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复习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粤教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2单元 10 酬赠诗四首(共36张PPT)

(3)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品评 新娘对新郎的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得公婆 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 物心理描绘相当精致逼真。这段晨起时新婚夫妇的对话,为我们描绘了 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
考点链接
酬赠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知人论世,熟悉写作背景,特别注意原诗后面的注释。 (2)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能研读出比兴之外的深意。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近试上张籍水部》:这首诗又题为“闺意献张籍水部”。唐代应 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 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擅长 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 他的赏识,临到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 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 意见。
二 写作背景
《节妇吟》:此诗另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 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 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后,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 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 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 拉拢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 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 即用以明志。将拒绝之意表达得极为委婉,李师道读后,也觉无可奈何。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4 苏轼词二首PPT优质课件

14 苏轼词二首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连线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我国历 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他是豪放 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词集有《东坡乐 府》。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你怎样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提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 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 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的宠辱不惊的豁达人生态度。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 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须在意?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偓佺(wò)(quán)
欹枕(qī)
天籁(lài)
料峭(qiào)
2.写汉字
料qiào(峭) qiào(俏)丽
讥qiào(诮) suō(蓑)衣
shuāi(衰)落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解词义 杳杳:遥远迷蒙的样子。 刚道:偏说,硬说。 浩然气: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料峭:形容微寒。 4.记常识 豪放词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其词风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 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词人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 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被贬到黄州,与苏轼 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词人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且更加钦佩张怀民 的气度。所以他将张怀民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 《定风波》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正被贬官在黄州。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连线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我国历 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 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他是豪放 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词集有《东坡乐 府》。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你怎样理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提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 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 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词人“不以物 喜,不以己悲”的宠辱不惊的豁达人生态度。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 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须在意?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偓佺(wò)(quán)
欹枕(qī)
天籁(lài)
料峭(qiào)
2.写汉字
料qiào(峭) qiào(俏)丽
讥qiào(诮) suō(蓑)衣
shuāi(衰)落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解词义 杳杳:遥远迷蒙的样子。 刚道:偏说,硬说。 浩然气: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料峭:形容微寒。 4.记常识 豪放词派: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其词风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多给 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词人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 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当时也被贬到黄州,与苏轼 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词人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且更加钦佩张怀民 的气度。所以他将张怀民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 《定风波》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正被贬官在黄州。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复习课件11

麟 麒麟 麟 麒麟 鳞 鱼鳞 鳞 鱼鳞 嶙 嶙峋 嶙 嶙峋
暮 暮日 暮 暮日 眸 眸子 眸 眸子 相侔 侔 募 募捐 募 侔 相侔 募捐 蝤蛑 慕 羡慕 蛑 慕 蛑 蝤蛑 羡慕 薄 稀薄 薄 稀薄 簿 簿籍 簿 簿籍
《过陈琳墓》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 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 官吏,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袁 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 计前嫌,予以重用,军用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 苏邳州市,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课文解读 1.主旨感悟
《长沙过贾谊宅》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
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以神奇的想象写金铜仙人辞
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
《过陈琳墓》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通过写诗人在陈琳 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
薄 稀薄 薄 稀薄 簿 簿籍 簿 簿籍 箔 锡箔 箔 锡箔
眸 眸子 眸 眸子 侔 相侔 侔 相侔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间
登进士第,肃宗时为长洲(今属江苏)尉,摄海盐令,因事下狱,
贬为潘州南巴尉(今属广东)。后为转运使判官、淮西转运留后。
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金铜仙人辞汉歌》
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 中作此诗,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想,寄其悲于金铜 仙人耳”。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 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 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 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 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 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不断,面对这严酷的 现实,诗人的情怀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 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去以后,到处碰壁, 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开。《金铜仙人辞汉 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园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 感情。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5 李清照词二首PPT优质课件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鹧鸪天·桂花》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李清照在24岁时,因其夫赵明诚奔父丧, 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居乡里多年,从这首词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 《永遇乐》 此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难以准确考定。但从作品所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达 的情感,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时所写。教科书的“资料信息”所 录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 《永遇乐》词”应是可信的。李清照这个时期的境遇和心态与靖康之变之前相比, 是截然不同的。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点评: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 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暗淡”“轻黄”二词中,“暗”“淡”“轻”三字形容的是桂 花的颜色黄的程度,“体性柔”是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 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桂花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情怀疏淡,远 迹深山,只将浓郁的芳香留给人间。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注字音
鹧鸪(zhè)n)
2.写汉字
和氏bì(璧) bì(壁)画
bì(避)讳
闲xiá(暇)
xiá(瑕)疵
蒹jiā(葭)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解词义 熔金: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 次第:转眼。 怕见:懒得。 向:在。 4.积名句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5 李清照词二首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1.连线作者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她对诗、词、散 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其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 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李清照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有《漱玉词》。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复习-课件

