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二课时学案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2.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3—4段,整理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1.学习结合人物言行描写来分析人物,并分析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了解作者意图,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知识链接】1.司马迁论项羽吾闻之周生曰:“舜目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后“太史公曰”)翻译: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仁”。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仁。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
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
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
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
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2.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高中语文 第六课 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六课鸿门宴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生词,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2)了解司马迁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掌握史传文学的传统写法。
【重点难点】(1)重点: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2)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内容】一、复习导入二、探究提问1 研习第一部分(1)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明这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教案】高一语文《13鸿门宴》第二课时

《鸿门宴》第二课时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刘邦一方的对策,形势由战向和转化──故事的发展
正当项羽准备进攻刘邦的时候,项羽的叔父项伯惦记自己的患难朋友张良,崐连夜把军事秘密告诉了张良,张良坚持又把事情告诉刘邦,刘邦闻讯后大惊。
崐先惊慌失措问计于张良(两呼“为之奈何”),后采纳张良建议,亲自出马拉拢崐项伯(“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请求项伯在项羽面前为自己崐说好话,最后项伯回营说情,项王许诺。
双方矛盾由激化又得到缓和,战争乌云暂时消散,刘邦化险为夷。
第三部分(3─4自然段)写宴会上的斗争过程──高潮
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1层.刘邦轻车简从,亲至鸿门谢罪,项羽信之。
点明项羽在对刘邦的态度上已经解除了思想武装,愿意同刘邦和好。
这在崐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项羽的变化同坚决杀掉刘邦以除后患的范增产崐生了矛盾,这就是刘、项之间的斗争,又和项羽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层.写范增举示意杀刘邦,“项王默然不应”,范增受挫,失掉了第一崐次杀刘邦的机会。
3层.写范增召项庄舞剑,项伯又起而“翼蔽”,刘、项之间的斗争,又因崐项羽内部的冲突而缓和,失去了杀刘邦的第二次机会。
4层.写樊哙闹帐,“义责”项羽,项羽自觉理亏“未有以应”,让樊哙坐崐下,使刘邦得以脱身,失去杀刘邦的第三次机会。
在鸿门宴的斗争中,优势本在项羽一方,但由于项羽头脑简单,刚愎自用,崐内部矛盾重重,步调错乱,因而一次又一次坐失良机,由主动转为被动;而刘崐邦一方,由于首脑机智权变,内部团结,步调一致,终于在不利条件下一步步崐由被动变为主动。
鸿门宴导学案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必修1 编制:范志军审核:范三龄使用日期:2012 年9 月日班级:组别:组号:___________ 姓名:《鸿门宴》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归纳整理文言词语、文言词语活用、文言句式等知识2.翻译文言重要句子,进一步掌握文言句子翻译技巧【自主学习】逐字逐句寻找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词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古汉语句式6、固定句式: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7、古代“座次”问题: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8、古代的礼节: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借助书上注释,联系上下文,翻译以下文言句子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教案 第二课时

明确:“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17分钟)
(1)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5分钟)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备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鸿门宴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小组讨论,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梳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难点
培养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能力,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疏通重点字词,
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教师提问、
学生作答
感受人物形象
点拨法
分角色朗读,表现人物情感
教师提问,指名作答
点拨法
明确描写角度,
感受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
疏通重要字词,
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教师总结
学生自由诵读,
归纳总结
完成习题,
巩固提升
作业布置
教学
小结
课后
反思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跟从
2、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谢罪/合力
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4、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隔阂。
5、项王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6、亚父南向坐。面向南。
【K12学习】《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

《鸿门宴》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精彩片断赏析。
项羽人物形象探究。
【教学过程】一、齐读课文,抽查正音情况。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无伤告密范增献计宴会前项伯夜访起因张良定计刘项约婚刘邦请罪宴会中范增举玦项庄舞剑经过樊哙闯帐刘邦离席宴会后张良献礼结果无伤被诛三、精彩片断赏析[]《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鸿门宴》教案2阅读第三、四段,把握人物出场顺序,分节记忆人物言行,理清背诵思路。
三起三落,情节张弛有效,波澜起伏如下图:玦项剑项帐项举羽舞伯闯王增不庄翼哙款范应项蔽樊待四、项羽人物形象探究提问1: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
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
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
提问2: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教师点拨: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
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
拓展: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不妨选以下三个片段: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高中语文26鸿门宴第二课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鸿门宴》(第二课时)【学习方针】1、积累第二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2、文段2主要内容及其在情节发展方面的感化。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1、找出文段2中的通假字。
2、检查预习学案中重点语句翻译。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二自然段。
(3分钟时间自主学习本段,疏通文意,利用圈点标注重点字词,并划出有疑问的词语,完成下列标题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秦地可尽王也:(5)君安与项伯有故:(6)项伯杀人,臣活之:(7)孰与君少长:(8)吾得兄事之:(9)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10)籍吏民,封府库(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解释古今异义词⑴沛公居山东时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⑷所以遣将守关者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在情节发展方面有何感化?【达标检测巩固提升】A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亲近。
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C.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友谊。
D.籍吏民籍:登记。
A2.翻译句子。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C1. 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①具告以事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①夜缒而出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D.①长于臣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知识梳理归纳总结】【预习指导新课链接】1、熟读文本第3、4段。
2、完成预习学案三。
03 教学设计_鸿门宴(第2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史识和文学才能。
《鸿门宴》的描写历来被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
那么,课文节选《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如何来刻画这些人物的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掌握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常识,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
2.积累常见的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把握事件的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史记》,了解书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如人物间的称呼、鸿门宴的座次安排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时间发展之间的联系。
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文本的研读,比较《左传》和《史记》在叙事上的异同,学习《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的手法。
借鉴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透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
三、相关知识“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 鉴赏文章的写作艺术,学会运用多角度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3.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鉴赏文章的写作艺术,学会运用多角度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三、重点研读宴中部分(3、4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人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活动1:学生齐读3、4自然段,把握句读,疏通文意。
2:分组讨论描写人物的角度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自由朗读)。
四、探究:有人说项羽在席间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表现了
项羽的“君子之度”。
你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在你心中,项羽和刘邦谁才是
真正的英雄?
五、总结:宴中部分作者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得刘邦能屈能伸、能言善辩,项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
樊哙忠诚勇武的形象跃然纸上。
同学们平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多
角度描写来刻画人物,多方位展示人物的性格。
六、作业布置:对《鸿门宴》中的某个主要人物写一篇短评,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