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 美学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文学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张玉能
摘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 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 中国传统美学倾 向于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主体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 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 潜隐的。 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学; 特征; 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54X( 2009) 03-0095-07
认为唯有艺术才真正充分地实现了 “理念的感性 显现”, 所以美学就是 “艺术哲学”。 黑格尔的庞 大的美学体系之所以如此构成就是因为它是围绕 着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个美的本质的命题 结构的。
江汉论坛 2009.3 95
中时, 他们都是把山水田园当作自己的情怀的寄 托或人格的象征, 以致在中国的诗画传统题材中 形成了所谓 “四君子” (梅、 竹、 菊、 兰), “岁寒三友” (松、 竹、 梅) 等永恒的标志, 甚 至一直延伸到当代中国的诗坛画苑, 毛泽东、 陈 毅、 朱德、 陶铸、 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家的诗文之中就经常有梅、 竹、 松、 菊、 兰的倩 影婆娑。 至于中国古代诗学中要求文艺为政治伦 理的教化服务的观点就更是比比皆是了, 总是要 求文艺能够 “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 化, 移风俗”。
二、中国美学更倾向于审美主体的研 究,西方美学则更偏向于审美客体的研究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 用 (即审美创造), 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块范 围。 不过, 由于研究美学的出发点不同, 在研究 对象的范围上也显示出中西美学的差异。 由于中 国传统美学是从伦理关系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 审美关系, 所以, 中国传统美学更多关注的是在 审美关系之中的审美主体, 即使是研究审美客 体, 也是把审美客体放在审美主体的意向之中来 加以审视; 与此相反, 由于西方美学是从认识关 系出发来探索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因此, 西方 美学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审美客体 (审美对象) 之上, 在研究审美主体时, 也往往把审美主体当 作审美客体的反映者来探究。 这样, 从总体上, 西方美学形成了以 “美” (包括崇高、 秀美、 媚 等的广义的美) 为核心的美学体系, 中国传统美 学则产生了以 “意” (包括兴、 神、 味、 悟等的 广义的审美体验) 为中心的美学框架。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完整版)第六章审美心理

第六章审美心理审美心理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

美感就是人们在审美欣赏和创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

审美心理主要指审美心理结构,即审美心理机能、审美心理形式,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等多种心理要素交融组合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结构。

其中,每一心理要素都有不可取代的功能,却又彼此依赖、相互渗透。

可以这样理解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审美感知是美感最初的心理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的门户;审美情感是美感活动的动力,它自始至终贯彻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是美感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常常被看作是审美心理中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审美理解是美感中蕴涵的高级精神活动,但它也渗透在美感过程的每一环节中。

第一节审美心理结构美感是审美感知、想像、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交错的矛盾统一体。

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功能,又彼此依赖、相互诱发、相互渗透,形成合规律的自由运动,从而产生一种非概念认识所能表达或穷尽的自由感受。

为了深入研究的方便,我们暂时把统一的、在任何时候都共同起作用的美感心理四要素分别开来,逐一进行研究。

一、审美感知1、审美感觉和知觉感知是人的视听等感官对审美对象、现象外在感性表象的印象与把握。

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感知阶段。

感觉和知觉,不论对于理论认识还是对于审美反应,都是进行更高一级精神活动的基础。

正如没有生动的直观,就没有抽象思维,也就没有整个人类的理论认识一样,没有生动的直观,就不可能有审美的想像、情感和理解的和谐活动,审美的心理功能也就无法实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是感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美感的门户便是主体的各个感觉分析器。

然而,人的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在审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根据五官在审美过程中作用大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高低两个层次:高级的审美感官是眼睛、耳朵,低级的审美感官有鼻子、舌头和身体。

这种分法的依据是它们感受客观对象的方式不一样。

低级的感官与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没有间隔适当的距离,这样容易诱发人们在实用观念和占有欲望支配下的反应和行动。

