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合集下载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答:1.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系统的核心。

费尔巴哈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做哲学惟一、普遍、最高的对象,人不仅是哲学的对象,也是历史的、国家的、法律的、宗教的和艺术的本质。

2.费尔巴哈人本学讨论人和人的本质,其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
(1)人是感性实体。

人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无论从人的对象还是从人的活动而言,都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这是费尔巴哈阐明人的一切内容和解决哲学问题的基石。

(2)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统一的感性实体。

费尔巴哈指出,人作为感性实体,首先是肉体和灵魂相统一的实体。

人的形体是人的肉体,精神、意志、思想、情感等是人的灵魂。

灵魂依赖于肉体,随同它存在、成长和消亡。

(3)人是有感觉能思维的感性实体。

人作为感性实体,首先具有感觉能力。

人作为有认识能力的实体,在于人具有能动性的理性、思维。

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同一的问题。

(4)人是有意志,依照目的活动的感性实体。

费尔巴哈从人是感性实体出发,认为人所特有的自由意志(自然没有意志)是同人的生存愿望以及追求幸福的愿望紧密相联的。

(5)人的本质包含在以我和你的实在区别为基础的统一性中。

类即人的绝对本质,它是无限的,也是完善的。

只有两个人的存
在、交往,类的功能才可发挥,人类本质才能实现。

3.费尔巴哈通过对类、交往和社会性的强调来规定人的本质,无疑比17-18世纪思想家关于人是孤立的原子的思想深刻得多。

但“人本学”脱离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抽象地从人的自然属性谈论人的类、人的本质,显然是不科学的。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的感性哲学认为,人类的感性活动是唯一的道德标准。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感性活动无处不在,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基础,是人与万物相互作用的媒介,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能量和人格品质。

这一理论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赞同和探讨,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事例支持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1. 绘画艺术是人类感性表达的一种体现。

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直觉,将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多彩绘制在画布上。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也是与艺术家互动、共同感知的过程。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性生活就是文化再现的基础”,绘画艺术正是这样的一种再现,象征着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与文化背景的交织,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感性理解。

2.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感性活动的一种体现。

音乐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转化为声音,观众则通过听觉接触到音乐家的情感,共同进入到这段旋律所描绘出的感性情境中。

如果说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是色彩、形状、构图等的表达,那么音乐艺术则是纯粹的声音,是语言、节奏、韵律等的表达。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的感觉、情感和知觉,都是在感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音乐艺术在这种感性认识上具有特殊的力量。

3. 爱情是感性活动的一种典型体现。

在爱情关系中,个体的情感和欲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满足,充分展现了人类感性心灵深处的一面。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对另一个人的爱是感性的,可以超越理性和科学”,爱情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种方面。

4. 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也是充满了感性因素。

自然界中的生命物质在生长、变异和繁荣中,充满了一种无限活力和生机勃勃的感性聚集。

生命的茁壮成长和无尽变异的奇妙形态,正成为探寻自然哲学的代表性话题。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物质也有感性的特点,就是物质在具备客观性的同时也能具备主观性”,自然界是充满了感性元素的。

