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合集下载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1、端砚的鉴别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

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

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

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

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

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

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四):老坑(2)——石眼

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四):老坑(2)——石眼

手把手教你鉴别端砚(四):老坑(2)——石眼端砚是我国最难鉴定的观赏石种之一,历代文玩爱好者对其坑口、石品进行过无数次总结。

而近年端砚鉴赏书籍更是如雨后春笋。

但是,以单一坑口配图逐个介绍的形式,并没有解决人们对端砚鉴别的迷惑问题。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和外地朋友,缺乏实地、实物的接触经验积累,按图索骥简直如同隔靴搔痒,有时还蒙受经济损失。

为解决端砚的鉴赏问题,帮助端砚爱好者更直观学习端砚,避免经济损失。

文人端砚的代表人物林少勇先生以最直观的实物现时比对方法,讲述端砚坑口的石色、石品区别和鉴定要点;再从端砚的材料价值、设计理念、文化含量和技艺特点,讲述端砚的价值构成。

本期讲到最为著名、最为贵重的老坑砚石。

因老坑鉴别内容丰富,特别是石品多姿多彩,因此将分石色●石肉鉴别、石品鉴别等多期。

本期是砚石鉴定第四期,老坑鉴别第2期。

原创经典为你奉献概况老坑是端砚石中石质最好、影响最大、价值最大的砚坑,坑口位于西江羚羊峡东出口南岸约50米。

老坑砚石是含铁质的泥板岩,储量未有最权威的数据,但历代均小心翼翼开采,而至1999年封坑之时,所采之石开始偏红,万斤砚石中常常不到数件佳料,部分老石工认为储量已接近枯竭。

老坑砚石细腻幼滑,娇嫩密致,且石品丰富,自古千金难求。

因此,鉴别端砚石往往以老坑石为核心标杆,依次对比定论其它坑别的区别标准。

图1:老坑洞口位于西江羚羊峡东出口,距离南岸约50米处图2:70年代重开老坑前的旧洞图3:新中国重开老坑后的新洞入口,距离旧洞约20米。

图4:70年代开采老坑场景。

老坑石眼的鉴别石眼价值古来便有争议,盖因石眼主要作用在于装饰,而非下墨、发墨等实用之处。

但自古以来,石眼却一直又是最倾倒众生的端砚石品,也无可置疑地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古语“端砚贵有眼”便是佐证。

确实,石上有眼,睑、睛、瞳俱在,这本身已是一个勾引人好奇心的奇象,加上或青绿、或牙白的色彩,在紫蓝的砚石上夺目生辉,不愧是端砚最突出、最亮丽的石品花纹,这注定它的价值将跨越鱼脑冻、青花等石品,在现代审美及工艺雕刻价值取向中位列前茅。

鉴别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不能乱来,得从这3个方面入手

鉴别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不能乱来,得从这3个方面入手

鉴别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不能乱来,得从这3个方面入手众所周知,文玩的最初形式,就是文房用具之中,一些具有把玩乐趣的小物件,但是随着发展,才慢慢的变成今天的现状,但是归根结底,只有文房用具,才是真正的文玩,今天咱们就来说一种文房用具,笔墨纸砚中的砚。

了解砚台的玩家应该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名砚吧,分别是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市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山西新绛县和山东泗水的鲁柘澄泥砚,而其中,端砚算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一种了,从最早发现于唐武德年间的箕琪砚,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而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一,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甚至是权力拥有者的喜爱和推崇,时至今日,一些喜欢收藏的的文玩爱好者,对于端砚,那也是非常的重视的,这就导致市场上造假的端砚非常多,所以,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端砚的鉴别的三个方法。

一、看石色,古今不一不同时期的端砚的制作所用的石料的颜色不一样,所以在看一方端砚的时候,首先擦去表面的浮灰和风化层,然后看内部的石色,大概有三种颜色,第一种就是紫石,主要是老坑,坑仔岩或者麻子坑,宋坑等地开采的石料,算是端砚中最常见的一种。

第二种就是绿端石,是一种比较容易混淆的石料,因为是天然的青绿偏黄的颜色,非常漂亮,娇嫩,几乎无瑕疵,这与吉林的松花石和甘肃的洮河石很相似,所以非常容易混淆。

第三种颜色就是非常稀有的白端石,整体呈乳白色,上手细腻油润,很纯净,但是因为白端石的脆性比较大,非常难以雕刻,又因为后来白端石被禁止开采,所以现在市场上白端石的端砚非常少见。