第4讲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

第4讲 美学概论之审美心理学

3-6、艺术家与精神病
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 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 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 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 寻找那条回去的道路,而再度地把握着现实。
四 、迷狂说(灵感说)
1、灵感的来源
2、迷狂说的价值
1、灵感的来源
柏拉图在对话集里还时常谈到一个问题, 柏拉图在对话集里还时常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文艺 创作的才能是从哪里来的? 创作的才能是从哪里来的?诗人凭借什么写出他们 的伟大的诗篇?他的答案是灵感说, 的伟大的诗篇?他的答案是灵感说,但是对所谓灵 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 第一种解释是神灵凭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他 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 处在迷狂状态,把灵感输送给他,暗中操纵着他去 创作,灵感就像梦》一出,家 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据焦循《剧说》载: 杭州艺人商小玲因不能与意中人结合而郁郁得病, 每演《牡丹亭》至《寻梦》、《闹殇》几出时,都 是“缠绵凄婉,泪痕盈母”。有一次演至“寻梦”, 唱至〖江儿水〗”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寻 得梅根相见时“,竟仆倒在舞台上,因哀痛至极而 猝死。《剧说》又载,一位内江女子,因读《牡丹 亭》而慕作者之才,一心要嫁他。后来发现汤显祖 是一持拐杖老头,因此发誓不再嫁人,后忧伤投江 而死。邹韬《三借庐笔谈》载:扬州姑娘金凤钿读 了汤氏作品,因慕作者之才,直接写信表示“愿为 才子妇”。因书信周折没有回音,后忧伤而逝。临 死前叮咛只要《牡丹亭》剧本作为陪葬物。《红楼 梦》描写林黛玉凝视《牡丹亭》演出,忽而“心动 神摇”,忽而“如痴如醉”,忽而“眼中落泪”。 这是杜丽娘的爱情命运在林黛玉心中产生极大共鸣 与震动的表现。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美学原理》之审美心理教学课件

•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 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 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 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 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 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 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 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 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 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 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 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 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 《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 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正没个开交,忽觉背 上击了一下,及回头看时,原来是……
•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 都一晓。”——魏晋乐府《读曲歌》
• (3)在场性:感受者全部感官完全投入 到对象中去,与对象融为一体,极度专注。
• 传统的“静观”:指有意识地以心理距离 和感官距离来平静地欣赏对象。审美时身 体过于密切地投入,会损害审美愉悦。它 强调主客、身心、内外、远近之别。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 求之。” ——《关雎》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 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 人。” ——《桃夭》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完整版)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复习_??????

美学复习_??????

美学复习提纲1.辨析“审美”、“美学思维”、“美学”三个概念。

答:“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它包含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美学思维”: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它势必趋向理论自觉形态;“美学”: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美学思维的学科形态。

2.(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艺术美学曾被规定为“艺术哲学”但美学研究艺术与艺术学不同。

2.“美”一个多义的“美”不宜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范畴术语。

3.“审美经验”只有作为涵括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经验”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2)“中国美学”中国美学三种涵义答:1.中国古典美学依托中国古代文化主干儒释道的美学思想2.美学在中国晚清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的美学学科3.中国美学的重建自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中国美学现代形态注意“中西”与“古今”的两对比较3.美学的学科性质。

答: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自然科学—-自然(客体)1.人类知识三大现代分类(2)社会科学一一社会(客体)(3)人文科学—-人(主体)2.人文科学以人生价值意义为中心,包含着不同角度学科: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人文科学理论是各门人文学科的“元理论”。

3.明确美学的人文学科特性,对于美学具有根本性意义。

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1.具有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批判引导功能。

美学并非自然科学式价值中立的客观剖析,对商业消费主义审美现象的批判。

2.作为哲学学科具有深层思维特性。

美学以对人生元价值代表之一的审美的理论反思,成为人生哲学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美学相邻学科1.美学与艺术学(1)二者各自研究的对象范围不同(2)外延重合(交叉)部分二者研究的内容及方向不同2.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与心理学的不同:(1)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外在的观测,美学立足于审美心理内在的体验。

