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族谱与文化认同

——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

刘志伟

在许多广东地区的家谱中,有一种现象常常令研究者和修谱者感到困惑,这就是入粤祖(多声称在宋代)和在本地定居的开基祖(许多宗族的开基祖定居时间是明代初年)之间的世系,常常出现混乱或残缺。许多家谱记载宋之前世系非常清楚,而定居之后的世系也清楚详细,但中间的若干代往往记载简略,甚至世代混乱不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讨论家谱编撰中士大夫文化认同的一个侧面。

由于在现存族谱中很少见到明中期以前的版本,我们对明代中期以前广东地区修谱情况知之甚少。不过,在明代广东地区著名学者陈白沙先生的文集中,收录了几篇陈白沙为本地一些大族编撰的族谱所作的序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明代中期以前广东地区修谱的一些情况。以下是其中两篇序文的摘录:

《汤氏族谱序》曰:

汤氏,邑之著姓也。自言先汴人,随宋南渡,居岭南南雄。世远失传,今以始自南雄迁古冈曰统者为一世祖。统以上无考。谱亡于元季之乱,续之者唐府伴读八世孙有容也,退庵邓先生序之,予惟世家之谱可观,不援不附,如汤氏,亦良谱也。内则贤妇女,外则贤丈夫,相与修缉维持,既亡而复存。汤之子孙念之,亦允蹈之。

《绿围伍氏族谱序》曰:

伍氏系出汴粱,先世有仕宋为岭南第十三将,卒於官,遗其二子,新会遂有绿围之伍,曰朝佐,曰朝恺,今为绿围始迁之祖。而氓又始迁之祖师自出,所谓第十三将者是也。氓以上世次莫详,今断自可知以氓为第一世。自氓而下,或隐或仕,垂三、四百年。

陈白沙为之作序的这两个家族,都是明代新会县的大族,但当时他们编撰族谱时,所能记述下来的世系,都只能追溯到宋代的入粤祖,汤氏声称他们原来有谱,但亡于元季之乱,伍氏则未提及原来是否有谱。但无论如何,这些大族在明代前中期编撰族谱时,所能追溯的祖先,只是到宋代,再往前,往往就无法考查了。正因为如此,陈白沙对于当时一些人攀附家世的做法是很不以为然的。他在《周氏族谱序》中这样写道:

公以弘治己酉始至白沙。未几,公复来;与言家世缨簪,以其族之谱请序以付梓。予以不敏弗许。数载之内,屡致书嘱邦伯东山刘先生、按察使陶公交致其恳。既而,公复以书来,曰:「吾周氏自昭信以上居洛阳,世次无考。令谱断自可知,以昭信府君为第一世祖,其不可知者阙之,不敢妄有攀附,以诬先代而诳

後人。先生幸为某序之,将无负於先生之言。」某於是不敢复以不敏辞於我少参公,而嘉周氏之谱不务穷於远,为信谱也。

陈白沙这样说,似乎在表明一种态度,如果有人在当时编撰的家谱中追溯到很久远的世系,他是绝不相信的。他一再强调只有不援不附的,才是“良谱”。他痛诋当时攀援附会的风气,认为,“务远之详孰信,好大之同自诬“,他说:

家之谱,国之史也。本始必正,远近必明,同异必审,卑而不援高,微而不附彰,不以贵易亲,不以文覆愆,良谱也……修谱者不知世之重也,援焉以为重,无实而借之词,吾不欲观也。

所以,当《周氏族谱》请他作序时,开始他并不答应,后来申明了早期世次无考,“其不可知者阙之,不敢妄有攀附”,他才应允。很明显,生活在明代前中期的陈白沙很清楚当时一般的家族编修家谱时,不太可能把远代的世系记录下来。当时“能够不务穷于远”的家谱,才被陈白沙这样的士大夫接受为“信谱”,这也许暗示着一点事实:在明代前期,人们都很清楚,一般家族编修族谱的时候,所能追溯到的世代不可能比宋代更早。所以,在明代中期以前编辑的家谱,其世系一般都只能追溯到入粤祖或始迁祖,更早的祖先,多不能知悉。

众所周知,明清族谱的模式,是宋代以后的创造。明清时代的族谱的渊源,虽然研究者喜欢追溯到古代的谱牒,许多谱牒也声称他的族谱始修于宋代甚至更早,但实际上,广东地区的族谱编撰,是在明代以后才逐渐普及开来。我没有专门考究过广东地区最早在什么时间开始有族谱编撰,但可以肯定,即使在明代初年,用文字写下来的家谱还是非常罕见的,而且很明显只有少数士大夫家族才开始有修谱的活动。比较早期修纂家谱的例子是番禺沙湾何氏。沙湾何氏在明清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著名大族。该族在沙湾定居下来的开基祖是后来被列为四世祖的何人鉴,何人鉴定居在沙湾以后之后到第五代,出了一位何子海,在明王朝首次开科取士就考上了进士,他在元末开始建立家庙形式的祠堂。1後来他编了一本《谱图》,其序文曰:

余观诗礼之家,文献之后,莫不有族谱存焉。然或舍其祖而宗人之祖,或求其前代名贤以祖者,皆妄也。吾家自府判公积德百余年,迨于中叶,诸孙数十人,诗礼士宦,他族莫及焉……今祠宇荒基,祭祀缺典,未知振作而光大者谁欤。凡我子孙,观是图者,各宜勉之。

从这段话看,当时已经有一些士大夫家族编了族谱,但附会前代名贤的风气已经出现。作为一个有正式高层士大夫身份的何子海,当然要表现出自己不肖于这种行为,所以从他的话的意思看来,他编的《谱图》似乎只是从定居沙湾的何人鉴开始。从他说法,参以前引陈白沙的几篇谱序,我们可以推想,象沙湾何族这样的“诗礼之家”,或者象新会汤氏这样的望族著姓,都是明代前中期才开始编撰族谱,而此前很可能并没有文字家谱。他们在明代开始编撰家谱的时候,一般只能往前追溯几代人,而这种追溯的根据,很可能是当时他们家族内部口头传承的世系记忆。

在华南地区,许多家族在按照宋明理学家的规范编修文字化族谱之前,应该存在着口述的系谱传统,我们很难找到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一事实。但从现存族谱中关于宋明之间的祖先的记录,可以看出一些痕迹。

其实可以这么说,在某种意义上,每次修谱的资料来源,都包括了记录人们口述资料

的成分,即使根据祖先神主作为主要的资料依据,祖先之间的关系也需要依赖口述的记录。更何况第一次修纂族谱的时候,可以相象必然是以口述资料作为主要的依据。有两方面的资料可以注意,一是文字族谱中保存了口述传统的痕迹,另一就是从一些汉化未深,仍较少受士大夫文字族谱传统影响的民族中去寻找口述谱系的面貌。

在华南和西南以至台湾地区,土著民族中都保留了不同形式的口述家谱的传统,我们可以借以理解口述传统的系谱的形式可能有很多种,2关于这种口述传统的家谱的研究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这里不展开,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明清广东地区的家谱,很多都是从这些口述传统基础上,加以士大夫化的改造形成的。

