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考语文卷及复习资料
2025届吉林省白城市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白城市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与时尚袁行霈“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刘勰《文心雕龙》中两句著名的话。
刘勰所谓“世情”和“时序”,主要指政治状况而言。
但也包括社会风气和时尚在内。
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内容、风格,都会留下它的印记。
一种诗风的形成,一个诗派的出现,也同它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玄言诗能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这是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清谈的风气泛滥的结果。
为什么到南朝宋时,山水诗能代替玄言诗而兴起?这与当时士大夫崇尚隐逸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南朝齐、梁时的宫体诗,其风格轻艳纤丽,则是由当时宫廷的风气造成的。
宋朝诗多“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沧浪诗话》),也是与当时士大夫的风尚分不开的。
社会风气和时尚影响小说创作,也不乏突出的例证。
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记述名士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如裴启的《语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等。
早在东汉末年,士族中就流传着品评人物的风气。
魏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
清流名士的一毁一誉,不仅决定着别人名望的高低,还影响其终身的成败。
所以人们对自己的评语都很看重。
在这种时尚之下,一般士族弟子都羡慕名士,想学他们的派头。
于是《世说新语》等记录名士言谈举止的小说,便成为他们必读的“教科书”,广泛地流行起来了。
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义气”遂成为封建时代许多人仿效的榜样。
统治者利用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到处建立关羽庙,称为武庙,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并立,以示“天子重英豪”之意。
2022年吉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2年吉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吉林高考试题及答案

吉林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语文试题1. 阅读理解- 文章:《春》- 问题:请概括文章中作者对春天的描述和感受。
2. 古文翻译-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请将上述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3. 作文- 题目:《我眼中的家乡》- 要求:不少于800字,描述家乡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或发展变化。
答案1. 阅读理解答案-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春天的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和希望,都在文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2. 古文翻译答案- 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难道不是很快乐吗?3. 作文答案(示例)- 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四季分明,春天花开满园,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白雪皑皑。
家乡的人们热情好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也在不断地变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二、数学试题1. 选择题- 题目:下列哪个数是无理数?A. 0.33333...(无限循环)B. πC. √2D. 1/32. 解答题- 题目:已知函数f(x) = 2x^2 - 3x + 1,求f(x)的最小值。
答案1. 选择题答案- B. π 和C. √2 都是无理数。
2. 解答题答案- 函数f(x) = 2x^2 - 3x + 1 的最小值可以通过求导数并令导数等于零来求得。
导数f'(x) = 4x - 3,令f'(x) = 0,解得x = 3/4。
将x = 3/4代入原函数,得到最小值为f(3/4) = 2*(3/4)^2 - 3*(3/4) + 1 = -1/8。
三、英语试题1. 阅读理解- 短文:《The Importance of Bilingualism》- 问题:根据短文,为什么双语能力很重要?2. 完形填空- 短文:略- 问题:请根据上下文填入合适的单词。
3. 写作- 题目:《My Dream Job》- 要求:不少于120词,描述你梦想中的工作。
吉林省语文高三上学期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

吉林省语文高三上学期复习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题目:走进乡村看小康走进浙江安吉的余村,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这里曾是“靠山吃山”的典型,矿山开采曾让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面对困境,余村毅然关停了矿山,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如今,余村山清水秀,成为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村民们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在四川凉山,脱贫攻坚战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今村村寨寨通上了柏油路,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水,孩子们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措并举,让贫困群众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也为他们铺就了一条通往小康的康庄大道。
从余村到凉山,从东到西,从南至北,中国大地上一幅幅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浙江安吉的余村曾以矿山开采为主,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B. 余村通过关停矿山,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并成功转型为美丽乡村示范村。
C. 四川凉山曾是深度贫困地区,但脱贫攻坚战让这里彻底摆脱了贫困。
D. 文章中提到的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点。
答案:D解析:文章提到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而非终点。
2.文章第一段中的“靠山吃山”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答案:文章中“靠山吃山”指的是余村曾依赖矿山开采为主要经济来源,即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经济活动。
3.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四川凉山哪些方面的变化?答案:文章第二段列举了四川凉山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三大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村寨寨通上了柏油路)、生活条件的提高(家家户户喝上了干净水)、教育条件的改善(孩子们都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吉林高考语文考试题及答案

