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

合集下载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管理规范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或特定工种条件下,长期暴露于一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下,导致工人身体或心理方面的疾病。

针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建立管理规范是保障工人职业健康的重要举措。

监测的必要性通过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用人单位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减少工人患病的风险。

监测的数据也可以为用人单位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监测的内容和方法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用人单位应定期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监测:如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等。

•噪声监测:测定噪声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

•振动监测:对存在振动的工作岗位进行振动强度的测量。

•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如高温、低温、湿热、辐射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现场测量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工人体检和医学监测通过定期进行工人体检和医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工人体内的职业病危害指标异常情况,早期诊断职业病的发展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具体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病危害指标的检测:如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浓度、肺功能检测、视力检测等。

•健康体检:综合检查工人的身体状况、生理指标等。

工人体检和医学监测可以由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监测结果的处理与管理监测结果的处理与管理是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用人单位应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包括数据的储存、整合和建立数据库。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和趋势,并为制定和调整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结果的通报与反馈用人单位应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工人,向工人介绍监测结果、存在的危害程度以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基本规范
4
日常检测适合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 度进行的日常的定期监测。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 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空气中有害物质 最高的工作日采样1个工作班。
在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 高容许浓度时,应选定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在 一个工作班内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 进行采样。
10
• 检测点设置 1、一般原则
※必须是有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作业场所;
※作业场所必须有劳动者;
※生产处于正常状态。
2、尘毒点设置 а应选择代表性车间(场所)、工种。在劳动者
有代表的或经常活动的作业在点设点;
11
b 不同的尘毒危害因素应分别设检测点; c 检测点必须包括浓度最高、接触时间最长
的作业点,并应作为重点检测点;
• 检测所用的仪器应进行正常的维护,并要求定期 校准和进行期间核查,做好仪器的使用维护记录。 对于非正常设备及时维修,维修期间不得用于检 测。
7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 现场卫生学调查
↓ 确定检测项目和内容
↓ 约定检测时间
↓ 采样人员和仪器准备
↓ 现场检测采样
↓ 样品流传
8
• 检测工作流程示意图续 报告结果及评价
2.5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 每10米设备1个采样点。
2.6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午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
样点。
22
3、采样 时段的选择 3.1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
为因素的影响。 3.2 空气中有害物质随季节发生变化的作业场所,
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 采样季节。 3.3 在工作周内,应义士空气 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 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3.4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 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
,是指用人单位向从业人员告知工作岗位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制度。

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的目的是保护从业人员的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根据中国的《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必须向从业人员及其家属告知其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可能对健康造成的影响。

告知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作岗位上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害物质、有害因素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病程、潜伏期、诊断标准等;
3. 应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包括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工作环境改善等;
4. 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
5. 职业病的症状、防治知识以及就诊、报告程序;
6. 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业性健康检查项目和频次。

同时,告知制度还应具备以下几个要求:
1. 告知应当在劳动合同签订或者劳动合同生效前进行;
2. 告知应当以书面形式进行,用人单位应当保留告知记录;
3. 告知应当及时更新,针对工作岗位变动或者危害因素改变等因素进行告知;
4. 告知应当真实准确,不得隐瞒职业病危害信息。

总之,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制度对于全面保护从业人员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履行告知义务,从而保障从业人员的权益。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工作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下列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如铅、苯系物,氯、汞等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噪声、电离辐射及传染性病原体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如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劳动者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热季节高温辐射,寒冷季节因窗门紧闭而通风不良等;厂房建设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环境污染等。

导致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正式版

导致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正式版

导致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正式版职业病是由于长期暴露于特定工作环境中,引起的一系列与工作不相适应的身体或心理损害。

导致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如下:
1.不合理的工作条件:许多行业存在着不良的工作条件,例如噪音、振动、高温、高压等。

这些条件对工人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

例如,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下的工人容易患上听力损伤;长期接触振动设备的工人容易患上骨关节疾病;长期处于高温和高压环境中的工人容易蒸发过多水分导致中暑。

2.毒物暴露:一些行业中存在有害的化学物质,工人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话容易引发职业病。

例如,长期暴露于电子工业和印刷行业的工人容易患上有机溶剂中毒;长期接触含铅产品的工人容易患上铅中毒。

3.体力劳动过度:一些行业存在重体力劳动,长期过度劳累容易导致职业病。

例如,长期搬运重物的工人容易患上腰椎间盘突出;长期站立工作的工人容易患上静脉曲张。

4.工作压力过大:现代社会工作竞争激烈,很多工作岗位存在着高度竞争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长期承受工作压力过大会导致工人身体和心理的损害。

例如,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的工作人员容易患上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5.缺乏个人防护意识:一些工人由于缺乏个人防护意识和相关知识,不重视对自身健康的保护,导致职业病危害增加。

例如,不戴耳塞的工人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容易患上听力损伤;不佩戴防护眼镜的工人在眩光环境中工作容易患上眼疾。

总之,职业病危害告急的五大原因包括不合理的工作条件、毒物暴露、体力劳动过度、工作压力过大和缺乏个人防护意识。

为了减少职业病的发生,需要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危害因素控制,提高工人的防护意识,并进
行健康教育和监督。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尊敬的工作人员:为了保障您的健康和权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向您发出职业病危害告知书,提醒您关于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及预防措施,请您务必认真阅读并遵守,以确保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一、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1.物理因素: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出现噪声、振动、辐射等物理因素的影响,长期暴露于这些因素中会导致听力损伤、骨关节病变、皮肤病等。

2.化学因素:部分工作岗位可能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重金属、农药等,长期或大量接触会导致中毒、呼吸道疾病、皮肤病等。

3.生物因素:某些职业可能会接触到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4.粉尘与颗粒物:部分工作岗位可能会产生粉尘、颗粒物等,如煤尘、水泥粉尘等,长期暴露会导致尘肺病、结石病等。

