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中国饭碗粮食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粮食安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就是国之大事。
几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
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法,如玉米的果穗中下部、高粱的果穗上部等。
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
我国水稻种植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量比高秆品种增加30%以上。
1986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15%-20%。
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的利用率。
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200-300℃,从而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2-4°,海拔提高1000-2000米。
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增产幅度可达30%-50%。
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乡也至关重要。
21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迅速,机械设备如深松机、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得到应用。
如卫星导航技术与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结合,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燥新收割的潮湿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的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实用类文本中国的粮食安全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日,在不少地方的倡议下,制止浪费成为商家和顾客的共识;宣扬大吃大喝、暴饮暴食的直摇不见了,推广绿色健康饮食理念的直播受到追捧;节约粮食和资源,杜绝任何形式的浪费,成为许多家庭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连日来,中央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得到全社会热烈响应,凝聚起崇俭抑奢、反对浪费的强大正能量。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也。
从“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严厉要求,到“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的令行禁止,再到“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的热情动员,国家高度重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生活习惯和饮食风尚不是小事,通过这个小切口,可以推动价值理念的大革新、经济活动的大升级,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以健康生活为目标,来一场饮食文化“绿色革命”,可谓正当其时。
让饮食文化简朴俭约起来。
《资治通鉴》里讲:“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苏轼感慨:“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廷寿之道。
”穷奢极欲、暴殄天物素为中国人所反对,物尽其用、利用厚生素为中国文化所提倡。
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传家宝”,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都不能丢。
当下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只有驰而不息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不断扭转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观念,清除未富先套、炫富竞奢的土壤,才能力成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让饮食文化绿色低碳起来。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指出:“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坚持人与自然和诺共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应成为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
我们必须把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融入日常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环保、可持续,戒除滥食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平衡的饮食陋习。
让饮食文化文明健康起来。
2023年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民以食为天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历史上中国人长期受到粮食问题困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近年来,中国不仅成功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更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粮食生产保持“17连丰”,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
目前,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4.4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样的伟大发展成就本身就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在实现粮食增收增产的同时,积极为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政府2021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作物生产、畜牧业水产养殖、农田水利、农产品加工等领域,中国向多个国家进行1500多项技术推广和示范,带动项目区平均增产40%—7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
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中国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把当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提高了很大一步。
同时,中国还推动国际社会加强政策协调,从全球层面提升粮农治理能力,推动各国在粮食减损、运输、检疫、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形成合理的国际规则,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国际粮食市场秩序。
(摘编自韩冰《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中国贡献》)材料二:众所周知,粮食供应链是由粮食种植、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组成的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关键时刻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的稳定供应。
对于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建设韧性强劲的粮食供应链,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还有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抗逆性和协同性持续增强,使得我国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和国际粮价持续上涨的冲击,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零饥饿”目标提供了有益借鉴。
