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各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
(《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
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
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
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德州府的最多。
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
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为多。
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
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
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
追本溯源?洪洞大槐树移民(3)

追本溯源洪洞大槐树移民(3)有关段氏由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情况汇集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段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
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1、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三年奉令由山西洪洞老鹳窝卢家村,昆弟叔侄,远近十几人,迁移冀、鲁、豫三省交疆之地;2、山东莒县: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居莒县其石山乡咸服村;3、山东聊城:一支始祖于明天启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北关村迁聊城县小段庄村;4、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曹县段庄(民权),迄今其后裔已发展约五千人;5、河南民权: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民权县段庄村;6、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新成寨,后改为户部寨;7、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八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梨园乡段寨村;8、河南濮阳: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子岸乡段河沟;9、河南洛宁: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洛宁县谷圭村;10、河北黄骅:一支始祖同李、杨三姓,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黄骅市羊二庄镇西段庄、东段庄村;11、北京段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京市门头沟潭柘寺;12、内蒙古兴: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河南,后随荒民逃难到兴和县段家村;13、河南济源: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济源市;14、河南偃师: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省偃师县段湾村,迄今已传二十四世;15、山西阳谷: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七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阳谷镇段庄村;16、山西阳谷: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郭店屯乡段庄村;17、山西阳谷:另一支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阳谷县西湖乡段桥村;18、河南内黄: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十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河南内黄县东庄镇西台头村;19、山东曹县:一支始祖讳世隆于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县城西十二里王吕集前,即现在的前后段庄;(待后续补充)……。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
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一、古槐移民传说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
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
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
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
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1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
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
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朝政权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
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
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全面完整版)

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全面完整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全面完整版资料,欢迎下载)山西洪桐大槐树移民姓氏牌位表(2021-01-10 01:12:53)转载▼标签:洪桐大槐树杂谈分类:家国天下看看有没你的姓迁民姓氏寻源迁民到各省的分布1、迁往河南省分布2、迁往河北省(北京、天津)分布3、迁往山东省分布4、迁往陕西省分布5、迁往甘肃省分布6、迁往宁夏自治区分布7、迁往安徽省分布8、迁往江苏省分布9、迁往浙江省分布10、迁往湖北省分布11、迁往湖南省分布12、迁往吉林省分布13、迁往辽宁省分布14、迁往黑龙江省分布1、应姓2、汲姓3、闵姓4、肇姓5、寻姓6、根姓7、祭姓8、祖姓9、尤姓10、翟姓11、员姓12、桑姓13、远姓14、敬姓15、赫姓16、息姓17、致姓18、舒姓19、艾姓20、渠姓21、保姓22、权姓23、覃姓25、眭姓26、深姓27、慕姓28、那姓29、别姓30、冀姓31、成姓32、燕姓33、腾姓34、靖姓35、都姓36、申姓37、羡姓38、及姓39、曾姓40、盖姓41、日姓42、唱姓43、淳姓44、椎姓45、贞姓46、谈姓47、晏姓48、闽姓49、岑姓50、鄢姓51、弋姓52、逵姓53、贡姓54、步姓55、国姓接上页1、席姓2、文姓3、师姓4、龚姓5、俞姓6、易姓8、宣姓9、普姓10、光姓11、铁姓12、向姓13、宜姓14、殷姓15、乐姓16、訾姓17、荆姓18、畅姓19、聂姓20、主姓21、遆姓22、硕姓23、宰姓24、金姓25、亓姓26、禄姓27、岂姓28、焦姓29、阎姓30、徐姓31、卫姓32、孟姓33、詹姓34、陶姓35、甄姓36、冯姓37、仪姓38、夏姓39、谷姓40、庞姓41、寿姓42、鲍姓43、省姓44、路姓45、连姓46、佘姓47、司姓48、芦姓49、抄姓50、原姓52、丛姓接上页1、季姓2、颜姓3、果姓4、智姓5、罗姓6、职姓7、全姓8、行姓9、落姓10、察姓11、允姓12、劳姓13、这姓14、任姓15、林姓16、田姓17、郭姓18、孔姓19、杨姓20、薛姓21、段姓22、孙姓23、高姓24、乔姓25、魏姓26、延姓27、苗姓28、许姓29、周姓30、秦姓31、钱姓32、黄姓33、耿姓34、杜姓35、袁姓36、贺姓38、陈姓39、啜姓40、龙姓41、令狐姓42、骆姓43、呼延姓44、常姓45、司马姓46、牟姓47、上官姓48、庄姓49、皇甫姓50、傅姓51、欧阳姓52、查姓53、余姓接上页1、张姓2、王姓3、李姓4、赵姓5、姬姓6、朱姓7、刘姓8、景姓9、轩姓10、勇姓11、镜姓12、湛姓13、相姓14、白姓15、荀姓16、岳姓17、侯姓18、汪姓19、宗姓20、陆姓21、阴姓22、穆姓24、彭姓25、芮姓26、潘姓27、浑姓28、程姓29、崔姓30、姚姓31、韩姓32、胡姓33、石姓34、唐姓35、牛姓36、宋姓37、梁姓38、贾姓39、郑姓40、史姓41、咎姓42、何姓43、丁姓44、仇姓45、谭姓46、穗姓47、米姓48、安姓49、海姓50、郜姓51、桂姓52、柳姓53、昝姓54、伍姓小型微型企业认定申请表编号:除法口诀表1÷1=12÷1=2 4÷2=23÷1=3 6÷2=3 9÷3=34÷1=4 8÷2=4 12÷3=4 16÷4=45÷1=5 10÷2=5 15÷3=5 20÷4=5 25÷5=56÷1=6 12÷2=6 18÷3=6 24÷4=6 30÷5=6 36÷6=67÷1=7 14÷2=7 21÷3=7 28÷4=7 35÷5=7 42÷6=7 49÷7=78÷1=8 16÷2=8 24÷3=8 32÷4=8 40÷5=8 48÷6=8 56÷7=8 64÷8=89÷1=9 18÷2=9 27÷3=9 36÷4=9 45÷5=9 54÷6=9 63÷7=9 72÷8=9 81÷9=9工作交接表姓名:部门:职位:移交人:接手人:监交人:。
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文)

