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

合集下载

大观楼长联的典故和意思

大观楼长联的典故和意思

大观楼长联的典故和意思《大观楼长联的典故和意思》大观楼长联的意思:大观楼长联共180字,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

从空间角度,写了东边的金马山像奔腾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边的蛇山蜿蜒如长蛇,南边的鹤山像飞翔的仙鹤,将滇池周边的山川形势生动展现。

接着描绘滇池的浩渺,说它有五百里,湖水涌起像翠玉的浮光,描绘出滇池的壮阔与美丽。

下联则是回顾云南的历史,从汉习楼船开始,讲述了各个朝代在云南的大事,如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等典故,感叹朝代的兴衰更替,人事的沧桑变化。

长联既有对眼前壮丽景色的赞叹,又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情景交融,气势恢宏。

衍生注释:上联中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骧意为奔驰,翥表示高飞,这几句用了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四座山的动态之美。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写出滇池的浩瀚。

下联中的“汉习楼船”说的是汉武帝为攻打昆明国,在长安修昆明池练习水军的故事;“唐标铁柱”是指唐朝时在云南立铁柱纪功;“宋挥玉斧”讲的是宋太祖划分疆界的传说;“元跨革囊”则是描述元军渡过金沙江统一云南的壮举。

这些典故串起了云南的历史脉络。

赏析:从艺术特色上看,大观楼长联对仗工整,词性相对,如“东骧”对“西翥”,“神骏”对“灵仪”等,堪称对联中的典范。

长联的视野极为开阔,上联写自然景观,下联写历史变迁,既有空间上的宏阔,又有时间上的深邃。

它不仅仅是在写景叙事,更蕴含着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哲思。

在语言上,它用词华丽而不失精准,既充满诗意又通俗易懂,能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感受到它的魅力。

在情感表达上,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热爱与陶醉,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喟叹。

作者介绍:大观楼长联的作者是孙髯翁。

孙髯翁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却才华横溢。

他生活在云南,对云南的山水和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他不慕名利,拒绝科举,以卖卜为生。

他的这首大观楼长联,使他名垂青史。

长联写成后,许多文人墨客为之折服,它也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

这四个典故可都是大有来头的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来说说“画龙点睛”。

这个典故来源于古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

据说,张僧繇在画一条龙时,觉得整幅画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点,顿时整幅画就生动起来,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关键时刻一举定胜局的做法。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破釜沉舟”。

这个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将军廉颇。

当时,赵国与秦国交战,赵军一度失利。

为了鼓舞士气,廉颇决定破釜沉舟,焚毁船只,让士兵们知道没有退路,只能一战到底。

最终,赵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来形容下定决心,勇往直前的精神。

再来说说“指鹿为马”。

这个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宰相赵高。

有一次,赵高想要试探秦二世的忠诚度,于是他故意指着一头鹿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不信邪地问其他人:“你们看这是什么?”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陛下,这是一头鹿。

”赵高见状,就把这个人杀了。

后来,人们就用“指鹿为马”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我们来说说“夜郎自大”。

这个典故来源于汉朝的一个小国——夜郎国。

据说,夜郎国的国王认为自己的国家很大很厉害,甚至还曾经派使者去向汉朝进贡。

但是当汉朝的使者来到夜郎国时,却被当地人嘲笑了一番。

后来,汉武帝听闻此事后,就对夜郎国进行了教训。

从此以后,“夜郎自大”就成了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狂妄自大的说法。

好了,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哦!。

大观楼长联的四个典故

大观楼长联的四个典故

大观楼长联的四个典故
《说说大观楼长联的四个典故》
嘿呀,咱今天来唠唠大观楼长联里的那四个典故哟!
有一次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逛大观楼。

那楼可真气派呀!我们站在那,看着长联,就开始研究起这四个典故来了。

就说那个“汉习楼船”吧,我就给朋友们讲,据说呀,汉武帝当年为了训练水军,在滇池这里打造了好多楼船呢。

嘿,你别说,我讲得那叫一个绘声绘色,朋友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的。

然后是“唐标铁柱”,我就比划着说,唐朝的时候在这里立了根铁柱呀,那可是有大作用的嘞!一个朋友还打趣说:“哎呀,那铁柱得多大呀!”大家都笑了起来。

接着“宋挥玉斧”,我就说宋朝皇帝拿着玉斧在地图上这么一挥,嘿,就把这边给划开啦。

朋友们都露出惊讶的表情,直说这皇帝也太任性啦。

最后“元跨革囊”,我更是说得眉飞色舞,元朝的大军坐着革囊渡过江来,那场面,肯定很壮观呀!
我们就在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时不时还发出阵阵笑声。

哎呀呀,这大观楼长联里的典故可真是有意思呀,让我们对历史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呢。

