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故事情节欣赏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学设计《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的相关知识;掌握部分重点实词和虚词;初步掌握一些翻译的技法和规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结合连环画来了解故事情节,复原人物形象;通过归纳整理来积累实词和虚词;通过训练来学习翻译的技法和规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们阅读古文的兴趣,克服他们的惧难心理,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的理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复原人物形象,尝试跳开注释,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来阅读文本。

导入:很多同学害怕甚至憎恶文言文,对于长篇的文言文更是恨得咬牙切齿,其实文言文并没有那么可恶,有些故事还一直流传至今,有很多故事搬上了荧屏,为我们所熟悉。

它们或感人,或震撼,或讽刺,如果说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它们都很美。

比如,很多同学看过《霸王别姬》,美得有些绝望;有些同学应该看过《杜十娘》,9月底即将上映的《画皮》也我们的古典文学。

当然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相信同学们都不会陌生。

那么,怎么样可以让我们轻松阅读文言文,了解那些让人感动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试试。

一、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或者交流一下,你们所知道的霸王别姬,那是一个什么故事,都讲了什么人什么事情。

回忆一下张国荣演绎虞姬时候那种神情绝望的眼神,带着我们对这个故事的回忆,一起翻开课文《鸿门宴》。

请别急着去看注释,今天我们先忘记考试,我们今天要做的很简单,就是了解一个故事而已,就想我们平时读小说看漫画那样,用那样的心情来阅读。

现在我给你们十五分钟的时间,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来看这个故事,不需要句句明白,只求了解故事梗概和知道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好。

时间只有十五分钟,所以抛开下面的注解,抛开所有的一切,就看故事本身。

二、打出几幅与《鸿门宴》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们找出与之配对的内容,内容越精确越具体越好,最好能告诉我们画里对应的是哪几句话。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3、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这首诗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作品1.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单元6鸿门宴(3)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单元6鸿门宴(3)

鸿门宴教案教学重点1、赏析司马迁所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并了解人物刻画方法。

2、英雄含义的解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乐背景下)铿锵有力的琵琶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长啸、拔剑自刎的古战场。

下面,再让我们跟着由本班同学改编、表演的课本剧《鸿门宴》,走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鸿门筵席,重温楚汉相争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二、学生观看自编自演的课本剧《鸿门宴》;直观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10分钟)三、分析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

1、对照原文,演员的表演是否符合你心目中的人物的设定?2、探究主要人物性格:刘邦与项羽3、学生畅所欲言。

抓住了樊哙粗犷而又机智的特点。

张良话未及出口,樊哙便从其匆匆之步履中察觉鸿门宴上早已是剑拔弩张、杀机四伏,焦虑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今日之事何如?”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樊哙迫不及待请命:“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跃然字里行间,充分显示了樊哙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

樊哙一系列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言行竟让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无端喜爱,再赐卮酒。

樊哙瞅准机会,借酒发挥,慷慨陈辞,替刘邦说出了想说而又不便说抑或不敢说的话。

他先数暴秦之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意谓天人共愤;接着夸刘邦之功,“先破秦入咸阳”,暗指项羽无能;再表沛公之德,“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映射小人之心;然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

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一番煌煌大论,几度欲擒故纵;寓假于真,藏虚于实,貌似理直气壮、推心置腹,实则一派谎言、混淆视听。

说者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以假乱真却能瞒天过海;攻心战术,旁敲侧击,句句中的。

刘邦逃出宴席后,樊哙又能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第1课时)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第1课时)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了解古文化常识、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项羽”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从鸿门宴会座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即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 通过听读,整体把握,分析情节。

一、导入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诗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系列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系列三)

《鸿门宴》一、学习目标: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3.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的表现手法;二。

学习重点:1.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点,注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三。

学习难点:注意作者运用对比衬托方法和在矛盾中写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四.学法导引1.阅读课文,了解大意,初步感知人物语言、行动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2.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3.归纳文中文言词语,特殊句式4.合作交流,解决疑难五.学习时数:三学时【资料链接】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0 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 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

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 年的历史,分本纪(12 篇)、世家(30 篇)、列传(72 篇)、书(18 篇)、表(8篇)等五种体裁,共130 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3.背景知识:《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五)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 教案(系列五) Word版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1、相互讨论,对比概括出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的性格特点。

2、了解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从多个角度作出有依据的评说。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析法、自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至少4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作者和《史记》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生于龙门,10岁开始诵读古文,后随父亲至长安学习经史,师事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从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外出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归来后30岁左右初任郎中,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38岁)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42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并开始编纂史书。

天汉三年(前97年,49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第3课时) 教案(系列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教案: 第二单元第6课鸿门宴(第3课时) 教案(系列二)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的时代背景了解古文化常识、重点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项羽”这个主要人物形象。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教学难点:从鸿门宴会座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学生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即以文脉带动语脉,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把握人物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提问、探究,把握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1、“鸿门宴”是《史记》流传下来的一段史实,人们一提起它,想到的不是揖让进退、宾主言欢,而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

