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十年来关于《关于的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含义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关于《关于的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含义的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含义的研究综述1845年春,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尽管篇幅极短, 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本, ,曾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新世界观”的“萌芽”究竟体现在何处?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是:体现在《提纲》中马克思对“实践”的强调上。

然而,当面对更进一步的追问:马克思在《提纲》中所说的“实践”,其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学术界则明显存在很大的分歧,并导引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

本文试图从三种不同的实践观入手,综述近十年来对于《提纲》中实践含义的研究。

一从“实践本体论”来把握实践的含义这种观点认为实践在《提纲》中并不是一个狭义的认识论或历史观范畴,而是马克思整个哲学思想的总体视野和逻辑基础,因而具有本体论的性质。

《提纲》通过于对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进行了彻底改造,确立了实践的本体论地位。

在旧唯物主义那里,物质概念的内涵并不包含人的现实存在的规定,而是与人及其存在无关的抽象的规定。

而在马克思那里,所谓“唯物”之“物”,就是惟一地指实践本身的客观实在性,亦即人的现实活动本身的物质性。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秘密就在于,它发现了人的存在方式与活动结构构成了人的观念、思想、意识等一切主观层面的规定和形态的本体论根据在《提纲》中,“物质”范畴已经被扬弃了,或者说,它已经以扬弃的方式被包含在人的感性活动之中了。

在马克思那里,实践取代了抽象的物质而成为整个哲学的逻辑前提。

所以说马克思在《提纲》中从本体论的层面上消解了在旧唯物主义那里被作为本体规定的物质范畴,而代之以“实践”,确立了本体论意义上实践的含义。

二从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物质发展来把握实践的含义这种观点认为应该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进程对实践进行解读。

具体来说,就是认为马克思在《提纲》中所强调的“实践”,并不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理论的承接,而主要是基于他当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进展,即:“具体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物质发展基础的现代实践”这一观点在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介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探讨费尔巴哈思想的重要文献,对其实践观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综合分析这些内容,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实践观在哲学领域中的价值和作用。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实现方式。

费尔巴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探讨,为后人对实践观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践观在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不同学者对实践观的理解和解读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有学者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终点。

通过对这些不同观点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实践观的内涵和特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观的阐释和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和深刻的视角,展示了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实践观在哲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概述文献综述的主题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费尔巴哈对实践观的理解及其在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不同学者对实践观的解读,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实践观在当代哲学中的意义。

我们还将探讨实践观对社会变革的启示,探讨其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旨在总结实践观在文献综述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实践观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全面探讨,我们将深入了解实践观在当代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 正文2.1 费尔巴哈对实践观的理解费尔巴哈对实践观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费尔巴哈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改变和认识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评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价值

评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价值

评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价值1. 引言1.1 引言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通过对该著作的评述,探讨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重要原理。

而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正是对前期在哲学思想上受到费尔巴哈影响的马克思进行的一次批判和总结。

通过深入剖析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恩格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2. 正文2.1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背景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德国。

当时,德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中,思想界也呈现出蓬勃的活力。

费尔巴哈作为当时知名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的唯心主义观点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思想界。

而恩格斯则是马克思的密友和合作伙伴,他对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表示不满,认为这种观点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着手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并试图建立一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他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生产关系,揭示了物质生产力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通过对费尔巴哈的理论进行批判,恩格斯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篇章。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的发表,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部著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它也引发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思考和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

他指出,资本主义是一个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其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贫困。

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也催生了对抗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论述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哲学?
答:1.人本学是费尔巴哈哲学系统的核心。

费尔巴哈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做哲学惟一、普遍、最高的对象,人不仅是哲学的对象,也是历史的、国家的、法律的、宗教的和艺术的本质。

2.费尔巴哈人本学讨论人和人的本质,其主要包含五方面内容:
(1)人是感性实体。

人不是抽象的精神实体,无论从人的对象还是从人的活动而言,都是现实存在的感性实体,这是费尔巴哈阐明人的一切内容和解决哲学问题的基石。

(2)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统一的感性实体。

费尔巴哈指出,人作为感性实体,首先是肉体和灵魂相统一的实体。

人的形体是人的肉体,精神、意志、思想、情感等是人的灵魂。

灵魂依赖于肉体,随同它存在、成长和消亡。

(3)人是有感觉能思维的感性实体。

人作为感性实体,首先具有感觉能力。

人作为有认识能力的实体,在于人具有能动性的理性、思维。

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同一的问题。

(4)人是有意志,依照目的活动的感性实体。

费尔巴哈从人是感性实体出发,认为人所特有的自由意志(自然没有意志)是同人的生存愿望以及追求幸福的愿望紧密相联的。

(5)人的本质包含在以我和你的实在区别为基础的统一性中。

类即人的绝对本质,它是无限的,也是完善的。

只有两个人的存
在、交往,类的功能才可发挥,人类本质才能实现。

3.费尔巴哈通过对类、交往和社会性的强调来规定人的本质,无疑比17-18世纪思想家关于人是孤立的原子的思想深刻得多。

但“人本学”脱离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抽象地从人的自然属性谈论人的类、人的本质,显然是不科学的。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费尔巴哈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的感性哲学认为,人类的感性活动是唯一的道德标准。

