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

合集下载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在气象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可以实现对天气变化规律的高精度预测和预警,对于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介绍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的内涵,并深入探讨了其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仅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智能网格预报;专业气象服务;应用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天气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农业生产到交通运输、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天气变化都会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高可靠性的天气预报技术,通过对天气变化的预测和分析,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可以帮助公众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同时,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也可以为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的内涵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建模,以实现更精准、更准确的气象预报。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气象、环境保护、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对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依赖。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的核心是数学模型和算法。

数学模型是指对气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预测结果的数学公式和算法。

不同的数学模型和算法适用于不同的气象预报场景,例如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空气质量预报等。

在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中,数据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据来源可以包括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雷达等,这些数据都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便提取有用的信息。

同时,智能网格预报技术还需要考虑气象学知识和经验,以便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和校准,以提高预测准确性。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网格化气象数据处理网格化气象数据处理是指将气象数据划分为不同的网格,对每个网格内的气象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收集和处理的技术。

智能网格预报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智能网格预报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第44卷第1期 2020年2月中低纬山地气象Mid-low Latitude Mountain MeteorologyVol.44 No. 1Feb,2020文章编号:2096 -5389(2020)01 -0080 -04智能网格预报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彭飞1赵清扬2(1.四川省德阳市气象局,四川德阳618000;.四川省气象服务中心,四川成都610072)手商要:为了从智能网格预报应用分析平台网站快捷地获取基于位置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利用Fidler抓包工具监测从智能网格预报应用分析平台网站获取预报数据的全过程,分析需要向服务器提供的各项参数和从服务器返回的数据。

基于.N E T平台,采用C#语言,开发德阳市高速公路智能网格预报服务软件。

该软件能模拟浏览器向服务器发起请求,解析从服务器返回的信息,从中提取需要的预报数据,并将数据写人特定格式的w o d模板中,自动、快速地生成德阳市高速公路专业气象服务产品文档。

关键词:智能网格预报;Fiddler;文档自动化;Aspoe.Word f o 中图分类号:P456文献标识码:B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Grid Forecasting in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servicesP E N G Fei1,Z H A0 Qingyang2(1.Deyang Meteorological Bureau,Deyang618000 ,China;2.Sichua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Chengdu610072 ,China)Abstract:In order t o get the location- based fine weather forecast quickly from the website of Grid Forecasting Application Analysis Platform,the whole process of obtaining the forecast data from the the Intelligent Grid Forecasting Application Analysis Platforrm was monitored by Fiddler package capture tool,and the parameters that need t o be provided t o the server and the data returned from the server were analyzed.Basedon.N E T platform and using C#language,Deyang Expressway Intelligent Grid Forecasting Service Software wasdeveloped.The software can simulate the browsers request t o the server,parse the information returned from theserver,extract the r equired forecast data,and write the data into the word template of a specific format,automati­cally and quickly generate the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duct document of Deyang Expressway.Key words:intelligent grid forecasting;Fiddler;document automation;Aspose.Words for.N E T0引言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体系由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技服务构成[1-3]。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5(试题+答案)

天气预报竞赛试题5(试题+答案)

A、天气预报竞赛试题5(试题+答案)理论知识和业务规范试卷(110分)1.一、填空题(每空0.5分, 共 44分)2.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的发展新理念。

3.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深化改革, 力争在3到5年内, 建立基本满足国家需求、功能先进、结构优化的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业务技术体制, 增强气象业务和服务能力, 提升气象科技水平。

4.公共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气象科技服务等几方面。

5.《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明确规定: 气象工作人员玩忽职守, 导致预警信号的发布出现重大失误的, 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我国对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现的中心附近的最大平均风力达到八级或以上的热带气旋, 按照其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编号。

7.就精细天气预报而言, 短期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落区, 短时和临近预报要明确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具体时间、位置和强度。

8.《关于传输城镇天气预报的通知》要求:全国城镇天气预报每天传输2次:各省(区、市)早晨7:30前(北京时, 下同)将24、48、72小时三天预报(分08时-20时, 20时-08时两段)发往北京,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7: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每日下午15:00前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24、48、72、96、120小时五天预报、下午16:30前将其它城镇五天预报(分20时-08时, 08时-20时两段)发往北京, 下午16:45前向全国广播完毕。