二、看石眼,有眼成端因为制作端砚的石料在形成的最初期,掺进了含铁质的矿物质或者黏土,然后被包裹,会形成不同颜色的壶,而制作成端砚之后,就会在表面形成石眼,而看石眼,也是鉴别端砚的一个方法,正所谓,无眼不成端嘛。

端砚的石眼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种:鸲鹆眼,眼型与八哥的眼睛非常相似,通体呈青绿色,有偏黄的色调参杂其中。

鹦哥眼,顾名思义,与鹦鹉的眼睛有些许的类似,整体呈黄黑相间的孔状晕染状,是端砚石眼中的上品。

端砚的鉴1

端砚的鉴1

端砚的鉴别从现在的市场行情来看,端砚行业近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全国各地购买端砚、送礼、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购买端砚的人并不真正认识端砚,那么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怎样去辨别这块端砚的质量呢?以下就是几种辨别的方法:一、坑别的辨别:端砚常见的有十几个坑种,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这三个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大名坑。

首先从石色去辨别,老坑以石肉为准(注:何为石肉?老坑石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称为顶石,中层称为石肉,下层称为底板,所以中层的石质是最好的,称为石肉,厚约20至30cm左右),石色紫中带蓝是最好的,在阳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为明显突出;其次是紫带青和紫带赤也是好料,如果用其它坑石互相对照就更为明显。

麻子坑石色紫中带青,特别水岩麻子坑带有天青冻是最为名贵的,石质滋润、细腻。

坑仔岩紫中带赤,以上三大名坑有“紫玉”等美誉。

二、从石声去辨别:将一件石料或成品放在五只手指之上,而另一只手轻轻弹击砚石,如果发出的声音是泥声或木声,这件石料九成是端溪水一带出产,端砚最好的石就在这里出产;如果敲出“当当响”或很强烈的金属声这就是斧柯东一带出产的砚石,石质较为次之。

声音木声,变质泥和水云母就特别明显,石质且柔软细腻;反之声音越响,含沙量较多的矿物质越多,微粒则越粗。

三、看石品花纹:这是一件较为抽象的东西,在书本上较为难学,最好能通过实物作解释比较,这样才容易上手。

因为石品花纹有很多种,最为名贵的有:鱼脑冻、冰纹冻、浮云冻、蕉叶白、青花、天青、石眼、玫瑰紫,如果老坑石有以上特征,那是难得可贵的,金银线、火捺、翡翠斑较为次之,麻子坑和坑仔岩以优美的鸲鹆石眼为代表,石眼多而贵,石眼圆而大,石眼有睛而且眼晕多是最好的,颜色有青绿色、象牙色、黄色等。

一般选购端砚先由质开始,好的端砚石质可永远保值,而工艺则可按各人的喜好去选择,山、水、人物、花、鸟、松、鱼等。

一件端砚先要看墨堂,纯净无瑕,用手按摸是否细腻、润滑,呵气即湿。

在收藏角度上当然要选名坑砚名(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其次是白线岩、宣德岩、梅花坑、宋坑、斧柯东等,有些石品花纹奇特而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的似动物、形象、山水、人物等,都可列入收藏范围,石品花纹越丰富它的价值相对越高。

端砚收藏与鉴赏的方法

端砚收藏与鉴赏的方法

端砚收藏与鉴赏的方法端砚最初纯粹是书写的工具,并非一早就成为收藏品。

因端砚发墨殊快、研墨不滞、出墨细滑、墨不损毫,深得书写者喜爱。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端砚收藏与鉴赏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端砚收藏与鉴赏的方法端砚作品有别于其他工艺美术品,它的材料已经决定了作品的唯一性。

选购收藏端砚工艺美术作品,综合起来应考虑四方面因素:1.端砚砚石石质;2.作品作者;3.作品的雕刻工艺;4.作品创作意境、文化内涵等创意。

这四个因素选购收藏的准则,该观点在本书作者与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先生就端砚收藏问题进行多次研讨的结论,得到他的一致赞同,认为收藏家应按上述四个准则进行选购收藏端砚。

端砚砚石石质:端砚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主要是因为石质比其他石砚好。

因此,挑选端砚时,首先是看端砚的石质。

看石质首先要看砚堂,无论出自端溪哪个坑洞,砚堂石质一要纯净无瑕,二要滋润细腻,三要石品丰富。

除了凭视觉去分辨外,还要用手去感觉,即用手背来回抚摩,然后用掌心按在砚堂上停留几秒,好的端石会有一阵清凉的感觉。

掌心按处则有小片水汽,此为滋润。

故古人称端溪老坑可以“呵气研墨”,虽然有些夸张,但由此也可见端砚石质的特点。

作品作者:作品作者的素质及其综合水平,是决定着作品优秀成败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收藏价值。