用文字记录口述系谱,不是从士大夫化的族谱开始的,我们可以从一些手士大夫家谱文化影响较少,但受道士巫师所传授的文字传统影响的民族里,看到另一种文字系谱,这种文字记录比较接近口述传统,例如在瑶人中的“家先书”和“年命书”一类文件。李默和房先清编《八排瑶古籍汇编 》中收录的《房氏年命书》就是一个例子,3这份文件内容类似族谱,但体例和意义与士大夫模式的族谱完全不同。它们虽然也是文字的记录,但一般是在祭祀时由主祭人念诵,基本上还是保留了口述的传统,我以为这种系谱仍应该归入口述传统的范畴。

在客家的族谱中,士大夫模式的族谱普及之前的口述族谱传统痕迹最明显的是,在明代以前的早期世代,大量采用“法名”或“郎名”。这一现象早为许多修谱者和研究者所注意。罗香林先生早年曾认为,这是客家人祖先入粤的时候,纳礼于当地的畲阀,畲阀乃依其入境次序给以几郎几郎的名号。4 後来在编辑《客家研究史料》时,收入了民国时期两种族谱的解释:其中民国九年编纂的《潮梅刘氏族谱》认为:“自宋季至元代,名字多称法称郎,及十百千数目者,兄弟亦多不按照次第。盖因彼时习俗,道教权力颇重,命名多出道教所定。”,而更后编纂的《罗陂罗氏族谱》则认为,“世俗谓郎为师巫所度法号,此乃鄙俚不经之野语也”,而把郎名解释成为元代称人用“郎”、“官”、“秀”的称谓的遗风。罗香林认为前一说法不惬,而赞同后一说法。5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只见于客家族谱,在广府地区的族谱中也保留了一些痕迹,最常见的例证就是广府地区几乎所有何姓家族都把祖先追溯到“十郎”兄弟。在广东著名大族,番禺沙湾何氏族谱中,祖先的名字为:初世祖六学士、二世祖三九承事郎、三世祖念三承事郎,虽然后来的修谱者极力把这些名字解释为官衔,但很显然还是早先的郎名的遗痕。只是广府地区的家谱在明清时期经过多次重修,编修者一般已经把这一段祖先的名号加以改造甚至重新命名,用一些看起来更为文雅的名字取而代之了。6

关于郎名、法名的文化历史意义,陈永海先生认为:“郎名、法名的传统存在于客家族谱这个事实,反映了一种惯习的遗留,他们普遍存在也是由于以前的人与祖先的关系通过奉朝的仪式建立,这个做法成为在书写的族谱流行之前的宗族的元素。”7这是相当深刻的见解,在作为士大夫建构的宗法社会的组成部分的文字族谱之前,在民间社会曾经存在着与士大夫宗法规范不同的对祖先系谱的文字记录,但这种书写的系谱似乎更接近口述系谱的传统。

要证明明清族谱中有关宋元时入粤祖与初次用文字记录祖先谱系之间的世系资料来自口述家谱的传统,似乎没有办法提供实证的依据。但是,我们只要仔细阅读这些记录,还是不难体察到它们出自口述传统的痕迹。一个用文字把口述传统的祖先世系记录下来的例子是元末广东地方豪强,明初因为投降明朝而获封为东莞伯,后又因涉案谋反而被诛杀的何真家族的资料。何真在归化明王朝后,纂辑了一份《何氏家记》,後来由其子辑录下来,这份《家记》一开头数出了何真以上五代的居址和葬所,而对更远代的祖先则附会到南雄的一座何将军庙,称其为“鼻祖”。《何氏家记》中有关其先世的记载就很可能是把原来的口传记录下来的,因为文字较长,我们只摘引最简单的几句:

祖因宋南渡,旅游羊城,抵东莞,初居邑西附郭栅口,生高祖。始祖葬邑南

岳庙前,巽向之原。高祖娶茶园横岗袁氏,生曾祖发藻,家道**昌,创土名员头山、石壁头、周塘等宅场,筑居员头山,招佃张、游、吴、黎、陈、魏、黄、叶等姓旁居……高祖母袁氏……曾祖先娶邵氏,贤而无子,复娶庶曾祖母邝、江、唐三氏,生祖父兄弟七人……

从当时何真经营宗族建设的情况看,在这之前,他似乎没有成文的家谱,所以,我们可以相信这部《家记》关于世系的记录是以原来口述的系谱为依据辑录而成的。这种关于祖先家世的叙述方式,比较接近口头流传的样貌。8 但很显然,在记录的时候,这种依赖口头流传记忆的系谱,一般只能讲述几代祖先的系谱关系,更早的祖先谱系关系,往往是不清楚的。事实上,用这种叙述的方法记忆下来的世系,也很难记忆太多的世代,但与明清时期的族谱相比,最明显的差别是很难覆盖同一始祖下面所有房支的世系,所以一般只是对直系祖先的记述,而不是一种能起到“收族”作用的族谱。

一个清楚地反映出明初最先编撰成文家谱时如何把口述传统记录下来的例子,是香山《容氏谱牒》中有一篇撰于洪武二十六年的《谱系序》,其中写道:

吾宗历代显名者最罕……悌与(即作者)少孤,莫领先故,长闻诸父语:始祖尚公由南雄来居新会,莫知几世矣。新会有宗远、康禄、祖奇,东莞有善安,高要有容成、宗信,子孙昌盛,数百余人,皆云出自始祖尚公,传世莫能名。吾高祖六二公,妣马氏,自新会徙居香山之沙尾,所生曾祖讳光,祖聘黄总管长女为配,纳吴氏为庶,所生儿女共十二人。黄氏所生子五人,女二人。次房讳德政,吾之祖考是也。吴氏所生子三人,女二人,黄妣仁惠,十二子女不分彼此,内外称无间焉。

这是一个比较忠实坦白的记录。这篇文字的作者,是县学庠生,根据他自己的说法,在当时,香山的风俗还没有“名族蒸尝之礼,止问诸亲戚故旧之家,时节讳诞之辰,随家丰俭以奉祀。”以至他自己的“高曾讳诞,几至缺略。”他最先所能够做的,也只是“将应祀祖者编定,书于版册,轮流奉祀,其余弟侄未及,以俟后编。”9可见他首次编辑家谱的时候,只是记录了父辈口传的祖先,包括两部分,一是笼统的远代祖“尚公”,二是高祖以下的几位祖先,中间的关系就没有记录了,连名字都没有记下来。可见在口述传统最初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时候,不但能够追溯的世系不会太深远,而且祖先名讳也往往缺失无稽。

《容氏谱牒》这段记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后来许多族谱关于宋明之间的世系的记录总是诸多矛盾和混淆不清的情况,是因为明代以后,当编撰族谱开始普及化的时候,关于宋明之间的世系,大多都是依据口述传统的记忆用文字记录下来。而一旦成为文字的记录,后来的族谱编撰者就总是企图把原来口述的传统的痕迹抹掉。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把中断的世系接续起来,把缺失的祖先名讳补上。中山《大榄罗氏族谱》嘉庆五年(1800)序记述该族稽考其先代祖先的经过曰:

