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兰溪棹歌
2020-2021中考专题诗歌鉴赏含答案

中考专题诗歌鉴赏含答案兰溪棹歌①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一弯新月挂在种着柳树的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好看极了。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暴涨,鱼群在夜深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
棹(zhào)歌:船歌。
⑴.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⑵.“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释】①落落:松高貌,稀疏或零落的样子。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⑴.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⑵.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襄邑道中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注释】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⑴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⑵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译文: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春去夏来,日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兰溪棹歌》译文及鉴赏

《兰溪棹歌》译文及鉴赏《兰溪棹歌》译文及鉴赏唐朝: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古诗简介《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
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兰溪棹歌》翻译/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兰溪棹歌》注释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兰溪棹歌》赏析/鉴赏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题中“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棹是船桨,棹歌即船家摇桨时唱的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山水诗: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兰溪棹歌唐代: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凉月:新月。
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棹歌:渔民的船歌。
三日:三天。
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兰溪棹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doc

兰溪棹歌诗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大家阅读欣赏。
《兰溪棹歌》诗歌原文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棹歌》诗歌翻译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注释(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2)凉月:新月。
(3)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4)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5)棹歌:渔民的船歌。
(6)三日:三天。
《兰溪棹歌》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眉月新柳,相映成趣,富于清新之感。
"越中山色镜中看",此句转写水色山影。
浙江一带古为越国之地,故称"越中"。
"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啊,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戴叔伦《兰溪棹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兰溪棹歌《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
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兰溪棹歌作品原文凉月如眉挂柳湾⑵,越中山色镜中看⑶。
兰溪三日桃花雨⑷,半夜鲤鱼来上滩。
[1]兰溪棹歌词句注释⑴兰溪:即婺州(今浙江金华)境内的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市西南。
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⑵凉月:新月。
⑶越: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今浙江省中部。
⑷三日:三天。
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
[2]兰溪棹歌白话译文一弯蛾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2]兰溪棹歌创作背景戴叔伦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至次年春曾任东阳(今属浙江)令,兰溪(又称兰江,是富春江的上游支流)在东阳附近,这首诗大约是他在这段期间所创作的。
[3]兰溪棹歌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
全诗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歌唱当地风光的民歌,除有特殊背景外(如刘禹锡《踏歌词》)取景多在日间。
因为在丽日艳阳照映下,一切景物都显得生气蓬勃、鲜妍明媚,得以充分展示出它们的美。
此篇却独出心裁,选取夜间作背景,歌咏江南山水胜地另一种人们不大注意的美。
这是它在取材、构思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凉月如眉挂柳湾”,首句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映射着清冷的黑暗,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
雨后的春夜,月色显得更加清澄;时值三月(从下文“桃花雨”可知),柳条已经垂缕披拂。
戴叔伦《兰溪棹歌》高考诗歌精读

戴叔伦《兰溪棹歌》赏析古诗鉴赏1222 1414兰溪棹歌①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②,越中山色镜中看③。
兰溪三日桃花雨④,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诗化散文】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赏析】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捎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兰溪三日桃花,半夜鲤鱼来上滩."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拔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花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使整个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的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
戴叔伦的诗词《兰溪棹歌》

【导语】《兰溪棹歌》是唐代诗⼈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美景和渔民的欢乐⼼情。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
兰溪三⽇桃花⾬,半夜鲤鱼来上滩。
【赏析】 兰溪,⼜称兰江,在东阳附近,这⾸诗是戴叔伦任东阳令时所作,是⼀⾸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
“凉⽉如眉挂柳湾,越中⼭⾊镜中看”,诗描写的是⽉下兰溪之景。
⼀般的民歌多选取⽇间之景,以展现当地⽣机蓬勃之美,作者别处⼼裁,选取夜间景物,体现出作者视⾓的开阔,构思的灵巧。
作者⾏⾈在兰溪之上,只见⼀弯如眉的新⽉,低挂在⽔边的柳树上。
夜⾊宁谧,湖⾯平静,两岸的⼭⾊像是投映在⼀个巨⼤的镜⼦⾥,真是⼀幅秀丽的图画。
“兰溪三⽇桃花⾬,半夜鲤鱼来上滩”两句是作者⾏⾈⾄滩头所见。
桃花盛开之时,春⾬绵绵下了⼏⽇,以⾄河⽔猛涨,⽔流急促。
江南的桃花汛虽然使得河⽔猛涨,却不使河⽔浑浊,因此才有“越中⼭⾊镜中看”之说。
鲫鲤之类的淡⽔鱼,极爱新⽔、逆流,因此鱼群争抢新⽔,在⽔中欢腾跳跃起来,涌上溪头浅滩。
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从⼼底漾起欢乐之情!当然,也有⼈认为这是作者听到岸头喧哗的声⾳才想象到鲤鱼上滩的情景,正因为多了这⼀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诗的前两句为读者呈现的是宁静的画⾯,后两句则以“鲤鱼来上滩”的声响为夜⾊增加了活泼的⽓氛,使得全诗动静结合有致,富有趣味。
扩展阅读:戴叔伦的⼈物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字次公,⾦坛城西南窑村⼈,是唐代中期的诗⼈,出⽣于⼀个隐⼠家庭。
祖⽗戴修誉,⽗亲戴昚⽤,都是终⽣隐居不仕的⼠⼈。
戴叔伦年少时拜的学者萧颖⼠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诸⼦百家过⽬不忘”,是萧门弟⼦中出类拔萃的学⽣。
⾄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
在⼈⽣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
兰溪棹歌的诗句意思

兰溪棹歌的诗句意思
《兰溪棹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名篇。
此诗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和渔民的欢乐心情。
全诗四句,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后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前后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江月夜图。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兰溪棹歌》的诗句意思,建议查阅古诗鉴赏辞典或咨询语文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兰溪棹歌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①兰溪:今浙江县名,在金华市东北,因境内有兰溪而得名。
棹歌:乐府瑟调曲有《棹歌行》,指渔民的船歌。
7.⑴请你说说“越中山色镜中看”一句中“镜”字的妙处。
(2分)
⑵整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2分)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兰溪的平静和清澈。
(2分)
(2)前两句静景,写出了兰溪山水的明澈秀丽。
后两句动景写出了兰溪山水的蓬勃生机。
抒发了渔人(或诗人)的欢愉喜悦之情。
(三点中任意答出两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