一位优秀的工艺美术师(家)必须具备:1.好的思想品格和人格魅力,才创作出感染和打动读者心灵的好作品;2.精湛的雕刻技艺,精湛的雕刻技艺是创作作品的基础和前提;3.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选购收藏端砚作品首选优秀的工艺美术师(家)的作品。

雕刻工艺:端砚作为工艺美术作品,雕刻工艺,决定作品优劣。

砚刻和其他石刻的区别,即石刻是以欣赏和摆设为主的工艺品,而端砚作品除了有砚刻的共性外,必须具体体现出研墨功能的实用性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应有端砚的文化艺术特色和端砚作者的个性风格。

作品创作意境、文化内涵等创意:作为艺术作品创作意境、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等是作品的灵魂。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玉、紫云、紫英之美称。

端砚石质细腻、石品绚丽、易发墨且贮水不耗,因赏用兼优,被誉为群砚之首。

端石千金猴王砚砚长25.5厘米、宽17.6厘米、厚2.7厘米,端溪老坑大西洞石。

石色紫蓝,石质细腻,石品花纹绚丽。

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

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

砚右侧镌隶书铭文:『千金猴王砚。

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

』砚左侧镌隶书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郭家曾为宫廷制作贡砚,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

此砚石奇、工巧、身世传奇,是传说中的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端石桐叶砚清代(1644-1911年)初期老坑石。

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琚而匪报。

远叟。

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

秀水朱氏珍藏(印)。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

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

著《曝书亭集》。

端石锄云砚清康熙(1662-1722年)麻子坑石。

砚额刻『锄云』二字。

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1720年)长至黄任。

黄(印)。

任(印)。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

精五七言近体诗。

有砚癖,藏砚大家,自号十研先生。

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

著《秋江集》,多咏砚诗。

端石仿古纹砚清乾隆(1736-1795年)初期麻子坑石。

麻子坑石与老坑石、坑仔岩石并称为端溪三大名坑,非常名贵。

砚刻仿古纹饰,雕工精细,一丝不苟,体现出清中期高超的砚雕水平。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1、端砚的鉴别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

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

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

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

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

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

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之石品与花纹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之石品与花纹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二)端砚的石品花纹砚石的主要矿物,掺杂着其它矿物,在砚上呈现不同硬度、颜色、形状,端砚欣赏称为石品花纹,或简称石品,它是验明正身的佐证,由石品的特征鉴别坑口,再综合石质、石色、手感、石声、研墨效果等等因素,透视砚石的内在美,品评一方砚的优劣。

(一)六大名品石品花纹以色调柔美含蓄、形态优美者为上品,杂乱无章、色泽枯黄者为下品。

本单元从实用观点出发,归纳出最能展现端砚风华的六大名品,依序为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冰纹冻、石眼等。