今夫订家乘之志书,闻前人之伟烈,后嗣急务也。是以文采如潘岳,始述家风;词赋如陆机,先陈世德。扬榷古今,彪炳史册,夏乎卫英。特是问谱系於吾家,则似未足语此者。我祖讳[王常],字怡峨,始居大榄宝莲坊,缅维身世,应丁大明宣德正统间。然搜访楹书,愧无纪裁,并所自出,胥付阙如,姑勿论纪载有无,即或有之,业经康熙癸卯惨罹兵燹,念此竹册红[纟青],非蠹诸脉望,亦即爨付樵苏。故先世高曾祖父有蜚声黉宇,有题名雁塔,彬彬多文学之选,屡欲编

谱列系,勒成一书,终苦荒远难稽,未敢妄意附会。戊申春,适有宗人来自开平,称其家谱载有远房分居香山榄乡者。余辈闻之色然喜,急索其谱展读之,内载琴轩生清之、慎之,而慎之生伯常,伯常生二子,长房居番禺茭塘、罗边,次房居香山榄水。时座中有疾呼者曰,是即我祖[王常]公也。然余颇疑其名字弗传,末敢遽以为确。已而,宗人辞归去,余窃与共事辈磋商,溯琴轩公在宋咸淳年自南雄牛田坊珠玑巷来粤,至大明宣德正统间,历年百有六十余载,论辈数亦应递及[王常]公。然竟谓[王常]公为伯常所出,事固有难以取信者。余因顾谓十三世孙云创曰,谱事重大,上世虽荒远难稽,不可使後代有缺,汝试谱之。云创唯唯而退,越数日,云创果构成草谱。携来示余,余曰,噫,祖宗有灵也。再嘱其联合两房伸纸誊正,以便付梓。

这是一个在家谱编纂中把口述传统和士大夫规范的书写家谱传统结合起来的典型例子。当时,这种把邻近同姓以至异姓宗族的记载拿过来抄袭、改编的做法相当普遍,虽然很多宗族有意掩饰,回避,以至象这样清楚的记载不一定很多见,但我们在其它族谱中,还是可以看到不少事例。10

以上列举的事实,显示了明清族谱其实融合了两个不同传统,一是基于祖先崇拜观念的民间口头流传的祖先系谱叙述的传统,二是基于宋明理学家极力建立的宗法观念,以敬宗睦族达致明宗法、序昭穆目的的成文族谱传统。虽然近世族谱的规范形成于宋明之间,但在广东地区,族谱的编撰,基本上是明以后的发展。广东地区许多家族的祖先,都声称宋元间迁徙入粤,但定居下来一般都在明代以后。这之间的世系,正是用书写族谱出现之前几代的祖先。这几代祖先,在成文族谱出现之前,可以通过口头流传下来的。编修族谱,不但是把原来口传的谱系,用文本记录下来,更是根据理学家的宗法理论建立礼治秩序的过程。因此,明清时期文字族谱的编撰,是一种以理学家的宗族理念为依据的实践。但明代以後,人们纷纷编修家谱,本来是一个改变或者证明自己身份认同的一种手段。除了象明代中期出任过吏部、礼部尚书的霍韬那样位高名重的高级官员,才能够在编修家谱的时候坦言自己出生养鸭之家。11对於大多数本来出生平民,而希望通过修纂家谱而标榜出身高贵,家世显赫的家族来说,通过把家族的世代推衍到远古的世代,是一种比较简单的途径。我在其他文章曾经指出,12明清时期,要确立正统化的身份认同,最重要的是要和瑶、蛋、畲人划清界线,和“无籍之徒”划清界线,证明自己出生于来自中原的世家,定居时合法地获得户籍,把自己家族的来历究明,通过家谱来建立起家族的历史,是一种基本的途径。加上在明代中期,按照礼仪,修建祠堂,建立宗族,还是士大夫的专利,要通过编修家谱标明自己的来历,也需要设法挂上和士大夫的身份的联系。于是,明清广东许多地方家族编修族谱的时候,并不简单地只是把口述的传说用文字记录下来,也不只是按照宋明理学家的模式去编修家谱,他们在把本地的口述传统和士大夫的书写传统揉和起来,通过附会远代祖先,把口传的祖先系谱与按照书写传统建立起来的系谱连接起来。为了把家族世系向前推衍,并附会历史上的名人世族,需要通过“考据订正”,重新编造出能够把近世和远代世系连接起来的世系。透过族谱中的祖先世系的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地方社会文化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用一种不合乎士大夫的价值和规范的行为,去建立以士大夫文化为指向的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

1《广东文征》卷56,第440页,〈肯构堂记〉

2参阅黎小龙:《从民族学资料看家谱的起源》,载《谱牒学研究》第三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3李默、房先清编:《八排瑶古籍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2-942页。

4《广东民族概论》,《民俗》第56-63期。

5罗香林:《客家研究史料》

6参见拙文《系谱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四期。

7 Chan Wing-hoi, Ordination Names in Hakka Genealogies: A Religious Practice and Its Decline, 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F.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8这份《家记》在体例上更接近前面提到的连南瑶族的《房氏年命书》。

9《(香山)容氏谱牒》,《创立蒸尝记》。

10《(南海)沙窖楚旺房陈氏家谱》是一个更为典型的例子,限于篇幅,从略。

11参见南海《石头霍氏族谱》(1902)。

12参见刘志伟《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大槐树迁民之--李姓

大槐树李(lǐ) 姓 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①源自嬴姓。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 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的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②源自他族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又鸡田的李姓, 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③源自他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 唐时有名叫董秦的, 是幽州蓟地人, 从叛将史思明的军队中突围出来, 唐朝大将李光弼将他召到国都长安, 唐王赐他姓李; 西域也有李姓。唐肃宗乾元元年, 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见唐王, 唐肃宗赐他姓李。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北魏鲜卑族的复姓叱李氏, 后改为汉姓单姓李。又同州蒲城人郭子和与他的弟弟子政、子端、子升一起归附唐朝, 唐王赐他姓李。〔郡望〕李姓的郡望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中山郡、广汉郡等。陇西郡: 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 属今甘肃省东乡、陇西地区。治所在甘肃临洮。〔堂号〕李氏的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 今甘肃的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堂联〕李姓的堂联有: 陇西望族; 北海名流( 李邕) 。卫公勋业( 李靖) ; 元礼门墙( 李膺) 。经传道德( 李耳) ; 名重谪仙( 李白) 。家藏邺架( 李泌) ; 召赴玉楼( 李贺) 。居士词犹传漱江( 李清照) ; 娘子军莫与争锋( 平阳公主) 。狂歌痛饮双仙骨( 李白) ; 索句呕心一锦囊( 李贺)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木子为李) 。岷江水利千年颂( 李冰) ; 昌谷诗风万里香( 李贺) 。诗礼趋庭, 人羡邺侯卷轴( 李泌) ; 忠贞体国, 世瞻元礼肃墙( 李膺) 。世系考春秋, 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李耳) ; 渊源溯唐代, 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李白) ; 鸣凤朝阳, 谏诤均推御史( 李善感) ; 宫袍带月, 神气咸饮谪仙( 李白) 。田可耕, 桑可蚕, 书可读, 袭誉传家至宝( 李袭誉) ; 战则胜, 攻则取, 守则固, 文忠开国殊勋( 李文忠)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李氏祠联) 。楷模听松风, 敢与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 莫忘鹿洞遗规( 李氏祠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李耳说经台联)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李白祠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 李兆洛撰书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书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李氏329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李氏1806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774 例。李姓的历史名人古代有伟大哲学家、道学派创始人李聃, 即老子; 战国时赵国有名将李牧, 秦蜀郡太守、都江堰的建造者、古水利专家李冰; 两汉有飞将军李广; 随末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唐代名将军李靖,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唐末名将李克用, 克用之子、后唐始主李存勋; 五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日升; 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有李煜; 明代有哲学家李贽; 明末有农民起义领

