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安大观楼导游词

合集下载

美丽的大观楼

美丽的大观楼

美丽的大观楼
我美丽的故乡——高安,历史悠久、山川秀美。

这里有被誉为清代三朝的“帝师元老”朱轼的陵园,有岳飞点将台;有旅游胜地——凤凰湖……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伫立在锦江河畔的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锦江北岸,市人民政府正前方。

高安大观楼始建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年间,明万历年中期,更名为锦水奇观楼,清嘉庆二十年重修后,再次更名为大观楼。

在桥上俯瞰大观楼,它前俯锦江和浮桥,后倚市政府大院,颇具明清建筑特有的风貌。

来到大观楼前,看见有两座石狮子,像卫兵一样,保护大观楼。

中间一层的正中央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大观楼”三个大字。

整幢楼是由60根红色的柱子支撑起。

楼檐上面雕刻的龙凤纹,松竹梅纹、花鸟草木等栩栩如生。

再缓缓走近看它,层层的檐宇,曲折的回廊,清丽的格窗,无不给游人以古朴幽雅的情趣。

那高翘的飞檐宛如一只临空欲飞的大鸟,气势既磅礴又显得庄重典雅。

登上大观楼,凭栏远眺,前面是繁华的市区中心,高楼林立,一幅现代风味的城市图画。

高安大观楼下江水如带,缓缓向东流去。

大观楼是高安的一处壮丽景观,你想去看看吗?。

介绍高安市的某一个地方,的作文

介绍高安市的某一个地方,的作文

介绍高安市的某一个地方,的作文
《游大观楼》
嘿,今天我要给你介绍介绍咱高安市一个特别好玩的地儿——大观楼。

每次我走到大观楼附近啊,远远就看见那古色古香的建筑耸立在那儿。

有一回,我和朋友专门去那儿玩。

一到大观楼下,就感觉自己好像穿越了一样。

那楼啊,可气派了,高大气派的门庭,上面还有精美的雕花呢。

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去,里面可宽敞啦。

四周的墙壁上还有好多的字画,咱也看不太懂,但就是觉得很有文化气息。

然后我们顺着楼梯往上爬,那楼梯走起来嘎吱嘎吱响,感觉特别有韵味。

到了楼上,哇,视野一下子就开阔了,能看到远处的街道和来来往往的人群。

我们就趴在栏杆上,看着下面的一切,还一边打趣着说这要是在古代,咱是不是也算是文人墨客在这欣赏美景啦。

在大观楼里,仿佛时间都变慢了。

我们在里面东看看西瞧瞧,还想象着以前的人在这里都干些什么呢。

一直玩到太阳都快落山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走的时候还一步三回头,真的是太喜欢这个地方啦。

以后啊,我肯定还会经常去大观楼逛逛,去感受那份独特的历史韵味和悠闲自在。

这里就是高安市的一颗明珠,等你来发现它的美哟!。

江西高安大观楼导游词

江西高安大观楼导游词

江西高安大观楼导游词各位朋友,大伙儿好!今天我要带大伙儿参观的是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大观楼,原名锦水奇观楼,也算是高安古郡城的谯楼,古有“负山面江、胜概甚伟”之称。

它座降在高安市城锦江北岸,如今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方。

谯楼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原楼匾题“宋祀源流”。

在元代兵祸中被焚毁。

明朝万历中叶知县田一甲按明代风格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之大观也”之意改名为大观楼,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东风楼”,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复原名“大观楼”,向来沿袭至今。

这座楼在抗日战争阶段被日机炸毁,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县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冬(1946)进行了简易修复,解放后,于1963年9月由高安县人民检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复,2000--2002年为恢复大观楼原貌,又筹资500余万元重建。

现大观楼三层,高20余米,宽16米,长60米。

重檐高挑,金黄色琉璃顶,缀饰华丽,屹立江畔,雄伟壮观,是高安市闻名的八景之首。

登临楼台,可俯瞰全城,高安体面美景,尽收眼底。

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北宋大文豪苏辙“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诗:“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归,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江来”。

明代闻名史学家陈邦瞻也曾游此楼留下“人烟双合市,春树万家深”的诗赞。

明代诗人邹师鲁亦有诗云:“相传此地有丹雷,锦练长虹锁断舟,灯火万家环两雉,楼台千蜃映中流......”。

明朝诗人熊茂松诗:“万井弦歌环卧阁,千家烟火入登楼”的赞句。

1946年国民党高安县县长龙起凤(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闻名书法家)题书“大观楼”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曾书“大观楼”匾。

1986年中国闻名书法家黄天壁再书“大观楼”匾。

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又书“大观楼”匾。

大观楼导游词(精选19篇)