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文)时间:2012-1-19 15:24:31 来源:田绪科华夏田氏网华夏田氏论坛辑录:田家祥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大槐树移民的分布图.jpg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近千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600余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明朝大槐树移民在河南地区的分布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孟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孟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明朝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
洪洞大槐树移民,869个姓氏由此迁出,分布全国各地,有你祖先吗

洪洞大槐树移民,869个姓氏由此迁出,分布全国各地,有你祖先吗“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在整个河南、山东、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这首歌谣记载的正是600年前明初的一次大移民,那就是洪洞大槐树移民。
另外,现在在全国还流传着“500年前是一家”的故事,比如两个同姓的人偶然谋面,常常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里500年前所指,也正是这次大移民。
民国时期是500年,现在准确说应该是600年前是一家了。
关于移民的真相,至今仍无准确的历史文献记载。
只是学者们一致认为,大槐树移民是为了明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大图模式史料记载:元朝末年,统治者残暴无比,多地农民揭竿起义,多死于战乱。
后来加上元朝和朱元璋双方的多年对外用兵,很多人死于战乱,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等地)人口锐减,十室九空。
这一现象的发生,直接影响到了朝廷的财政收入,甚至威胁到了明王朝的统治,为此,统治者不得不做出“移民”的决策。
于是,一场从1368年到1418年,持续50年的浩浩荡荡的移民便开始了。
50年间共大规模移民18次,约140万户登记在册。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
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大图模式山西晋南一带,四周群山峻岭,易守难攻。
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最终都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如世外桃源一般躲过了战乱;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靠山临河,山西晋南一带正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人口激增。
由此明初洪武年间,在文臣宰相的主张之下,洪洞大槐树移民正式实施。
如今大槐树已经成为全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根源符号。
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小小的洪洞县,怎么会有150万人呢?并且不可能全部移出!其实,现在所说的大槐树移民,大槐树只是当时移民的一个集合点。
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山西省的“洪洞县”,何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一是随“苏三起解”的传唱而扬名。
二是随明朝初期洪洞移民而被广泛记忆。
在长江以北的地方,特别是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等省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把洪洞做为祖居地,洪洞大槐树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已经不是单纯对祖居地的一个记忆,而且把这种记忆演化成对故乡和祖先的怀念情节,紧紧萦绕在脑间心中,为中华民族心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一段记忆,常使人感慨系之。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
传说,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不是古槐迁者,均无此特征,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
据说因为许多移民是被绑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
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大槐树移民的背景与原因:1.元朝残酷统治,农民起义不断,战争频繁,明“靖难之役”,造成北方人口剧减。
2.元朝中原、北方地区灾害不断,大批民众死亡。
3.末明朝初期山西相对稳定,人口稠密。
洪洞移民的规模:洪洞大槐树迁民并非只迁洪洞人。
洪洞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集结地,迁出的居民是以太原、平阳二府,泽、潞、辽、沁、汾五州为主。
根据《明史》、《明实录》的记载,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太原府辖六州二十二县;。
潞州辖县六:长子县、屯留县、襄垣县、潞城县、壶关县、黎城县。
从现在看,迁出地应是临汾、运城、晋中等地区,太原、长治和晋城等市。
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仅史书有确切记载的洪洞迁移活动达十八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迁民十次。
明洪武六年与九年曾两次“迁山西及真定民屯风阳”。
大槐树移民家谱四