第一品天青端砚中,素净无瑕泛蓝一片,端砚欣赏称为天青,又分深青与浅青,特征如暗夜晴空。

以宝蓝一片、莹洁通透的深青为佳。

天青中常有鱼脑冻,精彩者如蓝天白云。

偶有细微的蚁脚青花、微尘青花隐身其中。

历来评端砚石色,以天青为贵。

有天青的部位,石质纯净、致密、坚实,有“下墨快、发墨好”的优点,是集实用与观赏优点于一身的名品。

天青常出现于三大名坑。

老坑天青偏蓝,佳者呈现一种通透、立体的效果。

坑仔岩天青,佳者近似老坑,而以浅青居多。

麻子坑天青微偏绿,质地细润,调均匀,但没有老坑天青的通透感。

(见图1)该砚石质纯净、细润,宽阔的砚堂隐隐可见“天青”,中有鱼脑冻(碎冻),有一种立体的效果。

第二品鱼脑冻端砚石品中的鱼脑冻,应与鱼脑有关。

真实的鱼脑冻呈半透明状,有一种通透的效果,透是鱼脑冻的基本特征。

鱼脑冻颜色又以洁白莹润者为佳,在砚上呈丝绢光泽、脂肪光泽。

鱼脑冻的形态呈不规则状,最具代表的是浮云冻,状如天上浮云,如出现于蔚蓝一片的天青中,如蓝天白云,令人激赏!散碎的鱼脑冻称碎冻,如米粒般大小的则称碎米冻。

还有一种稀薄的鱼脑冻,它的特征不明显,如轻纱,如薄雾,又如一缕轻烟,端砚欣赏称之为“荡”,取其淡荡之意。

鱼脑冻常出现于三大名坑,有冻岩、凵罗蕉偶而有之,其它坑口则少见。

鱼脑冻是青紫色系的专利,所以绿端、白端、宋坑没有鱼脑冻。

因砚石基底的不同,鱼脑冻的颜色也有变化。

一般而言,老坑鱼脑冻介于浅灰、灰白之间,色调柔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的鉴别和欣赏1端砚的鉴别端砚名坑众多,常见亦有十多个,开采的坑洞随着时间的伸延,有的坑洞砚石逐渐稀少,甚至枯竭,或塌方淤塞,无开采价值;亦有些是新开发的坑洞,近些年在沙浦、典水、洮溪一带发现和开采出大批砚石(还未给予它们正名,只统称沙浦石);因此要准确地分辨那个坑洞的端石,恐怕也不容易,历史上就有以广东恩平的茶坑石冒充端砚石的事。

清梁绍壬撰《两般秋雨盦随笔》说:端砚之辨最难,非生长斯土悉心穷究者不能知也。

”鉴别端砚可以说是一门科学,因为要有各方面知识做基础;同时又是一门技术,因为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好能掌握开采各坑砚石及刻制端砚技术的实践,而多年、多比较、多分析是最重要的。

就以端砚的镶眼、贴眼来说,古人亦偶尔会在端砚上镶嵌石眼,以掩盖瑕疵,且技术高超,做得天衣无缝。

现在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用镶嵌石眼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甚至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这种人为的强求性的加工”不仅达不到艺术效果,时间长了更得不到经济效益,反之损害了端砚的声誉。

要鉴别不会很难,首先要知道端砚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的区别。

如坑仔岩石眼多为圆形的鸡公眼或绿豆眼,颗粒不大,以米黄色为多,或奶黄偏白,偶有翠绿色偏蓝的;麻子坑的佳眼圆正,晶莹、翠绿,作数重晕,多为鸲鹆眼,值得注意的是,麻子坑的石眼是顺着石的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的生长也是右斜,其余类推,而镶眼或贴眼者往往于此暴露破绽;老坑口石眼不多,其色泽比麻子坑石眼要浅淡一些,偶然也有翠绿圆正的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

其次,就镶眼或贴眼的技术来说,今人远比不上古人,经常放错方向和位置,或者张冠李戴,如把麻子坑石眼贴到坑仔岩上,把坑仔岩石眼贴在老坑上。

如果掌握各坑砚石眼的特征,就不难辨别出其真伪了。

当然,光凭实践也不行,有时一些制砚名手也会把砚石搞错。

以端砚中的绿端来说,本来是最容易辨别的,但制砚的绿石不是只有绿端,甘肃的洮河石砚、吉林的松花石砚、宁夏的贺兰砚、安徽祁门的一种淡绿石砚、广东恩平也有一种绿石,从色泽来看它们之间非常相似,以致清初的琢砚名手金殿也错把绿端看作松花砚。

此事在清孔尚任《亨金薄》中曾记载:慈仁寺廓下购得绿端砚,式甚古雅,质尤细润,旁镌绿玉馆家珍'又刻孟端氏'盖九龙山人王绂物也。

宋时为玉堂新样,王介甫诗云:玉堂新制世争传,称以蛮溪绿石镌'或即此耳。

金殿扬辨是辽东松花江石,较绿豆端色尤旧润。

殿扬琢砚名手,供奉内廷,制松花石砚甚颗,予得一小者,名曰春波不啻'径寸之珠矣。

”孔尚任所提到的王绂,是明初人,当时根本没有松花石砚,金殿扬虽是内廷琢砚名手,但因对松花石砚不了解,同时对绿端及松花石的特征没有认真比较和分析,故把绿端误认为松花石砚。

绿端与松花石是颇为相似的,吉林松花石在乾隆时就常被人誉为绿端石,《盛京通志》记载:绿端石出宁古塔诸河边”。

绿端石是因产于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为何会弄到黑龙江宁安县的宁古塔河边?原来松花石的产地正是清祖的发祥地,所以为清王朝赏识。