大观楼导游词(精选19篇)

大观楼导游词(精选19篇)大观楼篇1昆明大观楼,又称近华浦,在昆明城西南,濒临滇池草海北滨。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重建大观楼记》载:“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称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华,因其近太华而名。

”近华浦开拓于何时,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南纪要》载:“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积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

周五里,蒲藻常青,为游赏之胜。

”万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遗》一书中说: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个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长青,人多泛舟,俗呼为草海子。

中有黔国莲池,匾曰水云乡。

”证实了滨临近华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称西湖,明代世袭黔国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乡莲池。

何时开挖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创建重建大观楼碑记》载:“国朝,以吴三桂为平西王镇滇,乃由近华浦东向会城,开挖一河,计长十里有奇,曰运粮河,复于会城小西门外里许,开一塘,曰篆塘。

塘之前建盖仓廒,粮船由滇海进运河,直抵篆塘,粮米入仓甚为便捷也。

由是迤西州县沿海一带,官商客旅楫楫而来,帆帆而去,荟萃于篆塘,称巨津焉。

”其实,清初吴三桂疏浚运粮河之前,这条河可以通船却是事实,明崇祯年间徐霞客《游太华寺山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夹水。

十里田尽,萑苇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

”关于楚僧乾印和尚创建观音寺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记》称:“前明有楚僧卓锡于此,结茅讲经……”说的是明代。

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载:“观音寺在城西近华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创庵一区,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这里明确说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清道光戴絅孙《昆明县志》载:“近华浦为观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

清同治五年(1866年)马如龙的《重建大观楼记》载:“其地在清康熙时,为楚僧乾印结茅讲经处,未尝有楼也”。

介绍云南大观楼的导游词范文

介绍云南大观楼的导游词范文

介绍云南大观楼的导游词范文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云南,今天我将带领大家一同游览闻名遐迩的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大观路 284 号,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 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名胜古迹。

咱们先来说说这大观楼的建筑风格。

它是一座三重檐琉璃戗角木结构建筑,整体造型既古朴典雅,又不失大气恢宏。

那飞檐翘角,犹如展翅欲飞的鸟儿,给人一种灵动之美。

而那朱红色的柱子和门窗,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显得熠熠生辉。

走进大观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气势磅礴的长联。

这长联可是大观楼的一大亮点,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

它由清代孙髯翁所作,全联共 180 个字,上联写滇池及周边风光,下联叙云南历史,对仗工整,意境高远。

站在长联之前,细细品味其中的韵味,仿佛能穿越时空,领略到当年的风云变幻。

从大观楼向外眺望,那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眼前是烟波浩渺的滇池,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涟漪。

远处的西山犹如一位侧卧的美人,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蓝天白云下,滇池边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说起滇池,它可是云南的一颗璀璨明珠。

滇池又称昆明湖,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

这里不仅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也是昆明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人们纷纷来到滇池边,或是漫步赏景,或是乘船游湖,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大观楼周边还有着许多美丽的园林景观。

园中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小径蜿蜒曲折,花草树木争奇斗艳。

每到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竞相绽放,形成一片花的海洋;夏天,绿树成荫,给人们带来丝丝清凉;秋天,金黄的银杏叶和火红的枫叶交相辉映,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冬天,梅花傲雪绽放,散发着阵阵清香。

在大观楼的历史长河中,它也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

但经过多次修缮和保护,如今依然屹立不倒,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魅力。

这里不仅是游客们喜爱的旅游胜地,也是昆明的一张文化名片。

游客朋友们,咱们再往前走,就能看到大观楼内的一些展览。

云南大观楼的导游词

云南大观楼的导游词

云南大观楼的导游词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云南大观楼,我将为大家带领参观游览。

云南大观楼,又称“滇池十二景之一”,位于美丽的滇池畔,是云南省昆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云南省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大楼高约27.24米,前檐向外曲折伸出20米,整个楼体呈八角形状,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进入大观楼,我们首先来到一楼的太和殿。

太和殿是大观楼的大殿,也是整座楼的制高点。

殿内宽敞明亮,红色的地板与金色的梁柱相映成趣,犹如步入古代宫殿。

殿内陈列着云南各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品,包括绘画、雕塑、刺绣等。

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还让我们更加了解云南的历史和人文。

从太和殿出来,我们来到二楼的八角长廊。

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滇池的美景,还可以俯瞰整个大观楼和周边的风景。

八角长廊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庭院之间凭栏观景,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

这里还有许多摄影爱好者喜欢来此拍摄滇池的风光,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分,金色的阳光洒在滇池上,景色美不胜收。