实用类文本我国粮食问题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前两季的夏粮和早稻已丰收到手,分别比上年增产24.2亿斤、20.6亿斤,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预计比上年增加800万亩,丰收在望。
”农业农村部相关官员介绍说,2020年还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会有个好收成。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十三五”期间,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粮食连年丰收,产量持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刷新历史纪录,达到1327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超470公斤,持续高亍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道。
浓浓的科技范儿改变着农业,也增添了发展动力和活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均较2015年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地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
“十三五”期间,中国不断加强粮食储备应急管理,形成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政府储备和企业库存互为补充的粮食库存体系。
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特别是稻谷、小麦,这两大口粮的库存可满足全国居民1年的消费需求。
(摘编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9月30日)材料二: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洪涝灾害影响和国际粮价震荡传导,近期我国粮食市场运行出现阶段性波动,这一波动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粮价稳中有涨,品种间走势有所分化,不同环节价格波动有所差异。
7月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集贸市场均价为每百斤122.4元,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1.7%。
其中,稻谷价格涨幅最小,小麦次之,玉米价格涨幅较为明显,收购、批发环节粮价涨幅偏大。
实用类文本粮食安全染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要让制止餐饮浪费不流于一时一事的形式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广泛共识,进而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应该以一种全流程思维来检视那些已经习焉不察的习惯和做法,从而全方位改变浪费的惯性,挖掘各方潜力,堵住餐饮浪费的漏洞。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饭菜在端上桌以前就没有浪费了吗?有统计显示,为了尽可能保证每一天的餐食供应量,许多餐厅在原材料上的浪费率都达到惊人的30%左右。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经营者完全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客户数据库,甚至优化订餐流程,从而在备货环节尽可能减少食材的浪费。
商场超市同样是节约粮食的重要一环。
为了加速商品流通,很多商家都会采取“买得越多越便宜”的激励手段,并且推出相应的大包装。
同样是加速商品流通,比起简单粗暴地推出同一种食品的大包装,将不同食品搭配成促销组合,是不是更有利于杜绝浪费呢?商家甚至还可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推出一人食、二人世界、三口之家、祖孙三代等不同分量的组合套餐,通过制止餐饮浪费来倒逼很多环节上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没有感受到粮食短缺之虞,也应该认识到,节约粮食还事关保护地球环境。
当我们说节约粮食的时候,节约的不仅是粮食,还有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节约的意识内化于心,践行在日常生活的很多细节当中,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让节约粮食与美好生活并行不悖。
(摘编自邵岭《除了餐桌减量,制止餐饮浪费更需要全流程思维》)材料二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粮食外主要农产品稳步增长,居民食品来源日趋多样化。
自2013年以来,居民在其他食品方面的人均消费量已经明显超过在粮食或谷物方面的消费量,并呈现稳步增长趋势,而粮食或谷物的人均消费量继续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2018年,其他食品人均消费量比2013年增长了5.3%,而粮食和谷物人均消费量分别下降了14.5%和16.3%。
实用类文本杂交水稻袁隆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类⽂本杂交⽔稻袁隆平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阅读下⾯的⽂字,完成4~6题。
【材料⼀】1930年出⽣于北平,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作。
从1960年开始进⾏⽔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增产问题持续奋⽃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以“三系”配套的⽅法来利⽤⽔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袁隆平带领的湖南省⽔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正式宣布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此后,杂交⽔稻先在湖南推⼴,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稻平均亩产也⼀路“飙升”:1976年231公⽄、1984年358公⽄、1998年424公⽄……1996年,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稻超⾼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
⽬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800公⽄、900公⽄、1000公⽄和1100公⽄。
当被问及90岁⽣⽇愿望时,袁隆平⼜⼀次说起他的两个梦想:“⽲下乘凉梦”和“杂交⽔稻覆盖全球梦”。
前者是他真实的梦境,他曾梦见试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粱还⾼,穗⼦有扫帚那么长,⾕粒有花⽣⽶那么⼤,他和助⼿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梦想正随着不断⾼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出国门,为世界粮⾷安全作出贡献。
“全世界有⼀亿六千万公顷的稻⽥,如果其中⼀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可以多养活5亿⼈⼝。
”据了解,从1979年⾸次“⾛出”中国,杂交⽔稻在国外的种植⾯积已达700万公顷。
在新中国成⽴70周年来临之际,袁隆平成为8名“共和国勋章”颁授建议⼈选之⼀。
“这对我既是⿎舞也是鞭策,希望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层楼。
”升级为“90后”的袁隆平笑说,未来要健康快乐超百岁,就像超级稻攻关⼀样,不断超越新⽬标。
河南省洛阳市普通高中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测试卷(三)

绝密★启用前普高联考 2022——2023学年高三测评(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到琵琶演奏,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的生动描写。
查《全唐诗》,吟咏琵琶的诗作多达百首;据各种文献综合,当时琵琶乐曲数以百计,琵琶演奏家灿若群星。
于是有人认为,中国琵琶是唐人的一大创造。
