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_滑坡研究-稳定性评价

合集下载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解剖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解剖

(二)支挡工程
4、锚固
利用穿过软弱结构面、深入至完整岩体内一定深度的钻孔 ,插入钢筋、钢棒、钢索、预应力钢筋及回填混凝土,借以提 高岩体的磨擦阻力、整体性与抗剪强度,这种措施统称为锚固 。床比较松软、滑面容易向下或向上发展的滑坡。
(二)支挡工程
5、减载
当一个滑坡处于头重脚轻的状况下,而在前方又有一个可 靠的抗滑地段时,采取在滑坡体上部减重或脚部加填的办法, 使滑坡的外形得以改变,重心得以降低,可以使滑坡的稳定性 得到根本的改善。
一般滑坡防治工程分级表
(摘自《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O219-2006))
取安全系数
通过滑坡等级和工况情况及滑坡类型查下表获取 安全系数。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推荐表
(摘自《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O219-2006))
分析滑坡体的内聚力和内摩擦角
1、求重度:天然重度和饱和重度 (注:通过实验获得) 2、内聚力与内摩擦角
地层岩性分析
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决定了边坡失稳的方式 。坚硬岩石边坡失稳以崩塌和结构面控制 型失稳为主;软弱岩石边坡失稳以应力控 制型失稳为主。对其它因素给定的边坡,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越优良,边坡的稳 定性越高。
地质构造分析
地质构造表现为结构面的发育程序、规模、连通 性、充填程度及充填物成分和结构面的产出状态 对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稳定性的影响。在评价结构面对边坡稳定 性的影响时,要特别注意结面的产出状态与边坡 面的相互关系。结构面与边坡面的组合不同,边 坡的稳定性也不同。
谢谢观看!
人类工程活动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规模的日益扩大,它对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不当的人 类工程活动引起的边坡失稳事故频繁发生 ,使得人们不得不重视人类工程活动对边 坡稳定性的影响。

边坡工程第4章 边坡稳定性评价

边坡工程第4章  边坡稳定性评价
பைடு நூலகம்
4.1.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则包括边坡开挖、地表外加荷载、爆 破等因素。
4.2 边坡稳定性的判别标准
长期以来,工程界广泛使用安全系数这样的 安全度指标来进行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工程师通 常采用抗滑力除以滑动力来定义安全系数。这一 做法具有简便易操作的优点,但是也带有较多的 经验成分。由于稳定性计算中含有若干不确定性, 为保证设计的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应使计算的稳 定系数大于1,以使其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也 就是要规定一个稳定系数设计现值——安全系数。
(4.4)
式中:H——自然斜坡高度(m);L——自然 斜坡坡面投影长度(m);a、b——常数,与不同 类型边坡有关。
图4.1 斜坡坡度、坡面长度经验会聚点
4.3.2 边坡失稳条件对比法 通过对拟建边坡进行长期观测和与邻近同类 边坡的相似性对比,结合边坡出现的对稳定性有 影响的下列不利地质条件(失稳因素),确定这些 不利条件对边坡稳定影响的程度,做出边坡稳定 性判断。 1)边坡及其邻近地段滑坡、崩塌、陷穴等不 良地质现象; 2)岩质边坡中的泥岩、页岩等易风化、软化 岩层或软硬交互的不利岩层组合; 3)土质边坡中网状裂隙发育,有软弱夹层, 或边坡体由膨胀岩土层组成;
(4.10)
4)由于各分条的
各分条的 等于
等于
则:
(4.11)
式中 是第 号分条底面 与水平面的 夹角
(4.12) 将 代入式(4.12),简化后有:
(4.13)
如果沿整个圆弧面 及 为常量,则有 (4.14)
由于圆心和滑动面是任意假定的,因此要假定 多个圆心和相应的滑动面作类似的分析并进行试 算,从中找到最小的稳定系数即为该边坡的稳定 系数,其对应的圆心和滑动面即为最危险的圆心 和滑动面。 费伦纽斯(FelleniusW)在1922年通过大量 计算分析发现:在的情况下,最危险滑弧通过坡 角,其圆心位置可通过图4.7所示AO和BO的交点 确定。AO与BO的方向由和确定,和的值与坡角 有关,如表4.3所示。

岩村滑坡稳定性评价(作业)

岩村滑坡稳定性评价(作业)