那么,既然是“宴席”,就要有座次之论,“鸿门宴”上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关于鸿门宴上的坐次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2、提问:处于矛盾冲突顶峰时,人物之间的称谓,往往能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试分析课文中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故事情节欣赏教案设计
夜村中学张卫军
【教材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人教版)之“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六课《鸿门宴》。

【设计思想】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叙事艺术欣赏重人物轻故事实际,教者强调故事情节欣赏的基础地位,力图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欣赏的知识、思路与技巧,并运用这些知识、思路与技巧欣赏《鸿门宴》故事情节,享受叙事艺术的美,提高故事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拟小标题,分析与欣赏故事情节的知识、思路与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方法指导——问题指引——探究、交流、讨论——适时点拨,提高故事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叙事艺术的完整美与曲折美。

【教学重点】
(一)帮助学生理解概括、分析与欣赏故事情节的思路、知识与方法。

(二)指导学生运用上述思路、知识与方法,探究《鸿门宴》故事情节,并进行交流、讨论,并予适时点拨。

【教学难点】欣赏故事情节,享受叙事艺术的美。

【教法选择】启发点拨
【学法指导】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试复述《鸿门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文句梳理时,我们隐约感觉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在接下来的40多分钟里,我们将以灵活的方式方法,具体地感知、分析、欣赏《鸿门宴》故事情节,享受叙事艺术的美。

(二)感知故事
1、方法指导:众所周知,标题是对文情文意的高度浓缩,应醒目。

而故事的六要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何人于何时在何地因何做了何事,产生了何种影响。

其中“何人”与“何事”最为重要,概括情节时,自然应突出这两点。

2、问题指引与探究:浏览课文,给每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

3、交流讨论:
⑴前后桌交流所拟小标题,讨论后选一个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⑵全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小标题(见“板书设计”)
(三)分析故事
1、方法指导:故事是人物的故事,要找到主角,以他为线索绾合故事。

建立故事分析平台,把事件放在相应的位置,以利于整体而直观的关照故事。

一般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为中轴(参照),当事件使主人公处于不利时,在轴线下标示一点;反之则在上标。

继而连点成线,就得到故事的发展图。

2、问题指引与探究:想想各个情节对项羽的命运产生了何种
影响?据此绘出本文的故事的发展图。

3、交流讨论:
⑴前后桌交流所绘出故事的发展图,讨论后选一个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⑵全班交流讨论,选出最好的故事的发展图。

(见“板书设计”)
4、适时点拨:
曹无伤“告密”有利于项羽,应在线上;项伯“夜奔”,损害了项羽集团的利益,应在线下。

其它情节对项羽的命运影响,参照上述两例。

(四)欣赏故事情节,享受叙事艺术的美。

1、观察故事的发展图,说说故事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是否平铺直叙,是否注意了照应。

2、适时点拨:
“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为开端,形势骤然紧张,范增说项羽“急击勿失”,火上交油,为鸿门宴伏了杀机。

“项伯夜访,‘毋从俱死’”,透露了机密;张良献计“不敢倍德”,刘邦会见项伯,巧于逢迎;项伯夜归,说服项羽。

一下子战云消散,局势缓和。

这是发展。

第3、4段是情节的高潮,“杀”与不“杀”的矛盾贯串始终,整个“鸿门宴上”的情节,大体可概括为三起五落。

三起:宴会开始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气氛始趋紧张,一起;项羽因为没有察觉项伯徇私通敌,完全相信了项伯的劝告及刘邦的表白,“默然不应”。

而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企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宴
会顿时充满杀机:读者眼前,项降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个宣,气氛更趋严峻,二起;张良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跽”,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于极点,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起。

五落: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

紧张的气氛竟逐步缓和下来。

项羽对于贸然闯宴的樊哙不但不怒,反而赞樊哙为“壮士”,读者的心弦稍宽松动,一落。

接着,樊哙又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颂扬刘邦,其调子虽然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

但“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

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共中王。

读者的心弦又进一步松弛,二落。

但是,杀机仍未彻底消除,身处“鱼肉”地位的刘邦坐不安席,机警地托词离宴,樊哙、张良会意随出,宴庭内外一片动乱。

司马迁描述却有条不紊,使读者的视线在宴庭内外不断移动变化:庭外,“宾客”刘邦与群臣紧急策划脱身之计;庭内“主人”项羽与左右还不知道,于是“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弛,三落。

情节继续发展:庭外,刘邦轻骑简从,抄小路脱身回营;庭内,张良献礼,项羽“受壁”,四落。

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被打乱,因此,范增受玉斗后,“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这一很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

“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五落。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以项羽欲击刘
邦始,以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以范增怒骂项羽终。

矛盾复杂,波澜起伏。

虽为节选,而结构十分严谨,前后呼应,情节完整。

(五) 作业
课外给亲友讲述《鸿门宴》,想想项羽、刘邦、张良、范增、樊哙等各是怎样的人?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美妙的音乐对长有音乐耳朵的人才有感染力。

重要的是,要营造氛围,诱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搭建让学生施展才情的平台。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想方设法使学生投入其中,感受语文的真情与纯美,享受进步,哪怕是一小步的喜悦。

唯其如此,课堂教学才会有生机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