5. 摄影艺术也是感性活动的一种表现。

摄影家通过自己的视觉和意念,捕捉那些瞬间的感性体验,把它们记录在胶片或数码中:无论是风景、人物、动物还是食物,摄影家都是以自己的感性方式,将这些元素记录下来。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与身体“感觉”的关系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与身体“感觉”的关系
“ 绝对 精 神 ” 亦即“ 作 为 否 定 之 否定 的那 个 绝 对 的
收 稿 日期 : 2 0 1 4—1 1 —0 8
基金项 目: 吉酋大学 2 O 1 4 年校级科研项 目 《 克思 的‘ 感觉 ’ 概念研究》 ( 项 目编 号: 1 4 J D Y 0 1 9 ) 作者简 介 : 姚蕾 ( 1 9 8 9一) , 男, 山两临汾人 , 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为 马克思主义哲 学和西疗哲学 :
以相似 的方 式对形而上学 本身进行 了批判 。对 此, 马克思曾在< < 1 s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以下简 称( 《 手稿》 ) ) 中评价道 , 费尔 巴哈证 明了“ 哲学 不
过 是 变 成 思 想 的 并 通 过思 想 加 以 阐 明 的宗 教 , 不
存在论并在“ 感性活动” 的存在论意义上言说。因 此 本 文 试 图从 “ 感性 活动” 的 存 在 论 意 义 上 理 解 “ 感觉” , 以期更好地 理解 马克思的“ 感觉 ” 概念及 其意义。
学都不能被归结为近代哲学 。因为马克思在哲学 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是存在论性质的 , 且经 由
这一存在论哲学革命 , 马克思哲 学终结 了近代形 而 上学 的基 本建 制 , 决 定 性 地 站 在 当代 哲 学 前 沿 。作 为 马克 思 存在 论哲 学 革命 所 遵循 的基本 原 则, “ 感 性活动 ” 是其展开全部哲学 的基础。细细
的 阐述 , 指 出 了激 活 和 恢 复 人 的 感 性 存 在 , 进 而达至人的感性的全面解放的道路。然而 , 这 一道 路 在 由来
已久的 , 对 于马 克思“ 感觉” 概 念近代知 识论式 的解读 中变得 晦暗不 明。 因此 , 从“ 感性 活动” 与身体“ 感

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解读

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解读

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明确的提到了感性的人的活动,这一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马克思同时还说以前的哲学家不理解什么是实践而马克思在这里把他所理解的实践概念就定义为了感性的人的活动。

马克思在第一条写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在这句话里面我们尤其要注意“客体”,“直观的形式”和“感性的人的活动”这三个概念。

我们从这句话可以明确的区分出来最后一个概念是属于马克思的,前两个概念是传统西方哲学概念中与“主体”概念相对立的概念,中间一个概念则是是费尔巴哈提出来的。

那么不管唯物主义的“客体”也好还是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看来都是对感性,现实的有缺陷的理解。

我们知道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从前的唯物主义是如何解释世界的呢?他们的缺点究竟何在?解释世界一直以来是哲学家的工作,解释的前提当然是要对世界有理解,而且是自认为正确的理解。

否则哲学家也不会著书立说,为了不同观点而唇枪舌战了。

要解释就必须要有解释的工具,哲学家是用什么工具来解释世界的呢?在头脑中的是人的理性,落到纸上的是一系列的哲学的概念。

哲学必须要把握到纷繁复杂的感性世界的本质。

在西方哲学传统之中,唯物主义也好唯心主义也罢,哲学家都是这么做的。

那么本质一定不是感性的,一定是从感性中抽象出来的概念。

如物质这一概念,它不是具体的桌椅板凳,山河湖海等等。

用人的理性加上一系列的概念就可以进行判断和推理了,这便建立了一个命题的世界。

我们所有的学科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那么一步步的便离我们的感性越来越远。

既然我们的所有学科都是这么建立起来的,那么我们所有的哲学家也好,科学家也罢,或者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们都是这么来解释我们的感性世界的。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感性思想及其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费尔巴哈是德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在19世纪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反响。

尽管他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者,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费尔巴哈的主要贡献是对现代哲学中感性思想的阐述与批判。

他认为,人类的感性经验是生命的根本,其中包括对宇宙与自然的认识、思维、情感以及社会联系等方面。

他认为,感性能力是人类在不断经验中发展出的一种本能,并且这种本能是与生俱来的。

然而,费尔巴哈的感性思想并不仅仅致力于批判,他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

例如,他将宗教视为通过感性信仰来获得理性认识的方式,他认为,只有通过感性体验,我们才能获得与上帝沟通的真正途径。

此外,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五个例子证明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1. 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并声称他最初接触到现代哲学就是从批判这种思想开始的。

