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二单元 绿海林涛声 苏少版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D007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
欣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和思考,能尝试分析《森林狂想曲》的曲式结构;2.通过聆听和模唱,能提升音乐记忆能力;
3.了解曲笛、小提琴的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4.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能用深情、和谐的歌声、乐声表达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
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
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1、开门见山,导入激趣。
(幻灯片1——封面)。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D008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公
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A B C 三个音乐主题的变化,能够哼唱最主要的主题旋律,并能够听辨出各段主题曲调的出现顺序,提高音乐记忆能力。
2.听辨每段旋律的主奏乐器,能够听辨三种乐器的音色。
3.感受乐曲轻松欢快的情绪,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重点
1.能够听辨出三段旋律
2感受三种乐器(笛子、小提琴、吉他)不同的音色
教学难点乐曲中三段旋律的主奏乐器依次出现的顺序
教学准备
PPT,音响,钢琴
教学过程
修改栏
一、组织教学
导语:看这只兔子一直看着手表,他是要去哪里吗,你们看……(播放视频)
师:他去参加舞会了,树洞里传出了这样的声音,播放音效,你能说。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D011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公
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伴着多种自然声音组成的“音效”交替而成。
A、B、C三个主题轮番演奏,首尾和中间穿插有实地录制的“音效”。
三个乐段均为五声羽调式,
B、C主题是A主题的变奏。
A主题的核心音调是“la、do、mi”,上句结束在属音“mi”,下句结束在主音“la”上,具有呼应关系。
B主题一开始似乎转到了大调,但随后又转回了小调,使乐曲增添了新鲜感。
C主题中各乐句为弱起,并且都在较高音区盘旋,但仍保留了许多A 主题的因素。
这首乐曲既有各种乐器的演奏,更有森林中各种动物、昆虫的鸣叫声和风声、雨声、流水声的录音,使人听起来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整首乐曲充分表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森林狂想曲》,能哼唱主题一的旋律,听辨出3个不同主题旋律,并且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主题出现的顺序。
2.了解乐器竹笛和小提琴,能听辨它们的音色,感受两种乐器的丰富。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D009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学习内容:
听:森林狂想曲评:成长的足迹(一)
课标陈述:
1.能够随着乐声哼唱短小的音乐主题或主题片段。
2.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
标准细目:
1.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受,理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
并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创造和谐的乐声——《森林狂想曲》。
2.聆听乐曲《森林狂想曲》,能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主题出现的顺序,哼唱以及模唱两个不同的主题。
学习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
学习难点:
1.听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并能用图形、色块加以记录。
2.用合适的动作表现主题旋律。
学习准备:钢琴、课件、竖笛、打击乐器等
学习过程。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D003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
2.了解民族乐器曲笛,进一步了解小提琴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3.通过对作品的体验、感受,了解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分辨主题旋律。
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个神秘的地方特别的热闹,我们一起听一听,这些热闹的声音都是谁发出的呢?(鸟鸣,蛙叫,蝉虫的叫声。
)师:这么多小动物的声音,可都是由一位台湾著名音乐制作人吴金黛和他的团队深入到台湾森林之中,用专业的设备把森林中100多种自然声音进行了录音,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呢。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些大自然的声音一起去森林走一走。
(揭题《森林狂想曲》)
欣赏
师:森林中不仅有小动物们的叫声,连泉水也在唱歌呢(A音乐)师:。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D004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听:美丽的喀纳斯湖(选段)森林狂想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
1. 欣赏《森林狂想曲》
2. 为乐曲划分乐段