解析:A项,xián/xuán/xuán;B项,jùn/jùn/jùn;C项, sà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影 莓台 菰米 B.妃子 次第 荔枝 C.红尘 不期 忍耻 D.胡骑 别墅 羌笛
解析:A项,台—苔。 答案:A
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阅读《早雁》,完成后面各题。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 ‘卧看’两字,逗趣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目标学法
1.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了解杜 牧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了解杜牧诗 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 同情的情怀。
(2)背景链接
《早雁》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 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 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 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 为题写了这首诗。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 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品评: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 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 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这里的“春风”含有 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讥讽。
(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骑马飞奔,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千辛万苦,与嫣然 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 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 典型性。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 大开的疑窦。这句乃全诗的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 的祸根。
2019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2单元 8 杜牧诗三首(共41张PPT)优秀

香了。反之,与坏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盛放烂鱼的市场,日久天长,自己
也变臭了。
返回
自主积累 一 作者视窗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与李 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 后世称“杜樊川”。
作品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 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生活在党争之际,处于牛李两党夹缝中,艰难生存,郁郁寡欢。 此诗与《蝉》同是不得志的表现,主旨是怀才不遇。手法不同而已。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于晚唐时世飘摇之际,讽刺那些一味享乐不管民族危亡的朝中大 臣们。商女是把一切看作金钱交换的人。整首诗写现实,但引历史,有象 征意义。
答案
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请结合有关 资料信息说说二诗在立意与表现方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案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但二者在 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来鞭挞唐玄宗 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 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在表现方法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述,不发议论, 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题乌江亭》则通 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 过江东。
生活在北宋南宋之交的李清照,深受国破家亡之苦。他极力赞美项羽, 其中含有对宋统治集团不顾个人不顾人民安危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批判与怨 恨。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18 登临词二首PPT课件

