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分层

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分层

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分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分层是由不同的阶级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分为两个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指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的阶级。

他们拥有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控制着生产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从而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是社会的统治阶级。

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靠卖出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由于无产阶级缺乏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被迫为资产阶级工作,接受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是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被经济和政治权力剥夺的阶级。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无产阶级将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并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消除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和自由。

最新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思考-精品

最新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思考-精品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思考摘要:对阶级和阶层结构进行研究非常重要,不仅是认知当前我国社会内部矛盾和结构的基础,还是调整处置各阶层和群体间利益关联,保证社会各阶层稳定,推动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主要方式。

现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力求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可靠的参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思考阶级学说仅仅是马克思理论在特殊条件下针对社会分层异化的一类理论,并非社会分层的总体学说。

针对社会分层来讲,尽管马克思未对进行理论特殊描述,可对社会学说进行具体研究时不难看出,社会分层理论中包括很多的社会分层学说。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1概述社会分层理论由于建国初期,是我党对治国方略的摸索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错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产生怀疑。

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的所有制组成和产业结构改变,切实革新了总体社会阶层组成模式。

各阶级与利益群体彼此间的不同和阶级矛盾也更加明显。

分化与流动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现象。

因社会经济转型阶段总体社会发生改变,群体之间还没表现出显著的界定,直接提升了研究社会分层的难度。

此外,西方社会理论进入我国,导致研究当前社会分层的理念和方式多种多样。

从理论方面来说,对马克思理论阶级分层思想出现了单纯的认识,主要以列宁有关阶级的理论为基础:“阶级即是此类集团,因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存在差异,某个集团可以占据其他集团的劳动”,只是自冲突与对抗方面来研究阶级理论。

导致在当前的社会主义体制之中,剥削阶层被当成总体清除之后,提升了研究阶层结构的难度[1]。

2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思考马克思理论有关社会分层的学说相对较多,其中,列宁所提出的阶级分层定义提炼出了马克思理论社会分层学说中的精华,可其并非是社会非常学说的所有,更并非仅包括当前使用较多的那些说法。

马克思理论社会分层学说在中国的研究中需处在什么位置上,则需对社会分层的根本内容与基础内涵实行全方位的分析,进而以此为前提得到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基于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探讨其基本原理和意义。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可以分为初级社会主义和高级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二、初级社会主义阶段初级社会主义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供给阶段。

在这个阶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个体经济和其他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但处于国家监管和调节之下。

人民共享生产成果,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也在进行中。

三、高级社会主义阶段高级社会主义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富裕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公有制完全主导经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基本消失。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已经完成,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充分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福利。

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先进,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四、基本原理及意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基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这一划分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验证。

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充分考虑了资本主义遗留问题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复杂性,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指导。

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以下意义:1. 指导实践。

明确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对于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社会管理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避免一刀切式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强调历史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曲折性,阐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浅析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浅析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浅析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私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少数人占有和控制;二是阶级分化,即社会成员按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控制地位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还进一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

在经济结构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来实现利润的追求和资本的积累。

在政治结构方面,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机器,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手段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持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还分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领域,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和维护。

它们被资产阶级利益所左右,为阶级统治服务,并掩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本质。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它自我崩溃的趋势。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周期性危机,并在危机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最终,无产阶级以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提供了无产阶级对抗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它被广泛应用于现实社会的分析和改革实践中,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与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
(一)关于阶级形成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阶级形成有两个阶级,即自在阶级(class in itself) 与自为阶级(class for itself)。

前者指具有相同经济结构情境者,后者指意识到自己的经济情境的阶级。

所以,马克思的观点是,阶级的形成有两个阶级,有了共同的经济地位和利害关系只是第一阶段,有了真实的社会互动、社会行动和政治组织以后才是第二个阶段。

(三)关于阶级划分标准的思想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划分阶级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认为,在某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中,只存在两个主导的阶级,一个阶级是由生产者组成的,他们是被阶级阶级,另一个是由剥削生产者的剩余价值的人组成的,他们是统治阶级。

(二)关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必然形成重大社会冲突的思想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由于其内在的矛盾,必然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冲突,最终导致革命的发生。

二、新马克思主义的分层理论
(一)达伦多夫的社会分层理论
1.达伦多夫是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他对“权力”与“权威”进行定义,并阐述“权力”(power)与“权威”(authority)的关系:权威就是合法的权力。

