2第一课知识点中国古代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古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和国家的兴衰。

高一历史2第一课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的起点,本文将介绍高一历史2第一课的知识点。

1. 史前文化:史前文化是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阶段。

原始社会是人类刚刚开始形成社会的阶段,人们过着游猎采集的生活;奴隶社会是农耕文明初期的社会形态,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养殖牲畜。

2.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夏朝有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如夏代文化遗址和夏代甲骨文等。

3.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它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

商朝有强大的贵族阶级,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生产和交流活动。

4. 商朝的衰亡:商朝的衰亡主要是由于贵族间的内斗和外族的入侵。

商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5. 西周: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实行了周天子的统治制度,推行了封建制度,发展了青铜文化等。

西周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6.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争夺霸权,发生了许多战争和变革。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非常多,需要我们仔细学习和理解。

7.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等。

8. 秦朝的衰落:秦朝的衰落主要是由于统治者秦始皇的暴政和内外压力的影响。

秦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9. 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混战的时期,各部落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形成了多个割据政权,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非常多,需要我们仔细学习和理解。

10.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分裂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南方政权主要是以南斯洛撒政权为中心,北方政权主要是以北朝政权为中心。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二第一课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二第一课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二第一课知识体系一、历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历史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

- 历史的研究方法:考古学、文献学、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等。

二、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先秦时期的政治- 中央集权制:卫、魏、燕、楚、韩、赵、齐、秦八个国家被秦国所灭。

- 诸侯分封制:天子分封诸侯,实行分封制度。

2. 先秦时期的经济- 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为主。

-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出现。

3. 先秦时期的文化- 思想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等思想学派的兴起。

- 文学艺术:《山海经》、《易经》等经典文化作品的形成。

三、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秦汉时期的政治- 秦朝的政治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 汉朝的政治制度:实行封建制度,设立丞相、太尉等官职。

2. 秦汉时期的经济- 农业经济: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控制,推行均田制和井田制。

- 商业经济:与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3. 秦汉时期的文化-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成为儒学主流,道家和墨家思想也有所发展。

- 文学艺术:《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产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内外交困:外患不断,内部动乱,政权更迭频繁。

- 分裂割据:分裂为魏、蜀、吴三国和南北朝。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封建经济:封建化程度加深,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农户经济得到发展。

- 士族经济:士族成为经济主体,通过地主阶级的剥削发展经济。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文学艺术:魏晋文学以小品文和辞章文为主要形式。

- 的传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对文化和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五、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隋唐时期的政治- 隋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和地方分权制。

- 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宰相和中书省等中央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 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源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 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 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
神农氏发明农业的传说
神农尝百草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前期使用石制工具,春 秋时期以后使用铁制农具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家掌握一部分土地)
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1 .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土地制度?
2. 如何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调整?
主要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认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资本主义萌芽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 ——汉景帝
第一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土地制度
学习目标: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3、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变化原因
农业包括: 作物栽培 : 采集--培植 牲畜养殖 : 狩猎--驯化
项目
公田
私田
来源 周王分赐给诸侯的土 私人在公田周围开
地,即井田
辟的土地;
形状 有一定规格,形同 井字
随地形而异
所有权 土地国有,只能使用,土地私有,可以
不得转让与买卖
转让与买卖
义务 向国王缴纳贡赋
缴纳贡物和赋税, 后逐渐不缴
(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讨论4:井田制瓦解、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五谷
稻(大米)
稷(粟,小米)
黍(高粱)
麦(小麦)
菽(豆类)
六畜






农业发展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原始农业是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 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
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 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
1.形成原因:(既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 多私田,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贡赋;
——根本原因
②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 田制趋于瓦解
③各国的变法和改革促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直接原因
④旧贵族、新官僚和工商业者购买拥有大量土地并改变 剥削方式;
(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制度: 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
的建立
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趋势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征服世界的能力。 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 素。生产工具的发展标志着生产力的水平。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过程
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产品分配方式。
封建社会基本耕作方式; 从粗放耕作走向精耕细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 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一)原始社会
——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成员 集体耕种,平均分配产品
二、土地制度的 演变
(二)奴隶社会
——井田制
(三)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所有制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1.特点: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 动产品。
2.典型:半坡氏族公社(黄河流域)、 河姆渡氏族公社(长江流域)
(二)奴隶社会: ——井田制(夏商周时期)
什么是井田制?试分析其性质和实质是什么?
① 概念: ②性质: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③实质、特点: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④公田与私田
(二)奴隶社会: ——井田制(夏商周时期)
什么是井田制?试分析其性质和实质是什么?
刀耕火种 耜耕阶段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之际
桔槔
辘轳
时水 无旱 荒从 年人 ,, 谓不 之知 天饥 府馑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生产力的提高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耜耕——铁犁牛耕 (2)农具:
材质: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动力:人力→畜力 (3)水利:桔槔和都江堰 (3)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 而土地制度的调整又促进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 反作用
① 概念:
A.所有制关系: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把
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对土地有使用权,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
缴纳贡赋。 B.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榨取他们劳动。 C.形状:
西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形同井字。
合作探究:请结合课本思考,奴隶社会的 公田和私田有什么不同点?
政治发展史
经济成长史
中 古代政治制度
古代经济基本结构
国 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
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西 古希腊民主、罗马法、近 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
方 代欧美代议制
发展和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①形成:春秋时期,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
②最终确立(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 要求废除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
使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三)封建社会土地制度:
1.形成原因: 2.形成过程:春秋战国时期 3.主要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