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线段(2)[上学期]--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案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案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案1一. 教材分析《比例线段》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比例线段的性质,进而得出比例线段的定义,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比例线段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线段、射线、直线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线段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索比例线段的性质,从而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及其性质。

2.学会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线段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比例线段的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实践性教学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比例线段的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PPT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比例线段的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在一条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比例线段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例线段的定义及其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线段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比例线段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例如:“已知线段AB和线段BC的长度比为2:3,求线段AC的长度。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比例线段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解答题,题型多样,难度适中。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2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比例线段”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比例线段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线段的概念,会求解比例线段,并能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的基本数学知识,对于线段、比例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比例线段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比例线段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会求解比例线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难点:比例线段的求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线段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比例线段的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

2.课件和教学素材。

3.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例线段的概念,例如:“在一条直线上有三个点A、B、C,且AB=6cm,BC=8cm,AC=10cm,求线段AB、BC、AC的比例。

”2.呈现(15分钟)讲解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通过PPT展示比例线段的图示和公式。

同时,给出比例线段的求解方法,例如:通过交叉相乘法求解比例线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取一个实例,求解比例线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选取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比例线段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比例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制作衣服时,如何利用比例线段来确定衣物的尺寸。

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比例线段及黄金分割(提高) 知识讲解

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比例线段及黄金分割(提高) 知识讲解

相似形和比例线段(提高) 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并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线段;2、会运用比例线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掌握黄金分割的定义并能确定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要点梳理】要点一、比例线段【: 394495 图形的相似 预备知识】1.成比例线段:在四条线段中,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比,那么这四条线段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2.比例的性质:(1)基本性质:如果a cb d=,那么ad bc =. (2)合比性质:如果++==.a c a b c d b d b d,那么 如果--==.a c a b c d b d b d ,那么 要点诠释:(1)两条线段的长度必须用同一长度单位表示,若单位长度不同,先化成同一单位,再求它们的比;(2)两条线段的比,没有长度单位,它与所采用的长度单位无关;(3)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要点二、黄金分割1.定义: 点C 把线段AB 分割成AC 和CB 两段,如果AC BC AB AC=,那么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要点诠释:12AC AB =≈0.618AB(12叫做黄金分割值). 2.作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图4-7如图,已知线段AB ,按照如下方法作图:(1)经过点B 作BD ⊥AB ,使BD =21AB . (2)连接AD ,在DA 上截取DE =DB .(3)在AB 上截取AC =AE .则点C 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要点诠释: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有两个.【典型例题】类型一、比例线段1. (2016春•上海校级月考)已知,(1)求的值;(2)如果,求x的值.【思路点拨】(1)令===k,则x=2k,y=3k,z=4k,再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即可;(2)把x=2k,y=3k,z=4k代入=y﹣z,求出k的值即可.【答案与解析】解:(1)∵==,∴令===k,则x=2k,y=3k,z=4k,∴===﹣1;(2)∵x=2k,y=3k,z=4k,=y﹣z,∴x+3=(y﹣z)2,即2k+3=(3k﹣4k)2,解得k=﹣1或k=3(舍去),∴x=﹣2.【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的是比例的性质,根据题意得出x=2k,y=3k,z=4k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举一反三:【:394495 图形的相似预备知识练习2】【变式】(2015春•扶沟县期中)若=,则=().A. B. C. D. 无法确定【答案】C.类型二、黄金分割3. 宽与长之比为:12的矩形叫黄金矩形.如图:如果在一个黄金矩形里面画一个正方形,那么留下的矩形还是黄金矩形吗?请证明你的结论.【答案与解析】∵四边形ABEF 是正方形,∴AB=DC=AF,又∵AB AD =∴AF AD =, 即点F 是AD 的黄金分割点,∴12AF AD =,即32DF AD =∴12DF AF =,即12DF DC =, ∴矩形CDEF 是黄金矩形.【总结升华】根据黄金矩形的定义去计算宽与长之比即可.4.(1)已知线段AB=10cm ,C 是AB 的一个黄金分割点,且AC <BC ,求AC 长;(2)已知线段a 、b 、c ,a=4cm ,b=9cm ,线段c 是线段a 和b 的比例中项.求线段c 的长.【思路点拨】(1)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定义,知AC 是较短线段,由黄金分割的公式:较短的线段=原线段的倍,可得AC=10×,计算即可;(2)根据线段比例中项的概念,可得a :c=c :b ,可得c 2=ab=36,故c 的值可求.注意线段不能为负..【答案与解析】解:(1)∵线段AB=10cm ,C 是AB 的一个黄金分割点,且AC <BC ,∴AC=10×=15﹣5(cm );(2)∵线段c 是线段a 和b 的比例中项,a=4cm ,b=9cm ,∴c 2=ab=36,解得c=±6,又∵线段是正数,∴c=6cm.【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黄金分割,应该识记黄金分割的公式:较短的线段=原线段的倍,较长的线段=原线段的倍.也考查了比例中项的概念..举一反三:【变式】已知线段AB=1,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则AC的长度为()A. B. C. 或 D.以上都不对【答案】C.提示:∵线段AB=1,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当AC>BC,∴AC=AB=;当AC<BC,∴BC=AB=,∴AC=AB﹣BC=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是全册的第一个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和应用。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究比例线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的数学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线段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础入手,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线段的知识。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