常见的族谱格式

一、常见的族谱格式 广东兴宁石卓欣辛卯年 欧式:又称瓜藤式、垂珠式,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优点:亲疏易辨。 缺点:无法提供个人详细信息;空白过多,纸张浪费大。 苏式:又称雁行式,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苏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优点:长幼易辨。 缺点:亲疏难别。 欧式苏式 ▲另外,通常修谱时采用苏式的,还会同时用上欧式。比如兴宁石氏四修谱即是前面采用苏式,后面还用了欧式。

欧苏混合式:此谱式采用世代分格,五世一表,直系长辈居上方,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具体记述,介绍该人生殁葬、功名职位、重大事件、配氏等。 优点:既容易辨别亲疏,又能同时方便地查看某人的详细资料。 缺点:十分浪费纸张。 流水式:此谱式不分格,不划线,对于某一上祖来说,先记述其本人的具体信息如生殁葬、配氏、功绩事业、子嗣等,接着记述其长子(长子无嗣则次子,类推)的具体信息,再接着是记述长子的长子……直至嫡长世系记载到某一特定的世代(如五代或十代),再换行记载长子的次子信息至前述的特定世代。如此类推。 优点:节约纸张。 缺点:世代不划一,体系不整齐;而且很多时候,某上祖的名讳要多次出现,给人一种比较啰嗦的感觉。 欧苏混合式流水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优点: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缺点: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比较凌乱的感 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 优点:世系固定,依次分明;且较节约纸张。 缺点:上下代之间查找不太方便。 宝塔式 牒记式

李氏族谱世系表新编—如璨公支系

湖北省阳新县李氏宗谱——如璨公支系解说前言:由于过去陈旧的观念,古人即使自己没有后代,也要找后人沿续香火,这样在家谱编纂过程中,原有的编写体例,谱系仅仅只载明世系的沿续,无法知晓自己是否是嫡传的后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就很难知道自己的真正祖先是谁,有鉴于此,本人创新了编写体例,使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真实来源,一目了然。 说明:①本文的宋体字是嫡传后代,用蓝色涂色楷体字的表示是非妔传的后代,是祧子。 ②我们的一世祖是唐高祖李渊,三世祖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所生的郁林王李恪。唐朝末年十三世祖道公迁移到江西永修县磨刀山,宋朝时二十一世祖汴公迁移到阳新县龙港镇大桥村李家湾,明朝时三十八世祖如璨公迁移到阳新县浮屠镇下李村。 始祖道公,唐昭宗时太子太傅,避梁王乱逃到江西建昌之磨刀而居焉。生轩、辕、并、辂四公,辕公即吾支之祖也,越八世,汴祖由建昌桂唐磨刀里迁居兴国龙港朝阳里历十三传到仕恭公。生四子曰璘、璞(远迁无从考稽)、圭、璋。圭公字广卿,其三子为伯佑公,伯佑公之子景回公,吾支之嫡祖也。景回公分居马湖,生玥(分居连港罗桥下李港湖张冲)、琪(分居大王店李风岐、英山长冲金家桥)、琳(分居浮屠毛家山担丘角)、瑯(分居安徽霍山上七市李家河)、珮(入贡太学,授江西袁州府训导)、璨、充(分居李密垅)七公。璨公由马湖迁居长庆里西仓畈。生六子,曰斗、申、华、千、准、阜。斗公支外迁,族大齿繁,另立宗祠;申公分居安乐里南山下李家垅,后又分居湖北汉阳城;准公居西仓畈;千公居下李,其五子承任公又分居中李;华公和阜公合居上李。 申公(居安乐里南山下李家垅,后又分居湖北汉阳,1529-1595年葬鸭

璨公派下千公—下李世系详表

李氏字辈

李氏字辈 1、连云港李:爱国家宜,世德怀忠,作善兴宗。 2、某地李氏:安帮定国尊文武,永佐朝廷世代兴。 3、四川川东:安、邦、定、乾、坤。 4、贵州毕节:安邦正国友,崇碧发万春。 5、某地李氏:安、邦、定、太、平。 6、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 7、湖南桃源:安凤应之文,世学大登元;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宗;自任开丕显,含芳继景明。 8、某地李氏:安、芳、君、贵、宝。 9、四川绵阳:定、国、安、邦、遵、文、武。 10、重庆李氏:安吉星,广华永,远出达。 11、某地李氏:安、居、端、详、传。 12、湖北钟祥: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13、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 14、嵩浦李氏:安然定立,发达明尚;世从卿良,士民文崇;帮家丕治,允伯叔宗;圣君有庆,万国时雍。 15、江苏李氏:安、永、怀、瑞、兴、启。 16、某地李氏:保长朝承存,定东福公冠;广国翰弘华,嘉建锦康钟;明兴强青全,江瑞润尚韶;首天维文祥,贺学周彦应。 17、某地李氏:保、公、同、维。 18、江苏泗洪:保开培长怀,青修光祖德,自如永定玉。 19、山东蓬莱:宝、树、世、业。 20、缙云李氏:保义廉千万少迁,仁次连洪入云边;英芳茂盛荣华显,广大安康福寿昌;道德崇高元敬让,慈祥敦厚本温良;贤明忠肃宽和裕,信义贞诚俊哲光。 21、吉林长春:保兆长子景玉。 22、某地李氏:宝、玉、凤、振。 23、某地李氏:宝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24、湖南桃源: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中。 25、某地李氏:帮国振香树,东风雨润芳。 26、湖北李氏:帮、国、之、贞。 27、某地李氏:邦、国、永、宗、传。 28、重庆万州:邦家必达,龙诚飞将。 29、湖南浏阳: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 30、合肥撮镇:邦家有道,廷应朝承;功崇惟志,业广在勤。 31、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32、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33、江苏李氏:邦、正、朝、兴、国。

