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一、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概念生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及其生物群落、物种、物理环境等的整体观察和理解。
它强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由性和协调性,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原则1. 生物多样性: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生物种类繁多,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功能和价值。
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
2. 自然循环: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各种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如水循环、碳循环等。
这些循环过程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3. 相互依存: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生物和环境相互依存,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
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或环境的改变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人类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相互依存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生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只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三、生态自然观的实践意义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应当保护和维护好自然环境。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自然观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
人类应当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生态伦理建设:生态自然观提倡人类要尊重自然、尊重生物,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
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不破坏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教育意义:生态自然观的教育意义重大。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增强环境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四、生态自然观的应用领域1. 生态农业:生态自然观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实现农业的高效和生态的协调。
2. 生态旅游:生态自然观的兴起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生态自然观的看法

生态自然观的看法生态自然观的看法生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种哲学思想。
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于生态自然观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生态自然观的看法。
一、什么是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及其各种现象、规律和过程的认知和理解。
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影响巨大,并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需要关注生态自然观1. 保护环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污染物排放导致空气、水质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关注生态自然观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2. 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关注生态自然观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采取措施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3. 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保证未来世代也能够满足其需求。
关注生态自然观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推动社会各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怎样关注生态自然观1.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有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如减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等。
同时也应该支持政府部门和相关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2.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是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种方式,如骑自行车、步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
这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保护环境。
3. 加强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理解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只有加强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结语生态自然观是一种哲学思想,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了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和加强科学研究等措施来关注和维护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

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生态自然观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它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自然界的有机整体性: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生物种群和环境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从而打破生态平衡。
因此,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界的整体性,保护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自然观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它不仅包括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人们应该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3.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内各个生物种群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
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基础。
如果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系统可能会发生灾难性的改变,甚至导致生物灭绝。
因此,人们应该努力保持生态平衡,防止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4.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支持。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才能持续发展。
5.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自然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们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生态自然观主要强调自然界的有机整体性、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些观点提醒人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让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繁荣发展。
生态自然观及启示