沿着八角长廊往前走,我们来到三楼的“湖光山色”展览区。

这里展示了滇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景还原的方式,让游客深入了解滇池的历史、地理、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这里还有一些互动展览,让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增加参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走过“湖光山色”展览区,我们来到四楼的“滇池神话”展览区。

这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让游客感受滇池神话故事的魅力和神奇。

这里有丰富的影像资料、雕塑、音乐等展示,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滇池的神话故事中。

最后,我们来到五楼的“滇池之魂”展览区。

这里主要展示滇池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滇池是我国最为美丽的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云南重要的水资源,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对于云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通过视频、图片等展示,让游客了解滇池的环境问题,并提倡环保理念。

云南大观楼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传承历史文化、展示云南风貌的文化交流平台。

大观楼导游词(通用16篇)

大观楼导游词(通用16篇)

大观楼导游词(通用16篇)大观楼篇1各位朋友,丽江虽然地处偏僻,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五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此生息。

从新石器、青铜器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丽江是云南古人类的摇篮之一。

丽江地区开发较早,公元前120xx年西汉即设遂久县管辖,元初设置云南37路之一的丽江路,“丽江”一名从此开始。

元代至清初的470年间,丽江是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区域中心。

如今的丽江县,是中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也是丽江地区最大的一个县,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约36万,其中纳西族占55%。

纳西族源于中国古代南迁的氐羌族群,居住在以丽江为中心的滇川藏交界处,总人口约有30万,而丽江县有20万,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7%。

纳西族人口不多,分布不广,然而却以古老而丰富的民族文化著称,有人说它是小民族创造大文化。

纳西族最为著名的文化特色是“三个活化石”。

所谓“三个活化石”,即是文字活化石——纳西象形文字、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人类社会活化石——摩梭人母系大家庭。

创造于唐代的纳西东巴文,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至今仍在丽江流行的两套大型古典乐曲《白沙细乐》,被中外音乐界被为“国宝”;泸沽湖畔摩梭人,至至今仍保持着母系大家庭和不娶不嫁的阿夏走婚形态,为世所罕见。

说话间我们已经来到丽江古城南郊的环城路上。

大家请看,右前方有一座苍翠的山岗,形似狮子滚绣球而得名狮子山。

秀丽的狮子山天然地把丽江古城和新城分隔开来,但又将它们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山顶高楼,名叫“万古楼”。

登楼北望雪山,历历在目,南观古城,尽收眼底。

路的左边,这座高大的建筑叫黑白水大酒店,主楼高17层,客房128间,是由云南黑白水电力集团投资控股的四星级酒店。

前面是一个丁字路口,我们右转进入民主路,路口左右各有一座酒店:右边的森龙大酒店,是由丽江森龙集团投资兴建的三星级酒店;左边是云杉饭店,也是丽江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完备的客运汽车站。

我们乘坐的汽车正在环绕狮子山西北侧行驶,途中我们还经过了丽江体育场、神农大酒店、邮电大楼、百信商场、百货大楼等单位。

昆明大观楼景点导游词

昆明大观楼景点导游词

昆明大观楼景点导游词昆明大观楼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塔建筑,也是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观楼建于1392年至1398年,是明朝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下面是一个大观楼景点导游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昆明大观楼。

大观楼是中国云南省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云南省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我将为大家介绍大观楼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

大观楼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塔建筑,也是云南省的象征之一。

大观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回、滇三种民族建筑特色,充分展示了云南的多元文化。

大观楼总高67.31米,共七层,外观呈方形,每层均覆盖着华丽的彩绘,使得整个建筑显得庄严而又富丽堂皇。

大观楼的主体结构采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构复杂精巧,展示了明代工艺技术的精华。

现在,我们开始参观大观楼的各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到大观楼的一楼,这里是大观楼的正门。

一楼空间较为宽敞,中心是一座大型佛像,四周是以木雕为主题的装饰图案。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观楼融合了佛教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乘电梯来到大观楼的顶层。

顶层是整个大观楼最高的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昆明市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能够看到大观楼周围的其他著名建筑和名胜。

在这里,你可以拍下一张壮丽的全景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大观楼的二层和三层,有丰富的展览,展示了大观楼的历史和文化。

你可以通过文物、图片、模型等形式了解大观楼的建筑过程、修复历程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这里也是一个学习木雕工艺的好地方,木雕艺术家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技艺。

最后,让我们来到大观楼的内庭,这是一个宁静的空间,可以让你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