工况 1、旱季(175m 库水位) 2、饱和地下水(暴雨,175m 库水位) 3、旱季 205m 库水位 4、205m 库水位+饱和地下水(暴雨) 5、旱季 205m 库水位+地震烈度 VI 度 6、205m 库水位+饱和地下水(暴雨)+地震烈度 VI 度 7、205m 库水位下降至 175m 库水位
K 0.990 0.962 0.889 0.870 0.801 0.785 0.867
float g[20]={0},a[20]={0},f[20]={0},q[20]={0},u[20]={0},v[20]={0},c[20]={0},y[20]={0},
l[20]={0},next[20]={0},k={0},kk={0},fr[20]={0},fs[20]={0},frsum={0},fssum={0}; int i; char tt; FILE *fp; if((fp=fopen("根据情况改变数据源.txt","r"))==NULL) { printf("cannot open this file\n"); exit(0); } for(i=0;i<sum+1;i++) { fscanf(fp,"%f\t%f\t\n",&unit[i].one.y,&unit[i].one.x); fscanf(fp,"%f\t%f\t\n",&unit[i].two.y,&unit[i].two.x); fscanf(fp,"%f\t%f\t\n",&unit[i].three.y,&unit[i].three.x); } fclose(fp); for(i=0;i<sum;i++) { g[i]=(unit[i].one.y-unit[i].three.y+unit[i+1].one.y-unit[i+1].three.y)* (unit[i+1].one.x-unit[i].one.x)*0.5*rongzhong*bili*bili; a[i]=atan((unit[i].three.y-unit[i+1].three.y)/(unit[i+1].three.x-unit[i].three.x)); q[i]=lieduxishu*g[i]; l[i]=bili*sqrt((unit[i+1].three.x-unit[i].three.x)*(unit[i+1].three.x-unit[i].three.x)+ (unit[i+1].three.y-unit[i].three.y)*(unit[i+1].three.y-unit[i].three.y)); v[i]=((unit[i].two.y-unit[i].three.y)*(unit[i].two.y-unit[i].three.y)-(unit[i+1].two.y-unit[ i+1].three.y)*(unit[i+1].two.y-unit[i+1].three.y))*shuirongzhong*0.5*bili*bili; u[i]=((unit[i].two.y-unit[i].three.y)+(unit[i+1].two.y-unit[i+1].three.y))* shuirongzhong*l[i]*0.5*bili; } for(i=0;i<sum;i++) { c[i]=ccc; y[i]=yyy; } k=1; do

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及标准

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及标准

滑坡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及标准郑静【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06(17)3【摘要】滑坡稳定性评价是滑坡防治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评价结果确定滑坡治理与否.但目前工程技术人员所采用的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各不相同,在定量分析评价标准方面各规范所考虑的程度和确定的标准也不尽统一.由此造成的评价结果各异,因此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滑坡的工程地质环境为基础,分地貌形态、宏观地质条件、作用因素和滑动迹象定性分析评价及力学计算法定量分析评价介绍了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现有规范中滑坡稳定系数与之对应的稳定状态各不一致的情况,分3个危害程度等级和正常、特殊2种荷载组合工况,分析确定了不同稳定状态下的稳定性评价标准.滑坡稳定性评价应按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2部分进行,之后将评价结果综合得出一致的综合评价结论.滑坡稳定性评价标准,应视其危害程度等级、荷载发生及组合几率而定.【总页数】5页(P53-57)【作者】郑静【作者单位】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2.22;X43【相关文献】1.改进最小势能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在田家寨滑坡中的应用 [J], 杨军;方世跃;刘兴荣;苟延波;颉丽2.复杂堆积层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分析与展望 [J], 贺可强3.基于直觉模糊集TOPSIS决策方法的滑坡稳定性评价 [J], 何书;陈飞4.基于有限元的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应用——以王家墩古滑坡为例 [J], 陈豫津; 吴志坚; 刘兴荣5.降雨型滑坡增载弱化复合动力效应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J], 刘洪华;张兰阁;贺可强;郭璐;徐红兵;王忠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毕业答辩ppt大路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工程设计课件

毕业答辩ppt大路滑坡稳定性评价及支护工程设计课件

三、研究主要内容
3、治理工程设计
滑坡推力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 Fn Fn1 KSGn sinn Gn cosn tann CnLn
从计算结果可得,在暴雨工况下,滑坡体的滑坡推力最大,设计时采用暴雨 工况 天然工工况况下暴的雨工滑况 坡暴推雨+力地震。工
滑块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Ks=1.20 335.00 567.27 792.54 1023.51 953.32 930.63 652.74 377.39 166.28 39.41 0.00
Ks=1.15 335.85 601.30 924.56 1258.95 1279.90 1312.02 1064.33 857.45 627.42 480.06 354.34
向等),并对变形发展和变形趋势作出预测; (2)在滑坡治理期间,指导施工、反馈设计,确保施工安全; (3)检测滑坡的治理效果; (4)对滑坡进行动态跟踪,了解其稳定性变化特征。
三、研究主要内容
此次滑坡动态监测包括地表大地形变监测、抗滑桩的受力情况监测、宏观地 质巡视监测,地表大地形变监测分为水平位移观监测和垂直位移观测。
(3)抗滑桩应力应变监测
共选2个抗滑桩沿桩身选取3~5个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应力应变监测,以了 解抗滑桩的受力情况。
(4)巡视监测
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制度,具体规定检查时间、部位、内容和要求,确定检 查路线和顺序,由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负责检查。
三、研究主要内容
四、总结
通过这次设计,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完成了毕业设计报告,完成了治理工程 设计图。
暴雨工况 Ks=1.15 158.08 539.69 934.87 1043.88 1112.67 1050.88 963.75

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摘要:随着我国基建建设的飞速发展,工程活动对原有的地形地貌造成巨大改变,其中岩质滑坡的发生十分常见,滑坡对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滑坡稳定性分析是后续设计治理工作的基础。

