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推进温室气体减排-中国碳捕集
国内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的实践及建议

国内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的实践及建议作者:贾睿孟蕾来源:《商业会计》2015年第12期摘要:石油石化行业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当前,国内外碳约束日趋强化、碳市场持续发展,国内石油公司通过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编制温室气体清单、参与碳交易市场和发展低碳技术等途径开展碳资产管理。
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主要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活动的基础上,对企业继续深化碳资产管理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石油公司 ;碳资产管理 ;碳交易 ;碳盘查一、引言化石能源的燃烧使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石油公司是化石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近年来,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整体减排成本的经济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企业等主体对在碳交易或节能减碳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金融属性的环境资产的经营管理活动,就称为碳资产管理。
2011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安排北京、天津等七个省市开展了基于“总量控制和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约2 000家管控单位,其中石油石化企业约50家。
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国家碳交易管理政策,全国统一碳市场有望在2016年启动,届时将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大户面临碳排放的约束。
同时,国家发改委还积极推进基于项目的自愿减排交易。
目前,国内主要石油公司都提出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并借鉴国内外相关行业企业经验,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碳管理,并向统筹化、专业化的碳资产管理道路迈进。
二、国内石油公司碳资产管理实践国内石油公司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为代表,它们在碳资产管理及相关领域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一)制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指导节能减碳中石油把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战略,制定了《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
中石化把绿色低碳发展确定为公司六大发展战略之一,而应对气候变化是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的四项重要内容之一。
中海油提出“协调发展、科技驱动、人才兴企、成本领先、绿色低碳”五大战略,把保护生态环境,创建资源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作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科技成果——二氧化碳的捕集驱油及封存技术

科技成果——二氧化碳的捕集驱油及封存技术技术类别储碳技术适用范围石化、电力行业、CCUS行业现状二氧化碳的捕集驱油及封存技术(CCUS)是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储碳技术,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燃煤电厂、油田等领域。
胜利油田已建成国内首个工业化规模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驱油与地下封存全流程示范工程,包括年处理4万吨烟气的CO2捕集装置,生产的CO2纯度大于99.5%,并在特低渗透油藏上进行驱油,已累计增产原油2.6万吨,地下封存CO29.8万吨。
另外,吉林油田、中原油田、延长石油靖边油田等也已建设运营了示范项目。
技术原理将燃煤电厂、煤化工等企业排放的烟气中低分压的CO2捕集纯化出来,并进行压缩、干燥等处理后,通过管道或罐车等方式输送至CO2驱油封存区块;通过CO2注入系统将CO2注入至地下,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同时,实现CO2地下封存;通过采出气CO2捕集系统将返回至地面的CO2回收,并再次注入至地下,实现较高的CO2封存率。
关键技术(1)低分压CO2捕集工艺优化技术;(2)CO2驱油及封存耦合技术;(3)CO2气窜井化学调堵技术;(4)CO2驱注采输系统腐蚀控制技术;(5)采出气中CO2的分离纯化技术;(6)CO2封存环境监测及评价技术。
工艺流程CO2捕集→输送→注入→油藏(驱油、封存)→采油→地面集输主要技术指标1、CO2捕集能耗低于2.7GJ/tCO2;2、CO2动态封存率50%以上;3、提高采收率5%以上;4、注采输系统腐蚀速率<0.076mm/a;5、对于CO2驱油过程中地质封存能力的评价预测误差低于10%;6、近地表在线监测系统CO2浓度测定范围为0-5000ppm,检测精度≤±5%,重现性≤±5%,信号传输距离10m;地下水中在线监测系统CO2浓度测定范围为4-1800ppm,检测精度≤±10%,重现性≤±10%,信号传输距离30m。
技术水平“大规模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驱油封存(CCUS)技术及应用”已通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燃煤电厂烟气CO2捕集纯化技术研发及应用”通过山东省科技成果鉴定。
