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槐树迁民之--李姓

合集下载

大槐树迁民之 李姓

大槐树迁民之 李姓

大槐树李(lǐ) 姓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

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①源自嬴姓。

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

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

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

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 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

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

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

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的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

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

②源自他族改姓。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

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

又鸡田的李姓, 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

③源自他姓所改。

大槐树迁民之--李姓

大槐树迁民之--李姓

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李姓地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①源自嬴姓.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地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地祖先.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地官职, 因此皋陶地后裔按照当时地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地理字作为姓.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理徵地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地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地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地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地, 正史中记载地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②源自他族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地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地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又鸡田地李姓, 原为河曲地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地光进作了唐朝地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地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③源自他姓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 唐时有名叫董秦地, 是幽州蓟地人, 从叛将史思明地军队中突围出来, 唐朝大将李光弼将他召到国都长安, 唐王赐他姓李; 西域也有李姓.唐肃宗乾元元年, 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见唐王, 唐肃宗赐他姓李.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北魏鲜卑族地复姓叱李氏, 后改为汉姓单姓李.又同州蒲城人郭子和与他地弟弟子政、子端、子升一起归附唐朝, 唐王赐他姓李.〔郡望〕李姓地郡望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中山郡、广汉郡等.陇西郡: 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 属今甘肃省东乡、陇西地区.治所在甘肃临洮.〔堂号〕李氏地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 今甘肃地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堂联〕李姓地堂联有: 陇西望族; 北海名流( 李邕) .卫公勋业( 李靖) ; 元礼门墙( 李膺) .经传道德( 李耳) ; 名重谪仙( 李白) .家藏邺架( 李泌) ; 召赴玉楼( 李贺) .居士词犹传漱江( 李清照) ; 娘子军莫与争锋( 平阳公主) .狂歌痛饮双仙骨( 李白) ; 索句呕心一锦囊( 李贺)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木子为李) .岷江水利千年颂( 李冰) ; 昌谷诗风万里香( 李贺) .诗礼趋庭, 人羡邺侯卷轴( 李泌) ; 忠贞体国, 世瞻元礼肃墙( 李膺) .世系考春秋, 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李耳) ; 渊源溯唐代, 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李白) ; 鸣凤朝阳, 谏诤均推御史( 李善感) ; 宫袍带月, 神气咸饮谪仙( 李白) .田可耕, 桑可蚕, 书可读, 袭誉传家至宝( 李袭誉) ; 战则胜, 攻则取, 守则固, 文忠开国殊勋( 李文忠)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李氏祠联) .楷模听松风, 敢与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 莫忘鹿洞遗规( 李氏祠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李耳说经台联)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李白祠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 李兆洛撰书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书联)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李氏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李氏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例.李姓地历史名人古代有伟大哲学家、道学派创始人李聃, 即老子; 战国时赵国有名将李牧, 秦蜀郡太守、都江堰地建造者、古水利专家李冰; 两汉有飞将军李广; 随末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唐代名将军李靖,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唐末名将李克用, 克用之子、后唐始主李存勋; 五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日升; 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有李煜; 明代有哲学家李贽; 明末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清末有总理大臣李鸿章等.〔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 山西省有李姓人,临汾市人, 洪洞县人.〔供橱〕李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家谱〕李姓地家谱有:《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 南京大学重庆市图书馆)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北京图书馆( 三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北京图书馆) ;《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吉林大学华东师大)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 河北大学) ;《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北京图书馆) ;《平定李氏族谱六卷》( 平定南坳镇西锁簧村) ;《临清李氏族谱》( 临清县肖南村) ;《新密尧城东街李氏族谱》( 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山东淄博淄川李氏一卷》( 山东图书馆) ;《山东高密李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科学院图书馆) .〔字辈〕据清光绪年间李几屏修《李氏族谱》, 河北高邑李氏字辈谱为:“发荣从晋, 钟秀在高, 世继昌盛, 光裕永昭.”民国年间李士伟修《李氏支谱》, 河北永年李姓一支字辈谱为:“藩赓先德绪, 经世重文章, 永守修家业, 延年毓庆昌.”清光绪年间湘修《李氏家谱》, 江苏昆山李姓一支字辈谱为:“世以厚德传家, 儒雅修身为本”.另据李鸿绪《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支, 江西建昌( 今南城) 李姓一支字辈谱为:“略德宝弼, 岑林松荣, 义乾朝集, 千端可夫, 亭文本处, 如吉士春,韶淑近日, 开正大光, 明显忠厚, 传家鸿儒.”洛阳孙旗屯乡马营村一支字辈谱为:“金月修治庆, 昭宪有正祥, 兴继传书道, 万世尽荣光”.〔迁徙〕李姓地发源地在今山西洪洞师士( 皋陶) 村.李姓有两大望族, 即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 最初皆发祥于河南鹿邑一带.而陇西郡在历史上是最为著称地, 明代大学者宋濂, 曾列李氏为天下五大望族( 即太原之王氏, 清河之崔氏, 陇西之李氏, 荥阳之郑氏及范阳之卢氏) 之一.李氏宗支遍及全国, 陇西及赵郡县是其繁衍中心.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 利贞世孙硕宗, 硕宗世孙乾,仕西周为御史大夫, 乾之子即耳( 即老子) , 耳之孙宗, 仕魏为官, 封于段, 为干木大夫.宗之子同, 为赵大将军; 同之子兑, 为赵相; 兑之子跻, 为赵阳安君.跻有二子: 云、恪, 恪之子洪, 任秦太子太傅; 孙兴族为秦将.兴族之子昙, 仕赵为官,封柏人( 今河北唐山) 侯, 又入秦, 为御史大夫.昙有四子: 崇、辨、昭、玑.至战国周赧王时分为两支: 长子崇, 任秦国陇西守, 封南郑公, 为陇西( 今属甘肃境)房始祖.这支李氏, 其后分迁各地, 分别在古时地顿丘、渤海、梓潼、范阳、广汉、丹阳、安邑、平凉、敦煌、绛郡、武陵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自李崇开基陇西郡到李渊建立唐朝, 这一支派共传代.昙四子玑, 战国末任秦国太傅, 生有三子: 云、牧、齐.其次子李牧为赵相, 封武安君, 始居赵郡, 为赵郡( 今属河北境)房始祖; 李齐有中山相, 是为中山始祖.这一支李氏, 其后分迁各地, 分别在古时地中山、江夏、颍川、辽东、广陵、汉中、常山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自李牧开基赵郡到唐时李元哲开基广陵郡共传代.