3. 用多种方式表现乐曲的三个乐段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和表现,能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在情景引导下学生能律动、哼唱、模唱,从而感受乐曲。
3. 知识与技能:能通过对A乐段旋律的模唱和律动感受,听辨演奏乐器,并区别出其中三个主题乐句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在聆听中想象、表达
难点:用声势和模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分辨A乐段中三个主题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尤克里里、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聆听引子部分。
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绿海林涛声

绿海林涛声
第二单元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乐于参与课堂上演唱、演奏、聆听和集体舞等活动,在演唱、欣赏一组
森林主题的音乐作品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的感受音乐所展现的自然之美。
2、能用较为柔和、捎带头腔共鸣的声音演唱《银色的桦树林》,和谐的完
成后半部分的二声部合唱。
能用饱满、明亮有力的声音演唱《绿色的祖国》,表现歌曲蓬勃向上的情绪和进行曲风格。
能用短小的乐句为这两首歌曲伴唱。
3、能够跟随音乐以集体舞的形式在乐句的句尾休止及乐句变化处变换动
作,互相配合,关注音乐旋律的变化并及时做出反应。
4、聆听乐曲《森林狂想曲》,能用个性化的方式记录主题出现的顺序,哼
唱以及模唱两个不同主题。
聆听《美丽的客纳斯湖》,能说出主题旋律的重复与变化。
5、能用连贯悠长的气息吹奏竖笛曲《在银色的月光下》,做到节奏准确,
大跳音程不破不炸,口风调节和控制较好。
二、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配套磁带、图片、小黑板、活动道具.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美丽的哈纳斯湖》。
拓展:交响诗、音诗、交响音画。
竖笛练习
绿海林涛声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欣赏:《森林狂想曲》。
唱:《绿色的祖国》。
拓展:护林工人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
绿海林涛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唱:《银色的桦树林》。
拓展:观于树木的谚语、格言。
二、教学过程:。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唱: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D001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五年级下册《绿海林涛声唱:银色的桦树林绿色的祖国》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比
赛讲课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演唱加拿大民歌《银色的桦树林》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银色的桦树林》,唤起学生对森林的向往,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2、能用较为柔和、稍带头腔共鸣的声音演唱歌曲,和谐地完成后半部分二声部合唱。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试着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型和后十六节奏型。
教学过程:
一、感知音乐风格。
学生听《银色的桦树林》伴奏音乐进教室,自由坐下。
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个旅游的好时节。
今天,我就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国外走一走,看一看,去哪个国家呢?(出示图片)
师: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国旗吗?生答。
师:对!今天我们的目的地就是北美的加拿大。
加拿大在哪儿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加拿大的地理位置,看地球仪,这个地方就是加拿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听《美丽的喀纳斯湖》唱《银色的桦树林》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和歌唱《银色的桦树林》,感受春天的美好景象,体
验不同音乐体裁所描绘的春景,感受中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和风格特点。
2.能用明朗、愉悦的情绪,纯美的歌声演唱《银色的桦树林》。感受歌曲美的意境。
第2组在座位上演唱主题并拍手伴奏。
第3组吹口哨模拟鸟叫。
第4组竖笛创造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第5组奥尔夫节奏乐模拟动物界、自然界美妙的声音。
3.通过欣赏班得瑞乐队演奏的作品,了解当代音乐这种音乐体裁的表现方式,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银色的桦树林》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后十六节奏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在这个风和日丽、充满花香的季节里,你最想做什么?(踏青、春游)那今天我们就寻着花香,一起去踏青春游,感受扑面而来的春的气息吧!
4、观看录象、处理歌曲
师提问:看了录象,你有什么感受吗?想说些什么吗?这样的情绪用怎样的声音来描述呢?(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并提出要求:用稍连贯的声音、自然的声音演唱具有异国风情的桦树林。
5、生演唱第二、第三乐段。
6、学生合作表演歌曲
7、教师帮师生律动,感知乐曲风格。
播放伴奏音乐,这首乐曲旋律深情、委婉,具有异国风味。让我们跟着这轻松的音乐跳起来吧!
蝉声、蛙声、鸟声和溪水……乐曲开始、中间、结尾共三处。
师:大家再来听一听这神奇的声音。听一听这三处的力度有什么不同?好像什么?
教师分别播放乐曲开始、中间、结尾的音效。
师:谁能来学一学这好听的声音?