2.能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比例线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比例线段的性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实例讲解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比例线段。

2.准备比例线段的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例线段。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教学内容和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一条直线上,有三点A、B、C,且AB=6cm,BC=8cm,AC=10cm,请问AB、BC、AC三条线段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殊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比例线段的模型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说课稿3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说课稿3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比例线段》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性质和线段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线段的含义,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例线段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比例线段的性质,最后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对于比例和线段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线段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来理解比例线段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例线段的含义,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例线段的含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比例线段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小组合作法则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线段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比例线段的概念。

2.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观察和分析比例线段的性质,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定义:比例线段是指两个线段的比相等的线段。

浙教版九年级上数学4.1比例线段(2)含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数学4.1比例线段(2)含答案

浙教版九年级上数学4.1比例线段(2)含答案求线段的比要注意统一长度单位,特别在地图问题中单位的转换是易错点.1.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且AC ∶CB=2∶3,那么AB ∶BC 等于(B).A.2∶3B.5∶3C.3∶2D.3∶52.在比例尺为1∶10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0cm ,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C).A.30kmB.300kmC.3000kmD.30000km3.以下列长度(同一单位)为长的四条线段中,不成比例的是(C).A.2,5,10,25B.4,7,4,7C.2, 21,21,4 D. 2,5,25,52 4.给出下列各组线段,其中成比例线段是(D).A.a=2cm ,b=4cm ,c=6cm ,d=8cmB.a=21cm ,b=41cm ,c=61cm ,d=81cm C.a=2cm ,b=3cm ,c=10cm ,d=25cmD.a=2cm ,b=5cm ,c=23cm ,d=15cm5.鄂尔多斯市成陵旅游区到响沙湾旅游区之间的距离为105km ,在一张比例尺为1∶2000000的交通旅游图上,它们之间的距离大约相当于(A).A.一根火柴的长度B.一支钢笔的长度C.一支铅笔的长度D.一根筷子的长度6.已知线段a=2cm ,b=(2-1)cm ,c=(2-2)cm ,则线段a ,b ,c 的第四比例项是2423 cm .7.C 是线段AB 上一点,BC=2AC ,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那么MN ∶BC= 43 . (第8题)8.