他指出,客观唯心主义基于自觉和精神生活的假定,这与马克思主义将现实看作是物质的、可以感知的自然界截然不同。

这种批判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其更加强调历史的孕育和时代性。

2. 价值观的阐述费尔巴哈重视人类的感性需求,认为它是人类的价值观、意义与目的的基础。

这种观念促使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重视人类自我觉醒与解放过程中的价值观。

3. 超越理性主义的立场费尔巴哈认为现代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假设是错误的,因为它无法涵盖生命体验中的感性部分。

他赞扬了人类感性经验和主观感知的原则,从而促进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理性主义的立场,强调实践和经验知识的重要性。

4. 历史唯心主义的批评费尔巴哈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历史唯心主义,认为其委曲于西方哲学的传统,忽视了现实经验并违背了唯物主义原则。

这种批评激励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审视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并提出了新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开展了深刻的历史研究。

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超越

从“感性直观”到“感性活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超越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是哲 学史 上 的伟 大 变革 , 无论 是说 马克思 主义哲学 吸收 了黑格 尔哲学 的合理 内核 ( 即辩证法思 想 ) 及费 尔 巴哈哲 学 中的基本 内核 ( 即 唯物主义思想 ) 而形成 的完整体 系 , 亦或是 说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 实践 唯物 主义 , 都 仅抓 住 了马克 思 主义 哲学史进程 中的某个 方 面或 片段 , 没有 把握 马 克思 主义哲 学的本质 。马克思 主义 哲学所实 现 的革命 的
第l 3卷 第 1 O期
Vo 1 . 1 3.№ 1 1
宜 宾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Yi b i n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3年 1 1月
No v e mb e r ,2 01 3
从“ 感性直观 ” 到“ 感 性活 动 ”
— —
马 克 思 对 费 尔 巴哈 的 “ 感性” 超 越
范 雯 绮
( 安徽师 范大学 政治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性直观” 为 出发点。马克思对费 尔巴 哈 的“ 感性直观” 提 出了批 判 , 以“ 感性 活动” 为 实践 立场 , 实现 了哲 学 重心的转移 , 解 决了主体 与客体 的抽 象二元论局 限, 完成 了哲学领 域的思想革命 , 实现 了对德 国古典哲 学的终结 。
关键词 : “ 感性 直观 ” ; “ 感性活动” ; 哲 学终 结
中图分类号 : A 8 l 1 . 6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3 ) 1 1 —0 0 7 7 —0 4
F r o m “S e n s i b l e I n t u i t i o n’ ’t o “P e r c e p t u a l Ac t i v i t i e s ”:M a r x’ S Tr u e Me a n i n g o f ‘ ‘ Em o t i o n” b e y o n d Fe u e r b a c h

论费尔巴哈人的学说

论费尔巴哈人的学说

浅谈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007年11月28日侯创娟(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西安,710062)摘要:通过《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费尔巴哈这位德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唯物主义思想;也认识到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的缺陷,使我个人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有所提升。

同时,也让我对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有了较为全面的观点。

本文中我将重点论述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的论述。

关键字:人人的本质正文:“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

”[1]这是,费尔巴哈的一句经典名言,也是他对“人”的学说的论述之一,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是马克思哲学关于“人”的论述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

那么,费尔巴哈是如何论述关于“人”的学说呢?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的论述费尔巴哈的整个哲学观点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学说的论述,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一)费尔巴哈关于“人”学说的论述“人的基本特征是他的思考;因此它是某种共通的,普遍的;理性是人类的人性,是他们——如果他们有思想—的类。

”[2]这是费尔巴哈在没有转变成为唯物主义者以前的关于“人”学说的论述。

费尔巴哈指出,人的本质是在于他的理性,而理性是属于人类的,只有当个人能够体现出来表现自己的理性来,才属于“真正的个人”。

在费尔巴哈看来,只要个人具有理性,个人的精神才会永存,即使个体消失后,个人的精神也会不变的。

此时的费尔巴哈关于“人”学说的论述,是与他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是密不可分,他认为“人的基本特征在于思考”,个人的研究侧重于思考,从而忽视了客观的存在,意味的强调主观,强化主观的意识形态,也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当人最初从自然界产生的时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而不是人。