3.强制型协作团体
4.对于冲突的调节;主张对社会冲突采用“调节”(regulation)的方式。

(二)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
沃勒斯坦把全世界分成三种区域:核心区域边缘区域、半边缘区域。

这三个区域形成了一个三元的世界分工体系。

并提出“核心——边缘”理论和“周期韵律”。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复习思考题
•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2.赖特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 • 3.赖特是如何描述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
的?
• 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 • 阶级在现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活中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实体,每一阶级内部
又分为若干阶层。 • 阶级阶级有确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 阶级能够采取追求阶级利益的集体行动。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 • 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 • 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化
• 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解放,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 人的异化现象,目标是使人摆脱枷锁,得到解放,恢复完 整的人性。
•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化(社会分层异化)的不同:
• 社会分层的现实基础是个体的生产力的发挥和个体对自己 劳动的占有。人们能力的大小和发挥程度的不同是社会分 层产生的根本原因。
• 阶级分化(社会分层异化)是一些人对其他人的生产力的 “非法”占有的结果,是“一个集团占有了另一个集团的 劳动”。阶级是社会分层异化的产物,而不是社会分层发 展的正常现象,因此其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动荡和阻碍。
马克思:社会分层异化
• 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 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 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由于是“屈从”与“受局限”, 个人的生产力得不到正常合理的发挥,产生了阶级,也由 于是“屈从”与“受局限”,社会分层出现异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阶级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阶级理论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阶级理论是什么社会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级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立意识和行动能力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矛盾和社会运动的主体。

社会阶级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各阶级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面貌、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一、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这也是社会阶级存在的前提条件。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方式是以部落或氏族为单位的共有制,没有明确的社会阶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生,进入奴隶社会阶段。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与奴隶主形成对立的社会阶级。

随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农民与封建地主构成社会阶级。

最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又引发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因此,阶级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社会阶级的划分与特征马克思主义将社会阶级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剥削阶级是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剩余价值支配和统治被剥削阶级的阶级。

首先是奴隶主阶级,他们依靠奴隶的劳动剥削实现财富的积累;其次是封建地主阶级,他们通过对农民的剥削获得财富和权力;最后是资产阶级,他们依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和私有制实现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占有。

被剥削阶级则是被剥削和支配的社会群体,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生产资料,必须出卖劳动力换取生存。

三、社会阶级的斗争与社会变革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集中体现。

这种斗争推动社会发展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前进。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推动了封建社会的产生;农民与封建地主的斗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铺平了道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建设的动力。

通过阶级斗争,弱小的被剥削阶级逐步壮大、觉醒,并最终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比较引言:社会分层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结构和等级体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发展、不平等和阶级冲突等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韦伯、涂尔干是现代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代表,这三位学者都对社会分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理论构建。

本文将对这三位学者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其理论观点、方法和贡献。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分层理论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层是基于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形成的,主要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核心观点。

1. 阶级与阶级斗争马克思将社会划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他认为,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剥削和压迫的地位,而资产阶级则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的主导权。

2. 剩余价值和重新分配马克思强调剩余价值的概念,即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被雇佣者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

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者通过剩余价值的实现来获取利润,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层。

3. 吃苦与阶级意识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组织和斗争才能夺取阶级解放,实现社会主义。

他倡导无产阶级发展阶级意识,并通过阶级斗争最终实现解放。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注重多个因素的综合考虑,提出了“三层面分析法”,即财产、权力和社会地位三个维度。

1. 财产韦伯认为,财富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财产的掌握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他将财产分为实物财产和可供支出的资金财产,认为财产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2. 权力权力意味着一个人能够通过影响他人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韦伯将权力划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他认为,权力的不同形式和分布也决定了社会中的不平等和分层现象。