家谱标准格式

家谱标准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

最新湖南李氏字辈谱

湖南李氏字辈谱(郴州、永州、娄底、涟源(娄底)、怀化及湘西地区) 添加时间:[2008-9-18] 点击数:453 01、湖南郴洲:高曾衍庆,祠依维凡; 02、湖南郴洲:高中燕顺,次依维方; 03、湖南郴州:世、永、英、雄、茂; 04、湖南郴州:福禄加增,茂承先志,绍启正英; 05、湖南郴州:国泰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传名; 06、湖南郴州: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07、湖南江华:火朝神州旺,历代有贤良,念祖光前辈,嗣孙裕后昌,积善修馀度,诗书集锦章,奋发求知识,科学新海洋,平生宜廉洁,严正立纲常,振兴伟中华,国泰民安康,居家崇勤俭,仁和福禄长,睦邻恒忠信,文明礼义邦,史成传寰宇,万世永流芳.; 08、湖南江华:金文向光堂;铬甫树熟芳; 09、湖南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业显乾坤; 10、湖南资兴:焕炳昭文盛,高标步武清,联芳咸嗣美,万禩永扬声; 11、湖南资兴:龙门英俊显,应启朝廷兴,组绶荣湘楚,儒冠振凤城; 12、湖南资兴:毓秀钟灵,焕彩含芬,蔚为国华,世代流馨; 13、资兴凤凰: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

14、湖南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 15、湖南永兴:才贵有子,胜文朝家;宗堂永振,万代恒昌;荣华世绍,思维向善,福自流长; 16、湖南宁远:登、厚、福、基; 17、宁远灌溪:仁麗國如士,鍾秀恒崇德,茂聞仕普複,時景允大萬,光應昌先發,啟隆長繼春,乾坤開泰運,賢達品玉京。(李春瑶提供); 18、永州祁阳:登三成必,定国安邦;兴崇仁让,永绍前光;代宗俊秀,世庆明良; 19、祁阳洪山:方际其昌大,材良映朝兴;本支发祥懋,兆启士斯文;立学光宗祖,家传瑞秀宾;声华成世德,孝义一庭荣; 20、湖南祁阳:庆子海真世,延文天一登;三奇正士志,维明大有成;朝国昌顺应,中和希颜仁;长茂纯如玉,伯仲时可兴; 21、湖广祁阳:必定安邦兴,进位朝相祚,盛世重才能,思去恩远固; 22、湖南祁阳:可登大任,世际明良,元宝大通; 23、湖南祁阳:清树辉垂锦,求荣耀在钧,深根熙致铄,康乐焕时银; 24、湖南祁阳:千思胜绍文,才仁义志信;国正天心定,邦家大有成; 25、祁阳李氏:千道志讳文,万理尚国洪,春三正大光,明克本有成 26、湖南桂东(西平派字辈):(唐):廿八徙古酃,忠邦及元廷,天锡英公厚,仲国继仁敬(上自李晟公始每字一辈);(明清):仕正高遴选,均举惟斯文,斋廷时焕发,朝楚作良臣,应会春秋榜,联科定显名,书香承祖烈,经济绍前勋……; 27、桂东城南:本根培植厚,滋润在元良;福蔭钟奇秀,经畬蔚翠芳;鸿材柱楝大,受作梯航;枝业能留意,咸分上苑香; 28、桂东城南:陇郡源流远忠武肇,西平谷村分节振洵,成庆一仁友必仕鼎,正阳学汝维世囗堪承继,善长自发辉; 29、湖南桂阳:有本光宗,耀祖文章; 30、湖南永州:子、学、生、尚;

族谱模板

XXX家谱 祖屋地址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 春

序言(范文) 时代轮转,人口日多,社会变革,事物日繁,兼新陈代谢定律,人欲知以往事,无不赖文字记载,传绵稽查,故国家有国史,籍改历史盛衰与人文概况。 编辑人:XXX 审查人:XXX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春

X氏族谱章程草案(范文) 一、宗旨:坚决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团结、创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清明)节。 二、族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文明、勤奋朴实、尊老爱幼、共同发展。 三、制度: (1)各支族选举成立代表会,代表3-5人,并由支族代表选举成立龙氏联族代表会,设常务理事组13-15人,分工为名誉理事1人,副理事3-5人,顾问、文书、财会、组织、宣传、监查、青年、妇女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支族代表、联族理事,均实行2-3年改选和义务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2)开会学习,每年2-3次,年终总结,表彰先进。 (3)每年逢清明节,祭祖扫墓,费用自筹,帐目公布。 四、族规: (1)坚决遵守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令,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安和谐社会。 (2)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 (3)要创新、和谐、发展,方能兴家、富民、强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人和万事兴,互相尊重,不侵犯、不干涉、不斗殴,公平公正,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4)要五讲四美、讲法纪、讲道德、讲文明、讲伦理,按辈伦起名字、称呼人,坐席分上下,赶船、乘车让位,不能混乱。 (5)要尊老爱幼,孝顺老人,把衣食住行切实做好,供养好老人,不能断食、绝医、打骂、虐待老人。做到生有所养,死有所葬,古今有之,理所当然。 对幼儿要抚养好教育、培育成才,他们是祖国人民未来的建设者。对五保户、残疾人、鳏寡孤独、贫困学生要资助。这是三个文明建设内容之一。 (6)加强农村建设,搞好产业结构,为农增收,建设小康社会,并要遵守法纪,不贪污,盗窃、嫖、赌、吸毒等不良行为。 以上章程草案,错误很多,只供参考,请族人调研、修改,希万代宜遵守,庆衍亿兆年。 公元20XX年岁此XX春

李氏宗谱

李氏宗谱 江苏泗阳李氏网络上传,山东莒南东团林李兴校点 李氏宗谱原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夫家之有谱,所以明世次,别尊卑,辩疏戚也。豈以之示誇祤,侈榮贵,而於族纇之奇哉。每见世人不察作谱本旨,故加文饰。见太始公之自叙,推本黄農,遂尤而效之,務援古昔。動则曰:吾某帝王之苗裔也。吾某圣贤之後昆也。呜呼,何甚謬妄哉!亦大異於狄枢密之不祖梁公者矣。余生长淮楚。缘冯夷肆虐,稽天襄陵者,十有数年。物产湮沉,生计断绝。难籍明经,而铨無期。不得已。流离转徙,浪跡东国。因得纳交於栱翁桥抒○1。 栱翁世居沂郡之东潘○2,以孝友传家者也。少负雄才,抱大志,博览群书,尤好孙吴之言,慕衞霍之烈。杨誉黌序间数十年,数奇不偶,未遂厥志。年逾古稀。乃退守先人之遗業,而楽意田园焉。燕閒晤聚,握手言心,興余竟成莫逆。 余極羡其族姓繁衍,人文蔚起。因询及所徙来。栱翁出一帙相示,乃其籑修之家谱也。余捧览之餘,见其世次分明,尊卑疏戚,秩然不紊。固云善矣,且又直叙本支,绝不攀援古昔聖贤帝王枝叶以为光榮,真得作谱本旨,而有狄枢密不受梁公告身之高义者也。爰極叹服之,谓其逺出世俗之见,不啻萬萬。因僭書数行於谱端,以志景慕之私焉尔。 宗谱弁言 吾宗李氏,明代之先,世系无考。兹欲追续,其请自有明代始乎。常闻建文时,有祖居燕京西华门大木厂○3。曾興修皇極殿○4。後缘靖难兵起○5,隐居沂郡苍山○6之阳庙前村○7,传及四世。正德间,復罹刘六刘七之乱○8。由北直寇山东,流毒郡邑,巢穴苍山,庙前一带蹂躏殆尽。四世祖兄弟五人,各寻生地。继而贼平,长祖復归庙前。 二祖北往居河北安新县三台村——今三台镇。顺治间,有庠生静。一公名曰衷繍者,乃其苗裔也。常一晤叙,因識其宗派焉。 三祖南行居江南之桃园县——即今江苏泗阳县。 四祖创居东潘○9,即余之高祖。是为东潘之始祖也。 五祖卜居日照县马庄——今涛雒,亦尚有遗踪可考。但诸祖睽隔,音问久疏。世次名讳,多不可稽。所可稽者,惟有东潘一脉耳。蓋比盧聚處,相延難及九世,皆可考而知之也。 近因树大枝蕃,流逺派别,且有离群散處者。余恐日久人玩事逺易忘,或失先世之遗传,或紊後来之名分。乃录所见闻,述而谱之,令後人識祖德之绵逺,世代之源流,而罔敢陨越焉。但愧陋劣。故存此以俟有大通明者,文而广之,庶不失李氏之宗谱云。 始祖五世孙煋记