2.这两首词都涉及了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这对表达作品的情志有什 么作用?
提示:这些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既使词的语言更加精练,又增加了内容 的丰富性,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 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解词义 肃:肃杀、萧索。 练:白色的绸带子。 簇:箭头。形容山的峭拔。 商女:歌女。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人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 间副词?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陈亮(1143—1194),字同甫,时人称之为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他为 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在他的作品 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他擅长政论文,其 作品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 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有《龙川词》。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桂枝香》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两次 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 却隐藏着种种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词人有感而作的。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建康等地观 察地形。他根据实地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 取中原、收复国土的建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实际上就是他的政治主张的 形象化。
提示:这些六朝故事和其他古代人物故事既使词的语言更加精练,又增加了内容 的丰富性,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 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 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3.解词义 肃:肃杀、萧索。 练:白色的绸带子。 簇:箭头。形容山的峭拔。 商女:歌女。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是借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人为什么还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 间副词?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陈亮(1143—1194),字同甫,时人称之为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他为 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平生极力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在他的作品 里,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意气凌厉,感情激越,锋芒逼人。他擅长政论文,其 作品大都具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的词与辛弃疾同调,其气概之豪迈,甚至比辛更 高一筹,但文采略逊于辛,是辛派词人中重要的一员。有《龙川词》。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桂枝香》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两次 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 却隐藏着种种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词人有感而作的。 《念奴娇·登多景楼》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为驳斥“江南不易保”的谬论,亲自到建康等地观 察地形。他根据实地调查所得的结论,向孝宗帝上书,提出了一系列经营南方、进 取中原、收复国土的建议,这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实际上就是他的政治主张的 形象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 ‘卧看’两字,逗趣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目标学法
1.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了解杜 牧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了解杜牧诗 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 同情的情怀。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 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 学习时要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并体味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胡骑(jì) 菰米(ɡū) 樊川(fán) 2.字形辨析
莓苔(méi tái)
《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 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 讽刺。
2.句段赏析
(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品评: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 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 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在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 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 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 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 和叫声之凄惨。
峻 险峻 俊 才俊
竣 竣工 浚 疏浚
骏 骏马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唐文宗太和进士,又 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宣 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 都。曾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后为考功郎中,知 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4)包羞忍耻是男儿。
品评:只有能够“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男儿”。项 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男 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自然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 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他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真是有愧于他的“英雄” 称号。其实,作者这里点明项羽兵败的性格弱点:意气用事, 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暗含作者的批评之意。
(2)背景链接
《早雁》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 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 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 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 为题写了这首诗。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 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课文解读 1.主旨感悟
《早雁》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四散 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 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仅仅选取杨贵 妃要吃荔枝这件事的一个细节,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同时表达了对驿使的 同情。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 史诗。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两诗在立意与表达方式方面 的不同之处。
剖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 是咏史诗。但二者在立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 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 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 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 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 作。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 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
《题乌江亭》
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 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 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在表达方式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 记叙,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 写、记叙中。《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虏弦 悬疑 玄妙
B.才俊 疏浚 竣工
C.四散 播撒 撤退
D.潇湘 肃穆 啸傲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品评: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 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 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这里的“春风”含有 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讥讽。
(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骑马飞奔,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千辛万苦,与嫣然 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 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 典型性。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 大开的疑窦。这句乃全诗的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 的祸根。
唐诗之旅(下)
第8课 杜牧诗三首
七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 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第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第三句写夜深仍 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 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3.探究拓展
(1)《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 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剖析:《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 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在古人诗 词中常见。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 风。”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 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 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
目标学法
1.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了解杜 牧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了解杜牧诗 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 同情的情怀。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 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 学习时要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并体味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胡骑(jì) 菰米(ɡū) 樊川(fán) 2.字形辨析
莓苔(méi tái)
《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 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 讽刺。
2.句段赏析
(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品评: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 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 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在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 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 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 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 和叫声之凄惨。
峻 险峻 俊 才俊
竣 竣工 浚 疏浚
骏 骏马
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唐文宗太和进士,又 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宣 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 都。曾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后为考功郎中,知 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4)包羞忍耻是男儿。
品评:只有能够“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男儿”。项 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男 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自然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 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他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 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真是有愧于他的“英雄” 称号。其实,作者这里点明项羽兵败的性格弱点:意气用事, 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暗含作者的批评之意。
(2)背景链接
《早雁》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 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 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 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 为题写了这首诗。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 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课文解读 1.主旨感悟
《早雁》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四散 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 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仅仅选取杨贵 妃要吃荔枝这件事的一个细节,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同时表达了对驿使的 同情。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 史诗。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两诗在立意与表达方式方面 的不同之处。
剖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 是咏史诗。但二者在立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 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 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 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 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 作。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 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
《题乌江亭》
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 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 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在表达方式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 记叙,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 写、记叙中。《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虏弦 悬疑 玄妙
B.才俊 疏浚 竣工
C.四散 播撒 撤退
D.潇湘 肃穆 啸傲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品评: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 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 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这里的“春风”含有 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讥讽。
(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骑马飞奔,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千辛万苦,与嫣然 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 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 典型性。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 大开的疑窦。这句乃全诗的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 的祸根。
唐诗之旅(下)
第8课 杜牧诗三首
七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 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第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第三句写夜深仍 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 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3.探究拓展
(1)《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 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剖析:《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 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在古人诗 词中常见。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 风。”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 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 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