据《吉林通志》记述:宁古塔为国家发祥地,犹姬周后稷始封邰,山川深阴,形势完固。

”这可以说是人为造成的混淆,在鉴别端砚时亦要注意。

要鉴别是否端砚,首先是看石色;要鉴别是出自那个砚坑的端砚,还是要看石色。

端砚石的光泽和滋润是别的砚石不可能有的,这是端砚石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端石的色泽也是相当复杂的,甚至同一坑洞的砚石,在不同年代开采出来的,颜色也不尽相同。

所以除了看石色之外,还是听石的声音,即用手指或木条扣砚石所发出的声音,这种石声”也可以帮助我们鉴别端砚。

鉴别端砚的类别要有重点,最重要是懂得鉴别老坑砚石,因为老坑是端石中最名贵的砚石,也是最难开采的砚石,所以出现的冒牌货又是最多;其次是麻子坑,麻子坑也是名贵品种之一,加上洞口较多,变化较大,故亦容易给人钻空子。

为此,在鉴别和鉴赏端砚这个问题上,分别谈谈石色和石声。

(1)端溪砚的石色:端砚的石色乍看比较单一,但用水湿石仔细审视,色彩颇为复杂,有些佳石甚至色彩丰富层次分明,加上端溪砚石名坑众多,色泽不尽相同,同时石色与石质的优劣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石质的优劣,发墨的好坏,又往往可以通过石色反映出来,还可以从石色鉴别是否端溪石,或辨别端溪石的坑洞出处,因此,石色是鉴别端砚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端溪石的色泽和色素是怎样的?前人经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紫色的。

故古人曾有端石尚紫,淄石尚黑”之说,而且认为端石紫色最好,最为名贵。

宋叶樾的《端溪砚谱》有这样的记述:石性贵润,色贵青紫;干则灰苍色,润则青紫色。

”明周天球在他的端溪砚镌上:“••…色以紫贵,而汝色则苍。

”因此古人往往把名贵的端砚称之为紫石砚”,或把紫石砚”作为端砚的美称。

唐诗人李贺有赞美端砚的诗篇《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句;唐刘禹锡有《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的诗篇;他们在诗作中均称端砚为紫石砚”。

宋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谈到端砚石色云:世之论端溪者,唯贵紫色,而不知下岩旧坑唯有漆黑青花二种。

”又:端溪中岩旧坑,石色紫如新嫩肝,细润如玉。

”还觉得不够完美,干脆把优质的端砚美其名为紫玉英”或紫石英”,如唐皮日休诗有:微润将融紫石英”;宋文同有砚有紫石英” ••…古人对端砚石的形容和赞美,都离不开紫色”,其实并不那么准确和具体,端砚石色也并非那样单纯,而且端溪各坑砚石色泽都有差异。

清朱竹垞在《说砚》也谈到端砚石色的差异:上岩者质纯而艳,微紫;中岩者质润而凝,色渐青;下岩者质淡而细,色近白……”。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构成砚石的岩石成分有所差异,致使端溪各坑砚石色泽有所异同,这是合乎情理的。

端溪砚石总的色调是紫色,这与古人的说法是一致的。

分辨端砚石色,要以水湿石(最好是沉水观之)才能看得清楚,比如一方优质的老坑砚石湿水之后,就会发现在紫蓝色的基调上色彩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其色彩好象从砚石里透出来的,给人一种内在的沉实、凝重、浑重的感觉;麻子坑的色泽基本上具有老坑砚石的特征,但麻子坑的色调要比老坑轻些,还有清晰的层次,有块状条纹(一般是斜纹,且底板与石肉间隔明显);坑仔岩则偏紫微带赤色,色彩就没有老坑砚石那样丰富多彩;古塔岩砚石则是紫中带微红,红得油润、凝重。

总之,除了绿端石色是翠绿色或翠绿带土黄之外,端溪各坑砚石的基调为紫色,其中有的紫偏蓝、有的紫偏青、有的紫偏红或紫带赤,稍带天蓝,略带天青、青黄、苍灰,有微带褐(如有眼宋坑,即蕉园坑和梅花坑),有浅绿、深紫……另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采石时代和石层走向的不同,即便是同一坑洞所出的砚石,它的色泽也不完全相同。

不仅如此,同一坑洞、同时开采,由于石脉走向或采石工作面不同,其砚石色泽也稍有差别。

如同样是老坑砚石,就有大西洞和水归洞之别,还有明代开采的与清末开采的也有差异,麻子坑亦如是,有旱坑和水坑之分。

这样的原因很多,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和端砚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有内在的联系。