吉林高考语文考试题及答案(正文开始)今年吉林高考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如下: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50分)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1)Traveling is a popular way for people to explore the world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cultures. However, some people prefer to travel alone, while others enjoy traveling with a companion or a group.(2)Traveling alone has its perks. Firstly, you have the freedom to set your own schedule and make quick decisions. You don't have to consider other people's preferences or wait for someone else's approval. Secondly, you have the chance to immerse yourself fully in the local culture. Traveling alone often forces you to 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and interact with locals, making your experience more authentic and meaningful.(3)On the other hand, traveling with a companion or a group can be beneficial as well. Firstly, it provides a sense of safety and security, especially in unfamiliar places. Having someone to share the experienceswith also adds joy and excitement to the trip. Additionally, it allows for shared expenses, making travel more affordable.(4)In conclusion, whether you choose to travel alone or with others depends on your personal preferences and the type of experience you seek. Solo travel offers independence and cultural immersion, while traveling with others provides companionship and safety. Ultimately,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make the most out of your journey and create memories that will last a lifetime.1.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es ________.A. the benefits of traveling aloneB. the advantages of group travelC. the safety concerns of travelingD. the different preferences in traveling2.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is a perk of traveling alone?A. Being able to save money.B. Having companionship.C. Making quick decisions.D. Sharing expenses with others....(正文继续,依次进行阐述其他部分的题目及答案)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两节,满分40分)第三节应用文写作(满分40分)假设你是李华,你的英国朋友Tom打算到中国来学习汉语,因此发来邮件向你咨询相关事宜。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语文高考复习试题及答案指导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包围,这些信息中既有真实可靠的,也有虚假不实的。
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一篇关于信息辨别能力的文章,请仔细阅读。
【甲】信息辨别能力,是指个体在获取信息时,能够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价值性进行判断和筛选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信息辨别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有助于我们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虚假信息往往披着“真实”的外衣,通过精心设计的语言和逻辑迷惑我们。
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我们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辨别出信息的真伪。
其次,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素养。
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观点和思想。
通过辨别信息,我们可以筛选出有益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容,从而提高自己的素养。
再次,提高信息辨别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信息诱惑和干扰。
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避免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
【乙】那么,如何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呢?一是加强学习。
学习是提高信息辨别能力的基石。
我们要广泛涉猎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信息辨别中游刃有余。
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在获取信息时,我们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信息,不盲目接受,不轻易否定。
三是学会质疑。
质疑是提高信息辨别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面对信息时,我们要敢于提出疑问,探究信息的来源、逻辑、依据等,从而辨别出信息的真伪。
四是关注权威渠道。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权威渠道的信息往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我们要学会关注权威媒体、专家学者的观点,以此为参考,提高自己的信息辨别能力。
五是保持冷静。
在信息辨别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冷静,避免被情绪左右。
吉林省高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高考语文试题吉林省高考语文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23年吉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Word版)

2023年吉林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卷)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此非常重视并作出了特别规定。
周代的食品交易时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欲对农产品的成熟度十分关注。
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食,果实未熟,不~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载。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威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其余。
当弗,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即肉类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佛泽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
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
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
”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以利罚。
宋代,饮食市场空前繁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
追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府的城市风貌,并且以大量笔墨写到饮食业的昌盛,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以及从相关行会。
商品市场的繁荣,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一些商贩“以物市于人,敝恶之物,饰为新奇;假伪之物,饰为真实,如绢帛之用胶糊,米麦之增湿润,肉食之灌以水,药材之易以他物“《》,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用鸡蛋沙、鹅半吹起,失血余以灰之类伎俩牟取利润,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现象的监督和管理,宋代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
“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易以其物大小,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
”(《都城纪胜》)商人们依经营类型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组织,并按此行业登记在籍,否则就不能从业经营,各个行会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质量进行把关,行会的首领作为担保人,负责评定物价和监察不法行为。
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上述朝代对食品流通的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据测,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也可以为现今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监督模式的合理构建提供的思路和途径选择。
(编自张玮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代统治者严禁未成熟的果实和谷物进入流通市场,易防止此类初级农产品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B. 《二年律令》与《唐律》都规定,凡出现因脯肉有毒而致人生病的情况,食品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剩余的肉食。
C. 《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D. 《唐律》规定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并故意将脯肉给人吃或出售,而致人生病者,要判处徒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宋代政府注意到产品掺假,以次充好等各种质量问题,进一步加强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B. 随着城市民间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宋代统治者出于对从业者监管的需要,设立了行会这一政府机构。
C. 监督从业者的合法经营,同时方便政府向商户、手工业者等收取费用,这也是宋代行会的重要职责。
D. 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律》将“故与人食并出卖”有毒脯肉造成的后果分为两类,并基于不同的处罚,可见唐代的法律条文已经较为详尽周密。
B.宋代政府引入行会管理方法,既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对经营者进行登记,又对生产经营的商品进行质量把关。
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D.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者施以重罚,有助于保障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唐宋法律对人们的启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
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
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
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
岁侵,米价翔踊。
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
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
明年召拜户部尚书。
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
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
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且尽罢诸不急费。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
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
”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
”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
瑾等大惧。
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
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
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
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
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
瑾诛,复官,致仕。
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著:彰显。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C.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D. 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6.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第一世;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1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2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鞋刘庆邦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
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不要好呀,我留着给妹妹做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吧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上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
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
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
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的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
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
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
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
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
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么?”“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