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之后都成为魏晋至隋唐时地各门大姓.如有建立唐朝地李渊这一家人, 是来自陇西, 后在山西太原一带得到了充分发展, 至盛唐, 本支日繁, 一共有房; 迁去河北地一支, 大约在汉末三国时, 又分东、南、西三组, 都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总之, 李氏繁衍播迁地情形大致如下: 早在先秦之时, 已有李姓迁居山西、四川等地.汉代两大支系即陇西、赵郡两望族已基本上形成, 并开始在北方各地播迁.到三国之时, 李姓向东北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 向西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 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 向南已迁入今湖北; 向西南已迁至今云南.其中, 四川成都一带地李氏在三国之际得到了迅速繁衍.尽管自李耳以后, 李姓人口逐渐增多, 分布也更加广泛, 名人知士不断地涌现, 但在晋代以前, 李姓还称不上大姓.只是到了十六国时, 由李姓人先后建立地两个政权, 提高了李姓地声望, 加之北周、隋代陇西李姓世为皇帝国戚, 官位显赫, 使李姓社会地位大为上升.至唐代, 统治中国达年之久地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首先是宗室子孙大举地蕃衍.据有关资料统计, 唐朝有位皇帝, 每帝多则余子, 少则也有子帝合计有子, 平均约每人子, 各自又分衍出许多支派, 这就形成了宗室李姓人口地加倍持续增长.加之, 皇帝赐姓于他族、他姓人以国姓, 使唐代李姓族派更加庞大.据有关资料查知, 唐初因功被赐以国姓“李”地就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姓之多.与此同时, 最高统治者又千方百计拔高李姓.正是缘于以上诸多因素, 才使得李姓一举成为唐时门第最为显赫、人口急剧扩充、郡望获得空前大发展地姓氏.其中, 陇西郡和赵郡地李姓发展最为著称.据有关资料统计, 唐时在朝廷任宰相地, 陇西李氏有人, 赵郡李氏则达人之多.由上可见, 由陇西郡及赵郡所分衍地李姓支族, 在唐代以前, 主要播衍分布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换言之, 李姓大举南迁是始于唐代.唐代李姓南迁主要有两次: 一是“安史之乱”时, 二是从唐末黄巢起义至五代; 北宋末, 也是李姓南迁地一个重要时期.据《李氏族谱》记载, 唐初, 有李氏随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 至唐末,又有李氏由长安迁汴梁( 今河南开封) , 再迁至闽地之莆田、晋江等地.也有直接自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至宋再由闽迁居广东等地.南迁地结果, 使李姓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清之时, 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洪洞大槐树移民平定李氏一支始祖讳江, 于明洪武初由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平定县州南营街, 后迁居西锁簧村; 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 于明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临清县城西北肖家寨村; 临清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肖寨村; 新密李氏一支始祖讳政, 世居洪洞, 自永乐年间迁豫, 兄弟三人,长居密县, 次居洧川, 三居新郑, 迄今已传二十一世; 威县李氏一支始祖自明洪武末年由洪洞县二十五里方保村迁于威县直隶广平府曲周县城东北九十里地油坊村, 大始祖住魏家寨, 二始祖住李家店, 本生始祖行三讳三老住油坊村, 四始祖不知归往何处, 五始祖住李家道沟村; 濮阳李氏一支始祖明初由陇西经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顿丘李家庄十一世祖徙居澶东银岗固堆, 后卜居安楼、曹县、鄄城, 迄今已传十九世; 洛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县西马营村, 迄今已传二十四世; 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全仁, 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西阁里奉诏迁居洛阳县余庄镇, 后迁居洛阳县西南路滹沱村;洛阳李氏另一支始祖兄弟三人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洛阳市坡底村、丘庄村、李家庄村; 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城关余庆村; 沁阳李氏一支始祖讳荩臣,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沁阳县李洼村、刘村; 新安李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骆岭又迁栗园; 邯郸李氏一支始祖讳海龙, 于明永乐年间应诏率三子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邯郸县姬庄, 迄今已传三十世; 新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东顺城官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高庄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小屯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埝城村、王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沙井村、西小漳;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马庄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姬家圈村、北张化庄村、安庄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迁居新河县杨家庄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杜兴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周家尧村、辛章庄农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南小屯村; 新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苏章村; 民权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林七乡夏庙, 迄今其后裔已发展约五千余人; 修武李氏一支始祖讳乾健,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岗庄村, 迄今已传世余户人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大李村, 迄今已传世余户人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葛寺村, 迄今已传世余户人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生华,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南张村, 迄今已传世余户人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江,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保丰寨村, 迄今已传世余户人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昌素,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北霍村, 迄今已传世余户人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凤池,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前高村, 迄今已传世余户人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光贤,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东水寨, 迄今已传世余户人余口人; 蒿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蒿城县近庄村; 赵州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赵州县; 济源李氏一支始祖讳思明, 山西洪洞人, 于明永乐中自山西洪洞迁居济源县; 伊川李氏一支始祖讳诚, 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伊川县马铃山半坡村;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从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 迄今已传世, 约余人, 后裔分布洛宁崛山、庄上、西陶峪、赵村、中方、兴华、良泉沟下峪、余庄、复兴庄、槐树原孙洞、王范、中高村、下高村、郭头、上戈中村等地; 温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温县西马营村; 濮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滑县, 后迁居濮阳县两门镇两门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李大郭村、梨园乡焦集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陈家草庙, 后改为中草庙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文英, 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海通乡后康庄、两门镇小海通、习城乡宋楼、五星乡水牛寨、八公桥镇寨城、白土罡乡狮子寿、李庄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子、讳园兄弟二人, 于明洪武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李子园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梨园乡龙常治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东梅寨、狮子寺、渠村乡张屯;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酸枣庙, 后改名东酸庙;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城东大李庄迁居濮阳县王称土固乡李庄、白土罡乡枣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元末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李白邱;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习乡后寨村、南沙窝村、文留镇东酸庙、韩李庄、王称土固乡李庄、习城乡李拐、徐镇前九章、李忠陵、梨园乡梅寨、五星乡李楼、胡状乡李家寨、李家海、西李家寨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土岭头、城关镇李堤村、渠村乡南李庄、濮阳县郎中梁郭、八公桥镇大山、小山;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琦, 