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感性活动无处不在,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基础,是人与万物相互作用的媒介,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能量和人格品质。

这一理论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赞同和探讨,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事例支持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1. 绘画艺术是人类感性表达的一种体现。

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直觉,将内心世界的美好和多彩绘制在画布上。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也是与艺术家互动、共同感知的过程。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感性生活就是文化再现的基础”,绘画艺术正是这样的一种再现,象征着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与文化背景的交织,反映出他们对世界的感性理解。

2.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感性活动的一种体现。

音乐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转化为声音,观众则通过听觉接触到音乐家的情感,共同进入到这段旋律所描绘出的感性情境中。

如果说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是色彩、形状、构图等的表达,那么音乐艺术则是纯粹的声音,是语言、节奏、韵律等的表达。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的感觉、情感和知觉,都是在感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音乐艺术在这种感性认识上具有特殊的力量。

3. 爱情是感性活动的一种典型体现。

在爱情关系中,个体的情感和欲求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满足,充分展现了人类感性心灵深处的一面。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对另一个人的爱是感性的,可以超越理性和科学”,爱情不仅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感性生命的一种方面。

4. 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也是充满了感性因素。

自然界中的生命物质在生长、变异和繁荣中,充满了一种无限活力和生机勃勃的感性聚集。

生命的茁壮成长和无尽变异的奇妙形态,正成为探寻自然哲学的代表性话题。

正如费尔巴哈所言,“物质也有感性的特点,就是物质在具备客观性的同时也能具备主观性”,自然界是充满了感性元素的。

5. 摄影艺术也是感性活动的一种表现。

摄影家通过自己的视觉和意念,捕捉那些瞬间的感性体验,把它们记录在胶片或数码中:无论是风景、人物、动物还是食物,摄影家都是以自己的感性方式,将这些元素记录下来。

费尔巴哈派研究论文

费尔巴哈派研究论文

费尔巴哈派研究论文费尔巴哈派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及其支持者所代表的一个哲学派别。

作为德国“左派黑格尔主义”的代表,费尔巴哈派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近年来,对于费尔巴哈派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论述费尔巴哈派的哲学思想及其在当代哲学中的启示。

首先,费尔巴哈派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人的解放问题上。

费尔巴哈认为,真正的人的解放必须建立在人们对自身本质的认识之上,而这种本质是历史社会的产物。

因此,费尔巴哈提倡通过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来揭示人的本质并实现真正的解放。

这种通过历史的研究来探究人的本质的方法不仅承袭了黑格尔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包括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

其次,费尔巴哈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对于人本质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是人通过实践来逐渐认识和改变自身的。

而人的实践又是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即人的实践和历史社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要真正认识人的本质,就必须通过对历史社会的分析和研究,来揭示人的本质。

这种认识论不仅摆脱了黑格尔对于自我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同时也超越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概括性描述。

此外,费尔巴哈派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哲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方面,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思潮,费尔巴哈派呼吁人们应当从历史社会中汲取真正的人类智慧,并重新定义人的自由与解放,这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启示。

另一方面,在面对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挑战时,费尔巴哈派的思想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阶段,已经无法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

因此,通过充实费尔巴哈派的研究,发掘其中的智慧,有助于在21世纪构建更加多元、包容的人类社会。

在研究费尔巴哈派时,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费尔巴哈派的思想尚存在一些理论漏洞和不足,如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识不够深刻等。

其次,对于费尔巴哈派的传统语境和历史背景要进行考察和理解,不能简单将其概括为唯物历史主义的一种流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的文献综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所写的一份提纲,主要是对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进行批判和总结。

在这份提纲中,马克思特别着重于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认为费尔巴哈的观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抽象性。

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进行综述,探讨其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认为,哲学的本质在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是人类根本的活动方式。

他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认识过程。

在费尔巴哈看来,人的实践活动是通过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来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认为费尔巴哈未能从根本上理解人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将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没有揭示实践活动如何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马克思还指出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和现实问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和空泛性。

三、实践观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尽管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但实践观在社会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过程,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未来。

实践观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正确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合理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 全面评述费尔巴哈哲学(一)