此论谬矣。
琵琶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历来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是“琵琶出于弦毁”。
“弦毁”是秦汉时期的中原乐器,类似直颈琵琶。
东汉《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琵琶”:“琵琶”两字都采用“哭”作偏旁,从六书来说,这是一个形声字,“哭”表明其形是一种乐器,其声为“比”“巴”。
而“巴”之声,又是从东汉刘熙《释名·释乐器》中的一段话而来的,刘熙说,"批把",这是在马上弹拨的乐器,其技法,往前一弹叫"批",回手一拨叫“把”,所以这件乐器名“批把”,这是从演奏特点给乐器取名的。
“批把”谐音“琵琶”,于是“琵琶”便成为这种弹拨乐的称谓。
另一种观点认为琵琶是外域传来的乐器。
据说,古代的波斯国,有一种乐器叫“巴尔巴特”琴,它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来成为我国弹拨乐器的始祖。
持有此说的根据是《隋书·音乐志》中的一段文字记载:“曲项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最直观的证明是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反映了从魏晋北凉直到隋唐宋元长达10个朝代的艺术文化历史,壁画中琵琶的图像就出现了689次,其中既有外域的曲项琵琶,也有秦汉本土的直项琵琶,更有中外两种形制样式结合在一起的琵琶。
实用类文本国家粮食安全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木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卢取得历史性的“十六连丰”。
我国粮食产量从1982 年的3. 55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6. 61亿吨.增长87%。
今年以来,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但粮食及“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仍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夏粮产量达到2856亿斤,增产24. 2亿斤,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秋粮面积稳中有增。
在田作物长势良好,秋根丰收可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发挥好“三农”的压舱石作用,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保持经济持续复苏、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基础。
(摘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有删改)材料二:程国强指出,我们需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不断增强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的配置能力。
按照“主足国内适度进口”的粮食安全战略,探索实践“国内供给+进口补充”资源配置模式。
在立足国内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农业国际合作与经贸投资,“走出去”“引进来”。
(摘自《专家谈中国粮食安全:“走出去”和“引进来”》,2020年10月19日,有删政)材料三:虽然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但我国夏粮实现了增产,秋粮丰收可期,这对于我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争取全年经济发展好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粮食生产资源环境要素已绷得很紧,粮金安全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变化。
面对风险挑战,持续提升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解决好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越来越需要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
实施品种创新工程。
培育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新品种。
实施科技丰产战略.持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永平、加强科技成果应用,保护和提高现有耕地粮食生产潜能、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端牢“中国饭碗”,在今年有着特殊意义。
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对粮食生产、加工物流等造成一定影响,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也引发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经多方努力,夏粮迎来了十七连丰,给国家粮食安全、老百姓端牢饭碗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就要抓实眼前。
要严格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及时启动托市收购,同时大力抓好市场化收购,严查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农民“卖粮难”。
7月中下旬是夏玉米苗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防治,压实防
汛责任,落实防御措施,工作再加紧,措施再加力。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必须谋划长远。
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快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碗中装好粮,就要促绿色显“特色”,让绿色生“金色”。
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使消费者得实惠。
碗里装好粮,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疫情之下的农业生产中,植保无人机、线上农技“问诊”和农资购销发展迅速。
要以此为契机,让地理位置服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给粮食生产插上翅膀,加强农科人才培养,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
(摘编自新华社记者于文静《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安全》,2020年7月13日)
材料二:
有些土地需要祛除“病灶”。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对耕地利用造成影响。
近年来,华北地区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
河北省曲周县地处华北平原,属于地下水超采区。
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种粮大户王拥军今年种了200亩小麦,其中100亩是抗旱节水小麦品种。
“这100亩少浇了一遍水,就节水8000立方米,但产量却相当于普通高产小麦。
”王拥军说。
近年来,曲周县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县10个乡镇设立11个节水小麦示范方,引进17个抗旱节水小麦品种。
今年该县推广节水小麦9.2万亩,压减地下水开采400万立方米。
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境内滏阳河和支漳河的引水工程,可辐射灌溉面积5.1万亩。
邯山区水利局工程科科长于志信说,原来地下水灌溉的农田,土地有板结,现在使用“活水”灌溉,微量元素多了,土壤结构改良了。
河北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地下水超采治理不断深入,河北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土壤污染也是耕地的一大“病灶”。
针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对耕地的污染问题,近年来,黑龙江省启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
黑龙江省嫩江市伊拉哈镇的农民王全,闲暇之余就去田间捡农药瓶,然后送到固定回收点,每个农药瓶能换回0.1元。
嫩江市设了190 个固定回收点,遍布14 个乡镇。