(2)心理学只记录心理反应的生理一一物理变量,并且只就心理规律客观说明。

美学却要求理解审美心理,并势必伴随体验将研究者自身的精神经历带入心理对象而作出不同于客观说明的解释。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美学基础——第三章审美心理与审美意识第一节审美心理(人卫版)
2、准备阶段——形成审美态度 ①准备阶段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形成一种 审美态度。 ②审美态度由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组成
3、实现阶段——获得审美感受 ①实现阶段又称展开阶段
②实现阶段由审美知觉和审美领悟共同完成
4、审美效应——体验审美成果
作业 1、名词解释 ①审美心理 ②审美感知 ③审美理解 2、简答题 ①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如何? ②审美心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简述这几个阶段的内容?
心理愉快
5、是一种理解心理
二、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1、审美感知
定义: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起点,是审美感受 的基本心理形式,包括感觉和知觉。是审美经验的门户。
情感性 特点 整体性
选择性 2、审美想象 ①在审美知觉的基础上延伸开来。 ②比审美感知高级性
第三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
闽侯职专(闽侯五中) 程峰清 E—mail: cfq41@
教材:《美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红 编
一、概念
1、审美心理是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操、审美 理解的总称。
2、是美学、美育的中心和主体。
3、是一种特殊心理,不计个人得失的超功利心理。 生理愉快
4、是一种愉快心理
④形式
融合性 初级形式——简单联想
高级形式——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3、审美情感
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 及体验
②特征
精神愉悦性——审美情感是审美得以实现的 动力。
社会功利性——高峰体验(马洛斯)
讲究力度适中性——防止审美的极端化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审美中的理性能力,也是审美经验中 的认识因素。
非概念性,不是通过概念的判断、推理去进 行抽象的理解。 ②、特点 意无穷性,审美理解往往朦胧多义,一时难 以用概念详尽表述。

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

什么是美学【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旨在探讨美的本质和特征。

其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经验、审美标准等,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

美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等有着紧密联系,同时在艺术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美学的重要性在于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和情感体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发展。

未来,美学将继续深化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为人类提供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意义探讨。

美学对于人类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反思人生意义,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美学,定义,起源,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关系,艺术,应用,影响,重要性,发展趋势,人类意义。

1. 引言1.1 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和艺术的学科,其定义涉及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美学关注对美的感知和欣赏,探究美的本质和规律。

在哲学领域中,美学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与伦理学、形而上学等有着明确的区别。

美学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美的概念、美的实践、美的表达和美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追寻,以及美在个体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美学的定义通常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美学强调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客观美学则关注美的客观属性和规律,探究美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

美学的定义不断被拓展和深化,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美学的理解和认知也将不断进步和丰富。

美学的定义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其研究的目标是寻找客观真理和规律,为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