在某地图册上,连结甲、乙、丙三地构成一个三角形,用刻度尺测得它们之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飞机从丙直飞甲的距离约为1290km ,那么飞机从丙绕道乙再到甲的空中飞行距离约是 3870 km .9.如图所示,在ABCD 中,AE ⊥BC 于点E ,AF ⊥CD 于点F.找出图中的一组比例线段,并说明理由.(第9题)【答案】∵S ABCD =BC ·AE=CD ·AF ,∴CD BC =AEAF . (第10题)10.如图所示,在△ABC 中,∠B=30°,∠C=45°.(1)求ACAB 的值. (2)求AB ∶AC ∶BC.(第10题答图)【答案】(1)如答图所示,作AD ⊥BC 于点D.在Rt △ABD 中,∵∠B=30°,∴AD=21AB,BD=3AD.在Rt △ADC 中,∵∠C=45°,∴AD=22AC,CD=AD.∴21AB=22AC.∴AC AB =2. (2)∵AB=2AD ,AC=2AD ,BD=3AD ,CD=AD ,∴BC=BD+CD=(3+1)AD.∴AB ∶AC ∶BC=2∶2∶(3+1).11.已知甲、乙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分别为1∶5000和1∶20000,如果甲图上A ,B 两地的距离与乙图上C ,D 两地的距离恰好相等,那么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与C ,D 两地的实际距离之比为(C).A.5∶2B.2∶5C.1∶4D.4∶112.如图所示为两把按不同比例尺进行刻度的直尺,每把直尺的刻度都是均匀的,已知两把直尺在刻度10处是对齐的,且上面的直尺在刻度15处与下面的直尺在刻度18处也刚好对齐,则上面直尺的刻度16与下面直尺对应的刻度是(C).(第12题)A.19.4B.19.5C.19.6D.19.713.如图所示,一张矩形纸片ABCD 的长AB=a ,宽BC=b ,E ,F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这张纸片沿直线EF 对折后,矩形AEFD 的长与宽之比等于矩形ABCD 的长与宽之比,则a ∶b 等于(A).(第13题) A. 2∶1 B.1∶2 C. 3∶1 D.1∶314.已知AB 是⊙O 的直径,C 是半圆的三等分点,则BC AC = 3或33 . 15.李老师从拉面的制作受到启发,设计了一个数学问题:如图所示,在数轴上截取从原点到1的对应线段AB ,对折后(点A 与B 重合)再均匀地拉成1个单位长度的线段,这一过程称为一次操作,在第一次操作后,原线段AB 上的41,43均变成21,21变成1.那么在线段AB 上的点中(点A ,B 除外),在第二次操作后,恰好被拉到与1重合的点所对应的数之和是 1 .(第15题)16.如图所示,C 是线段AB 上的点,D 是AB 延长线上的点,且AD ∶BD=3∶2,AB ∶AC=5∶3,AC=3.6,求AD 的长.(第16题)【答案】∵AB ∶AC=5∶3,AC=3.6,∴AB=6.∵AD ∶BD=3∶2,∴AB ∶AD=1∶3.∴AD=18.17.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BFE 都是矩形,AB=3,AD=6.5,BF=2.(1)求下列各线段的比:BC CD ,CF EF ,ABBF . (2)指出AB ,BC ,CF ,CD ,EF ,BF 这六条线段中的成比例线段(写一组即可).(第17题)【答案】(1)∵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ABFE 都是矩形,AB=3,AD=6.5,BF=2,∴CD=EF=AB=3,BC=AD=6.5,CF=BC-BF=4.5.∴BC CD =5.63=136,CF EF =5.43=32,AB BF =32. (2)成比例线段有CF EF =ABBF (答案不唯一).18.【娄底】若在比例尺为1∶67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我国南北的图上距离是82.09cm ,则我国南北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5500 km (结果精确到1km ).19.已知点P 在线段AB 上,且AP ∶BP=2∶3,则AB ∶PB= 5∶3 .20.在线段AB 上存在一点C ,满足AC ∶CB=CB ∶AB=k .(1)求k 的值.(2)如果三条线段a ,b ,c 满足a ∶b=b ∶c=k ,这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如果能,请指出三角形的形状;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第20题)【答案】(1)设AB=x,则CB=kx,AC=k 2x.∵AC+BC=AB ,∴k 2x+kx=x.∴k=251±-. ∵k >0,∴k=215-.(2)不能.理由如下:∵a ∶b=b ∶c=k ,∴b=kc=215-c,a=kb=⎪⎪⎭⎫ ⎝⎛-2152c=253- c.∴a+b=c.∴线段a ,b ,c 不能构成三角形.。

4.1.2 比例线段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4.1.2 比例线段 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

=

.




要点提醒
(1)求两条线段的比必须选定同一长度单位,但比值与
单位的大小无关.
(2)两条线段的长度都是正数,所以两条线段的比值总
是正数.
由右图我们还可以看到,线段OC与OC′
的比和线段AB与A′B′的比相等,也就是


=

.