3. 社会地位社会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被认可和尊重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另一派则对原有的两极阶级结构模式进行修正,把中产阶 级纳入阶级分类框架。认为新中间层的绝大多数成员已经 从工人阶级队伍中脱离出来了,因为这些人并没有受剥削, 他们不能再算是工人阶级。
新马克思主义(赖特)
• 赖特(Eric Olin Wright,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的修正: 抛弃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极划分,采用多元指标进行 分类。
复习思考题
• 1.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2.赖特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修正主要体现在
哪些方面? • 3.赖特是如何描述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
技术分工或权威关系。 • 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极分化的(资产阶级
与无产阶级),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构成了资本 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社会变迁的动力,并最终导致资 本主义社会的灭亡。一些过渡性质的阶级(如地主)、类 阶级群体(如农民)和阶级内部的分支(如流氓无产者) 等等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逐渐消亡,社会将最终简 化为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
赖特:四种剥削关系
• 剥削指的是“在经济方面一个阶级压制性抢占另一阶级的劳动果实” 。
• 四种不同类型的剥削: • 1)基于劳动力资产的剥削(是否超份额占有劳动力资产); • 2)基于资本资产的剥削(是否占有生产资料); • 3)基于组织资产的剥削(是否在权威的等级体系中拥有控制权); • 4)基于技术资产的剥削(是否拥有限制了技术供应的专业技术资
未来的性的平 知识分子/
提取和分配剩余 技术官僚与 等
专家
价值
工人阶级
协商性地从工人 专家与工人 到专家进行剩余 价值的再分配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类图
生产资料资产
占有生产资料
1.资产阶级 4.专业经理
不占有生产资料
7.具有半文凭 10.无文凭的 资格的管理者 管理者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遇到的挑战
• 虽然老中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小店主)的确像马 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在衰落,但由经理人员、专业 人员和非体力工人所组成的新中产阶级则在发展 壮大。两极分化的结构并没有出现,中间阶级没 有消除反而日益增长。
马克思主义者对挑战的回应
• 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 一派坚持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两极分化趋势的看法,认为当 今的中产阶级仍有无产阶级化的趋势;在整个劳动过程中, 工人受到管理者控制,缺乏自主性,并且被异化。因此,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人包括白领工人被 “去技能化”和“无产阶级化”,中产阶级的中下层成员 趋向于落入工人阶级队伍,工人阶级在相对规模上还将继 续扩大,它仍然保持着以往所具有的政治能量和社会作用。

2.小雇主
3. 小资产阶 级
5.专业监管人 8.具有半文凭 11无文凭的监

资格的监管人 管人员


≥0 织
6.不承担管理 9. 具有半文凭 12无产阶级 资
工作的专家 资格的工作人

产-

≥0

技术/文凭资产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分类
• 1-3 类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 • 4-8 类是处于矛盾位置的中产阶级 • 9-11类是接近于中产阶级的边缘性的工人阶级 • 12 类为无产阶级
• 阶级分化(社会分层异化)是一些人对其他人的生产力的 “非法”占有的结果,是“一个集团占有了另一个集团的 劳动”。阶级是社会分层异化的产物,而不是社会分层发 展的正常现象,因此其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动荡和阻碍。
马克思:社会分层异化
• 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 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 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由于是“屈从”与“受局限”, 个人的生产力得不到正常合理的发挥,产生了阶级,也由 于是“屈从”与“受局限”,社会分层出现异化。
• 1)从一元的阶级划分标准转向三元的划分标准,认为资产形式可分为 三种:资本资产、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阶级结构是基于三种剥削关系: 即基于资本控制、组织控制、技能/证书控制的剥削。一些不占有生产 资料的人也可以通过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来剥削另一些不占有生产资料 的人。
• 2)在两极阶级结构中定义了中产阶级:资产阶级所居于的阶级位置具 有对投资资金、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工人阶级处于完全没有这 三种控制权的位置上;各种各样的经理人员、专业人员、小雇主则处于 完全拥有三种控制权和完全没有这三种控制权之间,处于一种矛盾的阶 级位置上。
格)。
各历史时期的阶级和剥削类型图
阶级结构 的类型
封建社会
不平等分 配的首要 资产
劳动力
剥削机制
主要阶级
剩余劳动力的强 领主与农奴 制性攫取
转型的 中心任务
个人自由
主要的 矛盾位置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 劳动力和商品的 资产阶级与 生产方式的 管理人员/
社会
市场交换 无产阶级 社会化
技术官僚
国家社会 组织 主义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化
• 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解放,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 人的异化现象,目标是使人摆脱枷锁,得到解放,恢复完 整的人性。
•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化(社会分层异化)的不同:
• 社会分层的现实基础是个体的生产力的发挥和个体对自己 劳动的占有。人们能力的大小和发挥程度的不同是社会分 层产生的根本原因。
• 只有消灭异化劳动,才能带来社会分层的正常发展,最终 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作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体应该是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 “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 事,明天干那事”,而不会“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 或批判者”。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经济决定论,即以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来划分阶级,认为 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
• 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 • 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实体,每一阶级内部
又分为若干阶层。 • 阶级阶级有确定的阶级意识和阶级利益。 • 阶级能够采取追求阶级利益的集体行动。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特征: • 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 • 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 • 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