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实验.
温室效应的实验探究

温室效应的实验探究相信对于温室效应的实验探究,广大化学教师来都耳熟能详了,这个探究实验的面世在我的记忆中至少已经有9年多了,2000年4月在绵阳举行的四川省实验成果交流会上,一位职业中学的老师就展示了这个实验研究,她的设计是:在2个空的矿泉水瓶中,一个装满二氧化碳,另一个装满空气,在2个瓶中各插入一只温度计,再用白炽灯泡等距离照射2个矿泉水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装二氧化碳的瓶中的温度计上升的温度比装空气的矿泉水瓶中的高,试图以此来证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该次会议没有给这个实验评奖,笔者曾就此实验探究的设计谈过自己的看法:这个实验只能说明二氧化碳吸收热量的能力比空气强,因为温室效应的大气层下面有动物和植物构成的生命循环,即生物链,此实验条件没有,真实的温室效应条件下二氧化碳只是微量增加,而此实验矿泉水瓶中全部是二氧化碳气体,主持这次会议的四川省教科所副所长李远良和省教科所中学室汪永琪主任也赞同此看法。
没有想到的是时至今日,这个实验流传越来越广,从核心期刊到一般期刊、从中学老师到大学老师(甚至有的是国内知名度较高的专家)、从课外练习到统考、从初中到高中都在刊载和引用这个实验(或者原型是这个实验),大有众口铄金之势。
当今由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行一纲多本,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每年的高考题针对使用不同教材版本的模式也越来越多。
为了防止以后演变成高考题闹成笑话,为此笔者认为大有必要在这里重新认识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和装置,借以正本清源,不然的话,也完全有可能演变成“水变油”一样的伪科学而误导学生了。
(绝非危言耸听,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至少有9种刊物刊载过这个实验)对于温室效应的叙述在化学教材中原见于初中化学教材:“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
化学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共3篇

化学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共3篇化学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1化学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能够导致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找到解决和减缓其影响的方法。
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来达到目的。
在这方面,化学法吸收二氧化碳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选择。
化学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与化学物质反应,形成固体或液体物质。
这些物质往往是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等。
它们与二氧化碳反应后,产生碳酸盐、碳酸氢盐等物质。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氢氧化钠作为吸收剂,通过反应形成碳酸钠等物质。
首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包括氢氧化钠、二氧化碳气罐、反应装置、分析天平、草图本等。
然后,将反应装置中的氢氧化钠加入到蒸馏水中进行稀释,得到1mol/L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在这个浓度下,氢氧化钠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吸收效果。
接下来,将二氧化碳气罐与反应装置连接起来,打开气罐阀门,将二氧化碳气体流入反应装置中。
同时,将氢氧化钠溶液一点一点滴入,反应开始。
观察反应瓶内的现象,可以看到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后,溶液从透明变为混浊,并放出了大量的气体。
此时,反应已经基本完成。
最后,我们用分析天平称量出反应后的固体产物的质量,确定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当氢氧化钠浓度达到1mol/L时,每克氢氧化钠可以吸收0.44克二氧化碳。
通过本次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化学法吸收二氧化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吸收速度和反应完整性,可以达到固定二氧化碳的效果。
同时,它也有一定的经济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
但是,在应用中还需要考虑到吸收剂的成本、处理固体和液体废物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和解决通过本次实验研究,我们了解到化学法吸收二氧化碳是一种高效的固定二氧化碳方法,具有较高的吸收速度和反应完整性。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实验报告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采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进行处理,以探究二氧化碳的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实验原理: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存在于地球的大气中。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它是一种温室气体,对地球的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采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我们可以利用吸管和试管的原理。
首先,将一个试管倒立放入一杯水中,确保试管的开口完全浸入水中。
然后,用一根吸管将空气吸入试管中,保持试管封闭。
由于二氧化碳比氧气更重,它会逐渐上升填满试管。
当试管中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松开试管下方的水封以让气体逸出。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试管、吸管、杯子、水。
2. 将一个试管倒立放入杯子中,确保试管的开口完全浸入水中。
3. 用吸管将空气吸入试管中,保持试管封闭。
4. 观察试管中气体的变化,当试管中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可以通过松开试管下方的水封以让气体逸出。
5.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采集到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试管中观察到气体的变化,当试管中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时,我们松开试管下方的水封,二氧化碳逸出。
实验讨论与分析:本实验成功采集到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简单的处理方法使其逸出。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的排放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探究二氧化碳的特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本实验只是简单地展示了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实际上,对于大规模采集和处理二氧化碳,还需要更复杂的设备和技术。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方法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寻找利用和转化二氧化碳的途径,以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二氧化碳的采集与处理方法,并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的重要影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
二氧化碳的发现史