等我们逛完要走的时候,还都在回味着这四个典故呢,感觉这次来大观楼真是收获满满呀!这就是我和朋友们与大观楼长联的故事,咋样,挺有趣吧!哈哈!。

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

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

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1、“汉习楼船”:西汉时期,为消除匈奴的长期侵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22年,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中国产的蜀布和筇(qióng)竹杖,据说是从身毒国(今印度)贩运去的,估计西南夷可通印度。

汉武帝对此极为重视,派遣使者“四道并出”,以探求通往身毒国的道路。

然而,当汉朝使者来到傍水而居的昆明族地区时,“昆明之属……辄杀略汉始,终莫能通”(《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武帝一怒之下,决心以武力讨伐昆明,便征发因犯罪遭贬嫡的官吏在长安南开凿了一个周围四十里的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以象征洱海(一说滇池),演习水战,准备以武力打通通往印度的道路。

司马迁在《史记.平淮准书>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乃大修昆明池,外观环之,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后来,汉武帝的讨伐之役因故未能付诸行动。

但从此以后,历代封建帝王都将在京城修建的人工湖,沿袭称为“昆明池”。

汉武帝用来演戏征战的楼船,虽然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汉习楼船”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2、唐标铁柱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

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3、宋挥玉斧宋太祖赵匡胤不光能打天下,还是个超级古玩迷,他平时无论是上朝还是干别的,手里总不离一把“玉斧”,率军打到大渡河边,未敢渡河的典故,集中反映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关系,是宋王朝天生软弱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尔后进行统一战争。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

这四个典故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我们来说说“画龙点睛”。

这个典故来源于古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

据说,张僧繇在画一条龙时,用墨点了一下龙的眼睛,这条龙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后来,这个典故就被用来形容在一件事情上加上一个关键的点子,使整个事情变得更加完美。

比如说,一个电影里的一个镜头,如果能够用一个特别精彩的表演或者一个特别出彩的台词来点亮,那么这部电影就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破釜沉舟”。

这个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将军项羽。

据说,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率领大军攻打秦国都城咸阳。

由于秦军防守严密,项羽的大军久攻不下。

于是,项羽决定采取“破釜沉舟”的策略,命令将士们砸烂餐具、折断水瓢,表示不再退路,只能一战到底。

最终,项羽率领大军大获全胜。

这个典故就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下定决心,勇往直前。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如果能够下定决心、毫不退缩地去攻克它,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再来说说“青出于蓝”。

这个典故来源于古代画家吴道子的传说。

据说,吴道子画了一幅画送给他的学生顾恺之看。

顾恺之看了之后说:“我也有这样的本事!”于是,顾恺之就在吴道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创作出了更加出色的画作。

后来,人们就把“青出于蓝”用来形容后人超越前人的成就。

比如说,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前人的成果,同时也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创新。

我们来说说“马到成功”。

这个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故事。

据说,杜甫在写一首诗时非常苦恼,总是想不出好的句子来表达他的意思。

有一天晚上他在床上躺着想了很久也没想出来什么。

突然间他灵机一动翻身下床骑上了马出门去了。

走了一段路之后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句子,于是立刻回家写下了这首诗。

后来人们就把“马到成功”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突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大观楼长联的意思和典故

大观楼长联的意思和典故

大观楼长联的意思和典故
1. 大观楼长联那可是相当厉害啊!上联写的是滇池周边的景色和历史,就好像一幅超级宏大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比如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哇,这滇池是多么的广阔啊!就像你站在海边,那无边无际的感觉。

2. “披襟岸帻”,这是啥意思呢?不就是敞开衣襟、推起头巾嘛,那种洒脱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就好比你在一个美好的下午,在公园里自由自在地闲逛。

3. 下联讲的是云南的历史变迁,那叫一个波澜壮阔啊!“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哎呀,这得有多少故事啊!就像你听长辈讲过去的事情,越听越入迷。

4. “汉习楼船”,这里面可有典故呢!汉武帝操练水军的事儿,多牛啊!这就好像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让人觉得特别有安全感。

5. “唐标铁柱”,这又是一段传奇呀!唐朝立铁柱的壮举,多了不起。

就跟现在的标志性建筑一样,让人一看到就会想起那段历史。

6. “宋挥玉斧”,这可是宋朝的故事哦。

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就好像你突然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一样兴奋。

7. “元跨革囊”,元朝的事儿也在这长联里呢。

这就像一部历史大剧,情节跌宕起伏。

8.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这是在说那些伟大的功绩啊,得花多少心思和力气啊!就如同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的样子。

9.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多美的描述啊!就像那些曾经辉煌的建筑,也抵不过时间的流逝。

这和我们的人生也有点像呢,要珍惜当下呀!
10. 大观楼长联真的是太有魅力了!它把景色、历史、情感都融合在了一起。

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觉得这长联就是云南的一张超级名片,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大观楼长联趣事

大观楼长联趣事

大观楼长联趣事一、大观楼长联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

全联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目录 1、对联上联下联 2、评价 3、作者1、对联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词语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4)翥:飞举。