对生态自然观的认识及其启示人生活在大自然里,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全部活动离不开大自然,人们在自然界从事生产实践时,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界的看法与观点,亦即自然观。
自然观是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领域的发现而不断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在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和概括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然观,是自然观的新发展。
生态自然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其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伴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现代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特别是生态科学的发展,生态自然观逐步成熟。
现代生态自然观是在环境科学、生态科学与系统科学为其科学基础和环境伦理学为其道德基础的前提下,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新型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核心是强调入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注人类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共同体,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生态自然观对科学技术也有明确的价值选择,它不仅要求科技注重人的生活和价值的意义,而且要求技术选择与生态环境相容,所以,“只有一个地球”和“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集中表达。
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从理论根源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寻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策,就成为理论界必须面对的课题。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关注人类生存与永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
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对于我们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生态正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对自然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建立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建立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意义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班杨向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35年来我国的GDP增长速度以8.9%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越居世界的第二位,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生态资源惨痛破坏的代价。
污染的水源、污染的空气、污染的土地、污染的食品等等,已严重的危害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的人民的生活质量,各级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利用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全新研究生态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利用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建立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发展观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情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生态自然观的概念和意义生态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和观察方式,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观念,涉及到生物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原则1.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失衡。
因此,保持生态平衡是维护自然环境的基本原则。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存在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态服务。
3. 循环利用:生态自然观强调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利用,倡导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的原则,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损失。
4. 生态公正:生态自然观认为每个生物种群都有权利生存和发展,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和维护生物的权益,实现生态公正。
三、生态自然观的实践和应用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自然观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倡导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2. 生态农业:生态自然观提倡可持续农业发展,借鉴自然界的生态规律,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减少对土壤、水资源的破坏。
3.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自然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绿色环保理念,倡导建设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 生态旅游:生态自然观倡导可持续旅游发展,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5. 生态教育:生态自然观提倡开展生态教育,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增强保护环境的能力和意愿。
四、生态自然观的挑战和未来发展1.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自然观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全球合作的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首先,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加强环境保护。
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自然界的固有价值。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重视环境问题,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自然观的价值观在于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人们更强烈的环保意识,推动环境保护实践的深入开展。
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生态自然观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反对人类霸权主义和物欲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互利关系。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鼓励人们以合理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和消耗,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生态自然观引导我们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应该是可持续的,不能无限制地开发和消耗资源。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提倡循环经济,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生态自然观引导我们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此外,生态自然观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
生态自然观要求我们建设美丽乡村、宜居城市、健康的生活环境。
在实际行动中,生态自然观鼓励人们注重健康饮食、生态旅游和休闲活动。
生态自然观的呼吁和实践促进了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总之,生态自然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引导和推动人们实践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行动。
通过培养生态自然观的价值观,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价值观,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义务。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导致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灭绝等问题。
这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的意识,并积极采取措施,关注环境问题,构建绿色、低碳、可循环的生态文明。
尊重自然,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是对生态平衡的尊重。
我们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用生态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
这需要我们理智、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建设绿色生态城市,推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顺应自然,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要求,把自然当作我们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走生态文明之路,以生态为本,充分发挥自然的积极作用。
这需要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保护自然生态文明,是要以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为出发点,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理念,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同时,应该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引导人们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生态补偿等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已经开始成为全球共同的价值追求。
只有我们树立起生态文明的意识,才能在人与自然的共存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达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得到创新与应用,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
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人类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 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
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公害事件层出不穷、环境污染现象屡禁不止、能源危机咄咄逼人、地球大气圈中的臭氧层损耗日益严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迅速消失以及人类生活质量普遍下降等等。
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人类的活动引入环境的物质和能量,造成对人类的危害,对其他生物生存威胁,并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
目前,最具全球规模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蔓延、臭氧层耗损和温室效应。
第二,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
但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和能量越来越稀少,从而增长了威胁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因素。
第三,人口激增。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口迅猛增长,人口数量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此时,人口的增长便加剧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1] 面对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在不断反思探究,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实现双赢。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也就是说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得自然生态观的确立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它以生态危机作为确立的现实根源, 用生态科学积淀理论基础, 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自然观是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加剧的情况下用辩证的思维去审视自然界,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这一价值观念,它让人类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使人类能更好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对人类与自然界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生态自然观无疑是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进步。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第一,生态自然观并非简单回到天然自然观,它既是对人工自然观的某种扬弃,又是向天然自然观的某种复归,是更高层次上两种自然观的辩证综合。
只有在生态自然中,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才会和谐共存,才能真正实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超越的统一,也才能真正达到马克思预言的那种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即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第二,生态自然观并不是对一般生态科学、生态哲学或环境伦理学等的讨论和重复,而是对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等进行哲学概括形成的自然观的一种新理论形态,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生态自然界。
第三,生态自然观是出于对自然观的历史研究的理性思考提出的,是对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长期、充分发展之后的一种理论总结,它产生于生态自然进入实践领域之初。
因此,生态自然观对于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来说具有超前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自然观的理论研究对生态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价值。
确立生态自然观,把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的发展放在宇宙观、社会观与人生观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的地位。
弘扬与发展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意识基础。
生态自然观使人们从思想上摒弃了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方式的“人高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观点[2];认识到了以往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的无节制的索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是多么的愚蠢;认识到了只有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维护人与自然系统的平衡,才能真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生态自然观主张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观念,对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生态自然观对人类健康的积极意义在于其正确的反映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本质,为缓解生态危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促进人类社会朝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人类的健康发展可以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自身的健康两个方面来理解[3]:
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方面:人类社会的运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基础,受自然界的制约,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界的和谐发
展。
当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利用达到了更深的层次,更多的资源得以为人所用,这加剧了地球上的能源危机。
一方面,人类生产生活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支撑,虽然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各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但这往往跟不上人们的需求,各种现有能源被迅速消耗,而另一方面,人类所利用大部分的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过度消耗将会影响到将来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
根据《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石油储量约为1.653 万亿桶,全球石油储量可用54 年[4]。
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迅速膨胀的人口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能源消耗带来的温室效应和空气污染,水污染问题等都加剧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这些也势必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恶化的环境,为了能更好的生活,人类必需进行环境治理,而治理环境人类将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消耗更多能源,形成恶性循环。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应当把自然看作是人类自身的母体,是实现自我完善发展的前提基础。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人类的行为影响着自然界的发展状态,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界为代价,不能只顾实现眼前利益而损害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所在。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已经在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等方面做出努力。
生态自然观的积极意义在此体现为:人类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以此作为行动
的依据。
人自身的健康方面:社会生产生活中引发的各种环境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土地沙漠化,植被破坏,使得耕地表少,影响粮食产量;水土流失,泥石流,则直接危及人的生命;人口迅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率下降。
当环境恶化及物质资源供应跟不上时,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问题,生存没有保障,健康就无从谈起[5]。
人类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及健康,要使人与自然界保持健康,人类必须与环境融为一体,对环境就要像对自己那样来呵护,才能保证这一整体的和谐发展,这即是生态自然观主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当今社会上提倡的“低碳生活”无疑是生态自然观在人类生活中的生动体现,表达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
这也表明了人们的价值观有所转变,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取向有利于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6]。
总之,马克思人化的生态自然观,以实践为基础,主张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统一发展,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然的和解指明了方向,也就是从根本上变革社会生产方式。
它让人们从技术决定论、乐观论以及悲观论中走出来,改变了对生态问题的单纯的认知主义看法,立足于现实去思考和解决现存的各种危机。
在全球化日益严峻的时代,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为我们解决当代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倩.论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1)
[2]苏慧.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D]. 太原理工大学,2012
[3]王丹.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1
[4]贾军.生态自然观与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反思[J].系统科学学报,2008(1)
[5]张瑞.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关系之我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
[6]杨晨.简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及现实意义[J].学理论,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