李氏族谱 辈分表

李姓辈分表 石首华容“百官堂”五世祖李永思首撰族谱时编了二十派: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 承祖德,豫顺必兴隆。在一九四八年,第八届续谱时又增编了二十派:有美循先绪,绍闻广 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四川三台李氏字辈:明永李朝天,文中绍丕先,兴广长成德,定向嘉法全。 四川广安武胜李氏字辈:国政乾坤定,英雄世代昌。 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 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 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 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陕西安康李氏派语:治定来全,忠孝贤良,承前育后,兴宗耀祖,先彰正义,永显文武,春,德,大,聪明睿智,玉彩金颜,本支百世,用从先进,翰章忠政,克广德新,高雅俊秀,仁 义谦真,文武双全,安邦定国,增光耀祖,福寿添升,千年富贵,万代荣昌。 四川南充、德阳中江李氏派语:斯氏本忠,万世兴隆;洪兆先德,永佑后聪。(续字辈)家 国天廷,中华少雄。 四川广元苍溪一带:恩荣光昌国,洪财焕大唐。 四川青川县茶坝乡派语:龙斗林思从,春正开荣昌,忠和光天德,万世自留芳。 四川南充西充李氏字辈:朝庭延长,君国忠政,天子万年。 东山李氏派语: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高桥李氏派语: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善邑曲江李氏派语: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云湖李氏原派语: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新派语: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家谱族谱宗谱样本(唐氏家谱)

艳华之子 重庆市铜梁 唐氏家谱 主编:XXX 执笔:XXX 页脚内容40

艳华之子 序言 我是谁?我的血脉,我的祖根在哪里?每个人都会问相同的问题,茫茫宇宙,浩瀚乾坤,水有源,树有根,溯本思源,寻根问祖这正是修订编写家谱的目的。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修谱之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次修谱是在XXX先生的大力号召及组织下进行的,经唐氏族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得以圆满完成家谱修订,此举不仅是对先祖最好的慰藉,同时也是为子孙留下宝贵的财富。 我唐氏支系迄今为止,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族谱,前人记载,只有各分支流水部分,且传抄已久,残缺不全,世系混淆,错漏甚多,同支系之中亦不相通,或字辈又别,各行其是,或则弃辈取名,随心所欲,编修族谱是一项复杂、细致而艰巨的宗亲系统工程,需要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此次修订七世族人二百零三年的家族史,得到全族宗亲的积极支持,鼎力相助,收集家族资料,也充分体现了“血脉相连、心心相依”的宗族凝聚力及亲和力。 本次修谱在排版上采用最新格式,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章节目录排列有序,并采用导航链接,阅读家谱时可以根据导航直接进入具体位置,书本侧页也有引导提示,翻书者需要查询某先祖时,可根据世系总图第几世便能快速翻到对应位置,查看详细本源,抛弃了其他 页脚内容40

艳华之子 家谱流水账的记录方式,解决了查询时无法定位的问题。特别是对记录谱系本源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设计和完善,能详细记录所有的内容,书的后部分谱系本源预留空白页,方便后期子孙继续添加填写。 在历史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家谱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在世界各国众多的民族中,没有那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相比,具有众多、完整、久远的族谱文化,族谱既利于后辈寻根问祖,缅怀先人,继承传统,又有凝聚人心,敦亲睦族、促进感情的作用。而且通过宗谱的传纪,先辈们开创基业的丰功伟绩,历经艰辛、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迎难而上的生活勇气,对子孙亦是一个良好教育,能激发后人从小励志,学习先辈的榜样。 续修家谱既正本清源、缅怀先人、启迪后代,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更能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族谱亦是全体族人的历史记录,应认真对待,古人云:“三世不续谱,视为不孝”,望后世族人们及时续写族谱,为延续我唐氏家族的谱牒做出自已的贡献。 同时,让我们铭记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文明,为家族的明天创造更大的辉煌。 2017-X-XX编者 页脚内容1

家谱样本

XX 家谱 一九八八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初稿 一九八九年农历正月整理 一九九〇年正月十五转抄 二〇〇八年农历正月廿八日印

前言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中华儿女历经艰难:如天地变幻,地壳沉浮,朝代伦转,刀兵争战,促人类高速进化,方成宇宙之中最高之精灵。 吾X氏一脉乃源于——川颍世家,时为国之望族。奉虞帝命迁台湾垦荒一枝,奉命去海外(新加坡、泰国)官商一枝,奉命携眷住守香港一枝,奉命随军山西一枝后者因时局遍及全国。我乃是山西一枝X氏后代人,是在大明朝洪武年间,奉命迁住河南长垣县者:俸为一世祖,又因时局动荡,黄河成灾,部分投亲、靠友、迁住河东(姚头、兰通、窦店)王庄、农中、朱口、徐夹堤等数十个村庄,血浓于水思本求源,追宗念祖,乃人之常情。我哦X 氏族谱因搬迁频繁多有失页不全,历经多年根查调防,方成此册,虽有笔误口误,但在目前为止,也无可靠证据来校正,望谅之,前人之误后人勿习,为光宗吾族后人勤之。

目录 XX一世祖 1 代砦26 兰通九世长老X成武 2 李焕堂32 辛庄九世长老X成武 5 窦店十二世长老X飞龙33 徐夹堤7 农中34 王家堤8 河南通许42 文集10 辛庄45 双楼11 X大堂48 文集12 农中49 辛庄13 X大堂51 爪营16 农中52 袁砦18 菜庄55 湖北24 新庄57

辛庄57 X庄十四世X假妮77 朱口58 —————X群78 双楼60 续字79 农中十二世长老X本立63 附记80 樊集十五世长老X青华68 西王庄十五世长老X大货69 樊集十七世X合安70 徐夹堤十世长老X建业71 黄夹堤十三世X金兰、X金然73