一般地,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
第4章
4.1
相似三角形
比例线段
第2课时 比例线段
1
学习目标
2
课时导入
3
感悟新知
4
随堂检测
5
课堂小结
了解两条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
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并会判断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
了解比例尺的概念,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要提示:1.用方程思想寻找几何图形中四条线段成比例是常
用方法.
2.四条线段成比例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地图上的某两

设实际距离为s,则

=
台北 基隆



∴s=35×9000000=315000000(mm),
即s=315(km).
量得图中∠a=28°.
答:基隆市在高雄市的北偏东28°方向,
到高雄市的实际距离约为315 km.

台中
α
台南
高雄
比例尺 1∶9000000
练2 现在有一棵很高的古树,欲测出它的高度,但又不
长度之比.
(3)判:若这两个比值相等,则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
若这两个比值不相等,则这四条线段不是成比例线段.

4.1.2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4.1.2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如果dcb a =,那么ad=bc. 如果ad=bc ,那么dcb a =.注意:a ,b ,c ,d 都不为0.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复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引进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环节二:探究成比例线段 教师活动2:如图:有两条线段,AB 的长度是m ,CD 的长度是n ,线段AB 与CD 的比是多少?AB CD mnAB :CD =m :n 两条线段的比两条线段的长度的比叫做这两条线段的比.如图,线段OC=2,OC'=4,线段OC 与OC'的比是2:4=21 ,记作;21OC'OC = .21B'A'AB ,记作212:22的比是B',线段AB与A'22B',A'2线段AB ====通过计算上述两条线段的比,你能发现什么?线段OC 与OC'的比和线段AB 与A'B'的比相等, 也就是.B'A'AB OC'OC =四条线段a ,b ,c ,d 中,如果a 与b 的比等于c学生活动2:学生思考,求出线段AB 与CD 的比。

师生总结两条线段的比的定义。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什么叫成比例线段。

与d 的比,即dcb a =,那么这四条线段a ,b ,c ,d 叫作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例如,图中OC ,OC',AB ,A'B'是比例线段. 注意:求两条线段的比必须选定同一长度单位,但比值与单位的大小无关.活动意图说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成比例线段的定义,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体验教学再创造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科学精神。

环节三:例题讲解 教师活动3:如图,在Rt △ABC 中,CD 是斜边AB 上的高. 请找出一组比例线段,并说明理由.分析:根据 ad=bcdc b a =, 问题可转化为找出四条线段,使其中两条线段的乘积等于另两条线段的乘积.解:记Rt △ABC 的面积为S ,则 AC · BC=2S ,CD · AB=2S , ∴ AC · BC=CD · AB ,,BCAB CD AC =∴∴AC ,CD ,AB ,BC 是一组比例线段. 下图表示我国台湾省几个城市的位置关系,问基隆市在高雄市的哪一个方向?到高雄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学生活动3: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本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井桥位于虎丘剑池上方,建于南宋,为单孔拱桥,桥面由块大青石板铺就,高悬剑池上方十数米处,桥上有两个并列的圆孔,故名双井桥,向下望去可见清澈的池水,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站在桥面, 俯首看到碧水映出两边的崖壁和移动的游人。是虎丘着名的历史景观,游人必到之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虎丘山最引人兴趣的是众多的古迹和不老的传说。云岩寺塔---即虎丘塔是最着名的,一路上就能清晰的看见耸立于山顶的虎丘塔。此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公元601年),初建时是木塔,之后被毁。 现存所看到的虎丘塔是在后周乾佑八年重建的。塔系平面八角仿木结构,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木檐都遭到了毁坏。现存的塔身高度是47.5米,为八角仿木结构楼阁式七层砖塔,腰檐、平座、勾栏等全 用砖造,外檐斗拱用砖木混合结构,重达6000多吨。虽经多次整修,塔身虽是斑驳陆离,满目疮痍,是历经千年沧桑的象征。至于它的倾斜,现塔顶轴心向北偏东倾斜约2.34米,因塔基岩在山斜坡上, 当时填土厚薄不一,因而塔未建成已向东北方倾斜,近来已经过灌浆加固,部分塔身进行了修缮,但斜而不倒屹立千年,这是一个奇迹。。建造师查询 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从千人石上朝北望去,别有洞天原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后因年久,石面经风霜剥蚀,虎丘两字断落湮没。在明代万历年间,由一个名叫章仲玉的苏州刻石名 家照原样钩摹重刻。所以在苏州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谚语。而剑池是吴王阖闾墓葬,这已是无可疑问的了,历史上曾多次在剑池下发现即墓道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