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

合集下载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观点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观点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主要哲学观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哲学界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观点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他们的主要哲学观点。

首先,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整体,一切事物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他强调整体和个体的辩证关系,即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又在整体中发挥作用。

他认为真理是通过不断的对立和统一得到的,这种对立和统一的过程被称为辩证法。

黑格尔还提出了“绝对精神”这一概念,他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他将哲学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层面,认为逻辑学研究思维的规律,自然哲学研究物质的规律,而精神哲学研究人类精神的发展和实现。

他主张人类要通过对精神的认识和实践来达到自由和自我实现。

然而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与黑格尔不同,他是一位唯物主义的思想家。

他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意识只是物质的产物。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观点,并试图以唯物主义的方式重新理解世界。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意识和观念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费尔巴哈还提出了“人性解放”,他认为人类要追求自由和解放,必须摆脱压迫和剥削的社会关系。

他批判了宗教对人类的束缚,并倡导人类通过历史的发展来实现自由和解放。

综上所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哲学观点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黑格尔强调整体和个体的辩证关系,将精神视为世界的本质,主张通过对精神的认识和实践来达到自由和自我实现。

而费尔巴哈则强调经济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类追求自由和解放要摆脱压迫和剥削。

两位思想家的观点都对后世的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费尔巴哈赏析

费尔巴哈赏析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编辑本段
著作的观点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论

费尔巴哈论

费尔巴哈论费尔巴哈( 1835—— 1908年),德国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

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是使哲学摆脱神学,走向自然科学的第一个人。

”费尔巴哈为什么成了无神论者呢?因为他的著作《基督教的本质》,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反宗教的观点。

《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批判地揭露和清算了基督教神学的内容,指出它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性,但它却为人们进一步研究哲学史上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也为人们深入地认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一份很好的“解剖学”的范例。

一、理性批判派的代表人物,自觉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考察社会生活问题。

他从人的解放和实现人类自身利益这一立场出发,试图以辩证法观点来探索社会历史,把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因素与自己的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二、意志薄弱派,强调人的作用,突出人的价值。

费尔巴哈对那些顽固不化的传统派持坚决的批判态度,反对绝对信仰,认为宗教应该受到批判,只有无神论才能最终解决宗教问题。

但他同时又不赞成将无神论和无信仰等同起来。

他强调:无神论是根本不相信人之外的其他存在,并且否定信仰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所谓信仰,不过是人的一种意志,即人对事物的反映。

一个人可以在他的意识里接受或拒绝一切事物,而唯独不能无意识地拒绝或接受一切事物。

所以,任何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意志,宗教中最神圣的就是人的意志,人的意志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被别人任意毁灭的。

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觉运用辩证法观点来看待和研究人类社会历史。

四、作为社会存在论的重要概念,“社会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对此,费尔巴哈做出了很大贡献。

他的一个主要观点是: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具有一定的需要、思想、感情和意志等特征的动物。

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不仅在于劳动技巧的熟练,还在于对自然界的意志、思想、感情和意志的支配。

而人类的意志则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黑格尔、费尔巴哈

黑格尔、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古典刑事学派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思维、意识是客观物质的反映。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它发展成为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还有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古典刑事学派。
黑格尔 黑格尔学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1770-1831 )
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尔晚年的讲课,吸引了许多学生,逐渐形成黑格尔学派
黑格尔 1770年8月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 “ 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 - 这是他的巨大功绩 - 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一、写作背景1.马克思1845年写于布鲁塞尔2.为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作理论准备•费尔巴哈: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

原属于黑格尔左派,后与其决裂,转变成人本主义的唯物者。

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肯定自然可以离开人的意识独立存在,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其唯物主义依旧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依旧是唯心的。

•黑格尔左派:即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批判宗教,不涉及政治批判,较为激进。

代表:柏林自由人小组,指责社会主义工人运动,鼓吹无政府主义。

•黑格尔右派:老年黑格尔派,顽固坚持黑格尔唯心主义,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存在。

•康德不可知论:康德把世界分成可知与不可知的两部分,可知的一部分为“此岸”,不可知的部分为“彼岸”,此岸与彼岸之间有一条原则上的界限,是人类认识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黑格尔唯心主义:把握绝对精神当做社会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坚持了辩证法思想,有合理之处,辩证法思想后被马克思借鉴。

二、写作目的(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对费尔巴哈和十八世纪以前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缺陷提出批判,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

三、主要内容1.关于费尔巴哈从前唯物主义的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对象、现实、感性:同一内容的概念,指人的活动指向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精神。

费尔巴哈提纲原文_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原文_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原文_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其他祝福语】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是为了批判费尔巴哈以及其他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写的。

下面是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欢迎阅读!《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

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

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

《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政治解放。

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政治解放。

费尔巴哈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和意识是由物质的经验和感觉所决定的。

他批判了柏拉图式的理念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并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才能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的,人的意识和行为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

他批判了传统哲学中关于人性的抽象和理性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实际存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塑造。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产物,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发现和实现人的本质。

费尔巴哈强调了政治解放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解放必须从政治上开始,通过消除社会中的压迫和剥削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主张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人的真正解放。

他的政治观点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励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费尔巴哈的主要观点包括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政治解放。

他的思
想对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费尔巴哈的思想强调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关注人的实际存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塑造,并主张通过政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他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和追求社会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名人故事费尔巴哈

名人故事费尔巴哈

名人故事费尔巴哈德维希·费尔巴哈(1804年7月28日-1872年4月13日),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

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

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尔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两年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28年,他到纽伦堡附近的埃尔兰根学习了两年自然科学,并任大学讲师,1830年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

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

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堡附近的勃鲁克堡。

1834年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1839年发表了《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

同时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

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认为人就是他自己的思考对象,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

宗教“不过是对于知觉的无限性的认识;或者说,在对无限的认识中,有意识的主体以其自身本能的无限性作为认识的对象”。

也就是说,上帝不过是人的内在本性的向外投射。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发挥了“宗教之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论及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各种不同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尔巴哈——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
费尔巴哈介绍
本名: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别称: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
民族族群:日耳曼人
出生地:Landshut(兰茨胡特)
出生时间:1804年7月28日
去世时间:1872年9月13日
母语:日耳曼语(德)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男,日耳曼人,Landshut(兰茨胡特)人。

德国法学家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的第四子。

逝于同一州的Nürnberg(纽伦堡),享年六十八岁。

费尔巴哈早年在黑森州的海德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对黑格尔的哲学感兴趣,不顾父亲的反对,到柏林跟随黑格尔学习哲学,随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66年,费尔巴哈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上帝、自由和不朽》。

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

1872年,费尔巴哈在纽伦堡去世,享年68岁。

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

对卡尔·马克思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史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