字虎山,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虎山寨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柳屯镇渡母寺、文留镇芽豆屯、庆祖镇刘榆林头;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庆祖镇李寨, 兄弟各安其家, 并修土寨防水, 兄居东, 弟居西, 故名东、西李家寨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弘治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王称土固乡李家拐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十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东沙窝村; 清丰李氏一支始祖讳信,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窑当村, 迄今已传世; 清丰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敏,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东小什字村, 迄今已传世; 清丰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恭,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官路边村, 迄今已传世; 清丰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德, 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清丰县城西李家庄村; 南乐李氏一支始祖讳从心,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乐县南杨村, 后迁城内, 官至工部尚书, 总理九河; 南召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南召县磨屋街; 通许李氏一支始祖讳成, 元末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省通许县陈邑之南石岗村; 扶沟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李太村从大槐树迁居河南扶沟县北街; 太康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 讳大成、讳二成、讳清,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太康、扶沟,老三留山西; 孟津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渑池南村, 后迁居新安马行沟, 迄今已传十九世, 人口达万人之众, 分布新安、渑池、洛阳、偃师、卢氏、临汝、宝丰、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台湾、云南、黑龙江等地; 孟津李氏另一支始祖讳贤兴, 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大槐树镇迁居洛阳, 一支迁居洛阳西小屯、三井洞东、西门店等地; 洛阳李氏一支始祖讳厚甫, 于明朝中叶自山西洪洞迁居洛阳县李家屯村; 洛阳李氏一支始祖讳贤兴,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县西山岭头; 杞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奉命自山右洪洞城内喇叭巷乡迁居杞县枣园村迁居杞县; 鄢陵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鄢陵县马场乡半截岗村, 迄今人口一千多户, 四千余人; 五莲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山东省五莲县; 柘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弘治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柘城县洪恩集; 驻马店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驻马店县; 唐河李氏一支始祖讳天定, 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唐河县郭滩乡李楼村,他地大儿子明永乐年间生, 故名永建, 二儿子永甫, 三儿子永贵, 分家后, 把铁锅摔成三份, 各拿其一, 永建在郸城县落户, 叫上李楼, 老三永贵, 在湖北枣阳落户, 叫下李楼, 老二留在本处, 叫中李楼, 迄今二十世; 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余庄、槐树原孙洞、王范村、中高村、下高村、郭头村、上戈中村、余庄; 洛宁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复兴庄村、洪崖村; 洛宁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武穆营村; 伊川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伊川县半坡乡大庄村; 汤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汤阴县王陵乡镇抚寨村; 浚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浚县李小二屯; 民权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林七乡夏庙村; 巩义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巩义县新中村、回郭镇马口村; 密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三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居密县平陌乡牛岭村; 郑州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郑州市庙李村;原阳李氏一支始祖讳?, 号福宁,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原阳县福宁集; 葛县李氏一支始祖兄弟二人,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葛县增福庙; 郾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居郾城县李集、新店; 虞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虞城县李老家; 柘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弘治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柘城县洪恩集; 商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商水县李埠口村; 东明李氏一支始祖讳仁甫, 于明永乐二年, 经山西洪洞广济寺迁居东明县大屯镇夏营南园村, 后裔分布曹县魏湾李岔楼、潭里及兰考南彰乡刘桥、王庄和民权花园乡各村、本县刘楼乡邓王庄等村, 人口约三千余人; 潍坊李氏一支始祖讳唐、讳树兄弟二人,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潍坊市李家寨村; 汶上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汶上县沟头村; 郓城李氏一支始祖讳帮正, 于明洪武五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郓城县和睦里村; 郓城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郓城县和睦里村; 临邑李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村老槐下迁居河北枣强县, 明永乐年间又迁居临沂县李家乡郭家村, 迄今繁衍人口四百多人; 临清李氏一支始祖讳伯当, 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肖家寨村; 莘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河店乡务庄村、魏庄乡两江店村、十八里铺乡李楼村; 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燕店乡雅淡里、刘庄乡李官目、城关镇花园、李名扬村; 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邹巷乡牛王庄村; 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士先一家七口,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王庄乡李官村,至明英宗正统年间, 讳士先地长子李山峰在县府当了官, 穷山僻壤出了名当官地, 不论官大官小, 村人皆引以为荣, 于是便将村名改为李官村; 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李姓三户, 于明惠帝建文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观城镇孟秋寺村; 莘县李氏另一支始祖兄弟二人, 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古城镇岔楼村; 黄骅李氏一支始祖同金、孔三姓由山西洪洞迁黄骅市黄骅镇东孙村村; 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黄骅镇后店子、齐家务乡李村; 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卞、孙三姓, 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间二庄南赵村; 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王、田三姓,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滕庄子乡岭庄村; 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王、宋三姓, 于明代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南排河镇李家堡村; 黄骅李氏另一支始祖同杨二姓, 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齐家乡二麻姑村; 赞皇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赞皇县; 大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瓦里瓦岗村迁居大城县刘各庄乡九宫村、大城县大广安乡李零巨村; 大城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洪量,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南召扶镇小李庄村; 肃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居肃宁县刘家村; 枣强李氏一支始祖讳鸿, 于燕王扫北后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强县; 新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居新城县李家营村; 元氏李氏一支始祖讳运, 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金盆村迁居元氏县固乡南因村; 河间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河间县北司徙乡李张各村; 内鄢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