9.《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暂行规定(试行)》中, 对预报时效定义:短时预报是指未来0-12小时天气参量的描述, 其中0-2小时预报为临近预报。

10.业务运行的多普勒天气雷达通常采用体积扫描的方式观测。

11.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

地面气象观测改革调整业务规定

地面气象观测改革调整业务规定

观测时间(A、Y文 件)
10/03/08;14;20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10/24/24小时连续观测
不变 一般站取消日平均 云量、云量出现次 数的统计。
日平均云量、云量 按照08、14、20时3次定时观测记录 出现回数、能见度 值统计 出现回数(人工观 测)
(六)重要天气报
降水、雨凇、积雪
项目 基准站、基本站 一般站
云和能见度等人工定时 每日5次(08、11、14、 观测 17、20时)
不变
天气现象
保持08-20时连续观测, 夜间(20-08时)天气 现象应尽量判断,观测 记录参照一般站规定执 行。
08时过去天气现象 W1W2选取时间为过去 12小时
不变
08时天气现象编码
不变
(五) A文件格式、统计调整
(三)台站业务流程
(四)ISOS台站故障处理流程
四、其他说明
• 各市自行保留观测的设备要在省局备案,并按现 有业务执行。 • 其他业务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之处,以本规定为 准。
谢 谢!
已并入长Z文件 基准站、基 本站夜间 (20-08时) 时段重要天 气报告的编 发参照一般 站规定执行。
大风、冰雹、雷暴、 龙卷、省定组
人工编发
视程障碍现象(雾、霾、 浮尘、沙尘暴)
视程障碍现象人 工观测的,人工 编发
视程障碍现象自 动识别的,软件 自动编发
(七)航空天气报
• 承担航危报任务的观测站保留原有云、能见度、 天气现象的人工观测任务不变,取消的天气现象 记录在值班日记中,按相关业务规定编报。 • 航空天气报与地面天气报相重时,取消天气报选 组代替航空报的规定,应按航空天气报告格式单 独编发。
地面气象观测改革调整业务规定

智能网格预报在决策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智能网格预报在决策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智能网格预报在决策气象服务中的应用摘要:智能网格预报的核心是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提高多源气象数据的融合应用能力、预警预报关键信息的综合提炼能力、预报技术的自主积累能力和预报与服务需求的双向互动能力,全面提升气象预报的客观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发展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是构建智慧气象、改进气象服务供给的核心基础。

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延伸至基层,重点在于利用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产品,开展解释应用,生成新的适应需求发展的服务产品应用于各个服务领域。

关键词:智能网格预报;决策气象服务;应用实践;技术改进引言2014年以来,国家气象中心依托数值预报、集合预报、高分辨区域模式的解释应用和客观预报打磨等气象现代化技术成果,牵头引领全国发展全覆盖、无缝隙、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

2015年实现5km基本要素格点预报准业务化;2017年,5km全要素格点预报发布,国省协同预报构建“一张网”,各地开展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践;2019年,国家气象中心牵头继续推进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精细化网格预报业务技术和产品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

2020年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基本建成,湖南省气象部门乘势大力推进智能网格预报业务;2021年湖南省市县实现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单轨运行。

1智能网格预报对决策气象服务的支撑作用1.1智能网格预报集成技术提升预报精准性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离不开精准的预报。

国家级智能网格预报系统融合了EC、GRAPS_GFS、GRAPS_MESO、GRAPS_3KM、ECMWF、NECP、北京模式,华东模式、广州模式等,主客观预报融合,集成度高,实现了格点站点协调,国省协同,预报精细,24h滚动更新,全要素全网格全覆盖,天气预报可以随取随用。

省级集成技术,基于国家级智能网格预报系统,结合数值模式解释应用,融合主客观预报方法与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集约研发省级指导、省级智能预报预警,形成本地的精细化预报产品集。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蒲建怀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蒲建怀

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 蒲建怀发布时间:2021-08-20T06:04:20.726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8期 作者: 蒲建怀 杨宗林[导读]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社会各个方面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工业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雾霾、酸雨等天气灾害吗,降低空气质量,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怀化市气象局 418000)