李氏家谱3360例

1、连云港李:爱国家宜,世德怀忠,作善兴宗。 2、某地李氏:安帮定国尊文武,永佐朝廷世代兴。 3、四川川东:安、邦、定、乾、坤。 4、贵州毕节:安邦正国友,崇碧发万春。 5、某地李氏:安、邦、定、太、平。 6、山东东营:安、长、道、德、传、先、进。 7、湖南桃源:安凤应之文,世学大登元;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宗;自任开丕显,含芳继景明。 8、某地李氏:安、芳、君、贵、宝。 9、四川绵阳:定、国、安、邦、遵、文、武。 10、重庆李氏:安吉星,广华永,远出达。 11、某地李氏:安、居、端、详、传。 12、湖北钟祥:安居乐业,玉合同情;炳忠执正,开国盛家;后世称明,得必有邻;龙光燕喜,康祥云集。 13、山东济宁:安、庆、祥(洪)、云、兴、秀。 14、嵩浦李氏:安然定立,发达明尚;世从卿良,士民文崇;帮家丕治,允伯叔宗;圣君有庆,万国时雍。 15、江苏李氏:安、永、怀、瑞、兴、启。 16、某地李氏:保长朝承存,定东福公冠;广国翰弘华,嘉建锦康钟;明兴强青全,江瑞润尚韶;首天维文祥,贺学周彦应。 17、某地李氏:保、公、同、维。 18、江苏泗洪:保开培长怀,青修光祖德,自如永定玉。 19、山东蓬莱:宝、树、世、业。 20、缙云李氏:保义廉千万少迁,仁次连洪入云边;英芳茂盛荣华显,广大安康福寿昌;道德崇高元敬让,慈祥敦厚本温良;贤明忠肃宽和裕,信义贞诚俊哲光。 21、吉林长春:保兆长子景玉。 22、某地李氏:宝、玉、凤、振。 23、某地李氏:宝元世大,庭基效尤,宏毅四海,---方正。 24、湖南桃源:邦国朝廷启,逢仁必耀中。 25、某地李氏:帮国振香树,东风雨润芳。 26、湖北李氏:帮、国、之、贞。 27、某地李氏:邦、国、永、宗、传。 28、重庆万州:邦家必达,龙诚飞将。 29、湖南浏阳:邦家延炳运,经业式培基,锡晋昭芳泽,荣因兆代期。 30、合肥撮镇:邦家有道,廷应朝承;功崇惟志,业广在勤。 31、湘潭高塘: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 32、贵州李氏:邦、应、世、忠、天、美。 33、江苏李氏:邦、正、朝、兴、国。 34、某地李氏:邦治仕登朝,文儒从先世。 35、湖南资兴:伯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亨利熙成;德决师仕,克廷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业显乾坤。 36、河北玉田:百、连、瑞、荣、自。 37、山东郓城:伯、请、孝、思。

李氏家谱字辈1888例

李氏家谱字辈1888例(第801-1200例) 2008年04月10日星期四下午05:21 1201?¢四川仁寿:天潢蕃派衍,水本溯源渊。慈利李氏:天简孟达新,蓝勋仲纪道,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后,运祚宏启昌,元善吉祯祥。 1202?¢慈利李氏:天简孟大心,蓝勋仲纪道,文添兴守之,万载永长春,祖绪名经锡,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昭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1203?¢慈利李氏:天简孟大心,友良显会伯,泰荣朝堂臣,世代兆文明,少庭开盛德,景思先则厚,运祚宏启昌,咸亨有喜庆,元善吉祯祥,崇昭家学业,炳焕邦国光,宗人嗣士续,尚佩前成章。 1204?¢江西临川:天将下月色,清?照柔心。 1205?¢赢鳞李氏:天开才学长,克建必为良;永作知闻广,化成万国光。 1206?¢四川开江:天开沛春明,志能上朝廷;三元光先代,德泽显宗荣。 1207?¢四川成都:天开守奉文,思余支有成;时恒先本现,万子永长春;重振家之光,龙荣国际昌。 1208?¢某地李氏:天、开、文、运、春、月。 1209?¢某地李氏:天开文运昌,亿年遵主训,世代得安康。 1210?¢湖北武昌:天开作则,定国安邦。 1211?¢开封杞县:天开志文明,洪(宏)德传万世。 1212?¢河南通许:天、培、玉、树(素)、传。 1213?¢攀枝花李:天、启、登、安、国、永。 1214?¢河南焦作:天清振中国,永生兆庆祥;三春长发茂,荣光万世昌。 1215?¢四川李氏:天、如、崇、廷、荣、万、光、文、朝、忠、开。 1216?¢四川资阳:天生一上果,春前玉质杨;良材成利用,永世有奇观。 1217?¢湖北黄梅:天时开泰运,成象景自新。 1218?¢重庆铜梁:天顺成宗寿,荣华百世有;万盛年兴朝,永代得昌佑。 1219?¢贵州遵义:天文智彭先,玉开春庭明。 1220?¢香港李氏:天文維木國,草龍九?守。 1221?¢河南南阳:天、祥、万、世、用、兴。 1222?¢某地李氏:天、星、培、克、顺。 1223?¢望丰李氏:天秀光明碧再启,方元定跃显世通;先之长发国家建,祖德永茂朝廷封。 1224?¢安徽李氏:天先尚家廷,道德扬华贵。 1225?¢山西介休:天应芳敷殿,国元如春(树)生;正显奇明贵,玉宝廷承登。 1226?¢重庆李氏:天应通文永,促仁显大明;有富贵在兴,尧舜享太平。 1227?¢重庆李氏:天应生文运,众仁聚大明;有富贵在兴,尧舜国太平。 1228?¢益阳李氏:天应志绍万,时亶贤先枝;山镇资湘大,宗嗣显孝思。 1229?¢南安九都:天允弘国,学毓正光;渊才亮茂,雅庆宏毅;仁礼敦庸,文敏诚笃。 1230?¢安徽芜湖:天原成启世长有,大时政忠良克兴;家道学志贤圣文,富经书绍先继后,治国之儒。。。。。 1231?¢木兰山李:天元载之本,坤玉映霞光,文能唯世道,祥兆继年长。 1232?¢万叶堂李:天正啟贤,远傅宗系,大显家声,孝思维德。 1233?¢湖北钟祥:天真方来兆,文章启大中;贤生达金国,乘胜事有功。 1234?¢某地李氏:天子仕昌仁,世赠你朝廷,寿得光宗应,家和万代兴。

族谱模板 李氏宗谱

前言 经考:(李、里、理)三归一统的李姓乃当今中华第一大姓,有史以来均为神州大地名门望族。李氏祖先古往今来在朝廷和地方为官者及名门志士何止万千。自魏晋南北朝及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在朝为官者无不官爵显赫,功著王室,任人孝廉忠清,博学多识,勋德兼著。仅举一例:唐王朝数百年为李氏天下;党中央十五届政治局常委七人中有三人姓李,足以证明在战天斗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各个领域,李氏祖先都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创出了丰功伟绩。正如我族九代孙李大仁为《李氏宗祠》门柱拜题对联:“上下五千年鲤鱼长居龙门,纵横八万里吾族誉满神州”。我等作为历史名门望族之子孙,理应遵照门联“追忆逝者缅怀前辈承遗志,弘扬正气勉励后代创伟业”之精神,认祖归宗,分清房分,世代相传,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古人云:“人生在世姓望在先,若不知之,岂为人子”。应该深知人无祖先,根从何来、人无父母,身从何来的道理。 回顾我族光辉的发展历史,无不为之心潮澎湃,激情满怀,感到骄傲和自豪!此次理顺宗亲关系,正本清源,防止失传,意在使陇西李氏族众发扬“有荣共享,有辱共御,有事同谋,同舟共济”的优良传统,从而达到自尊、自爱、自强。百行孝为先,尊老爱幼,以智化愚为贤,模范遵纪守法,路正端行,凡族人有红白喜丧,都应礼尚往来,并效法列祖列宗保护好我族文化遗产