大槐树移民家谱九

大槐树移民家谱九

大槐树移民家谱九1、内黄东庄三流河村池氏碑谱记(河南)三流河村,位于内黄县城西南4公里,在三个自然村已经连为一体。

历史上有李、池、牛、张、武、崔、尚、陈8姓。

陈姓1户,解放前夕迁内黄县西街定居。

尚姓尚九玉于1942年从本镇后村迁入,已传3代,现有3户12人。

武姓是清咸、同年间从马上乡燕庄迁入,世祖武发才以下(以上失考)已传10代,现有10户39人。

崔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世祖崔连山以下传4代,现有5户20人。

张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世祖张金德以下传7代,现有37户111人。

李姓分两支:李流河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失考,现有三门,有51户217人;牛流河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失考,分两门,有27户86人。

池姓先祖池宏德,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从山西洪洞迁来,已传24代,现有81户400人。

牛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不详,有“打锅牛”之说,弟兄七人,将锅打成七块,每人带一块,以作纪念,便于认宗。

迁民时分别落户到本县牛林村、牛张固,清丰县牛李寨村。

一人迁往滑县(村名失考),一人在本村落户,始祖失考,迄今已传23代,现有95户411人。

为共同发展生产,1952年党支部书记牛朝杰组织了互助组,1953年转为初级农业社,1955年李长海、池学林、牛富清、牛景致分别组建了完全按劳取酬的4个高级农业社,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国家扶持……2.邓丽君侄女碑位邓丽君侄女即邓玉臣的女儿邓萍萍、邓珍珍等。

该碑位于邓台村西堤北,邓氏祖碑记载“邓氏祖讳美字良玉,即邓。

邓生子邓鸿池,邓鸿池生子邓枢(又名邓新玉)。

邓枢生有四男一女,男为邓长安、邓长顺、邓长富、邓长禧和一代歌后邓丽君。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以谱联家。