摘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社会各个方面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工业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雾霾、酸雨等天气灾害吗,降低空气质量,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为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需要通过更加精准的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来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为精准的气象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持,气象部门可以利用智能网格技术,提告专业气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基于此,本文以智能网格预报技术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智能网格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分析iddler抓包工具获得气象数据的过程,对气象观测服务器的各项气象返回数据和参数进行分析,得出网格预报技术具有简化数据分析操作流程、避免人工观测造成的误差、提高工作效率等优势,应当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气象服务;应用

引言

我国的气象服务体系包括多项气象服务,涵盖气象科技服务、天气预报服务、专项科研、公共决策等。专业气象服务是我国气象部门工作的核心,也是气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气象行业的用户提供专业的气象服务,并根据广大用户需要,针对性地提供科学的定制服务。气象专业用户分布在不同行业,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气象工作者提出了多样的研究课题,需要通过有效的科研和工作措施来满足不同行业的气象需要。通过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梳理可以发现,天气预报是最为普遍的需求,目前我国气象服务的主要业务是精细化、网格化的天气要素预报,也是未来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 1.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概述 2017年底,我国正式运行了“一张网”网格化气象预报业务,这是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成熟的标志。使用智能网格技术来分析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智能预报分析平台,来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促进传统的气象站点式预报服务向网格化、格点式预报服务转变。传统的气象预报站点,主要是通过向前端页面提供当地的经纬度,然后下载服务器所反馈的本地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最终形成气象预报文档,制作气象预报产品。在传统气象预报工作中,人工需要参与擦欧总全流程,十分繁琐且对专业的要求比较高,容易产生种种问题和差错,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在智能网格预报分析平台上,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简化气象数据分析的操作流程,逐步取代传统的气象预报员,避免人工操作的食物,并且大幅度提高气象数据获取和分析的工作效率。 2.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在专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2.1智能网格预报技术方法

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存储规范

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存储规范

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存储规范(试行)中国气象局2016年11月前言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综合数据存储规范的制定以《气象结构化数据存储规范(初稿)》、《全国农业气象数据库环境技术规范(试行)》和《全国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数据规范》为基础,依托中国气象局CIMISS云平台,是对《气象结构化数据存储规范(初稿)-农业气象分册》、《全国农业气象数据库环境技术规范(试行)》的补充和完善,是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的数据参考规范。

主要包括基础气象资料库、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库、农业气象专题产品库、农业气象野外调查数据库、用户采集数据库、农业气象背景数据库。

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库存储数据类型有站点数据、格点数据、Word文档、图片数据和视频数据五类。

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存储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存储规范,包括地面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农业气象观测数据、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农业气象采集数据、农业气象数值产品、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和台站信息等数据的表结构、索引、分区方式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气象结构化数据的存储管理。

不论选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还是选用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进行存储,都可使用该规范。

2.术语与定义(1)数据库meteorological database数据库是按照预定结构组织成的气象信息的集合,本规范涉及气象、土壤、农业气象、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象产品和台站信息六类数据库。

(2)表结构 table表是数据库内部的数据存储机制。

表含有一组固定的列。

表中的列描述该表所跟踪的实体的属性。

(3)索引 index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

(4)分区 partition分区是数据库基于性能和可扩展性等因素的考虑将一个大数据表分为独立的若干小表。

3.规范技术说明对于智慧农业气象数据的存储管理,不论是选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还是选用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都需要设计数据存储的三项最基本内容,即表结构、索引和分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中国气象局目录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 (3)附件1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列表 (8)附件2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预报责任区经纬度范围表.. 10 附件3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共享目录 (11)附件4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文件名 (12)附件5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GRIB2数据格式 (24)附件 6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城镇天气现象、风速风向生成规范 (38)附件7 全国智能网格陆面基本要素预报检验办法 (41)附件8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实况分析检验办法 (54)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有效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根据中国气象局《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2017年工作方案》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涵盖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相关分工、流程、产品、数据、检验和应用环节。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气象部门从事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的单位。

第二章业务分工第四条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由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业务构成。

第五条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主要由气象中心、信息中心、公服中心负责完成。

职责分工如下:1.气象中心:负责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的组织实施,牵头组织制作发布全国0-10天网格预报指导产品,开展0-24小时内的客观滚动订正,对省级实时更新产品进行边界协调,拼接形成统一的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并组织开展业务检验。