我国碳捕获与封存(CCS)项目开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一)

我国碳捕获与封存(CCS)项目开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一)摘要:本文是一份综述性研究报告,以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为背景,介绍了CCS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例如成本因素、技术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CCS技术推广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进而提出了对我国推广CCS技术的建议。
关键词:碳捕获与封存(CCS);二氧化碳(CO2);成本一、引言为了保护和稳定人类的生存环境,世界各国都在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努力,2009年12月7日到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温家宝在会上说1]“我国计划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可见目前我国也是非常重视二氧化碳的减排工作,近年来兴起的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和国际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策略。
2009年10月29日到30日“中欧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项目:第一阶段综合总结会与后续阶段合作展望”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会上欧盟代表、中国政府代表以及各国专家学者就在中国开展CCS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做了报告,报告指出目前该项目的主要难题是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
国际能源署对这一技术较为看好,并预测说,到2050年,CCS技术可以减少全球20%的碳排放。
本文将针对CCS现状、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进而谈谈对我国开展CCS项目的建议。
二、CCS的概念及机理碳捕获与封存技术(carboncaptureandstorage,CCS)即把工业生产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CO2进行收集并将其安全地存储于地质结构层及其它可以封存CO2的地方,从而达到减少CO2排放、防止气候恶化的目的。
CO2捕集和封存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5]:一是从电厂中捕集CO2;二是通过管道或油轮运输捕集的CO2;三是在深海底、耗尽的油层气或可开采的煤矿底部储存CO2。
CO2捕集的主要方法有燃烧后捕集、富氧捕集和燃烧前捕集,CO2被捕获后,必须对其进行安全、长期的封存,才能最终完成控制CO2进入大气的工作。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

我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下简称“CCUS”)技术是未来全球实现大规模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我国实现长期绝对减排和能源系统深度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在煤基行业和油气开采行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的规模化产业示范”、“推进工业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点示范”,为我国下一步发展CCUS指明了方向。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评估了“十一五”以来我国CCUS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推动CCUS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长期推动我国CCUS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我国发展CCUS的重要意义CCUS是实现我国长期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
国际上将碳捕集与封存(以下简称“CCS”)1作为实现长期绝对减排的重要措施。
在国际能源署(IEA)的2℃情景下,到2050年,CCS将贡献1/6的减排量;2015-2050年间,CCS累计减排占全球总累计减排量的14%,其中中国CCS的减排贡献约占1/3。
根据西北太平洋实验室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测算,中国当前有超过1600个大型CO2排放源,包括火电厂、水泥厂、钢铁厂等,技术上可实现的碳捕集量超过1 CCS与CCUS称呼略有不同但实质基本相同。
国际上常用CCS,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运输和地质封存;中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提出CCUS,在原有三个环节基础上增加了CO2利用环节,可将CO2资源化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在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38亿吨CO2,而通过强化采油、驱煤层气和盐水层封存等方式可封存的容量分别为10、10和1000亿吨CO2。
此外,中国源汇匹配条件好,90%以上的大型碳源距潜在封存地在200公里以内。