人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

从表述上来说 , 两种概 念是 非常接 近 的 , 这 但就 其 内在 的致 思逻辑而言 , 却是判若霄壤 的。“ 感性 的本 体论 ” 中所探讨 的 “ 感性 ” 其实质上仍然 囿于 以理 性主 义为主要 特征 、 , 以解 释 世界为主导功 能 的整 个近 代哲 学 的解 释框 架 当 中, 里 的 这
使用 的, 或者说 , 是被思 想抽象 化和形式 化 了的“ 性 ” 感 。特 别是受现代 日渐高涨 的科学精神所鼓 舞 , 现代 西方哲学 家强 调 , 是超验思辨而是 经验实 证 , 不 才是通 向哲 学殿 堂 的真正 途径 。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十分重 视感觉 、 感性经 验 的作用 。他说 : 人们若非 发狂 , “ 一切 自然 的知识 , 应 当求 都 之于感官 。 培根坚持认 为 , ” 知识必 须 以感 觉 经验为 基础 , 必须从感官 的原始 知觉 开始 。如果 说培 根 的 目标是 一切 人
“ 感性 ” 只是 一个 与“ 理性” 概念 相对应 的另一个抽象 概念 而
已。
、 一
种感性 哲 学的确 立
纵观西方近代哲 学史 , 论是 1—1 纪 的经 验主 义 无 7 8世
者还是理性主义者 , 都是把 “ 感性” 作为认识论层次 的概念 来
根据 国内著名 马克思 主义哲学 家李毓章先 生的说法 , 自
收稿 日期 :0 1 6 0 2 1—0 —1
类知识的整体重建 的话 , 么英 国经验 主义哲学 的真正奠 基 那
人洛克 , 则通过把感 觉置 于哲 学求知 的核 心地位 , 为构 建 而 经验主义哲学得 以做一点地基 的清理工作 , 并且 扫除一些 挡
作 者简介 : 重, , 李 男 西安交通大 学哲 学系讲 师, 哲学博士后( 西安 7 0 4 ) 10 9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身体概念研究摘要: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费尔巴哈的著作解读中,我们发现,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是以身体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中心,并且从“作为一种身心合一的”、“作为一种性别化的”、“作为一种人与自然一体化的”三个维度来对身体进行了理解和分析。

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的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将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哲学;身体中图分类号:b516.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6—0158—05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无论如何也撇不开费尔巴哈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在青年马克思世界观的演变过程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按照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思路,我们通常把费尔巴哈简单归入旧唯物主义阵营,忽视了费尔巴哈与其他旧唯物主义者的重大差异,低估了费尔巴哈的伟大创见。

这一结论的直接后果就是多年以来对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的停滞不前,致使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性质仍旧处在深度的被遗忘状态,进而低估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对科学唯物主义最终诞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故此,通过对作为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核心概念——身体概念进行理论上的梳正和剖析,会为我们提供揭示和阐明费尔巴哈哲学的当代意义的契机。

一、一种感性哲学的确立根据国内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毓章先生的说法,自20世纪80、90年代,就有学者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是一个本体论概念。

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学者w.瓦尔(w.wahl)声称,费尔巴哈的感性与现实性“赢得了本体论的合法性”,他的本体论是“感性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有学者提出了“把感性作为存在本身、作为本体来进行探讨,这就是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perception ontology)”①的论点。

值得注意的是,李毓章先生似乎并不满意目前很多学者用“感性本体论”这样一个粗阔而充满歧义的概念去理解和界定费尔巴哈的哲学。

因此,他对“感性本体论”概念进行了两种区分:一种是“感性的本体论”(die ontologie der sinnlichkeit),一种是”感性本体论”(die sinnliche ontolog)。