本文针对我国岩质滑坡稳定性评价问题,从滑坡稳定性发展、评价方法两个方向进行论述,以期工程技术人员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加以综合运用。

关键词:岩质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0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滑坡稳定性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对滑坡稳定性的认识也不断增加。

在发展前期,其评价方法主要是以弹塑性理论、线弹性假定为基础,这些假定条件使力学分析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合理,从而使分析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1];20 世纪初,大量学者开始对土质滑坡进行研究分析[2],对岩质滑坡的概念及认识都较少,这个研究阶段时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向定量分析方向进行研究[3];20 世纪中叶以后,人们在土质滑坡的基础上,开始去认识岩体结构,其概念也进一步明确,但这一阶段还是以静态评价为主,鲜少研究滑坡动态评价[4];21 世纪后,在我国西南地区建设大批的大型水利工程,引发大量滑坡地质灾害后,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滑坡稳定性研究,认为滑坡失稳是一个渐进破坏的动态过程,对滑坡稳定性评价开始立足在动态评价上。

1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在岩土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滑坡稳定性研究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可将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5]。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首先明确岩体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对岩质滑坡的破坏模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

该方法依靠分析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工程经验,因此评价结果具有个人主观性,随机性较大[6]。

定量分析主要包括极限平衡法与数值分析法,其是将岩土力学原理与数学分析相结合再应用于滑坡稳定性分析中。

采用极限平衡法的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有Bishop法、瑞典条分法、Sarma法等。

滑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滑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用建 筑 工程 中普 遍存 在 , 且 在一 定 程 度 上 是 决 定 工 而
程成 败 的关 键 。 目前 , 于 边坡 破 坏 机 制 及 稳 定 性 评 对
价 方法 , 者 们 进 行 了多 方 面 的 研 究 学
要 以水 压 力 驱 动 型 为 主
。 明显 存 在
潜 在滑 动 面的碎 石 土 滑坡 形 式 , 破 坏 的力 学 机 制 主 其 , 边 坡 在 天 然 应 力 状 态 即
属 于典 型 的水 压力 驱动 型滑 坡 。
下 部 见有 板岩 , 坡体 上 部 为 人 工 堆 填 的杂 填 土 和碎 石 混 土 , 岩接 触带 与坡 面平 行 延 伸 , 伏 较 小 , 顶 出 土 起 坡 露石 英岩 , 英岩 产 状 2 0 L2 。 岩 体 内还 发育 一些 石 6。 0 ,
1 4 地 下 水 .
滑坡 体 周 围未见 大 的褶 皱 和 断 裂 构 造 , 滑 坡 体 在
收 稿 日期 :0 0 1 - 0 修 回 日期 : 0 1 0 — 2 2 1 —23 ; 2 1 -6 1
工程 地质 勘察 期 间 , 滑坡 体 范 围及 深度 内 , 在 地下
水 埋 深 3 6~ . . 4 3m。根 据本 次 地 面调 查 资 料 , 坡 地 边
滑 坡体 地貌 类 型 为构 造 剥 蚀 低 丘 陵 区 , 顶 为 浑 丘
圆状 , 坡起 伏 不平 , 势 较 为 陡峻 , 形 总 体 坡 度 为 丘 地 地
2 。 3 。 植 被发 育 , 部 地 面基 岩 裸 露 , 要 由震 旦 2 ~5, 局 主
mm, 内 1 i 境 0 r n内最 大 降水 量 为 2 . a 0 5mm, h最 大 1 降水 量为 6 m, 8m 任意 2 4 h内的 最 大 降水 量 为 1 9 4 4 .

黄土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黄土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滑坡主滑剖面的结构特征示意如图 1 所示。
- 124 -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生态与环境工程
2023 NO.4(下)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高程/m
1600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滑坡范围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00 水平距离/m
根据第 2 节成因分析可知,降雨和地震是该文实例滑坡成 灾的重要诱因,因此,将稳定性计算工况设置为 3 类,即天然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125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3 NO.4(下)
生态与环境工程
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
比来说,Bishop 法的稳定性系数减少幅度更大,这也进一步说
图 1 滑坡主滑剖面示意图
方面,降雨会沿裂隙入渗至坡体内部,会造成坡体结构裂隙进 一步扩展,减少滑坡完整性。
2.2 地形地貌
成因滑坡地表具有陡缓变化特征,在坡肩纵向节理发育 基础上,易出现局部垮塌变形,如此往复,会造成滑坡浅表层 土体极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滑坡整体稳定性。
1.2.2 滑坡区地下水特征
结合降雨概率及降雨历时,该文暴雨工况又细分为 6 类子
工况,见表 1。
表 1 暴雨工况条件下的子工况(单位:mm)
降雨历时
1h 6h 12h
10年一遇 40 55 75
降雨概率
50年一遇 50 70 85
3.1.2.3 地震工况
1.1.5 人类工程活动条件
滑坡区范围内的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活动类型主要 为农业耕种、房屋建设等,其中,在农业耕种过程中,除改变 原始地表形态外,还存在显著的灌溉特征;房屋修建主要形成 了规模不一样的边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