1.2 美学的起源美学的起源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美的思考。

在他的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美学这个概念,他将美学定义为“研究表现形式,即艺术的学问”。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学是探讨艺术和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通过研究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情说把审美过程理解为情感向外物的 单向投射,而中国的“感物动情”说则承认万 物有生机,审美过程是物我双方交流共感的过 程。 移情说过分夸大主体作用,忽视对象自身 的审美特征,忽视自然美的巨大价值;“感物 动情”说,则重视对象自身的审美属性和价值, 强调主客观的和谐统一。
第四节
审美理解
一、审美理解的概念 审美理解是指审美主体通过审美感 知、想象、情感等直接达到对审美客体 本质内容的理性把握,它浸透在诸多审 美心理要素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构 成一种非确定的、多义性的认识,有着 “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特点。
2、举例说明
陶渊明《饮酒》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在这首诗中,作者提供了菊花、东篱、南山、飞鸟几个 表象,通过这些表象,利用想象调动我们日常的经验, 激活我们的感官和知觉,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恬淡 的乡间气息。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读者领略到的乡间 气息都是有差异的。作者所提供的表象,还为想象提供 了无限创造的空间。每个欣赏者在情感引导下,通过想 象力对作者所提供的表象加以填补。但同时,作者的想 象与读者的想象又以作品为中介,这就使得其中有相同 之处。《饮酒》诗中呈现了纯朴宁静的乡间生活,在各 人想象中应是大同小异的。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想象力 具有极大的自由度,从而对意象进行再创造。
三、审美理解的特点
1、审美理解与一般认识理解不同:认 识理解借助独立的抽象思维,需要一个判断 推理的过程,要求概念的准确和内容的确定 完整。而审美理解借助形象思维,理解寓于 形象之中,是一种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 等多种心理因素中,并与之融为一体的非确 定性的理解和非概念的认识,具有明显的多 义性和流动性。
三、“移情说”与“感物动情说”之比较
“移情说”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里普 斯首先提出的美学观点,它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 人的移情作用,即通过主体意识活动,将人的情感灌 注到审美对象上,使无生命无情感的外物仿佛具有了 生命与情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消失了,达到对 象人格化为“自我”,“物我交融”的目的。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宇宙万物一气化生,外物的 生命情态与人的情感能交互感应。“物色之动,心亦 摇焉”,这就是“感物动情”说。
3 、审美感知有整体性特点。感觉以反映事 物个别属性为特点,只凭感觉,并不能直接把握 对象的整体。但各个感官的感觉又是相互作用的, 而且感觉总是迅速过渡为知觉,即对对象的完整 反映。它更突出地表现着“统觉”的作用,对知 觉内容和倾向孕涵更为内在的整体把握。
第二节
审美想象
一、想象在审美心理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节
审美情感
一、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的比较 相联系之处: (1)二者产生的生理机制相同,都是大脑皮层 指导和调节下内赃器官和腺体的内泌活动和变化所 引起的内部体验。 (2)审美情感必须以日常情感为基础,并且是 日常情感的净化和提升。
相区别之处:
1、日常情感更接近于人的生理快感以及个人功利, 而审美情感则是一种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实用考虑 的精神愉悦,是在一般生理快感、情欲满足基础上净 化和升华出来的更高级、更丰富、更深刻、更具有社 会理性内容的精神情感。 2、日常情感具有弥散性和瞬时性,往往时过境迁, 即渐淡忘。而审美情感具有意象性特征,意象使审美 情感获得特定的感性形式,使之相对稳定。人们面对 意象,可以从容品味其中情感特有的价值意义,因此, 审美情感被称为是一种“反思情感”。
二、审美理解的两种类型:
1、前提性理解——依赖人的审美态 度和知识储备(次要)。 2、融会性理解——融会在感知、想象、 情感诸因素之中(重要)。我国传统诗论 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 意,见于言外。”道出了审美理解与感知、 想象、情感融为一体的特点。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林黛玉临死前,突然“直声叫道: ‘宝儿!宝儿!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 了。”那么,林黛玉在“你好”后面想说而又没说的话,究竟是 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说这是临死前向宝玉告别问好;有的说这是 临死前还关心宝玉,要他“好生珍重”;还有的说这是黛玉责备 宝玉忘了前情不来看她——“好狠心”。其实,作为伟大的现实主 义文学巨匠,在这里,他没有简单地用一个词来概括黛玉此时此 景的复杂心理,而是用“欲说还休”、“意在言外”的形象思维 方法,极其出色的表达了黛玉丰富的内心活动,没有用一个概念, 却收到了“品位无限,余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真可谓“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在这里,曹雪芹的审美理解与他的诸多心理因 素达到了“水乳交融,和谐统一”的极致。
2、生动的形象性。美感中的理解因素, 既有不脱离具体生动形象的体验,又在审美 感受中包含着领悟、比较、推敲等理性思维 活动。
3、直接的领悟性。即在审美理解中, 是直接通过对感性形象的接触和感知顿悟 到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5、创造性想象——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的形 象的想象,如:白居易写《卖炭翁》所进行的想象。 6、再造性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大脑 中形成相关事物的新形象的想象。如:你读了《卖炭翁》,你 的头脑中便会想象出自己的卖炭翁、黄衣使者,以及与诗中其 他事物、景物相应的具体生动的形象。 一般来说,在美的欣赏过程中,再造性想象占优势;在美 的创造过程中,创造性想象占优势。但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 写小说时是创造性想象,欣赏小说时主要是再造性想象,将小 说改编成剧本,则必然会有改编者的创造性想象。
3、对比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相反而产 生的联想叫对比联想。如:卖炭翁的穷困生活想到掠 夺者的奢侈生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即是。 陶渊明诗“万物皆有托,孤立独无依”也用了对比联 想。 4、通感——联想的特殊形式。指五官感觉在感 受事物时互相挪移、交相为用等。在审美活动中,运 用通感的心理功能可以使人产生新鲜隽永的意象。如: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去,送来缕缕青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杜牧《秋夕》中有 “天阶夜色凉如水”一句。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 春意闹”
二、审美情感的特点 (1)在审美情感中,人的理智(认识)、 意志(需要)和情感处于和谐统一之中。 (2)审美情感以日常生活情感为基础, 但审美情感中蕴含着理性认识,比日常生活 情感含有更丰富的、更深刻的社会内容。
(3)审美情感不同于认识情感和 意志情感,它始终不脱离具体、完整 的生动形象,直接对形象产生情感, 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样性;而不象认 识情感、意志情感那样具有社会普遍 性。
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不同不在量上,而在质上。
二、审美感知与日常感知的区别:
1、审美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它侧重于具体表象时, 总是力图使过去的经验中的情绪转而附着在当下的表象上,形象 感知与情绪记忆一同激活,笼罩着浓厚的主观情绪色彩;日常感 知作为认识过程的起点,它要求局限于对象自身,对应于事理逻 辑系统,情绪因素往往遭到压抑。 2、审美感知伴随着敏锐的选择力。较之于日常感知,在捕 捉对象的个别特征及时空的精微变化上来得更快捷、更有效。艺 术家的审美感知往往带有专业的倾向,表现为专业性的敏感。音 乐家对于声音和节奏,画家对于色彩和线条感受特别灵敏。