四男三女,四男一女,四男二女。

在邓丽君纪念室里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邓氏来邓台村的介绍图,上面说“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汉代开始迁入闽、粤。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迁民姓氏寻源迁民到各省的散布一、迁往河南省散布二、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散布3、迁往山东省散布4、迁往陕西省散布五、迁往甘肃省散布六、迁往宁夏自治区散布7、迁往安徽省散布八、迁往江苏省散布九、迁往浙江省散布10、迁往湖北省散布1一、迁往湖南省散布1二、迁往吉林省散布13、迁往辽宁省散布14、迁往黑龙江省散布一、应姓二、汲姓3、闵姓4、肇姓五、寻姓六、根姓7、祭姓八、祖姓九、尤姓10、翟姓1一、员姓1二、桑姓13、远姓14、敬姓1五、赫姓1六、息姓17、致姓1八、舒姓1九、艾姓20、渠姓2一、保姓2二、权姓23、覃姓24、黎姓2五、眭姓2六、深姓27、慕姓2八、那姓2九、别姓30、冀姓3一、成姓3二、燕姓33、腾姓34、靖姓3五、都姓3六、申姓37、羡姓3八、及姓3九、曾姓40、盖姓4一、日姓4二、唱姓43、淳姓44、椎姓4五、贞姓4六、谈姓47、晏姓4八、闽姓4九、岑姓50、鄢姓5一、弋姓5二、逵姓53、贡姓54、步姓5五、国姓一、席姓二、文姓3、师姓4、龚姓五、俞姓六、易姓7、车姓八、宣姓九、普姓10、光姓1一、铁姓1二、向姓13、宜姓14、殷姓1五、乐姓1六、訾姓17、荆姓1八、畅姓1九、聂姓20、主姓2一、遆姓2二、硕姓23、宰姓24、金姓2五、亓姓2六、禄姓27、岂姓2八、焦姓2九、阎姓30、徐姓3一、卫姓3二、孟姓33、詹姓34、陶姓3五、甄姓3六、冯姓37、仪姓3八、夏姓3九、谷姓40、庞姓4一、寿姓4二、鲍姓43、省姓44、路姓4五、连姓4六、佘姓47、司姓4八、芦姓4九、抄姓50、原姓5一、左姓5二、丛姓一、季姓二、颜姓3、果姓4、智姓五、罗姓六、职姓7、全姓八、行姓九、落姓10、察姓1一、允姓1二、劳姓13、这姓14、任姓1五、林姓1六、田姓17、郭姓1八、孔姓1九、杨姓20、薛姓2一、段姓2二、孙姓23、高姓24、乔姓2五、魏姓2六、延姓27、苗姓2八、许姓2九、周姓30、秦姓3一、钱姓3二、黄姓33、耿姓34、杜姓3五、袁姓3六、贺姓37、柴姓3八、陈姓3九、啜姓40、龙姓4一、令狐姓4二、骆姓43、呼延姓44、常姓4五、司马姓4六、牟姓47、上官姓4八、庄姓4九、皇甫姓50、傅姓5一、欧阳姓5二、查姓53、余姓一、张姓二、王姓3、李姓4、赵姓五、姬姓六、朱姓7、刘姓八、景姓九、轩姓10、勇姓1一、镜姓1二、湛姓13、相姓14、白姓1五、荀姓1六、岳姓17、侯姓1八、汪姓1九、宗姓20、陆姓2一、阴姓2二、穆姓23、蒋姓24、彭姓2五、芮姓2六、潘姓27、浑姓2八、程姓2九、崔姓30、姚姓3一、韩姓3二、胡姓33、石姓34、唐姓3五、牛姓3六、宋姓37、梁姓3八、贾姓3九、郑姓40、史姓4一、咎姓4二、何姓43、丁姓44、仇姓4五、谭姓4六、穗姓47、米姓4八、安姓4九、海姓50、郜姓5一、桂姓5二、柳姓53、昝姓54、伍姓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知多少共881个姓氏:一、山西洪同厉史尤长炎黄子孙万代荣昌尧都平阳虞由英皇羊解士师禹夏商汤周朝文武攻成姜尚巫霸亓熊林栗好强燕韩赵魏齐楚秦庞相茹纪信汉高刘邦晋隋唐宋辽金祁连蒙时末年战斗弋常肖葛钤励颉俎贝浦二、天宰水寒北国田干甄主元章明君建江徐礼郁新纳皋奏爨贾村古槐济中官迁伯仲叔季拜祭先人过桥行路辈井吏乡京经鲁于苏折涂杭冀安东省宁淮陕甘湘桂隆庆旭惠泽桓社刁弓张聪慧和畅束利扶暨蓟鄂广弘3、富裕欣慰芮雪降祥辛勤劳作霍岳丰唱麦苗青绿玉锋峦岚知足能乐硕果森满温柔遆贴幸福快苑宫庭繁华俞院梅兰景泰晨花贠阵宣童康喜郏靖崇振綦苌吾顼邢海吕律陶颜宗族修普寻根记念茅蓬酆郦贲麹麋斜4、范黎朱公暴财施善陆游包程孔丘屈原典韦蔡伦堤玄於钱来嵇冯申孟柯鹿班彦博毕升乔扆许郇萧何窦仪邵甬倪赞裴巨卢值晏隐薛旋粟宇阮籍邓攸龚贤彭悦樊邰聂耳释邝少帅肇司崔浩褚员越堵敖融阙夔殳红五、曹操宓佴袁枚随渊晁盖李逵衡闻邴添郑杰南仝应怀复初守仁续邹石蒲段让郜丁光陈马牧左权绒甲卫营郭种王轩薄后淳义寿骈墨香董蔺贺荀保运孤藏伏席吴回蒯缑开鞍盍逯伍胥佼较眭严空厍咸诸胜豆刀德六、巴焦句滕柴胡米莲麻娄云凌艾叶伸展摸药杜钟飞暮秋烟闸谢党生菜霞娇鄢松柏竹荷桃穆柳杨尖负忠任弥侯采桑黑牛充冬支钞保全那苟言笑达鞠勇刚牟闽神尹百亿希望庄居滑稽交谊宜臧贯六佀奉农沃宦雍7、毛裘刑衣蒋才郇练钮扣侬纽介绍萎婉秘密革职伟戴羡漫霭门竺扈妙碧岂谈姚鹏祝傅莫及鞭婵白日落露渠窄需宽卜从揭蒂布依曲弯别俱易格蹇贵巢双管舒乌丌符合鱼养计瓮会骆欧乐余闪慎终须仰曷鉴化位八、睦佩斐翠亲毋诚方钦校慈母共益泥谭覃郄邱戎瞧戚配旁千尉车龙筛沙狄房恭顺校尉卓酒补凡更进奕步关察风向敦迪克寇独皮恒当耿庚翟奚洛伊部汪贡税狐弭郝赫轷单彻查费靳池荫赤蓝濮多净荔梨远野勾九、仵曳仇赛继可枫潘抄习简问芦沈储延哈腰巩息已梯浑染盛恩边菅冷血容阎寄拓宿志呼奇邸狼索殷付印锁穗紫檀曾加浮屠致禚亢项姬吉阴危韶所郎坊尼乜慕幕昝隗赔詹禄罗为胃鲍谷凤曼楼蔄次令10、缴伪岑莘缪斯侣栾各郅徂汲封候卞梁众所周知这只廖湛直廉佘仉莒赖库阚要么嫪雒润卡翁罡咎油訾璩闵境审匡坡箕雷瞿迟啜其宛逢戈丛荆灵郗佟鲜倘邬蔚幺隗股脱撖银铜铁木解椎覃盘买舟宓冉(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大槐树迁民之