(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碧鸡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缟素:白色。

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此处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形容女子头发的美。

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此处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

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

天下第⼀长联——昆明⼤观楼长联⼤观楼长联⼤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孙髯翁登⼤观楼所作。

评价⼤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孙髯翁登⼤观楼所作,被称为“天下第⼀长联”。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被誉为“海内第⼀长联”、“古今第⼀长联”、“天下第⼀长联”等。

长联挂在“五百⾥滇池”岸边的⼤观楼前两百多年,滇池⼤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名楼之⼀。

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

这副长联(原⽂⽤繁体字书写,⽆标点符号)多⾄⼀百⼋⼗字,对仗⼯整。

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好河⼭及农民的⾟勤耕耘。

下联联想云南历史。

孙髯翁的长联⼤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诗⼈有感⽽发;在写景的同时触景⽣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60年代陈毅副总理读⼤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联想⼈类五千年。

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

诗⼈穷死⾮不幸,迄今长联是预⾔。

”可见新中国的领导⼈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的,也是很正确。

对联上联五百⾥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蜿蜒,南翔缟素。

⾼⼈韵⼠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丹霞,莫辜负:四围⾹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斧,元跨⾰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杵疏钟,半江渔⽕,两⾏秋雁,⼀枕清霜。

作者孙髯(1685(⼄丑年)-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于清康熙⼆⼗四年⼄丑岁(1685)。

因其⽗在云南任武官,随⽗寓居昆明。

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观楼题楹⼀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长联、海内长联第⼀佳作,被后⼈尊称为联圣。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的举措有辱斯⽂,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
1、“汉习楼船”:
西汉时期,为消除匈奴的长期侵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22年,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中国产的蜀布和筇(qióng)竹杖,据说是从身毒国(今印度)贩运去的,估计西南夷可通印度。

汉武帝对此极为重视,派遣使者“四道并出”,以探求通往身毒国的道路。

然而,当汉朝使者来到傍水而居的昆明族地区时,“昆明之属……辄杀略汉始,终莫能通”(《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武帝一怒之下,决心以武力讨伐昆明,便征发因犯罪遭贬嫡的官吏在长安南开凿了一个周围四十里的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以象征洱海(一说滇池),演习水战,准备以武力打通通往印度的道路。

司马迁在《史记.平淮准书>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乃大修昆明池,外观环之,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后来,汉武帝的讨伐之役因故未能付诸行动。

但从此以后,历代封建帝王都将在京城修建的人工湖,沿袭称为“昆明池”。

汉武帝用来演戏征战的楼船,虽然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汉习楼船”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2、唐标铁柱
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

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3、宋挥玉斧
宋太祖赵匡胤不光能打天下,还是个超级古玩迷,他平时无论是上朝还是干别的,手里总不离一把“玉斧”,率军打到大渡河边,未敢渡河的典故,集中反映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关系,是宋王朝天生软弱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尔后进行统一战争。

965年,宋王朝派遣王全斌进入四川,灭掉了后蜀国,统一了四川。

对此,大理国立即派使臣送公文祝贺。

982年,宋太宗令黎州(今天四川汉源)官吏在大渡
河上造大船,以便利大理国使者入贡。

此后,历史记载大理国曾多次派遣使者入贡宋朝。

但是,大理国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向宋朝入贡和边境贸易,而是希望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所以多次向宋朝要求对其进行加封。

然而,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加之鉴于南诏反唐的教训,对大理心存戒备,因此对大理国的请求一直未于满足。

直到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宋朝终于同意了大理国的请求,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

1115年金国兴起东北,不断南下侵宋,宋朝面临威胁。

而后,有人要求在大渡河以外的地区设置城池,以便更好地开展互市,朝廷命宇文常调查并提出意见。

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赵匡胤曾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所以150年来边疆云南无边患。

现在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池,非中国之福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宋挥玉斧”的出处。

这也是宋王朝天生软弱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4、元跨革囊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汗国。

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

为此,他们先征服大理。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第忽必列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

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入丽江东部,在南攻大理。

是年9月,忽必列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

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革”者,“皮”也,“革囊”,顾名思义就是皮子做的气囊。

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两岸,普通百姓过河,都是乘革囊而过。

革囊一般用羊皮做成,制作的方法,大概是将羊宰杀之后,用细管向羊皮中吹气,使皮肉之间产生气流,再用力捶打羊皮,羊皮就会与羊肉分离。

这时,割下羊头与四肢,然后将羊皮从头部向下撕拉,羊皮就会完整地剥落下来,然后只要将头部、四肢及尾部的孔洞扎紧,就天衣无缝了。

船工向皮囊中吹气,羊皮就膨胀为鼓鼓囊囊的革囊。

这种革囊,人们可以藉之只身渡河,也可以用它承载木筏,同时让许多人飘浮过河。

大致说来,大凡水流湍急,不易舟楫的河流,都采用这种“革囊渡江”的方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