第二章  全面评述费尔巴哈哲学(一)
施达克由于没有正确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尤其没有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真正含义因此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简短的导言里对以前的特别是康德以来的哲学家的见解在导言以后对费尔巴哈著作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的形而上学本身的发展进程的论述由于堆砌了许多不必要的晦涩难懂的哲学语言过分地形式主义地死守黑格尔著作中的个别词句甚至把各种学派的用语混在一起结果造成了极大地混乱不仅大大贬低了黑格尔而且歪曲了费尔巴哈把费尔巴哈说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 “绝大多数哲学家”——“在这里所指的不 仅是所有的唯物主义者,而且包括最彻底 的唯心主义者,例如,绝对唯心主义者黑 格尔。”(列宁:《唯批》P89) • 也即是说,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彻底 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都主张思维和存在有 同一性,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 题的回答是根本不同的。
• 黑格尔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肯定回答是不言而喻 的。
• 【释解】 • 这一方面的问题其实就是世界是否可知的 问题。这是恩格斯从认识的来源、从能否 认识、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的问题上,来 揭示思维、意识的本质,揭示思维和存在、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 • 对这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各 种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这样或那样承 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思维和存在 彼此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就是可知论者; 凡是以某种方式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的,就是不可知论者。
• 第三、多神教演变为一神教 •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们获得范围的 扩大,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发 展,到社会产生了阶级,握有无限权力的 君主出现之后,人们便联想到诸神之中也 会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万能的神。整个世界 就是由这个神主宰和创造的。因此,从许 多神中抽象出了一个全知全能的神。这样, 就由多神教演变为一神教。 • 神是否创造世界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思维 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的又一种表 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哲学研究综述[摘要] 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突破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个体系, 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而且在哲学史上首次对人进行了全面的界说, 形成了具有其鲜明特征的人本学, 并把人本主义原则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始终。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学界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和讨论, 分别就费尔巴哈哲学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费尔巴哈宗教思想、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这对推动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如对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不够, 对费尔巴哈哲学本身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研究视野相对狭窄等。

[ 关键词] 费尔巴哈; 人本主义; 研究综述费尔巴哈在西方哲学史上不仅突破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整个体系, 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而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谱写了一曲人本主义的灿烂篇章。

他的哲学因此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费尔巴哈哲学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

具体而言, 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宏观分析和整体把握。

邢贲思专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国内第一部完整地介绍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著作, 它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费尔巴哈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本体论、认识论、宗教观、伦理思想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地位等;许俊达著作∀费尔巴哈三部曲# 梳理了费尔巴哈一生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历程。

舒永生著∀重读费尔巴哈! ! !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及其意义# 通过研究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重新对费尔巴哈哲学进行了阐释。

汝信在论文∀费尔巴哈! ! ! 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 中着重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两大贡献, 一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二是对宗教和神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形成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

董晋骞论文∀费尔巴哈哲学的现代哲学性质及其唯物史观萌芽# 认为费尔巴哈哲学具有现代哲学的性质, 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因素。

陈京璇∀评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杨适∀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特点以及它在近代哲学发展中的地位# 等论文也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评述。

二、对费尔巴哈宗教思想的研究。

李毓章所著∀人: 宗教的太阳! ! ! 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研究# 一书( 由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 年出版) 集中研究了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 该书认为, 在费尔巴哈看来, 宗教是人创造的, 是人以宗教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的和手段, 人是宗教的目的、中心、太阳。

但是, 宗教本身和宗教信仰者却把人当作宗教的工具, 把宗教当作人生的基础、社会政治的道德基础。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 该书还对费尔巴哈宗教哲学在德国政治思想领域的特殊意义进行了探讨。

樊公裁论文∀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哲学意义和政治意义# 从哲学和政治两个维度分析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价值与意义, 该文强调指出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贯穿了对德国专制制度的批判, 同时也阐明了自己的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 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葛树先∀关于%基督教的本质& 在青年恩格斯思想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一文认为, 通过梳理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发展历程发现恩格斯不是经由∀基督教的本质# 一书同黑格尔决裂转向唯物主义的, 恩格斯是在1843 年读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后# 才转向唯物主义的, 但是, ∀基督教的本质# 一书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其历史意义和地位是不容抹杀的。

三、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研究。

邓晓芒在论文∀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 认为, 在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中, 自然的人、感性的人、作为类的人、社会的人、异化的人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是费尔巴哈感觉论的、直观的形而上学方法。

舒永生∀论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及其意义# 认为, 人的感性存在是人的最高本质, 类本质是人的最高本质, 人的感性存在和类本质的统一是人的最高本质, 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对人是什么的提问, 是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过渡的环节。

黄东升∀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观# 一文认为费尔巴哈重视从整体的视角探讨人的完整本质, 把人的完整本质自然本质、社会本质和精神本质, 并认为三者之间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上升的过程。