二氧化碳的发现史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是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
二氧化碳的发现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气体的性质和组成。
最早发现二氧化碳的是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他在1767年的一次实验中发现了一种“固定空气”,这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和呼吸,但可以溶解在水中。
普里斯特利将这种气体称为“固定空气”,后来被证明是二氧化碳。
在普里斯特利之后,其他科学家也开始研究二氧化碳。
法国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在1789年发现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他发现二氧化碳可以与碱反应,形成碳酸盐。
这个发现对于后来的化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开始研究气体的分子结构,他发现气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道尔顿还发现,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二氧化碳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20世纪初,瑞典化学家斯文·阿兰·阿伦伯格发现了二氧化碳的吸收光谱,这个发现对于后来的气候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氧化碳的发现史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它的研究不仅对于化
学、物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还对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珍贵的资源,保护我们的地球。
证明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实验

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实验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听说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它是温室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
但是二氧化碳真的具有我们听说的保温作用吗?因此我们决定做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加深对二氧化碳的了解,明白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
响。
实验方法:
实验变量:
自变量:空气中的CO2的含量
因变量:瓶内气体的温度
实验仪器:两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瓶、一个100W电灯泡、两个温度计
实验步骤:1. 用玻璃瓶收集一瓶空气,一瓶富含CO2的空气。
2.分别插入温度计到两个玻璃瓶中,盖紧瓶盖。
3. 待两个瓶子中的初温相同时,在距离约8cm处打开100W的电灯照射。
4.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记录在表格内。
5.再次收集气体,如此多次重复实验。
实验结果统计:
实验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富含CO2的空气的比普通空气在相同的条件下照射升温得更快,这说明了CO2的保温性质,得出CO2是温室气体。
这个实验是较为粗略的实验,但是也能从中反映CO2的保
温功能。
实验研究结论:
CO2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对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极其之大,从本次的实验中我们不难地了解到CO2的
保温作用。
虽然现实中大气的CO2含量并没有实验中的含量那么多,但是全球的CO2含量在攀升,对于数以亿万年来的大气中各种气体稳定的含量来说,这已经破坏了内在机制的平衡和调节。
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
中关注气候变化,做低碳公民。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二氧化碳吸收实验报告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的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许多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有效的二氧化碳吸收方法。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材料对二氧化碳吸收的效果,并评估其吸收能力及可行性。
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准备:我们选择了三种常见的材料作为实验样本:活性炭、氧化铁和纳米孔材料。
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有望在二氧化碳吸收中发挥作用。
2. 实验装置搭建:我们使用了一套自制的实验装置,包括一个二氧化碳气源、一个装有样本的吸附罐和一个二氧化碳浓度测量仪。
吸附罐中的样本与二氧化碳气体接触,通过测量浓度变化来评估吸附效果。
3. 实验操作:首先,我们将吸附罐中的样本与二氧化碳气体充分接触,使其吸附二氧化碳。
然后,使用浓度测量仪测量吸附后的二氧化碳浓度,并记录下来。
重复以上步骤,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实验结果: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活性炭吸附效果较好: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活性炭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
2. 氧化铁表现出一定的吸附能力:氧化铁是一种常见的吸附材料,它与二氧化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结果显示,氧化铁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效果较活性炭略逊一筹,但仍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3. 纳米孔材料吸附效果有待改进:纳米孔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具有微小的孔隙结构,有望提高吸附效果。
然而,在我们的实验中,纳米孔材料对二氧化碳的吸附效果较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讨论与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活性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和可行性。
2. 氧化铁虽然吸附效果稍逊于活性炭,但仍具备一定的吸附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3. 纳米孔材料在二氧化碳吸附方面表现不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
co2检验方法