CCUS是实现我国煤基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虽然近些年国家已经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控煤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预计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炭消费总量仍将维持相当规模。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现状与挑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当务之急。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 CCS)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减排手段,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现状,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
一、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原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碳捕集、碳运输和碳封存。
碳捕集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排放源(如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目前主要的碳捕集技术有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
燃烧后捕集是在燃烧过程完成后,从烟道气中捕集二氧化碳;燃烧前捕集则是在燃料燃烧前将其转化为氢气和二氧化碳,然后分离出二氧化碳;富氧燃烧捕集是采用高浓度氧气进行燃烧,从而产生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便于捕集。
碳运输是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通过管道、船舶或公路槽车等方式输送到封存地点。
碳封存则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深处的地质构造中,如枯竭的油气田、深部盐水层等,使其长期与大气隔离。
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现状(一)技术进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燃烧后捕集技术中的化学吸收法不断优化,提高了二氧化碳的捕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同时,新型的吸附材料和膜分离技术也在研发中,有望进一步提高捕集效果。
在碳运输方面,管道运输技术相对成熟,但对于长距离和大规模的运输,还需要解决一些工程和安全问题。
碳封存的地质评估和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以确保二氧化碳的安全封存。
(二)示范项目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一些碳捕集与封存的示范项目。
例如,挪威的 Sleipner 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二氧化碳封存项目,自 1996 年以来,已经成功将超过 1000 万吨的二氧化碳封存在北海的海底盐水层中。
美国的 Petra Nova 项目采用燃烧后捕集技术,每年可捕集约 140 万吨二氧化碳,并将其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示范项目,如神华集团在鄂尔多斯的 10 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
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

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CCUS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托底性技术,也是能源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选择,关于CCUS,你了解多少?本文将从源头为您讲起。
近年来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加剧,其重要原因就是全球二氧化碳(CO2)过度排放。
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我国做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重承诺。
什么是CCUS?CCUS是英文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的缩写,指的是二氧化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CO2捕集是指将CO2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主要分为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富氧燃烧和化学链捕集。
我国CO2捕集主要来源于煤化工行业、火电行业、天然气厂以及甲醇、水泥、化肥等工厂。
天然气处理、甲醇生产以及炼化制氢等由于杂质较少多采用工业分离技术,电厂等燃烧炉中烟气杂质较多,一般采用燃烧后捕集技术。
CO2输送是指将捕集的CO2运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场地的过程。
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分为罐车运输、船舶运输和管道运输,其中罐车运输包括汽车运输和铁路运输两种方式。
CO2运输目前常用的是车载公路运输、管道运输。
CO2利用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CO2实现资源化利用的过程。
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地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等。
目前规模化捕集主要用于地质利用,是将CO2注入地下,进而实现强化能源生产、促进资源开采的过程,如提高石油、天然气采收率,开采地热、深部咸(卤)水、铀矿等多种类型资源;化工利用主要包括CO2与CH4重整、CO2加氢技术等,生产合成油品、甲烷、甲酸、甲醇、乙醇等产品;生物利用包括农作物增产、生物燃料生产与环境治理等。
CO2封存是指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捕集的CO2注入深部地质储层,实现CO2与大气长期隔绝的过程。