生1:吹口哨学鸟叫。(可能)
生2:学布谷鸟叫。(可能)
师:他们学得太棒了!我们大家都来学一学好吗?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小乐器。
教师播放全曲2次。
学生用动作表示第一主题,并回答共出现了7次。
师:当听到主题A时,用“啦”模唱,再听一听还有几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
教师播放全曲3次。
学生用“啦”演唱主题A,并回答还有两个和第一主题不同的旋律。
2.听辨多段体结构(可机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听辨结构)
师:同学们听辨得非常准确,全曲共由三个主题交替构成。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主题。现在我请两位同学来到前边,将三个主题曲式结构用字母排列出来。其他同学听音乐表演(第一主题坐着拍手,第二主题起立二人对拍,第三主题可离开座位转圈等,音效部分模拟自然声音)。除三个主题外,听到的声音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现。如:≈
2、完整演唱
3、指名唱、二人对唱等形式巩固歌曲
(三)学习歌曲第二、三段
教师针对学生在演唱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3、轻声跟着钢琴伴奏哼唱歌曲,要求学生能唱准歌曲的节奏,对一些歌词集中的地方要唱清楚每个字,不能含糊地带过。
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哟应注意音准,速度和节奏。
5、完整地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旋律特点和表达的意境。
五、拓展
向学生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歌曲作者李叔同。观看录象、引申环保。教师:银色的桦树林是那样美丽,把世界装点得这样多姿多彩,可是,请看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六、总结
美好的世界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努力,让我们把这世界打扮得更美!
陶笛复习《故乡的原风景》第二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唱《绿色的祖国》
学生分组,一组学生伴奏、一组学生律动、一组学生演唱。
1.完整地欣赏歌曲,说说歌曲中哪两句完全一样?哪两句比较像?哪一句完全不同?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用不同色块表现歌曲中的相同与不同的旋律。(点击课件)试唱曲谱,然后跟琴唱,最后完整整、熟练地演唱歌曲。通过对比演唱,根据学生的回答,为歌曲加入力度记号,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多媒体播放加拿大风光,背景音乐为《银色的桦树林》伴奏)
2、观看女歌手表演,感受乐曲情绪(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加拿大人能歌善舞,这里就有一位女歌手在街边演唱呢。思考:你觉得这样的音乐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情绪?(学生回答)
3、学唱歌谱和第一段歌词
师:唱会歌曲就可以得到演唱会的入场券,参加他们的聚会啦。入场券可是个神秘的小礼物哟!请大家翻到第10页,跟老师的琴声轻轻学唱第一段歌词。
1、你们有没有见过小树林?还记得它的特点吗?
2、小树林中,最抢眼的是什么颜色?为什么是绿色?
3、你们能描绘一下不同季节的小树林吗?
4、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林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加深他们的印象,并对此展开讨论,再把讨论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三、新授 学唱新歌:
1、听歌曲范唱,初步把握歌曲的情感,
2、跟琴轻声演唱歌曲旋律;视唱歌谱。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七言律诗学习歌曲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师生在音乐生中相互问好。律动,感知乐曲风格。
1、看地球仪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到北美的加拿大去看一看。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加拿大的地理位置,看地球仪,这个地方就是加拿大,你们了解加拿大吗?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8、为乐曲伴奏
教师:为了能让这节目更出彩,我需要几个搭档来演奏打击乐并和我组成小乐队为大家伴奏!(教师请学生上台演奏打击乐,同时演唱衬词部分。)
9、师生合作、表演节目
教师:我们现在就要去参加表演了,你们看老师是不是还要化化装呀?(教师戴上牛仔帽、围上丝巾)教师:我现在就要表演了,同学们你们给我伴舞,好吗?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更出色!我唱完了,请大家想一想,在什么地方加入打击乐好?
教师播放全曲4次。
学生活动:听音乐表演。
五、听辨音色
阶段目标:分辨民族乐器——曲笛和西洋弓弦乐器——小提琴的音色魅力及演奏方式。
师:这首乐曲的主题多次出现,欢快的旋律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那明快的音色你们知道是什么乐器主奏的吗?让老师告诉你们吧!