三、想象的类型
初级联想
接近联想 类似联想 对比联想 再造性想象 高级想想 创造性想象
1 、接近联想 ——由于事物的时空接近而引起的 联想叫接近联想。如:由五星红旗想到天安门,由天 安门想到故宫和中山公园等。 2、类似联想——由于事物性质、状态类似而引 发的联想叫类似联想。如:卖炭翁这个形象会使你联 想到你曾见过和听到过的终年勤劳、备受欺凌的可怜 老翁。艺术创造中广为运用的比喻、象征等手法,其 心理依据都是类似联想。秦观《浣溪纱》“自在飞花轻 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与梦,丝雨与愁在轻、 细两种特征上相类似。
1、想象使感受取得了超越现实时空的相对自由。
2、想象使精神升腾远举,进入超越感性的理想境界。 3、想象能激活潜意识、无意识,使之借助意象显示出来。
二、想象力在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1、 基本原理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 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 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 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我 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种想 象的思维活动,就是对文学作品中的 意象进行再造想象,它是接受者根据 语言符号提供的意象导向而重建的意 象,其中包括了作者的想象和读者的 想象。
第七章
审美心理
第一节 审美感知
一、审美感知的含义 审美感知是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的合称。
感觉是审美活动中最初的、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它反映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的 门户。美的事物引起人的美感,首先总要通过人的 五官感觉,其它一切更高级的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感 觉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