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青苔;绿树(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1)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具体的意象填写作答。

这首诗写夏季的生活场景主要用“青苔”“绿树”“昼梦”“南风”等几个意象。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本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9.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迟日:__________丽:__________
10.给全诗划分节奏。
古诗阅读
____________。
长恨春归无觅处,__________________。
15.把古诗补充完整。
16.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所写。诗人登山前为春光逝去而遗憾,登山后发现大林寺桃花盛开又感到惊喜。
17.诗人用________(对比 衬托)的写作方法,表现了自己发现山上桃花盛开的惊喜之情。
33.把古诗补充完整。
34.“野渡无人舟自横”中“横”的读音是_____________。结合注释写出这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所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绝句。
A.兴奋B.激动C.愉悦D.沉郁
32.对比杜牧的《清明》一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滁州西涧①
[唐]韦应物
独怜②幽草③涧边生,________________。
春潮④带雨晚来急,野渡⑤无人舟自横⑥。
(注释)①滁州:在今安徽滁州以西。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称上马河。②独怜:唯独喜欢。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④春潮:春天的潮汐。⑤野渡:郊野的渡口。⑥横:指随意飘浮。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精选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 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5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5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5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古诗词阅读。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露”写出中秋月夜________的氛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一问,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凉(意思相近即可)(2)“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分析】(1)“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冷露”写出中秋月夜凄凉的氛围。

诗句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联想。

(2)“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思乡的情绪。

普天之下不知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

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而诗人有感于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抒发了作者对家人,对友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凄凉(意思相近即可)⑵“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委婉的问句表达,言有尽而意无穷,突出自己中秋见月不见人的愁苦,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意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结合诗人的处境和诗歌语言,进行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梅子,芭蕉,柳花。

(2)“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50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破晓(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宿牛群头①(元)胡助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拙②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③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拙:同“茁”。

③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本诗和《天净沙·秋思》都写到了干枯的树木,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简要回答。

泉州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泉州市部编版六年级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泉州市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宋)范成大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

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

“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

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

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 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 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友情诗和哲理诗)(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友情诗和哲理诗)(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友情诗和哲理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词曲鉴赏阅读。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___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2.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表现手法),进一步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桃花潭。

“_________”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尾一句的抒情作了伏笔。

3.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诗人把潭水和什么相比?4.结尾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A.前两句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画面。

B.第一句表明李白乘舟待发,第二句写送行者,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C.后两句是抒情。

第三句描写潭的特点,照应起句。

D.结尾用拟人手法抒发作者难忘汪伦的深厚情意。

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解释词语:辞:________________烟花:________________7.这首送别诗先后写出了送别的地点:______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______;故人的去向:________________;以及送别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一个填空用自己的语言)。

8.这首诗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故人”的意思是___________,“唯”的意思是___________。

9.后人评说此诗是:千古丽诗。

请结合诗歌说说“丽”的具体内容。

阅读。

峨眉山①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②,影③入平羌④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尽:消失穷:达到极点更:再。

3、相关考题。

(1)前两句诗是诗人所____(见),短短的十个字,现在看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是诗人所(想),要想看到最远方,就得登上更高一层楼。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现在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

请你写出其他的激励人们的诗句(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十一、《画鸡》明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作者:唐寅,字伯虎。

是明朝很有名的画家和文学家。

2、直译: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栽培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

一生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了。

3、这首诗前两句状物明确,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生动的刻画出了大公鸡的威严姿态。

后两句又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说出了公鸡的威严,同时也是在暗喻自己。

十二、《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作者: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人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作者居住的环境四周美丽的景色。

碧绿的柳树上,黄莺在歌唱,晴空万里的蓝天,一行白鹭在飞翔。

(近景)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山的白雪,门外沿江停着来自万里以外的船只。

(远景)这首诗由近及远,描写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副非常优美的图画。

3、相关考题(1)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2)诗人杜甫生于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时,历尽艰难,他的诗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实,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史)(3)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另外写出两句描写该季节景色的诗。

十三、《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题目顾名思义就是送给汪伦的诗,汪伦是李白的朋友。

本诗以潭水之深比喻两人情谊之深。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真正做到了“景真情切”2、相关考题。

(1)这是一首(送别)诗,是(汪伦)送别(李白)(2)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本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十四、《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夜雨景。

“好雨”同时也说出了作为一个“好人”应该具有的高尚品格。

2、相关考题。

(1)读音。

好(读三声)雨,潜(二声)入夜,花重(读众)锦官城(2)这首诗是描写春夜(雨景)的,诗人按照(盼)雨,(听)雨,(看)雨的思路,赞美了(春雨)的及时。

(3)“好雨知时节”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十五、《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直译: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2、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度:越过。

何须:何必。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3、相关考题(1)辨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声)京口瓜洲一水间(四声)十六、《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作者:字牧之。

号樊川居士。

主要擅长写七言绝句。

与当时另外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合称“小李杜”除本篇以外杜牧的七绝《赤壁》建议学生背诵。

2、诗文分析:诗的前两句写出了山势的高峻。

三四句写深秋美景。

通过对夕阳中的枫叶和二月的花朵的对比,突出了红叶特有的美。

描写景物的顺序由远及近。

3、相关考题。

(1)小李杜是指________(李商隐和杜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王孟指(王维和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韩柳指的是(韩愈和柳宗元)(2)仿照例子填空。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写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写枫叶特有的美(3)古人写秋常写秋的悲凉,而这首《山行》却是秋的颂歌。

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有一首诗是颂秋的,把这首诗默写下来。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七、《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夜宿山寺就是夜晚借宿在山上的寺院。

2、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楼的高,表达了诗人向往神仙般生活的追求。

3、危楼,这里指高楼。

而不是快要倒塌的楼4、直译:山上寺院的高楼多么高,人在楼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

我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5、相关考题。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危楼_______________ 百尺_______________(2)本诗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写出了楼宇的高。

十八、《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日照香炉生紫烟。

1、直译: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2、本诗描绘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色。

前两句写香炉峰和瀑布。

后两句是诗人想象,化静为动。

3、相关考题。

(1)组词炉()庐()遥()瑶()(2)判断对错(都是正确的)1)诗人采用夸张的方法,抒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2)前两句把动态瀑布写静了。

()3)“疑”与疑是地上霜中的“疑”意思相同()十九、《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

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先说选材。

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

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

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

2、修辞。

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3、相关考题(1)白居易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2)蓝在句中的意思是(蓝草)(3)诗中的对仗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4)“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熟悉)“红胜火”意思是_______(比火还红)“绿如蓝”意思是_____________。

(像蓝草一样绿)二十、《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作者:袁枚,字子才,号简斋,世称随园主人。

现在浙江杭州人。

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著名的田园诗人。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

前两句写牧童骑牛边走边唱,后两句,歌声嘎然而止,原来是想捕捉树上的鸣蝉。

3、相关考题(1)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林樾:_______(指路旁成荫的树)意欲________(想要)(2)填空。

1)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是(清)代诗人。

2)本诗中哪一句描写了牧童的静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哪一句描写了牧童的静态?(忽然闭口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