乐曲主题是由两种不同类别的乐器主奏的。一是民族吹管乐器——笛子;还有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西洋弓弦乐器——小提琴。它们同属于高音乐器,音域很宽,高音明亮,表现力非常丰富。现在老师播放两段音乐片段,你们听一听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可以模仿一下这种乐器的演奏姿势。
三、创编与延伸
按歌曲中的色块提示,边唱边和同伴合作跳集体舞。 教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
四、欣赏《森林水车》
1、我们用歌声表达了《绿色的祖国》,现在我们体验一下绿色森林中,水车轮子转动的美妙的声音。
2、听赏《森林水车》
3、跟着音乐感受水车轮子转动的声音。
五、音乐游戏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这个游戏的题目叫做《找一找》。老师这儿有只可爱的流氓兔,过会儿我会把它悄悄地藏在一个小朋友身边。老师还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找一找,小兔藏在了谁身边。在他找的过程中,其他同学边拍手边唱歌,可以给他提示,但是不是用目光(眼睛老盯着藏玩具的小朋友、或者直接告诉他,而是用你们的歌声和掌声的变化来进行提示。找玩具的同学离玩具越远,歌声、拍手声越响;离玩具越近,歌声、拍手声越轻。明白了吗?希望大家要遵守游戏规则。
二、欣赏《美丽的喀纳斯湖春野》
1.在《美丽的喀纳斯湖》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听前设问:听到了什么?仿佛来到了哪里?感觉怎样?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精美的画面。
3.出示《美丽的喀纳斯湖》主旋律,分别用―啦、哒、噜‖等衬词模唱主旋律。在每一乐句尾,教师指挥部分学生模仿鸟叫―喳喳 喳喳‖,进行简单的二声部发声练习。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的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和想象力。
分辨主题旋律出现的顺序,在了解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创作新的《森林狂想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一、导入 开门见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去,你们听……这是哪?听到了什么声音?在乐曲中你听到了几处没有音乐旋律伴奏的声音?(教师提示是在乐曲开始、结尾、还是中间?)生回答。
(一)分段学习歌曲
同学们这首歌曲分为几段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播放歌曲《森林的早晨》)
歌词有三段,形象地描绘了植树造林以后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歌曲为降B大调,四二拍,单二部曲式。全曲节奏规整,旋律以小跳、级进为主,乐句与乐句的连接有时出现四度跳进,使整首歌曲颇具有进行曲风格。
(二)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1、随琴轻声哼唱第二段
这位音乐家看到了这段故事,不禁热泪盈眶,眼看着生命就这样一个一个没有了,一种对自然的感动与保存之心油然而生。为留下宝贵的森林原始声音,他邀请了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徐仁修,跋山涉水,历时5年,深入热带森林,共收集蛙鸣、鸟叫、溪流近100种自然声音,再配以悠扬的乐曲,创造了这动听的乐曲。让我们大家都来做保护大自然的小卫士吧!
学生即兴演奏、模拟蛙鸣鸟叫。
二、新授
1、聆听乐曲《森林狂想曲》
师:大家学得简直比音乐家现场录的还像,老师都陶醉了。
音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你们觉得这首乐曲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大森林。
师:同学们请为这首乐曲起个名字。(可能有:《美丽的大森林》《森林的早晨》等)
师:同学们给乐曲起的名字真好听,音乐家也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森林狂想曲》。
2、教师总结:
离玩具越远,我们的歌声就变强,而且是变强,还可以用哪个词。对了,是渐渐变强,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变化叫做渐强,它是这样表示的〈。你还能想出用怎样的图形来表示呢,也可以用一组图形来表示。
反过来,谁来说说看?(声音越来越弱)。也来画画,好吗?
谁来用你的手势来表示渐强渐弱。
3、结合游戏来演唱歌曲《绿色的祖国》
六、总结
最后让一个人当选太阳,两个学生做小雨点和小鸟,其余学生做苗,伴随着音乐声,让我们一起在阳光雨露下愉快地成长吧!(播放音乐) 陶笛复习《故乡的原风景》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