“感性的本体论”仅仅是指一种所有关系,也即是说,用本体论的方法去研究感性问题,而“感性本体论”则是指一种以感性为本体的本体论。

②在论者看来,李毓章先生所做的这一区分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仅从表述上来说,这两种概念是非常接近的,但就其内在的致思逻辑而言,却是判若霄壤的。

“感性的本体论”中所探讨的“感性”,其实质上仍然囿于以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以解释世界为主导功能的整个近代哲学的解释框架当中,这里的“感性”只是一个与“理性”概念相对应的另一个抽象概念而已。

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无论是17—18世纪的经验主义者还是理性主义者,都是把“感性”作为认识论层次的概念来使用的,或者说,是被思想抽象化和形式化了的“感性”。

特别是受现代日渐高涨的科学精神所鼓舞,现代西方哲学家强调,不是超验思辨而是经验实证,才是通向哲学殿堂的真正途径。

以培根为代表的英国经验论十分重视感觉、感性经验的作用。

他说:“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当求之于感官。

”③培根坚持认为,知识必须以感觉经验为基础,必须从感官的原始知觉开始。

如果说培根的目标是一切人类知识的整体重建的话,那么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真正奠基人洛克,则通过把感觉置于哲学求知的核心地位,而为构建经验主义哲学得以做一点地基的清理工作,并且扫除一些挡在知识道路上的垃圾。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基本上继承了经验主义的传统,捍卫了观念性知识只来源于感觉的思想。

但是,正如马克思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感性。

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几何学被宣告为主要的科学。

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

为了在自己的领域内克服敌视人的、毫无血肉的精神,唯物主义只好抑制自己的情欲,当一个禁欲主义者。

它变成理智的东西,同时以无情的彻底性来发展理智的一切结论。

”④居于近代哲学体系之中的那种先行,已被羽化并且注定要被扬弃的“感性”,毋宁说只是一些物理学或者心理学意义上的“观念”而已。

也正是如此,整个近代哲学从来没有真正立足于实在的感性之上。

此后的康德试图在其哲学中消弭这种极端的片面性,他试图从人的认识能力来考察感性,将感性理解为感性认识。

经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划界,即将人类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它们一起构成人类认识的完整结构。

但是,正如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康德的感性学说中存在着“二律背反”,理性和现实处在不可调和的冲突和分裂之中。

虽然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从“感性确定性”开始的,但黑格尔的感性确定性并不是现实的感性,而是属于精神的最低阶段,黑格尔甚至断言,感性事物的非实在性和非真理性是连动物都知道的。

在黑格尔的视野中,是用理性克服感性的局限,将感性范畴上升为理性,而使感性、理性达到一种统一,也即统一于“绝对理念”。

黑格尔对感性的解读显然仍是以理性统率感性。

故此,传统西方哲学中的感性认识论有以下局限性:一是把感性归结为感觉经验,认为感性的全部是一种生理性刺激传导过程,从而将感性从人类认识整体框架中剔除出来,将其视为一种被动和低级的活动。

二是认识论感性局限于心理学上的感受性,把感性还原为感觉印象。

三是认识论感性完全囿于传统西方哲学的二元论,丧失感性的直接性、现实性。

事实上,这种抽象的感性恰恰是费尔巴哈所反对的。

费尔巴哈看到,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唯心主义哲学还是唯物主义哲学,实质上都起源于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模式之中。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指认了近代哲学范围内的唯物主义哲学本质上从属于思辨哲学。

这就是为什么费尔巴哈认为旧唯物主义和思辨唯心主义本质同构,都不能通达真理,都不能实现真正的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的原因了。

对于费尔巴哈来说,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废止所有的旧哲学,从而建构一种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新哲学,费尔巴哈把自己所要建立起来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

那么,作为一种“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的新哲学,必须坚决地、明白无误地宣说感性事物的真理性。

实际上,费尔巴哈的感性,就是指物质和精神真实的、非臆造的、现实存在的统一,感性直接提示着实在性;反过来说也一样,实在性就是感性,感性就是现实的代名词。

费尔巴哈试图用他的感性原则突破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传统,把哲学关注的目光从纯粹的精神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的感性世界,拉回到具体的真实的人的世界当中。