庭院中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清新的空气和悠闲的环境让人心情舒畅。

如果你喜欢摄影,这里也是一个不错的拍摄地点。

大观楼是云南省的文化瑰宝,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高安大观楼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伙儿好!
今天我要带大伙儿参观的是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大观楼,原名锦水奇观楼,也算是高安古郡城的谯楼,古有“负山面江、胜概甚伟”之称。

它座降在高安市城锦江北岸,如今高安市人民政府正前方。

谯楼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原楼匾题“宋祀源流”。

在元代兵祸中被焚毁。

明朝万历中叶知县田一甲按明代风格重建,清嘉庆二十年(1815)由瑞州(今高安)知府石俊主持按原貌再次重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岳阳楼之大观也”之意改名为大观楼,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东风楼”,1980年地名普查中,恢复原名“大观楼”,向来沿袭至今。

这座楼在抗日战争阶段被日机炸毁,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县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冬(1946)进行了简易修复,
解放后,于1963年9月由高安县人民检察院主持作了一次修复,2000--2002年为恢复大观楼原貌,又筹资500余万元重建。

现大观楼三层,高20余米,宽16米,长60米。

重檐高挑,金黄色琉璃顶,缀饰华丽,屹立江畔,雄伟壮观,是高安市闻名的八景之首。

登临楼台,可俯瞰全城,高安体面美景,尽收眼底。

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北宋大文豪苏辙“登郡谯偶见姜应明司马醉归”诗:“苍然暮色映楼台,江市游人夜未归,何处酒仙无一事,肩舆鼾睡过江来”。

明代闻名史学家陈邦瞻也曾游此楼留下“人烟双合市,春树万家深”的诗赞。

明代诗人邹师鲁亦有诗云:“相传此地有丹雷,锦练长虹锁断舟,灯火万家环两雉,楼台千蜃映中流......”。

明朝诗人熊茂松诗:“万井弦歌环卧阁,千家烟火入登楼”的赞句。

1946年国民党高安县县长龙起凤(民主人士、解放后曾任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闻名书法家)题书“大观楼”匾,1958年,原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曾书“大观楼”匾。

1986年中国闻名书法家黄天壁再书“大观楼”匾。

1991年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又书“大观楼”匾。

1983年5月,高安县人民政府发布其为第一批重点文物爱护单位,1985年10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其为省级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中国旅游大全》。

千百年来,这座楼经过了多次重建、改建和维修,尽管风格各异,但向来屹立在锦江北岸,是高安市城始建最早,而仅存的一座古建造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好了,我们差不多到了,大伙儿请随我登楼。

我们如今差不多上到了露天观景平台。

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小亭,中间这座楼阁算是陈设大观楼历代文人墨宝及大观楼由来的展厅。

里面第一层是陈列了一些高安历次考古发掘的一些陶瓷精品(固然这些不过仿制品)、名人字画,二层算是陈列了高安的一具立体规划图。

大伙儿自已能够随处看看。

在这个地方大伙儿还能够凭栏远眺,滔滔锦江水一路向东流。

说到锦江,它又名蜀江,俗称锦水,是赣江的支流,发源于宜春市慈化,向东流经万载、宜丰、上高、高安,由新建县汇入赣江。

全长280余公里,高安境内78公里,江水清亮透明,常年可通航。

在晋时,瘟疫流行,很多人染病而亡。

于是有人向道士许真君求救,许真君给了画了符的水壶和竹子一枝,并嘱咐将竹子栽在江边,把符水倒在江的上游,如此,病人饮了江中的水,都能病除身健。

消息传开,病人纷纷到江中取水喝,果然灵验,江水能消灾除病,其价值胜似金帛,“金”与“帛”合字为“锦”故将蜀江改名为“锦江”。

因此咱们的这楼最早算是叫“锦水奇观楼”。

锦江对面大伙儿还能够看到一排欧式风情建造,这是高安都市建设的一具亮点。

如今我们下到大观楼前参观,大伙儿看到这一具石坊,叫“青宫大保坊”。

清同治《高安县志》有载:在郡谯楼(即大观楼)前,“青宫大保坊”左,建有“状元台”,俯瞰锦江。

寰春秋赴试,台前竖大魁字旗,郡守于此地饯行,明嘉靖甲午立吴山,敖铣等赴应变会试,太守朱鸿渐饯行,有巨鲤跃入吴舟,朱贺以诗明,年乙未山果及第,铣中二甲第三。

遗迹今废。

我们如今看到的那个青宫大保坊是吴山高中,官为探花、礼部尚书后兴建的。

固然这也差不多别是原来的了。

好了,我们的说解就到这个地方了,如今大伙儿自由活动一下,照照相,十分钟之后集合上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