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5章 第2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业、异地搬迁等。
2.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的 绿色经 济发展
循__环__经济控 提 减制 少 高资污 资__源染 源__利物 消用排 耗效 放率
改善能源结构 低__碳__经济提高能__源__利用效率
减少碳排放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3.提倡可持续消费
(1)主要途径:公众的支持和参__与__。
建立简约适度、绿__色__低__碳__的 生活方式 (2)倡导理念 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浪费 转变消费习惯、崇尚_绿__色_ 消费
(3)遵循原则:减量、重__复__使用、回收、再生。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判一判]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2
3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图中序号: ①物__质__产__品__、__资__金__等;②_劳_动__、__科__技__等; ③生__活__废__弃__物__;④生__产__废__弃__物__; ⑤⑥_环__境__资__源_。 (2)遵循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三幅漫画。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1)两部门联合通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__平__性__原则和持__续__性__原 则。(人地协调观)
新课标地理四大核心素养

新课标地理四大核心素养
新课标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包括:
1. 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在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开发旅游资源等活动中,需要考虑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 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需要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地形、文化等特点,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
3. 综合思维:综合思维是指人们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4. 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实践能力,包括地理实验、地理考察、地理创意设计等能力。
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知识导图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图文材料,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②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
(2)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2.发展绿色经济(1)“褐色经济”: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
(2)“绿色经济”①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
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2)每个人都应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1)发展目标: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2)增长方式:传统发展观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可持续发展观是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高中地理人教必修件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同时培 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THANKS
感谢观看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保护策略与实践
保护策略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广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 问题。
实践案例
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广节能减排技 术、发展循环经济等。这些实践案例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取 得了积极成效,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主流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未来 社会将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
人地关系更加和谐
人类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 生,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实 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科技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动力,例如清洁能源技术、资源循 环利用技术等。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 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
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 养,提高综合素质和 全球意识。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内涵包括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目标是实现全球人民的福祉,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能源和气候行动,促 进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保护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促进全球伙伴关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然而,当人们陶醉在征服自然界的胜利之中时,自然界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 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协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论”成为当下主流的人地关系思想。人 们基于人地协调的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监督政府行为等。
思考:在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关系中,政 府、企业、公众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2019人教版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为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其中,消除贫困、 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
消除贫困
发展绿色经济
2019人教版
目录
CONTENTE
0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02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19人教版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人类行为方式的改变
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 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 方式的变革。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 • 任政务府,:需监要管政企府业、、企制业定和可公持众续的发共展同 努的力相,关探政索策适、合标各准国等国。情的可持续发 • 展企道业路:。参与实施、约束与引导。 • 公众:参与实施并监督企业行为、
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尽量购买无磷洗衣粉;购买环保电思池考,:以防你汞还、镉能等列重出金日属常污染生;节活约中用的纸可,持双面续打 印,无纸化办公;闲置物品互换;选择绿色包装;用布袋代替塑消料费袋;行随手为关吗灯?关水;选择节水措施;拒绝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件-第5章-第2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必修2·第二册)
3.提倡可持续消费
(1)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 _绿__色__低__碳___的生活方式,反对_奢__侈__浪__费___和不合理消费。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必修2·第二册)
(1)判断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禁止捕捞长江刀鱼? (2)分析市场上目前仍有刀鱼在售,说明了捕捞者违背了可持续发展 的什么原则? (3)判断漫画中孩子的疑问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提示:(1)长江刀鱼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2)持续性原则。 (3)公平性原则。
(C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 D)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必修2·第二册)
[解析]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 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 量的变化。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二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地理(必修2·第二册)
返回导航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地理(必修2·第二册)
蚂蚁森林是支付宝客户端为首期“碳账户”设计的一款公益行动: 用户通过步行、地铁出行、在线缴纳水电煤气费、网上缴交通罚单、网 络挂号、网络购票等行为,就会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可以用来在支付 宝里养一棵虚拟的树。这棵树长大后,公益组织、环保企业等蚂蚁生态 伙伴们,可以“买走”用户的“树”,而在现实某个地域种下一棵实体 的树。而如今,支付宝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0亿,蚂蚁森林的用户也已经 超过了5亿,经过这5亿人以及支付宝共同的努力,5 000多万棵不同种类 的树已经在国内的各大沙漠区种植成功。
(2020新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B)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3.下列公众行为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C)
A.私家车出行
B.使用一次性餐具
C.节约用水
D.购买奢侈品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
国”。据此回答 4~5 题。
4.“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
(C)
A.经济可持续发展
1.运用“综合思维”判断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禁止捕捞长 江刀鱼?
提示:长江刀鱼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市场上目前仍有刀鱼在售,说 明了捕捞者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持续性原则。 3.运用“地理实践力”判断漫画中孩子的疑问反映了可 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公平性原则。
[微点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是在发 展中产生的,也必然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基础小题·即时练]
1.判断正误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
(2)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
(×)
(3)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
2.过度捕捞违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材预习纲要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 课程标准 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基本内涵、基本原则是 预习导引 什么?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知识体系架构
[自读教材·填要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人类的反思认识
2.可持续发展
1.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分析蚂蚁森林公益行动在现实 中的植树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A
,B
,C
,D
,E
。
(2)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是
,进入该系统
的能量是
。
(3)该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有哪些?