co2检验方法二氧化碳(CO2)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CO2的检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CO2检验方法,以供参考。
首先,最常见的CO2检验方法之一是使用红外气体分析仪。
这种方法利用CO2对红外辐射的吸收特性进行检测。
具体操作时,样品中的CO2会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辐射,然后通过检测吸收的辐射量来计算CO2的浓度。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的特点,因此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次,另一种常见的CO2检验方法是使用化学吸收法。
这种方法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与CO2发生反应,生成可定量测定的产物。
通常使用的化学试剂包括氢氧化钠、硫酸钠等。
通过测定产物的量,可以计算出样品中CO2的浓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野外调查和简单实验。
此外,还有一种新型的CO2检验方法是利用光学传感器。
这种方法利用CO2与特定荧光染料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原理进行检测。
当CO2浓度发生变化时,荧光信号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变化来计算CO2的浓度。
这种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无需使用化学试剂的优点,适用于实时监测和无损检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CO2检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和要求。
在选择CO2检验方法时,需要考虑到实验条件、样品性质、检测精度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检验。
同时,对于不同的检验方法,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CO2检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考虑和比较。
无论是红外气体分析法、化学吸收法还是光学传感器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才能选择最适合的CO2检验方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几种CO2检验方法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实验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探究1由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

探究一由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探究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和问题解答探究由CO2引起的温室效应[背景描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了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
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采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他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造成的还强。
[活动设计]1.实验验证:温室效应实验取两只250mL的锥形瓶,一只装满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另一只内是空气。
用连有温度计的单孔橡皮塞塞住瓶口,使它们彼此靠近,置于实验桌上。
锥形瓶底部放一块面积大于两个锥形瓶瓶底面积的黑色木板或者纸板。
在锥形瓶上方用功率为100W的反射灯泡均匀地照射,观察瓶内温度升高的情况。
约1~2分钟内,装有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内的温度高出邻瓶7/8℃在这个实验中,黑色木板或者纸板的存在是吸收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引起温室效应气体变暖的要素。
这个实验相对简单,而且也只是粗略地试验温室效应。
2.问题解答:CO2对产生温室效应及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1)CO2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用途?试举四例加以说明:。
(2)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后果?怎样减少温室效应?(3)森林被大面积砍伐也是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的原因是,相关的反应式是。
提示:(1)①制作汽水饮料;②灭火;③干冰用于人工降雨;④作温室大棚气体肥料。
(2)温室效应加剧会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因而地球两极冰山和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上涨的海洋可能会淹没沿海城市和农田。
同时,气候变暖也会引起海洋温度升高,促使强烈的热带风暴形成。
全球气候的变化,必将破坏生态平衡,给人类带来灾难。
控制温室效应加剧,必须采取的措施是:①控制矿物燃料的燃烧,合理开发、利用燃料,寻找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实验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常听说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它是温室气体,会引起温室效应。
但是二氧化碳真的具有我们听说的保温作用吗?因此我们决定做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加深对二氧化碳的了解,明白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
响。
实验方法:
实验变量:
自变量:空气中的CO2的含量
因变量:瓶内气体的温度
实验仪器:两个大小一致的玻璃瓶、一个100W电灯泡、两个温度计
实验步骤:1. 用玻璃瓶收集一瓶空气,一瓶富含CO2的空气。
2.分别插入温度计到两个玻璃瓶中,盖紧瓶盖。
3. 待两个瓶子中的初温相同时,在距离约8cm处打开100W的电灯照射。
4.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记录在表格内。
5.再次收集气体,如此多次重复实验。
实验结果统计:
实验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富含CO2的空气的比普通空气在相同的条件下照射升温得更快,这说明了CO2的保温性质,得出CO2是温室气体。
这个实验是较为粗略的实验,但是也能从中反映CO2的保
温功能。
实验研究结论:
CO2作为一种温室气体,对于温室效应的影响极其之大,从本次的实验中我们不难地了解到CO2的
保温作用。
虽然现实中大气的CO2含量并没有实验中的含量那么多,但是全球的CO2含量在攀升,对于数以亿万年来的大气中各种气体稳定的含量来说,这已经破坏了内在机制的平衡和调节。
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
中关注气候变化,做低碳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