这一新哲学应该具有的任务是:“将哲学从‘僵死的精神’境界重新引导到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精神境界,使它从美满的神圣的虚幻的精神乐园下降到多灾多难的现实人间。

”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西方传统哲学的语境中,是费尔巴哈第一次将“感性”从认识论层面解放出来,并使其上升为哲学的“第一原则”。

费尔巴哈将“感性存在”这个极具现代哲学意蕴的概念作为其哲学的基本立场和逻辑起点,这样,他就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了地上,从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降到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现实人间,消解了那个永恒不变的“始基”的神秘性,终结了它的有效性,进而推动了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重大转折。

二、身体概念在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在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人”。

但费尔巴哈也清楚地认识到,仅仅把人提到哲学的中心地位,还不足以和思辨哲学的唯心主义抗衡。

因为思辨哲学也是以人为对象的,并大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但思辨哲学的致命缺点是把人理解为理性的人,用费尔巴哈的话说,它把人理解为孤立的固定化的自为存在的本质,即固定化的精神。

费尔巴哈要想与之抗衡,必须将人的本质理解为感性的,赋予它以感性的性质,寻找“有血有肉的真理”⑥。

费尔巴哈说:“如果说,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的本质,一个仅仅思维的本质,身体是不属于我的本质的;’那么,新哲学则以这样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身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本质自身。

’”⑦在这里,费尔巴哈把人从根本上理解为感性实体。

他以身体(body)⑧作为人的感性的根基,乃至整个感性世界的根基,进而将“感性身体”提升到一种本体论意义的层面上来,并以此来建立一种崭新的感性的人的学说。

费尔巴哈把作为“感性存在”的人的身体视为整个哲学的起点,试图在人的身上发现肉体与精神、感性与理性、感觉与思想统一的基础,以此来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这一思考视角的转换,已经蕴涵了最终超越传统哲学思维范式的理论逻辑。

那么,何谓费尔巴哈的“感性身体”?费尔巴哈认为,人不仅是一个感性的实体,更是精神和肉体、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体,只有在将人理解为这个统一的基础和主体的时候才有意义。

这里,费尔巴哈既正确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把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二者统一的基础,有力地批判了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又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立场。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这种感性实体之所以在世界中存在,是依靠其有形体的自我,人只是因为依靠身体才“对世界敞开”的。

人的身体在费尔巴哈这里,不但具有了自然史或实验心理学的意义,更在其本质上破天荒地获得了形而上学的意义。

这位曾经作为青年马克思直接启蒙者的哲学家,通过对“头脚倒立”的思辨唯心主义的奋力批判,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身体对心灵的造反,重新确立了感性的身体在哲学中的根本地位。

具体来说,费尔巴哈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对此问题的论述。

第一,作为一种身心统一的“感性身体”众所周知,自柏拉图以降,直至20世纪之前的西方传统哲学史上,肉体向来处于被压制、被遗忘的阴影之中,准确而言,也就是处于灵魂、理智、精神、意识、理性诸概念的阴影之中。

特别是在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体系中,肉体被长久视为常识性认识理论产生的根源,因此,肉体由于其作为一种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错觉和虚幻的存在,是永远被排除在严格科学和真理大门之外的。

就像当代美国著名分析哲学家塞尔(j.r.searle)所言,近代哲学处理身心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还原主义的思维偏向”,作为肉体的身体被强行纳入到巨大的思辨体系之中,肉体仅仅被还原成了一个概念或者符号,抑或是一驾毫无生气的机器。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传统哲学总是站在抽象的立场上,身体始终是处于一种“异化”的分裂状态,心灵和肉体成为了一种和周围事物永不相干的“单子”。

当强调人作为肉体存在的时候,生存就被理解成为动物性的生命存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确证降格为物与物之间的对峙;当强调人作为意识存在的时候,生存的人又被理解为纯粹意识的存在,人的生命中的超越性的一面得到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