大槐树迁民之

大槐树迁民之40 余户人,200 余口人;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葛寺村, 迄今已传 23 世,20 余户人,120 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生华,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南张村, 迄今已传 18 世,80 余户人,540 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江,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保丰寨村, 迄今已传 20 世,60 余户人,347 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昌素,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北霍村, 迄今已传 23 世,90 余户人,568 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凤池,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前高村, 迄今已传 15 世,30 余户人,263 余口人; 修武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光贤, 于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修武县东水寨, 迄今已传 17 世,20 余户人,141 余口人; 蒿城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蒿城县近庄村; 赵州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赵州县; 济源李氏一支始祖讳思明, 山西洪洞人, 于明永乐中自山西洪洞迁居济源县; 伊川李氏一支始祖讳诚, 明朝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伊川县马铃山半坡村;洛宁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从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 迄今已传 24 世, 约4000 余人, 后裔分布洛宁崛山、庄上、西陶峪、赵村、中方、兴华、良泉沟下峪、余庄、复兴庄、槐树原孙洞、王范、中高村、下高村、郭头、上戈中村等地; 温县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洛阳温县西马营村; 濮阳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滑县, 后迁居濮阳县两门镇两门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李大郭村、梨园乡焦集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陈家草庙, 后改为中草庙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文英, 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海通乡后康庄、两门镇小海通、习城乡宋楼、五星乡水牛寨、八公桥镇寨城、白土罡乡狮子寿、李庄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讳子、讳园兄弟二人, 于明洪武四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李子园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万历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梨园乡龙常治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东梅寨、狮子寺、渠村乡张屯;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酸枣庙, 后改名东酸庙;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城东大李庄迁居濮阳县王称土固乡李庄、白土罡乡枣科;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元末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李白邱; 濮阳李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习乡后寨村、南沙窝村、文留镇东酸庙、韩李庄。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2012-01-10 01:12:53)转载▼标签: 洪桐大槐树杂谈分类: 家国天下看看有没你的姓迁民姓氏寻源迁民到各省的分布1、迁往河南省分布2、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分布3、迁往山东省分布4、迁往陕西省分布5、迁往甘肃省分布6、迁往宁夏自治区分布7、迁往安徽省分布8、迁往江苏省分布9、迁往浙江省分布10、迁往湖北省分布11、迁往湖南省分布12、迁往吉林省分布13、迁往辽宁省分布14、迁往黑龙江省分布1、应姓2、汲姓3、闵姓4、肇姓5、寻姓6、根姓7、祭姓8、祖姓9、尤姓10、翟姓11、员姓12、桑姓13、远姓14、敬姓15、赫姓16、息姓17、致姓18、舒姓19、艾姓20、渠姓21、保姓22、权姓23、覃姓24、黎姓25、眭姓27、慕姓28、那姓29、别姓30、冀姓31、成姓32、燕姓33、腾姓34、靖姓35、都姓36、申姓37、羡姓38、及姓39、曾姓40、盖姓41、日姓42、唱姓43、淳姓44、椎姓45、贞姓46、谈姓47、晏姓48、闽姓49、岑姓50、鄢姓51、弋姓52、逵姓53、贡姓54、步姓55、国姓接上页1、席姓2、文姓3、师姓4、龚姓5、俞姓6、易姓7、车姓8、宣姓9、普姓10、光姓11、铁姓12、向姓13、宜姓15、乐姓16、訾姓17、荆姓18、畅姓19、聂姓20、主姓21、遆姓22、硕姓23、宰姓24、金姓25、亓姓26、禄姓27、岂姓28、焦姓29、阎姓30、徐姓31、卫姓32、孟姓33、詹姓34、陶姓35、甄姓36、冯姓37、仪姓38、夏姓39、谷姓40、庞姓41、寿姓42、鲍姓43、省姓44、路姓45、连姓46、佘姓47、司姓48、芦姓49、抄姓50、原姓51、左姓52、丛姓接上页1、季姓2、颜姓3、果姓4、智姓6、职姓7、全姓8、行姓9、落姓10、察姓11、允姓12、劳姓13、这姓14、任姓15、林姓16、田姓17、郭姓18、孔姓19、杨姓20、薛姓21、段姓22、孙姓23、高姓24、乔姓25、魏姓26、延姓27、苗姓28、许姓29、周姓30、秦姓31、钱姓32、黄姓33、耿姓34、杜姓35、袁姓36、贺姓37、柴姓38、陈姓39、啜姓40、龙姓41、令狐姓42、骆姓43、呼延姓44、常姓45、司马姓46、牟姓47、上官姓48、庄姓50、傅姓51、欧阳姓52、查姓53、余姓接上页1、张姓2、王姓3、李姓4、赵姓5、姬姓6、朱姓7、刘姓8、景姓9、轩姓10、勇姓11、镜姓12、湛姓13、相姓14、白姓15、荀姓16、岳姓17、侯姓18、汪姓19、宗姓20、陆姓21、阴姓22、穆姓23、蒋姓24、彭姓25、芮姓26、潘姓27、浑姓28、程姓29、崔姓30、姚姓31、韩姓32、胡姓33、石姓34、唐姓35、牛姓36、宋姓37、梁姓38、贾姓40、史姓41、咎姓42、何姓43、丁姓44、仇姓45、谭姓46、穗姓47、米姓48、安姓49、海姓50、郜姓51、桂姓52、柳姓53、昝姓54、伍姓。

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

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

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族谱之一、自明朝嘉靖年间,李氏家族便迁居至山西大槐树一带,繁衍生息,延续至今。

该族谱收录了李氏家族数百年间的人物、家族成员的姓名、生卒年月、职业、学历、成就等相关资料,成为了研究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

李氏家族是苏州大镇的一个大家族,自嘉靖年间末期,李氏家族的先祖李兆庭等人便迁居至山西大槐树一带,开发荒地,过着田园生活。

从此,李家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李氏家族历经风雨,不断扩大规模,不仅在山西一带繁衍生息,而且分散至全国各地,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群体。

在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氏家族的先祖、宗祠、家族规矩等内容,还有每个成员的姓名、谱系、职业、世系、父子关系等资料,记录着一代代李家人的生平和传奇故事。

其中不乏优秀的文化人才,如李如柏、李家坡等人,以及政治家、科学家、军人等,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和功臣。

李氏家族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迎来挑战和机遇。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故土,在其他地方生活和工作。

但是,李氏家族的人坚持在大槐树这片土地上生活,保护着自己的家族传统和文化。

尽管社会和环境在变化,但是李氏家族的繁衍生息和家族传统一直都是他们坚守的信仰。

在现代社会,李氏家族成功地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立了李氏养生、李氏演艺、李氏旅游等品牌,成为了推动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总的来说,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资料,记录了李氏家族的历史、传奇和传统,展现了中国人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和继承。

作为李氏家族的后人,我们应当更加珍重这份族谱,不断传承和弘扬李氏族人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

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

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李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姓氏之一。

而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群则是李姓在山西大槐树地区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为大家讲述这个族群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李姓已经在大槐树地区生根发展。

当时的李氏家族以务农为主,生活比较艰苦。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后代逐渐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20世纪40年代,大槐树地区逐渐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李家人也开始了从事工商业的尝试。

此时,李姓在大槐树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成为当地社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槐树地区也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形态,李姓族群的一部分人开始了外出打工和移民的尝试。