2010 年以来,嫩江市财政累计投入回收、无害化处理资金700多万元,回收农药瓶超过3000万个,有效减少了土壤污染。
一些地方还通过种植绿肥作物,让土壤更健康。
洞庭湖之滨的湖南省华容县种植绿肥作物紫云英,专门用于还田,改善土壤状况。
华容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吴建军介绍,华容县紫云英种植面积达20万亩,一亩紫云英可产鲜草2000公斤以上,含有机质10%以上,全县紫云英还田后,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摘编自新华社李凤双《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国加强耕地保护,推进“藏粮于地”》,2020年6月24日)
材料三:
盛夏,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豆田已经封垄。
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说,这大豆品种是“东生17”,正常年景亩产量可达400斤,蛋白含量在40%以上。
“东生系列”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自主研发培育,具有高产、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等特点,已成为黑龙江省内许多地区的主打品种。
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育种技术不断突破创新,玉米、大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持续提高。
第三代杂交水稻2019年10月首次测产取得亩产1046.3公斤的成绩,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试验面积增至万亩以上,2020年在全国推广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千万亩以上……在袁隆平等科研人员助推下,我国水稻良种培育不断创新,产量屡攀高峰。
在世界三大主粮中,杂交育种难度最大的小麦育种也在取得新突破。
在山西,历经40年钻研,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团队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品种。
专家组评价,该品种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为我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已完成关键环节科研攻关。
与此同时,团队又完成了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工作。
“第二代产品杂种优势更强,结实率更高。
”冯树英说。
不仅育好种,还要教农民种好粮。
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边昭镇的农田里,农民汤金鹤家玉米长势旺盛。
老汤家的农田是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教授崔金虎“帮种”的。
去年,崔金虎选用国内优质品种在90亩农田里开展试验,并教会农民科学的密植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经专家组测产,试验田每亩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产80.9%。
今年在崔金虎指导下,汤金鹤家采用新作业方式生产,高产增收在望。
一批批科研人员不懈奋力攀登,让中国粮用上中国“种”,让中国农民种好中国粮,不断夯实粮食安全之基。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网韦嘉维《中国碗装更多中国粮》,2020年7月28日)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保障粮食安全,抓好长远工作任务”的一项是(3分)()
A.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加快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努力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生产、加工物流等造成的影响,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C.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D.深人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加强农科人才培养,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科技支撑。
2.分析材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0年,地理位置服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等,在疫情之下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植保无人机、线上农技“问诊”和农资购销发展迅速。
B.河北省曲周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设立节水小麦示范方,引进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压减了地下水开采,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C.为了给土地补充营养,近年来,黑龙江省启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设立固定回收点上百个,投入回收、无害化处理资金上百万元。
D.湖南华容县紫云英种植面积达20万亩,一亩紫云英可产鲜草2000公斤以上,含有机质10%以上,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状况。
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自主研发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具有高产、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等特点,已成为全国的主打品种。
B.我国水稻良种培育不断创新,第三代杂交水稻已取得亩产1046.3公斤的成绩,耐盐碱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试验面积已增大。
C.山西冯树英团队已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品种,结实率高,推广后,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小麦单产。
D.2020年汤金鹤家玉米采用新作业方式生产,实现了高产增收。
试验田同样品种每亩比相邻最好的玉米田块增产80.9%。
4.疫情之下,面对风险挑战,如何端牢“中国饭碗”?请根据材料一进行概括。
(4 分)
5.结合材料二与材料三,谈谈怎样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
(6 分)
1.B 解析:B.“努力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生产、加工物流等造成的影响,关注国际粮食市场变动等外部因素”等属于抓好眼前工作任务,并非“长远工作任务”。
2.C 解析:C.这是“为受伤耕地祛病”,不是“为了给土地补充营养”。
3. B 解析:A项扩大了范围,原文为“已成为黑龙江省内许多地区的主打品种”。
C.“推广后,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小麦单产”与材料不符,原文为“该品种为我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已完成关键环节科研攻关”“完成了第二代‘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创制工作”。
D.原文为“汤金鹤家采用新作业方式生产,高产增收在望”。
崔金虎是选用国内优质品种在90亩农田里开展试验,不是采用“同样品种”。
4.(4分)①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抓实眼前;②必须谋划长远;③促绿色显“特色”,让绿色生“金色”;④充分发挥科技力量,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每点1分)
5.(6分)①改良土壤,祛除土地“病灶”,压减地下水超采,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对耕地的污染;②通过种植绿肥作物,让土壤更健康,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③藏粮于技,努力突破创新我国粮食作物育种技术,让中国粮用上中国“种”;④教农民种好粮,教会农民科学的密植播种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