大槐树移民家谱四1、(河南)西乜固村吕氏碑记该碑碑额上书“永垂不朽”,右联“水源木本承先泽”,左联”春露秋霜启后昆”。
碑文记载:“始祖祖居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枣林庄人氏,永乐年间东迁兄弟三人,长门福住清丰县吕家崔村,二门禄住内黄县西乜固村,三门寿因年深日久,战乱水灾不知何处。
”“公元一九八八年农历五月上浣吉日”。
2004年1月31日于河南省内黄县后河乡西乜固村。
2、(河南)内黄东庄三流河村池氏碑谱记三流河村,位于内黄县城西南4公里,在东庄镇政府东3公里,东与城关镇司杨庄接壤,北与城关镇刘庄相邻,西与南流河村鸡犬相闻,村北有南流河至南张村自然流势排水沟。
三流河村包括李流河、池流河、牛流河3个自然村,李流河在西,池流河在中间,牛流河在东。
村名来历是因明初开村时,傍黄河支流而居,明代中期,村落形成后,又各冠以姓氏,而有李流河、池流河、牛流河村。
1944年解放后,牛流河单独办公,池流河、李流河为一个行政村,1955年组建高级农业社时与牛流河合并,始称三流河。
现在三个自然村已经连为一体。
牛流河、李流河除原有一条东西街外,近些年又发展一条东西后街,三流河东西长约千米,占地面积约170亩。
三流河村1949年共有502人,土地1506亩,人均耕地3亩。
1998年设4个居民组,309户1296人,现有耕地1480亩,人均耕地1?郾14亩,较1949年人均减少1?郾86亩。
大部耕地分布在北、东、南三面。
两合土地质,适宜农耕。
三流河村历史上有李、池、牛、张、武、崔、尚、陈8姓。
陈姓1户,解放前夕迁内黄县西街定居。
尚姓尚九玉于1942年从本镇后村迁入,已传3代,现有3户12人。
武姓是清咸、同年间从马上乡燕庄迁入,世祖武发才以下(以上失考)已传10代,现有10户39人。
崔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世祖崔连山以下传4代,现有5户20人。
张姓先祖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世祖张金德以下传7代,现有37户111人。
李姓分两支:李流河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失考,现有三门,有51户217人;牛流河李姓,明初从山西洪洞迁来,始祖失考,分两门,有27户86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排名: 由来: 夏代曾夺到太康王位的后羿,有个贤臣叫武罗,这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武姓人物,也是武姓的开始。
唐代还有冒姓和被赐姓为武姓的。
据《唐书》,唐朝有贺兰敏,原本是贺兰姓,说是武则天父亲的后代,此为冒武姓者;武则天曾赐傅游艺、左玉铃、李楷固及契必明的妻子是武姓,此为赐姓武姓。
秦汉时期,武姓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河南、江苏、山东等省。
武则天,名照,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继为唐高宗皇后,参与朝政。
高宗死后,她先后废中宗改睿()宗,在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
史称武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五代以后,武姓在南方分布于今江西、湖南、浙江、安徽、云南等地,在北方分布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北京等地。
唐代以后,武姓名人主要有:五代时的水利家武漳,北宋画家武宗元,金国画家武元直、武伯英,元代戏曲作家武汉臣,清代学者武亿,以乞讨、放高利贷等办法筹资举办“义学”的武训,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等。
据中国科学陆军遗传形容所的专家考证,武姓是当今中国第大姓。
新加坡等国有武姓华侨
[武氏属地]
太原郡,现在山西省太原县。
后相继向四周发展。
[武氏来历]
[
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