(4)从留民营村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图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
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从原料箭头指向A,加工饲料运
信息1
可判断A为饲料加工厂
出去
信息2 加工食品从B运出去
() ()
解析:第1题,该经济模式既发展畜牧业,又发展林果业,可 以循环利用,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第2题,农家乐旅游是 向城市居民提供一种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方式,不需要 营造人造景点。 答案:1.B 2.B
如图为甜菜制糖废水的末端处理示意图。读图,回 答3~4题。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流程
2.阅读教材第103页内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 公平性 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 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 持续性 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 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 共同性 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 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同时,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 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地区的决策和 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1.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企业,违背的可持
续发展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解析: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
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发达国家将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素养材料2019年2月20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名为《世界青年报告:青年人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报告说,全球现有12亿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占总人口的16%。
他们积极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人类实现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涵盖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在未来15年内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即经济增长、社会包容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问题1(综合思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推行的目标实施的重要条件是什么?提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问题2(地理实践力)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得到了193个会员国的积极响应,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提示:共同性原则。
问题3(综合思维)应对世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三项相互联系的元素,其中的联系是什么?提示:经济增长是条件;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社会包容性是目的。
素养培养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
据此回答(1)~(2)题。
(1)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①“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②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鳌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3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综合性原则(1)D(2)A[第(1)题,①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②造成了森林的破坏;③导致人口增加过快;④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
第(2)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
]素养达标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完成1~2题。
甲乙1.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草原退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全球变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①天命决定一切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类主宰自然④征服自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A2.B[图甲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除林区农民传统的烧荒种植外,大量棕榈油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是造成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两大主要原因。
据此回答3~4题。
3.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①林区农民烧荒种植②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③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④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4.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①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②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生物多样性减少③沙尘暴急剧增加,风沙危害严重④引发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该地人口急剧增加A.③④B.②③C.①②D.①③3.A4.C[第3题,结合材料可知,印尼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林区农民烧荒种植和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和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第4题,热带雨林被破坏会导致破坏水循环,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植被破坏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①②正确。
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破坏,会使沙尘暴增加,风沙危害严重,热带雨林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热带雨林区高温多雨,不适合人类居住,不会产生人口急剧增加,③④错误。
]某网站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是指就餐时倡导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据此回答5~6题。
5.“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减少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生态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C.社会可持续发展D.生活可持续发展6.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是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A.共同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5.B6.A[第5题,只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就时刻践行着可持续发展,“光盘”行动实际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其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
第6题,如果每个人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行列里,对可持续发展我们都做出了贡献,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跟踪训练1.下图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甲、乙两圈表示的是人类社会和环境,箭头表示两者之间的影响力。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各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甲表示环境,乙表示人类社会B.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在阶段③,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演变过程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①——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①——涸泽而渔,焚林而猎C.②——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③——科技发达,人地矛盾达到顶峰(1)A(2)C[第(1)题,阶段①,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只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的作用;阶段②,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这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阶段③,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这是人地和谐论思想。
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且此时人地矛盾达到顶峰;阶段③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人地和谐论,人地矛盾缓解,环境得到改善。
]2.在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据此完成(1)~(2)题。
(1)该思想体现了()A.环境决定论思想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定胜天论思想D.人地协调论思想(2)下列做法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粮食产量B.围湖造田,扩大人类的生产空间C.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桑基鱼塘D.变“北大荒”为“北大仓”(1)D(2)C[由题干可知,该思想主张人类应主动谋求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共生,使人地关系得到协调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桑基鱼塘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达到人地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3.读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则该国最有可能位于()A.非洲B.西欧C.北美D.大洋洲(2)上图反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A.到20世纪末全球性三大问题仍然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剧B.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C.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D.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1)A(2)C[第(1)题,非洲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数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符合图中所显示的现象。
第(2)题,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出现过。
] 4.莱州湾畔曾是我国内陆海水入侵最严重的“深度海侵地”,而如今则成为山东著名的绿色走廊。
该地的经验:实施水系联网工程建设,开源节流;调整农业结构,趋利避害。
据此完成(1)~(2)题。
(1)莱州湾畔地区起初也不是“深度海侵区”,而沦为“深度海侵区”的原因主要是()A.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B.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C.过度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D.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2)莱州湾畔地区人民成功地抗击“海水入侵”,说明他们的行动和措施符合()A.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论思想B.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C.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D.科技帮助我们征服自然的论断(1)D(2)C[第(1)题,由题干“内陆海水入侵”“水系联网”“调整农业结构”,可推知当地由于工农业发展、人口剧增导致地下水开采过度,形成“地下漏斗区”,从而导致海水入侵。
第(2)题,水系联网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反映了人地和谐的人地协调论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