巴发中∀论费尔巴哈的类和类本质的学说# 对费尔巴哈的人的类和类本质进行了考察, 指出了其理论的局限, 但也指出了费尔巴哈的类和类本质对马克思形成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起到了启发和推动作用。

四、费尔巴哈的伦理思想研究。

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说述评# ( 论文) 认为, 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存在根本的局限: 调和矛盾、掩盖矛盾、取消革命, 既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 又是保守的; 但费尔巴哈的伦理学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 具有鲜明的反神学和反对其他超自然主义的色彩。

李士菊∀关于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性质# ( 论文) 集中研究了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性质。

五、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研究。

如许俊达著∀超越人本主义!! ! 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哲学# 就是对这一问题的代表性研究; 在此问题上主要有两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意义, 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阶段, 如苏州大学王金福和王永山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是认为马克思较早地超越了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不大, 如中国社科院吴学琴等。

六、其他问题的研究。

如费尔巴哈的认识论思想, 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费尔巴哈哲学有无辩证法,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对象化概念等。

国外的费尔巴哈哲学研究以德国最具代表性。

在德国, 费尔巴哈不像康德和黑格尔那样拥有自己的学派。

尽管在19 世纪, 费尔巴哈的哲学对策勒( Eduard Zeller) 、费舌( Kuno Fischer) 、海姆( Rudolf Haym) 、马克思( Karl Marx ) 、施蒂纳( Max St irner) 、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凯勒( Gott fried Keller) 、尼采( Friedrich Niet zsche) 等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 在20 世纪上半叶, 却只有Karl Barth、Martin Buber、Karl L ∃ w ith、Ernst Bloch 等少数人同费尔巴哈进行对话, 学院派哲学家似乎都不热衷于谈论费尔巴哈。

不过,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德国学界对费尔巴哈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1987 年成立了国际性的费尔巴哈研究者学会, 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并出版了会议文集。

自1967 年以来, 费尔巴哈的著作、遗著、通信以一种在哲学上更可信的形式重新出版。

舒棼豪尔( Werner Schuffen hauer) 主编并推出了新版的∀费尔巴哈全集# ( Gesa mmelt e Werke, hrs g von Werner Schuffenhauer, Akademie Verlag, Berlin, 1967 –2007) 。

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专题方面, 德文著作∀放弃与革命! ! ! 叔本华与费尔巴哈伦理学的比较#, ∀费尔巴哈与尼采! ! ! 恢复19 世纪德国哲学的感性与肉体的名誉# 注意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同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关联。

施米特( Alfred Schmidt ) 的∀解放的感性# ( Emanzipatoris che Sinnlichkeit Ludwig Feuerbachs anthropologischer Materialismus M nchen 1973, ISBN 3- 548- 03348- 2) 一书则集中从感性的角度考察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

WernerSchuffenhauer 的∀费尔巴哈与青年马克思# 一书( Feuerbach und der junge Marx Berlin, Verlag der Wissenschaft en 1965 Zweite, bearbei tet e Auflage1972) 则探讨了费尔巴哈同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关系。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但总体来说, 已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一、尽管有学者集中考察了费尔巴哈有关人的本质的思想, 但是在对费尔巴哈哲学所做的各种分析中, 人们更多的是强调费尔巴哈重塑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费尔巴哈严格意义上的人本主义( 或人本学: Anthropologismus) 思想, 却并未得到国内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人们往往用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这个称呼, 来笼统地概述费尔巴哈的整个新哲学! ! !费尔巴哈本人称为感性哲学, 于是, 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研究, 往往同对费尔巴哈整个感性哲学的叙述混在一起, 构成费尔巴哈感性哲学之内在的组成部分、同自然主义( 或自然学: Naturalismus) 具有复杂关系的人本主义, 就始终难以成为人们专题研究的对象(在这方面, 舒永生的∀重读费尔巴哈! ! !论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及其意义# 一书或许构成了少见的例外) 。

由此,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同他对宗教、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哲学的批判之间的关系, 也难以得到深入的清理, 尤其是他的人本主义同其自然主义的关系, 更是很少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二、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 如关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意志等) 上的一系列具体观点, 未得到深入细致的探讨。

这导致了人们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费尔巴哈在反对神学和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时一直突出人的感性方面, 但是, 在针对庸俗唯物主义的时候, 他却强调了人的精神性和理性方面, 而在反对身! ! ! 心二元论时, 他又特别肯定了人是肉体和心灵相统一的整体。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这种复杂性乃至内在矛盾, 未得到学界的重视。

三、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对于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有学者认为,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大的, 或者说人本主义只对青年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人本主义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不成熟思想。

如果肯定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要意义, 就遮蔽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创新。

其实, 肯定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哲学诞生的重要性和确认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创新是不矛盾的。

而且在谈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的时候, 更多的是强调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 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 ! ! 人本主义重视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