5.职业性放射性物质:某些行业的工作环境中可能会遭受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如核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长期暴露会导致放射性疾病的发生。

6.职业性应激: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心理负荷过重的职业,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二、职业病预防措施1.加强个人防护意识:根据工作岗位的具体情况,合理佩戴防护用品,如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尽量减少对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

2.注意工作环境卫生: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定期清理粉尘、清扫地面等,减少对有害颗粒物的吸入。

3.定期体检: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实施定期体检,及早发现和处理职业病早期症状。

4.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适当安排休息时间,缓解工作压力,保护心理健康。

5.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6.教育培训:定期进行职业病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预防能力。

三、法律法规规定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有义务保障劳动者的职业病预防,落实职业病防护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并负有在职业病高危岗位进行定期体检的责任。

职业危害因素告知书(完整版)

职业危害因素告知书(完整版)

职业危害告知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危害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告知内容如下:一、职业危害因素粉尘(煤尘、岩尘、水泥尘等)、有毒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等)以及物理因素(噪声、振动、高温、潮湿等)。

二、可导致的后果分别是尘肺病、矽肺病、水泥尘肺病、职业性哮喘、氮氧化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二氧化硫中毒、硫化氢中毒、听力下降至噪声聋、手臂振动病、中暑、风湿病等疾病。

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一)综合措施1.制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危害岗位作业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预案,并严格贯彻落实;2.组织员工在上岗前、在岗期间、换岗时学习培训职业危害防治知识;正确辨识生产过程中存在(产生)的职业危害因素;3.安排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员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4.为员工提供如防尘口罩、自救器、耳塞等劳动保护用品,教育和督促员工正确佩戴使用;5.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正常运行,作业场所通风、除尘、降温等防护设施保持良好运行状态;6.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与定期检测与评价,及时将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告知员工;7.职业危害工作场所设置规范、醒目的职业危害及防护警示标志。

(二)防尘措施1.制定“一通三防”管理制度、综合防尘治理制度、安全监测监控管理制度等,并严格贯彻落实;2.定期和实时检测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加强通风除尘、降尘;3.做好个体防护,正确佩戴防尘口罩、自救器等防护用品。

(三)降噪声、防振动措施1.选用低噪声与振动的设备,控制声源;2.增设隔音操作室或采取封闭、隔离措施,采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吸收声能等,降低噪声与振动;3.加强个体防护,在噪声超标区域作业的员工必须配戴耳塞或耳罩等防护用品;4.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离开噪音环境。

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职业危害及职业病危害因素?1、职业危害定义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害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放射性物质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所造成的伤害。

2、职业危害的严重性从200年前的产业革命至今,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一例外地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工伤事故和职业病,近年来,ILO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发生各类事故125亿人次,死亡110万人,平均每秒有4人受到伤害,每100个死者中有7人死于职业事故,欧盟每年有8000人死于事故和职业病,发展中国家每年有21万人死于职业事故,1.5亿工人遭受职业伤害。

近十几年来,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引用,职业病隐患不断增大,危害日趋严重化,在常见职业病发生不断增多的同时,又出现了不少新的严重的职业卫生事故。

我国现有尘肺工人40多万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亿,职业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每年因粉尘、化学毒物而导致劳动者患职业病死亡、致残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数不断增加。

大量职业病人的出现,不仅给劳动者及其家庭带来灾难,也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有的企业甚至因此而破产、倒闭。

目前,无论从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人数,职业危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及新发职业病人数,中国均局世界首位。

?3、职业危害的严重后果?(1)职业危害损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安全权利、健康权利、生命权利(人权)。

?(2)职业危害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灾难,成为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不利因素。

?(3)职业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每年因职业病损失近百亿元。

??????(4)职业危害有损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形象,成为国外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借口。

?4、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
检测评价结果报告表
报告单位(盖章)
报告日期
- 1 -
填表说明
1.报告表用钢笔、签字笔填写或者用打印机打印文本,字迹要清晰、工整。

2.行业分类: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填写。

3.职业病危害类型:按《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填写,在表中划勾。

4.工作场所名称:指用人单位从事职业活动地点的名称。

可按生产工序、车间或评价单元填写。

5.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指该工作场所接触各种职业病危害的总人数(不可重复,劳动者接触两种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按一人计算)。

可计算为该工作场所在岗职工人数减去不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

6.接触人数:(可重复)指工作场所实际接触某职业病危害的人数。

劳动者同时接触两种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应按其实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别计算。

7.最大超标倍数:指测定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的最大倍数。

2
用人单位全称
用人单位详细地址
行业分类企业规模大□中□小□微□法定代表人主管负责人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人联系电话
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一般□较重□严重□
在岗职工总人数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
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粉尘□化学因素□物理因素□放射因素□生物因素□其他□
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
报告类型
检测□现状评价□
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
报告名称及编号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报告完成时间年月日
作场所名称接触职业病危害
总人数
职业病危害
因素名称
接触人数
检测结果
合格
点数
超标
点数
最大超
标倍数
工作场
所1
…工作场
所2

工作场所……

- 3 -
报告结论
用人单位报告承诺
本单位所提交的报告资料是真实的,并对因材料虚假、错报、漏报或瞒报所引发的一切后果负法律责任。

责任人(签名):
年月日
- 4 -
附件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汇总表
填报单位:制表人:制表人电话:填报日期:序
号用人单位名称
行业
分类
职工总
人数
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
超标点数、最高超标倍数及
其他说明
职业卫生
服务机构
检测评价
完成日期总人数粉尘类化学类物理类放射类其他类
- 5 -
备注:“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点数、最高超标倍数及其他说明栏”依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报告表(附件1)填报。

- 6 -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