2.信息中心:牵头负责基于CIMISS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数据环境的建设和业务运行维护,负责滚动提供降水、气温、风向、风速等实况分析产品,为国省开展滚动订正业务提供支持。

3.公服中心:牵头负责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产品在相应气象服务中的业务应用。

第六条省级负责本省责任区内智能网格预报服务的组织实施。

主要是通过CIMISS和“网格气象预报云”获得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产品、国家级智能网格预报指导产品与实况分析产品,利用格点编辑平台(MICAPS4-GFE或本省自建的平台),按照“0-3天必须订正,4-10天按需订正”的原则进行订正,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更新;订正时保证短临预报和中短期预报的一致性,保证降水、云量、相对湿度等相关预报要素的协调性;订正后及时写入CIMISS分布式数据环境,实现国省实时同步;利用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为市县级提供预报服务产品支撑。

第七条市县级主要负责通过统一的标准数据接口从CIMISS 或“网格气象预报云”获取智能网格预报服务“一张网”数据和省级(国家级)预报服务应用产品,制作本责任区内的气象服务产品,开展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强化灾害性天气、气象灾害实时监测和临近预警。

第三章业务流程第八条信息中心根据智能网格预报的需求,对实况分析产品的要素、时效、格式、时空属性调整优化,整点15分钟内提供降水、气温、风向、风速等实况分析产品,每10分钟更新降水实况分析产品。

第九条气象中心每天4:00和16:00统一下发国家级网格预报指导产品;对6:00、16:30前上传的省级网格预报定时订正产品,形成全国智能网格拼接产品,该产品为各省预报检验的依据;利用实况分析场,融合省级网格预报实时更新产品,逐时生成气温、降水、风等基本气象要素0-24小时内逐3小时预报的滚动更新预报产品;以国家级网格指导预报产品作为背景预报,逐时依次融合省级网格预报定时订正产品、省级网格预报实时更新产品、全国网格预报逐时滚动更新产品,形成全国智能网格预报服务“一张网”,通过CIMISS和“网格气象预报云”提供全国共享。

第十条各省级按照“邻近距离最短优先,相同距离东北优先(如在网格线上则为东或北)”原则,建立关键点与格点的对应关系,对指导网格预报产品进行订正,形成融合站点的省级网格预报订正产品,要求每天两次定时上传完整时间、要素序列的订正预报产品(6:00/16:30),之后根据天气系统变化上传实时更新预报产品。

第四章业务产品第十一条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共有七大类,分别为:陆面网格预报指导产品、责任海区网格预报指导产品、全国网格预报服务产品、全国网格预报逐时滚动更新产品、省级网格预报定时订正产品、省级网格预报实时更新产品、全国网格实况分析产品。

其中,信息中心负责制作发布全国网格实况分析产品,各省级气象台负责制作发布本省的省级网格预报定时订正与实时更新产品,其它四大类产品由国家气象中心负责制作发布。

详见附件1(附件1: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列表)。

第十二条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产品(目前为0.05︒⨯0.05︒)区域为:(1)中国大陆区域:70°-140°E,0°-60°N。

(2)中国近海海域:80°-142°E,10°S-45°N。

各省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产品区域范围,以国家级产品起始点(70°E,0°N)为基准点,投影方式为经纬投影,各省起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纬向、经向距离均是预报分辨率(0.05°)的整数倍,详见附件2(附件2: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预报责任区经纬度范围表)。

第十三条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产品通过CIMISS与“网格气象预报云”,实现在国家级业务单位和省级业务单位间的全面共享。

共享目录详见附件3(附件3: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共享目录)。

第十四条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命名遵循通用的传输文件名规范,详见附件4(附件4: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文件名)。

第十五条国家级负责制作和发布网格预报产品和网格实况分析产品,最终产品以GRIB2格式分发到CIMISS。

省级形成本省的网格预报产品,也以GRIB2格式分发到CIMISS。

相关数据格式说明详见附件5(附件5: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GRIB2数据格式)。