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获得了事业成功和财富积累,成为了当地的知名企业家和社会精英。

然而,移民和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些李家人面临心灵上的孤独和文化上的适应困难,甚至漂泊他乡多年也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还有一些人虽然事业成功,但却忽视了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导致后代缺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对于李姓族群来说,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一些李家人开始了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并且成立了家族组织。

他们以寻根问祖为目标,积极收集和整理家族谱系资料,组织家族文化活动,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这些举措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和支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总的来说,山西大槐树移民李姓族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这个融合与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好地继承和传承这种文化基因,以此作为我们独特的文化符号,更好地展示我们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槐树李(lǐ) 姓系承皋陶, 始祖为利贞、李耳, 为我国当代百家大姓第一姓。

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 至清末其后裔分布: 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晋中、晋北、晋东南。

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

〔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三: ①源自嬴姓。

据《元和姓纂》、《北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帝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

其生有儿子大业, 大业生子女华, 女华再生皋陶, 因生在曲阜偃地, 得偃姓。

帝尧时, 皋陶曾担任大理官。

生有儿子伯益, 被赐为嬴姓, 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生恩成, 后子孙历虞舜, 从夏朝到商朝, 世代都担任大理的官职, 因此皋陶的后裔按照当时的社会习惯, 以官为氏, 就用官名中的理字作为姓。

到了商纣王时, 理姓家族传到了理徵, 理徵字德灵, 因敢于直言向纣王进谏而为纣王所不容, 最后被纣王处死。

理徵的妻子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到古伊国的旧址伊侯之墟, 靠吃木子即李子的果实充饥才能得以活命, 于是就理姓改为李姓。

另一种说法: 周之前未见有李氏, 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 因理、李两字古音相通, 老子为利贞的裔孙, 因祖上世世代代为理官, 便也以李为姓。

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

②源自他族改姓。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 又聊城的李姓有两支, 一支世代担任契丹族的酋长, 后来迁到京兆; 另一支为奚族人, 姓氏不明。

这两支族人都由唐王赐为李姓。

又鸡田的李姓, 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后来这个部落的光进作了唐朝的节度使, 于是唐王赐光进姓李; 又渤海国是唐朝时人建立了政权, 渤海人茹常作了朔方的将领, 因屡立战功被赐姓李, 并改名为嘉庆。

③源自他姓所改。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 唐时有名叫董秦的, 是幽州蓟地人, 从叛将史思明的军队中突围出来, 唐朝大将李光弼将他召到国都长安, 唐王赐他姓李; 西域也有李姓。

唐肃宗乾元元年, 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见唐王, 唐肃宗赐他姓李。

另据《魏书·官氏志》记载, 北魏鲜卑族的复姓叱李氏, 后改为汉姓单姓李。

又同州蒲城人郭子和与他的弟弟子政、子端、子升一起归附唐朝, 唐王赐他姓李。

〔郡望〕李姓的郡望主要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中山郡、广汉郡等。

陇西郡: 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设置, 属今甘肃省东乡、陇西地区。

治所在甘肃临洮。

〔堂号〕李氏的堂号主要有陇西、赵郡、平棘。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 今甘肃的兰州、巩昌、秦州一带) 。

〔堂联〕李姓的堂联有: 陇西望族; 北海名流( 李邕) 。

卫公勋业( 李靖) ; 元礼门墙( 李膺) 。

经传道德( 李耳) ; 名重谪仙( 李白) 。

家藏邺架( 李泌) ; 召赴玉楼( 李贺) 。

居士词犹传漱江( 李清照) ; 娘子军莫与争锋( 平阳公主) 。

狂歌痛饮双仙骨( 李白) ; 索句呕心一锦囊( 李贺) 。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木子为李) 。

岷江水利千年颂( 李冰) ; 昌谷诗风万里香( 李贺) 。

诗礼趋庭, 人羡邺侯卷轴( 李泌) ; 忠贞体国, 世瞻元礼肃墙( 李膺) 。

世系考春秋, 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李耳) ; 渊源溯唐代, 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李白) ; 鸣凤朝阳, 谏诤均推御史( 李善感) ; 宫袍带月, 神气咸饮谪仙( 李白) 。

田可耕, 桑可蚕, 书可读, 袭誉传家至宝( 李袭誉) ; 战则胜, 攻则取, 守则固, 文忠开国殊勋( 李文忠) 。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李氏祠联) 。

楷模听松风, 敢与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 莫忘鹿洞遗规( 李氏祠联) 。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李耳说经台联) 。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李白祠联) 。

新添十竹皆紫玉;恰对九峰如画屏( 李兆洛撰书联) 。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书联) 。

〔名人〕九九版《辞海》收录李氏329 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李氏1806 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2774 例。

李姓的历史名人古代有伟大哲学家、道学派创始人李聃, 即老子; 战国时赵国有名将李牧, 秦蜀郡太守、都江堰的建造者、古水利专家李冰; 两汉有飞将军李广; 随末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唐代名将军李靖,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 唐末名将李克用, 克用之子、后唐始主李存勋; 五代南唐开国皇帝李日升; 南唐后主著名词人有李煜; 明代有哲学家李贽; 明末有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清末有总理大臣李鸿章等。

〔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 山西省有李姓2645270 人, 临汾市318198 人, 洪洞县61999 人。

〔供橱〕李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三号供橱。

〔家谱〕李姓的家谱有:《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 南京大学重庆市图书馆)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北京图书馆( 三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 ;《全国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 北京图书馆) ;《天津延古堂李氏族谱不分卷》( 吉林大学华东师大)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 河北大学) ;《山西洪洞李氏宗谱四卷》( 北京图书馆) ;《平定李氏族谱六卷》( 平定南坳镇西锁簧村) ;《临清李氏族谱》( 临清县肖南村) ;《新密尧城东街李氏族谱》( 洪洞大槐树祭祖园) ;《山东淄博淄川李氏一卷》( 山东图书馆) ;《山东高密李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科学院图书馆) 。