及各处坟茔、墓碑不遭破坏,提倡为上辈建造墓碑,使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据《陇西李氏族谱》载:我族乃唐广平王之后裔,传至“杰公”,沦为平民。杰公育十子,因逃难而亡其九,唯第三子“奇公”立于人世,居福建汀州。后因与外姓发生冲突而避于海外长达八年,尔后经商返回大陆于江南宜兴县南门定居,娶甘氏,育一子名“珠”,珠公育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金德、木德、水德、土德四公无考,唯火德公生于南宋理宗年间,流寓上杭县胜远风浪港,娶伍氏,年六十无子,复纳陈氏为副室,育三子,长乾培,次坤培,三巽培.火德祖九十七而终,葬于福建汀州梅火岭火浪里壬山丙向;陈氏五十七而终,同甘氏葬于府城学衙内. 后因诸多原因,先祖迁广东谋生,继迁四川顺庆落叶大竹百坟山。上仰祖于乾隆年间复迁保宁府巴州枣林境内灵山场西狮山坎下李家老屋定居,繁衍至今,现十二代人居住巴南各处,繁荣昌盛,自强不息,屹立于人群之中。“朝、纲、贵””三辈人历尽艰辛,于明末清初建造成金碧辉煌的古祠和若干座墓碑,为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物,但在文革中我族个别不孝子孙伙同外姓对祠堂和各处墓碑损毁惨重,令人痛心疾首,幸族中有识之士与族众共议,与九九年捐资出力将祠堂维修一新。现祠后墓群属国家重点文物予以保护,二零零五年冬根据自然界划定了一定地盘圣神不可侵犯。综上所述,足以说明我族长发其祥,永世吉昌。

[精文优选]李氏家谱.doc

一、李氏族谱序: 家谱之修,乃之大事,且夫家有谱,犹国之有史,郡之有志。若不知吾族源流来由,祖宗代系,且不知先辈创业之艰辛,也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忘祖忘恩,被世人耻笑、指责为不孝之徒。修之族谱,子孙后代需倍加重视,世代珍藏,相传记载。达到千秋万代,有序有谱之目的。 本谱修于共和国62年辛卯岁(20RR)年2月,编写:李明祥;校正:李明庆、李明华。共印五册。 二、吾房修谱导言: 民国35年(1946年),吾父亲李昌益和二叔李昌银租了现在内江市东兴区(原内江县)人民村石子湾官家的田地耕种。当年腊月底由瓦店子搬家到了石子湾。石子湾原有二姑罗家三兄弟和罗永文两家人,我们家搬去后三家人。那里是简陋的土墙四合院茅草房,中间是晒坝。上房正中为堂屋,坐东南向西北。罗二姑一家住堂屋左侧两间和下屋中间,我们家住堂屋右侧两间,罗永文家住下屋两间,堂屋共用。各家香火都供在堂屋里,罗二姑家香火有神台桌,供在正中间,我们家香火供在右边。没有神台桌,用三脚架(鸡爬腿)固定在土墙上,每年家里有人过生日或有吉事,父亲都要烧香敬老人。那时,我们家的家谱放在香火上。父亲曾对我们说:“放在香火上的是记载我们李家世代相传的家谱,不能动它”。因此我们从未动过。直到1966年破四旧时,放在香火上的家谱已被虫蛀坏,认为不敢留下而烧掉,而后再无法找到我房世代传序依据。但是,当年父亲讲的李氏祖辈之事,我们一直记得非常清楚。父亲说:“我们是火德公的后代”。他说:“火德公六十多岁还无子,后有人提亲,火德公去相亲,路上踢破了脚小趾甲,鲜血直流,火德公当时封赠说:我相亲成了生的后代个个都像我的脚趾甲是破的。”火德公相亲如愿,取了陈太婆生三子二女,果然个个左脚的小趾甲都是破的,由此而相传于火德公的后代。我房是火德公的后代是无疑问的。 父亲还说过:“我们李家在历史上出了不少大人物。唐朝时,李家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家族”……。“火德公由福建迁广东,在湖广填四川时,李家当时有 一

XXX家谱样本

范氏家谱 祖屋地址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 春

序言(范文) 时代轮转,人口日多,社会变革,事物日繁,兼新陈代谢定律,人欲知以往事,无不赖文字记载,传绵稽查,故国家有国史,籍改历史盛衰与人文概况。 编辑人:范杰 审查人:XXX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春

范氏族谱章程草案(范文) 一、宗旨:坚决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团结、创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清明) 节。 二、族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文明、勤奋朴实、尊老爱幼、共同发展。 三、制度: (1)各支族选举成立代表会,代表3-5人,并由支族代表选举成立龙氏联族代表会,设常务理事组13-15人,分工为名誉理事1人,副理事3-5人,顾问、文书、 财会、组织、宣传、监查、青年、妇女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支族代表、联 族理事,均实行2-3年改选和义务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2)开会学习,每年2-3次,年终总结,表彰先进。 (3)每年逢清明节,祭祖扫墓,费用自筹,帐目公布。 四、族规: (1)坚决遵守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令,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流与合作,创建平安和谐社会。 (2)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 (3)要创新、和谐、发展,方能兴家、富民、强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人和万事兴,互相尊重,不侵犯、不干涉、不斗殴,公平公正,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4)要五讲四美、讲法纪、讲道德、讲文明、讲伦理,按辈伦起名字、称呼人,坐席分上下,赶船、乘车让位,不能混乱。 (5)要尊老爱幼,孝顺老人,把衣食住行切实做好,供养好老人,不能断食、绝医、

李氏家谱

李氏家谱: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2011年最新百家姓排名,李姓为中国第一大姓。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在台湾、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既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历代名人极其众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李氏家谱 起始年代: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李氏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 家训:敬祖宗、敦孝悌、睦宗族等 家谱来源:“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里面有各种字辈。家谱编修: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中国李姓家谱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家谱序言 家谱来源 “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家族网、李姓、家谱、图腾 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里面有各种字辈。 李姓家谱序言 我族旧为湖茫李氏,原籍丰城县湖茫里(今江西省丰城市段乡湖茫村)。明洪武初年,我祖李民迁居寿光县斟灌庄(今山东省寿光市洛城镇斟灌村),后遂称斟灌李氏。明朝近三百年间,我族人在寿光这方热土上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蔚成巨族;清代,我族考取功名者达200多人,有15人考中举人,有6人考中进士,3人钦点翰林,其中,李迥官至刑部侍郎,李封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李鋐官至广西布政使、顺天府府尹、宗人府府丞,人丁兴旺,析村而居,遂成北海望族。嗣后,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族有识之士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谋求民族解放的独立与富强,毅然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昌盛,我族人从工从农,从政从商,多有建树。 家谱编修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李姓家族、家谱、家族、家族网 ,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祖训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