按照封存位置不同,可分为陆地封存和海洋封存;按照地质封存体的不同,可分为咸水层封存、枯竭油气藏封存等。
碳捕集与封存( CCS)简介

碳捕集与封存(CCS)简介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化工厂等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封存而与大气隔绝的一种技术。
CCS是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开发的一项新技术,其重要意义在Array于:它是在继续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同时实现CO2近零排放的唯一有效技术。
CCS技术包括CO2捕集、运输以及封存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已有成熟技术,但在串联起来应用于大规模CO2减排时尚需要通过各种途径降低成本,包括进行技术改造和将所捕集的一部分CO2提供利用,如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等。
二氧化碳捕集二氧化碳的捕集方式主要有三种:燃烧前捕集(Pre-combustion)、富氧燃烧(Oxy-fuelcombustion)、燃烧后捕集(Post-combustion)。
燃烧前捕集目前主要采用IGC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其过程是在燃烧之前将煤气化成煤气并净化除去CO2、H2S、NOx及粉尘等,再将煤气分离得到得到H2和CO2。
H2作为燃气轮机的燃料,CO2经脱水和压缩后提供封存。
伴生的高温废气再利用来产生蒸汽供蒸汽轮机发电。
该技术的捕集系统小,效率高、用水少、环保(同时实现脱碳、脱硫、脱硝和除尘),还可与煤化工相结合,实现电、热、化工产品(氢气、甲醇、烯烃)等多联产。
IGCC的研发已列入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和863计划重大项目。
富氧燃烧采用传统燃煤电站的技术流程,但通过制氧技术,将空气中占大比例的氮气(N2)脱除,直接采用高浓度的氧气(O2)与抽回的部分烟气的混合气体来替代空气,这样得到的烟气中有高浓度的CO2气体,可以直接进行处理和封存。
该技术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最大的难题是制氧技术的投资和能耗太高。
燃烧后捕集在传统工业排放的烟道气中捕集CO2。
目前常用的CO2分离技术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利用酸碱Array性吸收)和物理吸收法(变温变压吸附),而膜分离法也发展很快,在能耗和设备紧凑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CCUS(碳捕获)专项规划

“十二五”国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被广泛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纲要》)将“主要行业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列入环境领域优先主题,并在先进能源技术方向提出“开发高效、清洁和二氧化碳近零排放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国家“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均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列为重点支持、集中攻关和1示范的重点技术领域。
为贯彻落实《科技纲要》和《规划》的部署,配合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有效实施,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研发与示范,特制订《国家“十二五”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选择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以减缓气候变化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
有关研究显示,未来几十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人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要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除大力提升能源效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外,CCUS技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IPCC估算,全球CO2地质封存潜力至少为2000亿吨,到2020年全球CO2捕集潜力为26-49亿吨/年。
2(二)世界主要国家均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作为抢占未来低碳竞争优势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投入大量资金开展CCUS研发和示范活动,制定相应法规、政策以实现在全球低碳竞争中占得先机,并在八国集团、碳收集领导人论坛、清洁能源部长会议等多边框架下推动该技术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101
长垣外围
(一)非混相驱的树101试验区见到较好效果
室内实验评价:细管实验表明,树101区块扶杨油层为非混相驱;CO2注 入能力明显强于水驱,CO2驱启动压力梯度是水驱的37%;注CO2后地层原 油膨胀能力较强,膨胀系数可达1.7以上 油井不压裂投产,初期单井日产油2.9吨,与压裂投产树16水驱区块 相当。通过分类精细管理,采油速度连续三年保持在1%以上 采取超前注气 6 个月,油层吸气能力较强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达 130%,有效厚度吸气比例在84.6%以上,明显高于同类注水区块
以油田自产天然气中副产 CO2 为气源,建立碳
捕集、注入和回收回注全流程密闭,实现“驱油”经
济效益与“减排”社会效益双赢
天然气藏开发及CO2-EOR与埋存示意图
自2003 年以来,针对特低渗油藏的三种对象开展了 4
个CO2驱油现场试验,探索该类油藏有效开发的新途径