据了解,唐宋时期所采的端溪砚石,绝大多数为深紫色,故人们评价端石总认为色贵青紫”,而以灰苍色为下品。

又如老坑采挖至明代则有大西洞和水归洞之分,其石色就不能以紫为贵了,它以紫蓝色为基调,俗称宝蓝,夹有青黑色、紫红色、苍白色,在紫蓝的基调上色彩越多,越丰富就越名贵。

石眼的颜色,固然各坑洞有差别,但同一砚坑各段砚石的石眼颜色亦有不同,甚至在同一块砚石眼出现的几颗石眼的色泽也会有别。

此外,要准确分辨端石色泽最好是利用自然光,在室内靠近窗户处观察,因为在阳光下或曝光灯下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端溪砚石除了以紫色”为基调的各坑砚石外,还有以翠绿色为主调的绿端,以及以白色为主色调的白端。

绿端在端砚中是少数,在古砚中也不多见,但在端砚中有一定的位置。

宋欧阳修《庐陵集》有端溪绿端枕诗;清纪晓岗对绿端有很高的议价,他在其绿端砚中镌刻上: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

”(如图拓片)白端更是极少数的,这几十年来甚少开采和刻制,我认为是由于它不太适合研墨,大都以白端来研磨绘画所需的朱砂、石绿、白铅(锌)粉等颜料之用。

除白端外,还有所谓黑端,就更为少见了,黑端不是涂上黑墨的端石,而是端石的一个品种,古时候曾发现过,现在已不大存在了。

(2)、端溪砚的石声:鉴别端砚石质的优劣,不仅要察看其色,还要细听其声,就是说要细心辨别石声”。

敲击物体肯定会发出声音,端砚石当然也不例外,古人对此往往不以为然,认为端石扣之无声”为佳。

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中对端砚石声的看法是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张海鹏的《砚史》认为: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又石细,扣之清越……石嫩,甚者如泥无声”;《端溪砚史》指出: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

木声拍拍然,金声珰珰然,瓦声玲玲然。

老坑皆作木声,麻子坑佳者亦然,余则否。

盖石润则声沉,石燥则声浮,清越以长如泗滨之磬者,弗良也。

”其意即石质差者扣之发瓦声和金属声;石质优,细腻、娇嫩者扣之则无声或发木声和泥声。

说扣击端砚石无声不大符合情理,本来端砚石是石质,扣击时应发现清越的石声,实际却非如此,才使人感到奇异,有人甚至认为端砚石开采时在水中是软的,采出来后才逐渐就硬,是邃古之时纯泥凝结地中(成砚石),至人得之琢之砚”所以扣击端砚石发出的不是石声而几泥声。

声音大致分为金属声和非金属声,非金属声即木声或泥声,此外还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清越与沉闷之分。

扣击端溪老坑以及优质的麻子坑、坑仔岩发出木声或泥声,而宋坑、梅花坑、绿端、朝天岩、白线岩、二格青,扣击时发出的声音带铿锵之声,即是石声,更细切一点,各坑砚石所发声音亦不尽相同,这与砚石质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老坑所以叩之无声,磨墨亦无声”是因为它的石质极其细腻,岩石成分主要由水云母类和粘土矿物组成,泥质占很大的比重,其颗粒细小,分布均匀,使砚石质地柔和,故叩击时发木声或泥声。

更确切地分辨,老坑砚石所发的木声是湿木之声,麻子坑、坑仔岩和古塔等则如干木之声。

古人称端砚无声” 木声”或泥声”是指优质砚材之声,至于磨墨亦无声”,还须取决于墨,即使是徽墨也要优质油烟或超漆烟墨,除了墨和砚,还有人的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所谓磨墨亦无声”的效果。

(3)、端砚的手感:选择端砚时用手抚摩砚石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砚堂部位,用手心轻按砚堂,慢慢抚摩至砚池,如果是佳石,其手感细腻滋润,有抚摩婴儿肌肤的感觉。

现在大部分的端砚在成品后上腊(即将砚石加热上腊),加强外观美感和掩盖瑕疵,但砚堂是不能上腊的,否则就影响研墨和鉴赏。

2、端砚雕刻的鉴赏鉴赏端砚,其雕刻艺术是非常重要的鉴赏部分。

(1 )继承和发扬传统我想首先要看它是否继承和发扬端砚雕刻艺术的优良传统,是否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我们知道,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是在不同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的端砚,也有它自己的历史和特点,有它的诞生、演变和发展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