第五章业务应用第十六条各级气象预报服务部门应基于全国智能网格预报“一张网”开展各类预报和服务产品的生成,所生成的相关格/站点的预报和服务产品纳入CIMISS统一管理。

第十七条各级要按照“邻近距离最短优先”原则,基于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实现对传统城镇站点预报的全覆盖,生成任意点的天气现象、最高/最低气温、风速风向等要素,天气现象、风速风向生成规范详见附件6(附件6: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城镇天气现象、风速风向生成规范)。

第六章业务检验第十八条按照《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陆面基本要素预报检验办法》(详见附件7)利用网格实况分析场、国家级自动气象站和经过质量控制的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开展基于网格实况和站点群的国家级、省级网格预报检验。

第十九条按照《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实况分析检验办法》(详见附件8),对网格实况分析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第七章业务考核第二十条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负责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的管理和考核工作。

第八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规定由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负责解释。

附件1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列表8*:标识为可选预报要素9附件2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预报责任区经纬度范围表(5公里分辨率)附件3 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共享目录存储根目录:/CIMISS/NAFP/NWFD/,其下分5个目录,包括:国家级网格预报指导产品(含陆面、责任海区)、省级网格预报产品(含定时、实时)、全国网格预报服务产品、全国网格预报逐时滚动更新产品和全国网格实况分析产品。

附件4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文件名附件5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产品GRIB2数据格式一、概述1.1 适用范围本规范描述了全国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业务规定中GRIB2编码规则。

1.2 数据类型定义文中的数据类型定义均基于32位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主要包括:• INT – 4字节整型• SHORT – 2字节整型• CHAR*N –N字节字符型• BYTE– 1字节• FLOAT – 4字节浮点类型,符合IEEE754规范• LONG – 8字节整型1.3 编码格式一个完整的GRIB2消息分为以下9段(Section2是可选的)。

表 1-1 GRIB2消息定义Section 4 产品定义段包括段长、段号、数据的性质描述Section 5 数据表示段包括段长、段号、数据值表示法描述Section 6 位图段包括段长、段号以及指示每个格点上的数据是否存在Section 7 数据段包括段长、段号、数据值Section 8 结束段只含有“7777”4 个字符注:在NWFD GRIB2的编码中,没有使用Section2。

1.4 文件规则1.4.1 一个完整的GRIB2消息以“GRIB”开始,以“7777”结束。

1.4.2 一个文件中可以包含多个GRIB2消息。

1.4.3 一个完整的GRIB2消息内,可以对某些Section重复存储,如下图所示:图1-1 GRIB2消息1.5 生成GRIB文件样例说明以生成省级网格预报订正产品为例说明,有以下两种情况:1)要求每天两次定时上传完整要素、时间序列的预报产品(6:00/16:30)。

说明:一个GRIB文件要保存某要素的所有时间序列的数据,需要将该要素的数据按照预报时效顺序写入到GRIB文件中。

按照1.4文件规则的说明,可以压码到一个GRIB信息块里,也可以压码到多个GRIB信息块,但对于风的UV数据需要压码到一个GRIB信息块。

2)定时上传(6:00/16:30)之后,上传增量预报产品。

说明:该情况的GRIB文件中,只需要将修改过的时次写入到GRIB文件中,可以为多个不连续时次。

二、 NWFD GRIB2编码格式2.1 Section0 指示段详细描述见表2-1。

表 2-1 Section0 指示段*注:GRIB消息的总长度表示从Section0-section8总字节个数。

2.2 Section1 标识段详细描述见表2-2。

注:表中的年月日时分秒所表示的时间是起报时间。

2.3 Section2 本地使用段该段在NWFD GRIB2文件中没有使用,以下描述仅供参考,见表2-3。

注:表中长度nn为可变长度,下同。

2.4 Section3 网格定义段详细描述见表2-4。

2.5 Section4 产品定义段详细描述见表2-5。

*Note:产品所使用模版,每类产品所使用模版参照 3.1 气象产品编码定义中的Template.产品模版4.0:Analysis or forecast at a horizontal level or in a horizontal layer at a point in time.产品模版4.8:Average, accumulation, extreme values or other statistically processed values at a horizontal level or in a horizontal layer in a continuous or non-continuous time interval.*Note1: 产品分类,请参照3.1气象产品编码定义中的Category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