水驱难以动用的油层,注气建立有效驱动体系 水驱动用效果差的油层,注气改善开发效果
水敏性强的油层,改变驱替方式
大庆油田注CO2试验情况表
区块名称 树101 芳48 树16 贝14
注气时间(年)
渗透率(mD) 注采井数(口) 原始地层压力(MPa) 混相压力(MPa) 水敏程度 混相特征
2007
1.06 35/87 22 32.2 中水敏 近混相
2003
1.26 15/30 20.2 41.2 中水敏 非混相
2011
0.8 33/50 22.6 31.9 中水敏 近混相
2011
1.2 29/101 17.6 16.6 强水敏 混相
水驱动用状况
注气目的
水驱难以动用
建立驱动体系
水驱难以动用
建立驱动体系
水驱效果差
改善开发效果
注水困难
改变驱替方式
汇报提纲
一、二氧化碳驱研究背景
二、二氧化碳驱矿场试验效果 三、主要技术成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攻关思路
一)长垣外围扶杨油层发育差,水驱难以有 效动用 ● 渗透率低,流度低,属特低渗透储层 水驱开发效果较差 水驱压裂投产初期单井日产油<1.5t,目 前<0.7t,采油速度低于0.46%
(二)海拉尔油田兴安岭油层水敏性强, 水驱开发效果差 强水敏的海拉尔油田注水状况差,采油 速度低、递减率高,2013年底(加密前) 单井日产油1.5t
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技术 研究与实践
二O一六年四月
大学驱开发;长垣外围油田油层 厚度薄、物性差,采用水驱开发。此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的海拉尔油田及外蒙的塔木察格油田
海拉尔油田 大庆长垣
新肇油田
长垣外围
• 开展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 大庆油田外围特低渗油藏储量一直是油田难舍的“鸡肋”, 有着数亿吨的难采储量。大庆外围属于低渗透油藏,开发 难度大,被称为“注不进水、采不出油”。与其它驱油技 术相比,二氧化碳驱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采收 率提高等显著优点,并且其特殊性质能够形成驱替,且对 地层没有污染,非常适合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近些年来, 针对外围特低渗油藏水驱难动用、动用效果差和海拉尔强 水敏储层,在外围油田相继开展了二氧化碳驱试验。据测 算,对于“三低”油田来说,二氧化碳驱可在水驱基础上 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左右,是改善开发效果、保障原油 稳产的现实途径。也是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 的示范工程,有利于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
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年注入二氧化碳量约20万吨,并且 2014年二氧化碳驱年生产原油2.5万吨,2015年规划产量 为7.7万吨。 • 大庆油田专门成立了二氧化碳驱项目经理部,加速二 氧化碳驱工业化推广进程。据了解,目前,大庆油田二氧 化碳驱主要分布在五处:榆树林油田树101区块和海拉尔 油田贝14区块两个工业化试验区块、采油八厂芳48扩大性 试验区块、采油十厂源121-3先导性试验区块,以及正在 进入方案设计阶段的采油七厂的一个井组。目前已建成注 气井54口,油井95口。榆树林油田成功实现超前注气,目 前已投产注气井21口。其中,树101扩边区采取集中注气 方式投产注气井11口,正常注气9口,平均单井注入压力 18.7兆帕、日注12吨,已累积注气8311吨;树151区块采 取活动注气方式投注新井10口。 •
汇报提纲
一、二氧化碳驱研究背景
二、二氧化碳驱矿场试验效果 三、主要技术成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攻关思路
在室内实验评价的基础上, 2007年开始优选长垣外 围树 101 区块、海拉尔贝 14 区块开展 CO2 驱先导性矿场试
验,2014年进入工业化矿场试验阶段
海拉尔油田
大庆长垣
贝14
新肇油田
•
• 在近混相驱的榆树林油田,实现难采储层的有效动用,预 测采收率21%,比水驱提高9个百分点。混相驱的海拉尔 油田,改善强水敏储层的开发效果,预测采收率28%,比 水驱提高10个百分点。根据现场试验和测算,在二氧化碳 驱累积注气量30万吨,预测二氧化碳埋存量可达28万吨, 剩余二氧化碳反出量经提取密闭循环后,重新注入地下油 层驱油,最终可使注入的二氧化碳在地下全部埋存。 • 项目实施后,预计二氧化碳驱油每年密闭注入地下二氧化 碳30万吨,年产油量可达6万吨左右,可为油田原油生产 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一定贡献。
• 发展二氧化碳驱的关键之一是气源。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项目经理部副 经理庞志庆介绍说,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的气源,一部分需要外购, 通过汽车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从徐深气田天然气中分离出来,通过 管线输送。 • 针对徐深气田多个区块产气中含碳量较高的实际,大庆油田建设了徐 深九天然气净化厂,并于2013年10月竣工。这是大庆油田首套以醇 胺法脱除天然气中二氧化碳为主工艺的天然气净化处理装置,天然气 日处理能力达200万立方米,每日可完成18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尾气 回收处理量。 • 2015年1月,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对这个净化装置进行了提压、 增量考核。这个装置各项考核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原料气处理量大 幅增加。目前,大庆油田徐深九天然气净化厂将每天处理的约300立 方米液态二氧化碳,提供给大庆榆树林油田用于二氧化碳驱油。 • 技术人员介绍说,深层天然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16%左右,随着大 庆油田深层气加快上产,今年徐深气田气井气日产量也有所攀升,分 离出来的二氧化碳产量也会相应增加,这为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规模 不断扩大奠定了气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