〔字辈〕据清光绪年间李几屏修《李氏族谱》, 河北高邑李氏字辈谱为:“发荣从晋, 钟秀在高, 世继昌盛, 光裕永昭。

”民国年间李士伟修《李氏支谱》, 河北永年李姓一支字辈谱为:“藩赓先德绪, 经世重文章, 永守修家业, 延年毓庆昌。

”清光绪年间湘修《李氏家谱》, 江苏昆山李姓一支字辈谱为:“世以厚德传家, 儒雅修身为本”。

另据李鸿绪《湖北阳新李氏源流》一支, 江西建昌( 今南城) 李姓一支字辈谱为:“略德宝弼, 岑林松荣, 义乾朝集, 千端可夫, 亭文本处, 如吉士春,韶淑近日, 开正大光, 明显忠厚, 传家鸿儒。

”洛阳孙旗屯乡马营村一支字辈谱为:“金月修治庆, 昭宪有正祥, 兴继传书道, 万世尽荣光”。

〔迁徙〕李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洪洞师士( 皋陶) 村。

李姓有两大望族, 即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 最初皆发祥于河南鹿邑一带。

而陇西郡在历史上是最为著称的, 明代大学者宋濂, 曾列李氏为天下五大望族( 即太原之王氏, 清河之崔氏, 陇西之李氏, 荥阳之郑氏及范阳之卢氏) 之一。

李氏宗支遍及全国, 陇西及赵郡县是其繁衍中心。

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 利贞4 世孙硕宗, 硕宗5 世孙乾,仕西周为御史大夫, 乾之子即耳( 即老子) , 耳之孙宗, 仕魏为官, 封于段, 为干木大夫。

宗之子同, 为赵大将军; 同之子兑, 为赵相; 兑之子跻, 为赵阳安君。

跻有二子: 云、恪, 恪之子洪, 任秦太子太傅; 孙兴族为秦将。

兴族之子昙, 仕赵为官,封柏人( 今河北唐山) 侯, 又入秦, 为御史大夫。

昙有四子: 崇、辨、昭、玑。

至战国周赧王时分为两支: 长子崇, 任秦国陇西守, 封南郑公, 为陇西( 今属甘肃境)房始祖。

这支李氏, 其后分迁各地, 分别在古时的顿丘、渤海、梓潼、范阳、广汉、丹阳、安邑、平凉、敦煌、绛郡、武陵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

自李崇开基陇西郡到李渊建立唐朝, 这一支派共传32 代。

昙四子玑, 战国末任秦国太傅, 生有三子: 云、牧、齐。

其次子李牧为赵相, 封武安君, 始居赵郡, 为赵郡( 今属河北境)房始祖; 李齐有中山相, 是为中山始祖。

这一支李氏, 其后分迁各地, 分别在古时的中山、江夏、颍川、辽东、广陵、汉中、常山等地形成当地一大郡望。

自李牧开基赵郡到唐时李元哲开基广陵郡共传38 代。

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之后都成为魏晋至隋唐时的各门大姓。

如有建立唐朝的李渊这一家人, 是来自陇西, 后在山西太原一带得到了充分发展, 至盛唐, 本支日繁, 一共有39 房; 迁去河北的一支, 大约在汉末三国时, 又分东、南、西三组, 都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总之, 李氏繁衍播迁的情形大致如下: 早在先秦之时, 已有李姓迁居山西、四川等地。

汉代两大支系即陇西、赵郡两望族已基本上形成, 并开始在北方各地播迁。

到三国之时, 李姓向东北已迁居到今辽宁一带; 向西北已迁至今宁夏一带; 向东南已迁居至今江苏、江西, 向南已迁入今湖北; 向西南已迁至今云南。

其中, 四川成都一带的李氏在三国之际得到了迅速繁衍。

尽管自李耳以后, 李姓人口逐渐增多, 分布也更加广泛, 名人知士不断地涌现, 但在晋代以前, 李姓还称不上大姓。

只是到了十六国时, 由李姓人先后建立的两个政权, 提高了李姓的声望, 加之北周、隋代陇西李姓世为皇帝国戚, 官位显赫, 使李姓社会地位大为上升。

至唐代, 统治中国达300 年之久的李氏作为“国姓”很是显贵。

首先是宗室子孙大举地蕃衍。

据有关资料统计, 唐朝有19 位皇帝, 每帝多则20 余子, 少则也有2 子,19 帝合计有219 子, 平均约每人12 子, 各自又分衍出许多支派, 这就形成了宗室李姓人口的加倍持续增长。

加之, 皇帝赐姓于他族、他姓人以国姓, 使唐代李姓族派更加庞大。

据有关资料查知, 唐初因功被赐以国姓“李”的就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 姓之多。

与此同时, 最高统治者又千方百计拔高李姓。

正是缘于以上诸多因素, 才使得李姓一举成为唐时门第最为显赫、人口急剧扩充、郡望获得空前大发展的姓氏。

其中, 陇西郡和赵郡的李姓发展最为著称。

据有关资料统计, 唐时在朝廷任宰相的, 陇西李氏有10 人, 赵郡李氏则达17 人之多。

由上可见, 由陇西郡及赵郡所分衍的李姓支族, 在唐代以前, 主要播衍分布于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换言之, 李姓大举南迁是始于唐代。

唐代李姓南迁主要有两次: 一是“安史之乱”时, 二是从唐末黄巢起义至五代; 北宋末, 也是李姓南迁的一个重要时期。

据《李氏族谱》记载, 唐初, 有李氏随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 至唐末,又有李氏由长安迁汴梁( 今河南开封) , 再迁至闽地之莆田、晋江等地。

也有直接自河南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 至宋再由闽迁居广东等地。

南迁的结果, 使李姓开始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

明清之时, 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